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本月运势 本月运势
疑兵之计是什么意思_疑兵之计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1.揭秘历史上的荥阳之战曹操差点没活着回来2.刘裕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是如何取胜的3.请问诸葛亮36计,都是哪36计,最好有详细解释的谢谢。4.武都之战的背景5.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经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廉颇出征的时候,赵王问廉颇的话,也体现了赵王对廉颇的倚重。而假如赵国能一直倚重廉颇,也不会那么快就亡国,赵王也背上了错信流言,枉顾忠臣的骂名。长平之战可以说是赵国的亡国之战,除了赵王背上识人不清
1.揭秘历史上的荥阳之战曹操差点没活着回来
2.刘裕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是如何取胜的
3.请问诸葛亮36计,都是哪36计,最好有详细解释的谢谢。
4.武都之战的背景
5.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经过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廉颇出征的时候,赵王问廉颇的话,也体现了赵王对廉颇的倚重。而假如赵国能一直倚重廉颇,也不会那么快就亡国,赵王也背上了错信流言,枉顾忠臣的骂名。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赵国的亡国之战,除了赵王背上识人不清的骂名,最饱受责骂的就是当事人赵括。用纸上谈兵的手段,志得意满的上了战场,最后让赵国一败涂地,为赵国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名将白起也在这次战役名声更响亮。
秦国使诈
赵国原本的镇守之将是廉颇,面对秦国的强攻,尽管赵国实力不如强秦。可廉颇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加上多年以来丰富的经验,也能够打个拖延战。
最开始,廉颇的用兵如神从一开始就能体现。廉颇将营地设置在西垒战场,这样一来就让秦军只能从一路进攻,周围的山势也能阻挡秦军的进攻。
在发现实在不敌强秦的进攻的时候,廉颇选择的退路也很有讲究。退到丹水河后,背靠山脉,这样就能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局面。秦国并不是本土作战,面对这样易守难攻的赵军,秦国越拖劣势越大,秦国选择用兵法。
赵国国君的不贤明成为了秦国的突破口,面对秦国特意放出来的流言,赵王选择了相信,撤下了经验丰富的廉颇,上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中计
秦军放出流言想让赵军主将换成赵括,那秦国对赵括就会有一定了解。秦国当然了解赵括只有理论知识,毫无真正的军事经验,只要在战场上稍微有些变数,赵括一定就会陷入手忙脚乱之中。这也说明了,赵括是很容易被下套的。
如果赵国一直盘踞山间,那么秦国就很难攻下赵国,所以现在最要紧的就要把赵括引出来。把赵括引出来并不是难事,赵括本来就是一个极为自负的人,否则也不可能真的敢接下这份顶替廉颇的委任。只要秦军表现出不敌赵军,奔逃出去,按照赵括的性格一定会出来追击,毕竟他仗着赵国本土作战,又觉得自己理论知识丰富。
秦国也没有料错,只要秦国奔逃,赵括就敢率军追击。当然赵括也不是完全是个“傻白甜”,他也是有着自己的分析的。当时秦军奔逃的首领是王龁,王龁是当时秦军的主帅。赵括一看主帅都在这里奔逃,自己后方又有赵军支援,理所当然的放心追。
但其实这个时候白起已经偷偷的把主军将领换成自己了,王龁带的那一队不过是秦国故意制造的疑兵。赵括并没有实战经验,他分辨不出疑兵和真正军队的区别,只要秦军做的真一点,赵括就会被迷昏头。
而且赵括当时想的也是,自己有退路可走。王龁虽然把赵括引到长平一带,赵括背靠韩王山,一翻过去就是自己国家的增援,而且易守难攻,秦国的主力在这里,支援部队是很难攻占韩王山的。更何况还有丹水河可以突破,秦军主力在眼前给了赵括莫大的自信。
白起用计
白起也是一个久经沙场的主将,赵括这样的战争小白能想到的退路,白起就不会想到?他会给赵括这样的机会,放任他安全回国吗?那当然不可能。
本身白起带的才是主力军,他从主军抽出两万五精锐和五千骑兵对赵括进行围堵。两万五的精锐兵堵住了赵括想要从丹水河的出口,五千骑兵迅速绕上韩王山将赵军后援斩断,占领住韩王山这个制高点。
如此一来,和赵括所想的增援极快,立马撤退截然不同,他早就成了瓮中之鳖。被秦军切断的后援也让他接收不到任何消息,只能在这个小圈里被秦军宰割。
