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性格 生肖性格

众生之道得道法猜生肖_众生之的

tamoadmin 2024-07-26 人已围观

简介1.何为道?2.《道德经》第25章 道法自然3.三界六道之外是什么4.入道悟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经?第二十五章》 贯,道之持续不断,道之持之以恒。——笔者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1.何为道?

2.《道德经》第25章 道法自然

3.三界六道之外是什么

4.入道悟道

众生之道得道法猜生肖_众生之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经?第二十五章》

贯,道之持续不断,道之持之以恒。——笔者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孔子(左)与曾参(右)

孔子和曾子两个人都说了非常妙的话,门人不知二人所云,翻译需展开汉字字义说明:

孔子说:“曾参啊,神的道像天上的繁星神秘而高远莫测吗?我却说神的道如一,像钱贝中心有孔一样,上下里外一致。”

曾子说:“我明白了。”

看门人觉得这两个人说话莫名其妙,等孔子一走,就问曾参说:“孔夫子说的是啥意思啊?”

曾参说:“夫子之道,就是对上忠心,永远顺从引领,如旗帜顺风而动;对下循循善诱,体贴入微,如女子以温柔顺势引领。”

以下分别解析五个关键字:一,贯,忠,恕,参。

1. 一

《淮南子》说:“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说文解字》说:“一,惟初大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一是道,道如光,万物贯之。人心胸坦荡,光明虚己,前后上下,内外一致,心底无私,如贝有孔而贯。光最温柔虚己,光子毫无质量,可被万物阻挡吸收,光合作用,进入生命,润物无声。一切能量都从光而来,从无所不在的物质光电效应到宏大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都从光而来。这就是“一”。

一,甲骨文写作“实心的长椭圆形”,两头为虚,当中为实;频频长久互动而合,曲折周转;如蚕蛹倾倒,生命化蝶而去。金文写作“从实到虚,渐渐提升”,生命化光,从实升华而虚。

《甲骨文编》《金文编》简帛文《六书通》《说文解字》一。1.像一个躺倒的蚕蛹,一个躺倒的生命。2.像一束发射而出的光。3.实心的倾斜方形。4.冂,乙,竖。5.弋(撇,乙,一),一。

一:1.两相连接贯通,在曲折波动中向一方演进。2.两相连接贯通,向一方逐渐提升变化。3.两相相反相谐,彼此引导,一体逐渐提升变化。4.旋在永远演进中延续;光之存续,是永远向右的演进,即持续不断,永远引领生命、赐予生命演进;两相延续,频频反复,演进不断。5.飞行之光;使生命永远与光相切相交,就化出光来;使波持续相切相交,就化为一。

“一”体现出四个维度上的特征:1. 两相相反相谐而彼此引导。2.一相低而显明为多,一相高而微小渐入不见。3.持续恒久,两相之间的联系如一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贯通,表明两心之间有可以显明的既定规律,每个步进都有不同的偏斜度,逐步渐进而至完全包容,至终完全显明而贯通。4.向升华的方向单向发展。“一”之道,也是两相互动、形成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与男女两相不同而合一的关系对应。( 男女和婚姻一 )

2. 毌、贯

贯,小篆写作“毌(guan)、贝”。《说文解字》说:“贯,钱贝之贯;毌,穿物持之也”。贝中空,却是宝。人也一样,虚心如毌,虚己如贝,才是人才。毌,金文写作“两贝或心相连”或“两手相合、逐步演进",持续用心不断,就得心与心相连,心灵感应,也如双手协作之灵,生命全力会合为一体演进,就能逐步更加紧密。这也是光消散之频通过生命逐步聚合包融的过程。毌,小篆写作“一出之田”,表示不断切交转化发出光来。贝,小篆写作“目,八”,粒子被激发角动,相互衍生传递,如贝频频分合。毌与贝,是生命之间不断传递,让光不断发生的机制,钱贝有贯,就是钱贝在人与人之间让能量流通的机制。

1-2《金文编》毌,3-6《六书通》7《说文解字》贯。1.两个贝串连。2.串,两个下弧形。3.串,二,两个反向的廾,田。4.两个相交的椭圆形,竖。5.两个廾,竖。6.两个相对的匕,两个相对的丂,竖,二,二。7.毌,贝。

毌:1.持续用心不断,心与心相连;频在往复的过程中连接,暗中相切相交,持续演进,逐步聚合,差距逐步缩小。2.生命全力会合为一体演进,逐步更加紧密,如双手无缝合作;频暗中谐