有人说长平之战中,赵军虽然损失惨重,但秦军损失也不低。在赵括也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还是被秦国设计下,赵军却还能让秦军损失惨重,赵括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秦军的损失并不是秦国大意造成的,可以说是攻打赵国必然要付出的代价。秦国很大一部分的损失都是碍于赵国的地形,就比如围困赵括那一队疑军就很难保全,还有堵截赵括后路的那一队。
所以这样的损失并不是因为赵括有多厉害,而是赵国本身地势厉害
揭秘历史上的荥阳之战曹操差点没活着回来
富贵险中求,郭嘉兵行险着冒险偷袭袁绍
郭嘉是三国第一谋士?用兵太险,曾经差点让曹操灭亡。天下谋士哪家强?很多人还是要来三国看看到底谁最强。三国的杰出人物太多了,谋士自然也有许多。从袁绍那里到其他势力,特别厉害的谋士不下十人。
这些最顶尖的谋士之中,后人根据他们的表现,提出了各种排名,有的说诸葛亮最厉害,有的说荀彧最厉害,有的人说周瑜才是真的厉害,也有人说,郭嘉才是最强的。那要说到这里,大家就有很大的争议了,诸葛亮是很多人认同的最强军师,说郭嘉第一,是不是有点欠妥?我们不妨看看两个人的战绩。
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已经看清了天下形势以及未来的变数,而刘备多次拜访他之后,他便为刘备指点了一番:曹操势大,短时间内不可图谋;江东孙家世代经营,百姓愿意依附,这也是难以图谋的;但是荆州、益州就不一样了,他们的主人无能,空有大片富庶的地域,却不能很好地利用,如果你能打下这两个地方,那就进可攻、退可守,有望恢复汉室。
后来诸葛亮出仕之后,行事也是按照这两条来的,首先在荆州站稳,又以此为跳板,一举吃下了整个益州,后来还在他的带领下,占据了汉中,有了这些广袤的疆域,刘备终于有资本称帝。
上面是他的大局观,在宏观把握上的能力。其实诸葛亮还善用兵法,比如在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带领残部往回逃,诸葛亮在沿途分设三处埋伏,却不把兵力都聚集在一处,而且杀退敌军后还不让将士们追赶。
兵法说“一鼓作气,再而三,三而竭”,这里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聚在一起和曹军残部拼死一战,那此时曹军虽然溃败,心中却还有一口逃跑的气,一旦奋起反击,必然会给刘备的人马造成巨大的伤亡。可是分开三次设伏就好多了,敌兵较少,只需要反抗一下,还有逃脱的希望,于是曹军并无斗志,一路溃败。
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时机也掌握得很好。当时曹丕刚刚驾崩,明帝刚继位。明帝此前没有执政经验,新上位朝中肯定人心动荡,毕竟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要有官衔的变动。诸葛亮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便迅速发兵,结果陇右的人们都很害怕,因为此前都没有什么准备,很快就有三个大郡投降。
而且此战他还派赵云用疑兵吸引了曹真的主力去了箕谷那边,如果不是街亭失守,他就能帅蜀军主力攻破关卡,包围了魏军,然后就能进入洛阳一带,如果能实现,也许还真的可以复兴大汉。在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五次北伐,虽然一直没有完成破关入长安的设想,可是深深制约了曹魏的发展,导致魏国长期处于战备状态下。
为了将粮草运往边关,魏国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即便是十倍于蜀国的实力,也只能勉强防守。诸葛亮给魏国带来的消耗,让他们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才逐渐恢复过来,这才在后来有了力量,压倒了蜀国。所以诸葛亮作为一代军师,各方面都是很优秀的。
而郭嘉其实只在征讨袁家势力的时候,发挥了作用。起初袁绍虽败,但是根基还在,一旦给他喘息的机会,必然会再度兴起。为了彻底打垮他,曹操这才冒着后方被袭的危险,渡河作战,深入到了北方,甚至为了追讨袁尚等人,攻打了乌桓。
乌桓距离许昌很远,而且道路不通,很多人都说征讨这些家伙,一旦后方出了问题,后果很严重。当时许昌有两方面的威胁,一个是刘表,一个是江东孙家,不管那家给他来一下都受不了。可是郭嘉依旧极力建议曹操继续深入北方。
为了快速解决战斗,曹军甚至把辎重都扔掉,抄小路接近乌桓。可是还在距离人家很远的地方就被发下了,其实此时郭嘉的“闪电”计划已经失败,乌桓人已经有足够的时间集结大队人马。当时曹军看到敌人骑兵极多,很多将士都不敢继续前进,幸亏张辽带骑兵冲锋,打压了敌人的气势,这才让曹军得胜。
此战如果没有张辽不怕死的冲锋,曹军必败。而且这段时间里,孙策还曾经想袭击许昌,要不是自己被人刺杀,曹操后方已经丢失。一旦献帝被孙策得到,兖州落入敌手,未来中原的战局,又会充满了变数。郭嘉用谋太险,完全是赌命打法,差点坑了曹操,所以说他是第一,那真要好好看看诸葛亮的事迹了。
刘裕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是如何取胜的
揭秘历史上的荥阳之战,曹操差点没活着回来!
大军事家曹操一生亲自打的败仗应该不是很多,赤壁之战是个典型,但在赤壁之战之前的好几年,曹操也打过一次大败战,当时战马都死了,可见是相当危险的,不过跟后来的赤壁不同的是此战虽然败了,但曹操也收获颇丰。
身经百战而不败,这似乎只能出现在小说里。历史上,堪称大军事家的曹操也曾被名不见经传的徐荣胜过一阵,就在荥阳。这场战斗之前,“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这场黄巾讨伐战历时数月,给了曹操充分的锻炼机会。而此战之后,在对青州黄巾军的战斗中“数开示降路;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
完全不似新手。如果说几个月的战斗都没让曹操积累经验的话,何以只经一场败仗就能迅速成长?既然曹操不弱,那么是徐荣太强?可徐荣虽为董卓爱将,却除此仗外并无其它闪光的事迹。
三国志武帝纪:(曹操)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先看看曹操此行的目的:是去追击董卓了吗?非也!此时董卓只是“徙天子都长安”,而自己却“留屯洛阳”。曹操虽然建议大家一起去进攻,却从来没想过用自己这点人去和董卓硬碰,那是找死。
因为从后来的李郭之乱来看,光西凉军就有10余万,在加上收买的数万并州军,董卓总兵力接近20万。而曹操呢,“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再加上“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算来算去赞助商只有卫兹一人,兵不过数千。
所以曹操没有直袭洛阳,而是“将据成皋”。此举目的,曹操后来说了:“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抢占战略要地,“勿与战,益为疑兵”,这是才曹操的目的,而遇上徐荣,应该是个意外。因为是“遇”上,而没说曹操去主动招惹他的。
同演义不同,三国志上从未提徐荣是什么荥阳太守。而他曾经推荐公孙度以“玄菟小吏”的出身,以被免职后的白身,一跃成为辽东太守,可见他是董卓身边的红人。那他为何会出现在荥阳呢?让我们看看他的目的:荥阳之战后,徐荣“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不难推测,徐荣原是想打酸枣的。不要奇怪,董卓派别将主动出击是有过先例的,例如他就曾派胡珍引兵数万打过孙坚。转回话题,此时酸枣有刘岱、张邈、桥瑁、袁遗四路诸侯,“诸军兵十馀万”,然而却“日置酒高会”,正是进攻的好时候。守方有兵十几万,作为进攻方的徐荣,兵力自然也少不了,即使董卓军自持西凉兵强,好歹也要带个数万。
这样,数千对数万,而且还是遭遇战,什么诱敌、埋伏、偷袭等战术也没时间实施了,面对这样恶劣的情况,即使是曹操也无计可施。然而在紧急关头,曹操并没有被数倍甚至是十数倍于己的敌人吓垮,转身就逃,如果那样的话,反而更容易被抓住。曹操作出了正确的抉择:顽强抵抗!于是,“力战尽日”,“死伤甚多”。能如此坚持,曹操这点兵的素质还是很高的。总之是撑住了,直到天黑。曹操没有继续耗下去,而是又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准备“夜遁”。撤退并不是很顺利,曹操负伤,马也死了,于是才有了曹洪让马的这一幕,并留下了“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的感人之言(语见曹)。在部下的努力下,曹操最终是逃脱了。
反观曹操的对手徐荣,表现只能是不过不失。虽然他没有废物到让曹操反败为胜,但他也没能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全歼对方,以免给酸枣守军报信。没逮到曹操也就罢了,曹军主要将领似乎也一人未失。而战后心怯而撤,也不能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荥阳之战,曹操败了。然而从战术上讲,曹操在不利的条件下,做出了正确的抉择,无过无失,虽败尤荣。从战略上,虽然折了兵,又负了伤,但换得的名声是无法估量的。败回后不久,“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就略微回了本。而后,“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以及再往后的大量人才来投。在人们心目中,曹操能从众多诸侯中脱颖而出,应是从此战而起。总之,这场仗挨了打也值了。
时人总爱把战争的胜败全归结到将领身上,然而决定战争胜败因素很多。有时即使是曹操这样的军事家也不能决定战斗的胜败,荥阳之战就是个例子。明白了这点,我想就不会有人用谁打败了谁,谁就比谁厉害的简单公式去套历史人物了。
战争的胜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没有百战百胜的军队。也没有百战百胜的人。所以,我认为某些人津津乐道的什么武力排名,消遣可以,不能当真。
请问诸葛亮36计,都是哪36计,最好有详细解释的谢谢。
刘裕击桓玄之战:刘裕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是如何取胜的?
刘裕击桓玄之战,晋元兴三年(404年)三月至五月,东晋将领刘裕追击并击败把持朝政的桓玄的作战。
桓玄是晋大司马桓温之子,袭父爵为南郡公,后为义兴太守。
玄嫌官小位卑,遂弃官归荆楚。不久,夺取荆、江二州,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便不断要挟朝廷,先为楚王,进而篡夺晋帝位自立,国号楚,改元永始。?
刘裕最初仕于晋,为建威将军、下邳太守,是桓玄的部下。
桓玄想利用刘裕巩固自己的帝位。刘也志欲图玄,桓玄称帝后,“骄奢荒侈,游猎无度”,以致“百姓疲苦,朝野劳瘁”。
于是,刘裕与刘毅、何无忌等共谋兴复,遂起兵攻桓玄。
经过
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刘裕随徐、兖二州刺史,安成王桓修入朝。桓玄以为用这种怀柔政策可以打消刘裕的不满情绪,但刘裕却暗中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加紧了起兵的步伐。
不久,刘裕以旧伤复发为由,与何无忌同船而回,密谋兴复晋室。于是刘裕与其弟刘道规、何无忌、沛郡人刘毅、平昌人孟昶、任城人魏咏之、高平人檀凭之、琅邪人诸葛长民、太原人王元德、陇西人辛扈兴、东莞人童厚之等共同谋划起兵。
时桓修弟桓弘为征虏将军、青州刺史,镇守广陵,刘道规为桓弘中兵参军,孟昶为主簿。
刘裕暗中派刘毅至江北,起兵后与二人共杀桓弘;诸葛长民为豫州刺史刁逵左军府参军,刘裕令其杀刁逵,占据历阳;王元德、辛扈兴和童厚之则在京城活动,以为内应。?
是月,刘裕以游猎为由,与何无忌等人相聚,共有百余人。第二天清晨,京口(今江苏镇江)城开,刘裕与何无忌等袭杀桓修。
刘毅与孟昶等人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攻杀桓弘。刘裕被推为盟主。
传檄文于京城:“夫治乱相因,理不常泰,狡焉肆虐,或值圣明。自我大晋,阳九屡构。隆安以来,难结皇室。忠臣碎于虎口,贞良弊于豺狼。
逆臣桓玄,陵虐人鬼,阻兵荆郢,肆暴都邑。天未亡难,凶力繁兴,逾年之间,遂倾皇祚。主上播越,流幸非所;神器沉沦,七庙毁坠。夏后之罹浞、豷,有汉之遭莽、卓,方之于玄,未足为喻。自玄篡逆,于今历年,亢旱弥时,民无生气。
辅国将军刘毅、广武将军何无忌、镇北主簿孟昶、兖州主簿魏咏之、宁远将军刘道规、龙骧将军刘籓、振威将军檀凭之等,忠烈断金,精贯白日,荷戈奋袂,志在毕命。
益州刺史毛璩,万里齐契,扫定荆楚。江州刺史郭昶之,奉迎主上,宫于寻阳。镇北参军王元德等,并率部曲,保据石头。扬武将军诸葛长民,收集义士,已据历阳。征虏参军庾赜之等,潜相连结,以为内应。
同力协规,所在蜂起,即日斩伪徐州刺史安城王修、青州刺史弘首。
刘裕以孟昶镇守京口,自率部众1700余人,进驻竹里(今江苏句容北)。 刘裕部初克建康时,桓修司马刁弘率文武佐吏前来救援。刁弘被刘裕唬住,只好收众而退。
不久刘毅率部众赶到,刘裕急命他杀了刁弘。 刘毅的兄弟刘迈原来也在建康。刘裕起兵讨桓玄后,曾派遣同谋周安穆前去通报刘迈,要他为内应。
刘迈为人胆小怕事,他表面敷衍周安穆,内心却不敢应允。周安穆看破了他的心事,心中懊悔,害怕事情会因此泄露,于是急忙赶回报告刘裕。这时,桓玄任命刘迈为竟陵太守。刘迈不知如何是好,准备船只走马赴任。
刘迈阅信后惊恐万分,以为桓玄已经知道刘裕的阴谋了。
第二天一早就把事情全盘托出。桓玄大惊,封刘迈为重安侯,既而一想,刘迈不抓住周安穆,使周安穆得以逃出,于是又把刘迈给杀死。
桓玄以扬州刺史桓谦为征讨大都督(参见覆舟山之战)。桓谦等主张迎击刘裕,桓玄则认为:“不然。彼兵速锐,计出万死。若行遣水军,不足相抗;如有蹉跌,则彼气成而吾事败矣!不如屯大众于覆舟山以待之。彼空行二百里,无所措手,锐气已挫,既至,忽见大军,必惊惧骇愕。我案兵坚阵,勿与交锋。彼求战不得,自然散走。此计之上也”(《宋书·武帝本纪》)。
桓谦力争出击,桓玄乃遣顿丘太守吴甫之、右卫将军皇甫敷相继自建康北攻京口。
桓玄自闻刘裕起兵,甚为忧惧,有人劝慰他说:“刘裕等众力甚弱,岂办之有成,陛下何虑之甚!”桓玄说:“刘裕足为一世之雄,刘毅家无担石之储,摴蒲一掷百万;何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共举大事,何谓无成”(《宋书·武帝本纪》)。
三月,刘裕与吴甫之在江乘(今江苏句容北)遭遇。
吴甫之是桓玄骁将,其兵甚锐。刘裕手执长刀,大呼而冲,所向披靡,斩吴甫之。刘裕追至罗落桥(今南京东北)。
皇甫敷率数千人迎战刘裕,宁远将军檀凭之与刘裕各率一部,檀凭之战死,其众溃退。而刘裕则进战弥厉,奋勇无比,斩皇甫敷。?
桓玄闻二将战死,大惧,再遣桓谦及游击将军何澹之屯兵东陵(覆舟山东北),侍中、后将军卞范之驻军覆舟山以西,合计兵力二万人。
刘裕令部队饱食后,弃余粮,轻装进至覆舟山以东,派老弱登山,张旗帜为疑兵,迷惑桓玄。
桓玄急调武卫将军庾赜之率精兵出援各军。醒谦的士兵多为北府人,素畏伏刘裕,所以莫有斗志。
刘裕与刘毅等将军队分为数队,突击桓谦军。刘裕身先士卒,将士无不死战,以一当百。时值东北风急,刘裕借风纵火,“鼓噪之音震京邑”(《宋书·武帝本纪》),桓谦大败。
桓玄已无意再战,率其子侄乘船沿江南下。刘裕率军进入建康(今南京),并遣诸将追击桓玄。
刘裕入建康后,屯石头城,立留台官,焚桓温神主于宣阳门外,重立晋新主在太庙中,以示自己是东晋的救世主。并诛杀桓氏宗族。
桓玄司徒王谧与众人推刘裕领扬州,刘裕心不在此,辞不肯受。
乃以王谧为侍中、领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王谧推裕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刘毅为青州刺史;何无忌为琅邪内史;孟昶为丹阳尹;刘道规为义昌太守。
刘裕一下重兵在握,这才答应下来。 桓玄当权时,接下来的是晋朝廷留下来的烂摊子,史称当时“百司纵弛,桓玄虽欲厘整,而众莫从之”(《宋书·武帝本纪》)。
到刘裕时却截然不同,由于是众望听归,他“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日间,风俗顿改”(《宋书·武帝本纪》)。在刘裕主持下,朝廷内外确实有振兴气象。
当初,刘裕家贫,一次刘裕与刁逵,结果输了三万,刘裕还不起赌债,竟被刁逵缚在马桩上,受尽了耻辱。
时王谧到刁逵家中拜访,见刘裕不凡,便对刘裕说:“卿当为一代英雄”(《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三》)。王谧替刘裕还了债,刁逵才放了刘裕。
从此刘裕便和王谧交上了朋友,由于和王谧的这层关系,所以王谧虽为桓玄佐命之臣,刘裕并没有加害王谧。
刘裕称帝后,对王氏家族甚厚,以至其几代不衰。
当时,也有一些人瞧不起刘裕,认为他出身布衣,地位卑贱,例如尚书左仆射王愉的儿子王绥,本是江左冠族。
王绥少有重名,他对刘裕颇不服气,对这一类人,刘裕都相继予以铲除。
桓玄兵败后,逃至寻阳(今江西九江东北)。当月,挟持晋安帝继续西奔。
刘裕、刘毅、何无忌、刘道规等率诸军追讨。桓玄留将领何澹之等守湓口(今江西九江西北)。
四月,刘裕加督江州诸军事。四月,桓玄进至江陵(今属湖北),增派将领庾稚祖、桓道恭率数千人与何澹之共守湓口。
何无忌、刘道规兵至桑落洲(今江西九江东北)。何澹之随即率水师迎战。何无忌自知兵寡,遂采取集中兵力击敌之弱的方略,大破何澹之,一举攻克湓口,进占寻阳。
桓玄集荆州兵力2万余人,率军东进,以梁州刺史苻宏为前锋,又派散骑常侍徐放先行,劝降刘裕。刘毅、何无忌、刘道规等率众不足万人,自寻阳西上。
五月,与桓玄遭遇于峥嵘洲(今湖北黄冈西北),刘毅等以少击众,又因风纵火,击败桓玄主力,其余部溃不成军,夜烧辎重而逃。?
义熙元年(405年)正月,刘毅等到达江津,破桓谦、桓振,收复了江陵。
三月,晋安帝司马德宗也到达江陵,并下诏书曰:
“古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列贯三辰,神人代序,谅理本于造昧,而运周于万叶。故盈否时袭,四灵通其变;王道或昧,贞贤拯其危。天命所以永固,人心所以攸穆。虽夏、周中倾,赖靡、申之绩,莽、伦载窃,实二代是维,或乘资藉号,或业隆异世,犹诗书以之休咏,记策用为美谈。未有因心抚民,而诚发理应,援神器于已沦,若在今之盛者也。朕以寡昧,遭家不造,越自遘闵,属当屯极。逆臣桓玄,乘衅纵慝,穷凶恣虐,滔天猾夏。遂诬罔人神,肆其篡乱。”
此战,刘裕、刘毅等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集中兵力击敌之弱,终于取胜。
武都之战的背景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原典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③太阳,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释义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浅解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解析
“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探源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 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 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 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 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 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故事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释义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浅解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故事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到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反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第三计 借刀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原典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注释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释义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浅解
所谓借刀,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故事
刘秀借刀杀李铁。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原典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 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故事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原典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注释
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央》卦。 央,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央央》的《彖》辞说:“央,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故事
多尔衮趁乱入关。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原典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 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释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故事
韩信木罂渡黄河。
第二套 敌战计
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之计谋。或跃于渊。
第七计 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原典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①。少阴、太阴、太阳②。
注释
①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诳,欺诈、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动词。句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 真象。
②少阴,太阴,太阳:此“阴”指假象,“阳”指真象。 句意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象。
按语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嵩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故事
张仪诓楚助强秦。
第八计 暗渡陈仓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原典
示之以动①,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②”。
注释
①示之以动:示,给人看。动,此指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敌方的军事行动。
②益动而巽:语出《易经.益》卦。益,卦名。此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即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故卦名为益。与损卦之义,互相对立,构成一个统一的组纷。《益卦》的《彖》辞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这是说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那么,动而合理,是天生地长,好处无穷。
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按语
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遥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日:“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故事
韩信奇兵取三秦。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原典
阳乖序乱①,阴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注释
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
③暴戾恣睢: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④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故事
郭嘉定计灭袁氏。
第十计 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原典
信而安之①,阴以图之②,备而后动, 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③。
注释
①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 疑心。
②阴以图之:阴,暗地里。
③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
按语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对客弈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骑马的侦宿员)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日.“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故事
隋文帝智灭南陈。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原典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①。
注释
①损阴以益阳:阴:此指某些细微的、局部的事物。阳,此指事物带整体意义的、全局性的事物。这是说在军事谋略上,如果暂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能最终取胜,指挥者应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这是运用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道理而制定的军事谋略。
按语
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诀,即在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
故事
三叉用计保孤儿。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原典
微隙在所必乘①;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②。
注释
①微隙在所必乘:微隙,微小的空隙,指敌方的某些漏洞、疏忽。
②少阴,少阳:少阴,此指敌方小的疏漏,少阳,指我方小的得利。此句意为我方要善于捕捉时机,伺隙捣虚,变敌方小的疏漏而为我方小的得利。
按语
大军动处,其隙甚多,乘间取利,不必以胜。胜固可用,败亦可用。
故事
追废帝郑和下西洋。
第三套 攻战计
[编辑本段]
处于进攻态势之计谋。飞龙在天。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原典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②。
注释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 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媒,媒介。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故事
魏军兵败木门道。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死亡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原典
有用者,不可借①;不能用者,求借②。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③。
注释
①有用者,不可借;意为世间许多看上去很有用处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去驾驭而为已用。
②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与①句相对言之。即有些看上去无什用途的东西,往往有时我还可以借助它而为己发挥作用。犹如我欲“还魂”还必得借助看似无用的“尸体”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说兵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看去无什用处的东西,努力争取主动,壮大自己,即时利用而转不利为有利,乃至转败为胜。
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经.蒙》卦。蒙,卦名。本纷是异卦相叠(下坎上艮)。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为险。山下有险,草木丛生,故说“蒙”。这是蒙卦卦象。这里“童蒙”是指幼稚无知、求师教诲的儿童。此句意为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于我了。
按语
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权于人,而代其攻宁者,皆此用也。
故事
立张楚陈胜为王。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原典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③。
注释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队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故事
石蜡设计除暴君。
其他的几计可以去百度百科里面去看,因为字数的限制打不了那么多,里面很全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经过
武都之战的背景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曹魏和蜀汉的巅峰对决。
武都之战,蜀汉一方云集了张飞、马超等大将,而曹魏一方也有曹洪、曹休、曹真、张既等大将。就武都之战来说,可以说是曹魏和蜀汉的巅峰对决了。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汉中之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就汉中之战来说,顾名思义,是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
值得注意的是,汉中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一样,是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战役,所以,其也包含了汉水之战、武都之战、定军山之战等战斗。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18年,刘备已经击败益州牧刘璋,并且在巴蜀之地初步站稳了脚跟。不过,因为汉中张鲁归降了曹操,所以,益州可谓门户大开。对此,刘备必须要和曹操争夺汉中之地。
这一年后,刘备大军出征,而且兵分两路,一路由刘备亲自领军,以法正为谋主,赵云、黄忠为将,攻入汉中,这一路大军和曹魏进行了汉水之战、定军山之战等战役。至于另外一路大军,则是由张飞、马超统帅,而且云集了吴兰、雷铜、任夔等大将,以此和曹魏展开了武都之战。
在武都之战中,张飞、马超等率领蜀汉大军攻打凉州南部的武都郡,目的是控制祁山,切断汉中夏侯渊兵团的后勤供应线,从而迫使曹操退出汉中之地。就蜀汉一方来说,张飞和关羽都是万人敌,而马超则是曾和曹操一争高下的一方诸侯,并且在西凉地区具有非常高的威望。
所以,张飞和马超的联手出击,让曹操感受到了非常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张飞、马超率领的大军很快拿下了武都郡的治所下辩(今甘肃省成县西北)。对此,曹操让曹休和偏将军曹真、雍州刺史张既等随曹洪进军征讨。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曹氏宗族的曹休,成为影响武都之战走向的重要疆良。彼时,在攻占武都郡的治所下辩(今甘肃省成县西北)后,刘备派遣张飞屯驻于固山一带,声称要切断曹军的后路。对于张飞的计谋,曹休早已识破,在曹休看来,如果张飞的大军真的要切断我军后路,就应该隐蔽地行动。
如今,张飞等人却选择了虚张声势,肯定是想演一出空城计,也即采用的是疑兵之计。在识破了张飞的计谋,曹休向当时的曹魏大军主帅曹休建议:应该趁敌人尚未在下辨集结大军之时,尽快出动大军进攻,从而迫使张飞等人退军。
最后,在曹休的建议下,曹洪命令曹魏大军主动出击。由此,在武都之战中,面对曹魏大军的羽然出击,蜀汉将领吴兰毫无防备,遭到惨败,其牙将任夔被斩,只得放弃了下辨,率领残兵撤退。而在之后的战斗中,吴兰、雷铜这两位蜀汉大将也相继战死沙场。由此,对于武都之战来说,蜀汉大军作战失利,并且损失了吴兰、雷铜、任夔这三位大将。
不过,因为刘备、黄忠、赵云等人在定军山之战、汉水之战等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再加上长期的坚持,还是赢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此外,曹操大军撤退后,刘备占领汉中全境,还派遣刘封、孟达乘胜攻取了东三郡(魏兴、上庸、新城)。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经过
诸葛亮北伐一共进行了五次,胜负不一。在第一次北伐中,首战告捷。在攻打街亭时,由于马谡不听劝告,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
子午谷之计
228年春天,汉军准备好北伐。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魏延建议由其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进军至长安。
镇守长安的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怯而无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唾手可得。魏国聚集军队“尚二十许日”,诸葛亮大军可趁机“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
但诸葛亮认为此计不安定的因素太多,未必能如此顺利,一旦失利将陷于进退维谷之地,最终诸葛亮选择了“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确立了先攻占陇右作为进攻跳板的战略。
于是诸葛亮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曹睿乃命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前往抵御赵云,诸葛亮则亲率主力趁势向祁山发起进攻。
首战告捷
由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突闻诸葛亮率大军杀来,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弃守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陇西郡太守游楚坚决抵抗,曹魏整个朝廷“朝野恐惧”。
失守街亭
正当诸葛亮率领汉军一路凯歌高唱,在陇右攻城拔寨之时,远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郃率军前往抵抗诸葛亮,曹魏凉州刺史徐邈也遣参军与金城太守率军反攻南安郡。
诸葛亮知道张郃乃是魏之名将,此番率军前来必定来取汉军咽喉之地街亭。诸葛亮正欲派将镇守街亭时,忽闻参军马谡请命,要领一军往汉军咽喉要道街亭把守。诸葛亮排除其他众将质疑,提拔马谡防备汉中。
不出诸葛亮所料,张郃果然率领大军来取街亭。可是马谡根本不遵循出兵前诸葛亮安排的部署,也不顾副将王平的劝说,执意将大军屯兵于一座孤山上,不在当道险要之处下寨,以至于被张郃率将包围在山上。
张郃派人,切断汉军水源。汉军因为缺水而陷入内乱,马谡弃军逃亡。张郃乘势进攻,汉军大败,街亭失守。
街亭失守,蜀军丧失了全部有利形势。诸葛亮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对曹魏产生极大震动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
斩马谡
回到汉中,诸葛亮把临阵逃脱、弃士兵于不顾的马谡收狱,不得已以“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诸葛亮虽感可惜,但为严肃法度,便斩杀了马谡、张休及李盛,还夺取了黄袭等人之兵权。陈寿(三国志的作者)之父是马谡的参军,因不劝导马谡被处以髡刑。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为马谡求情,被调回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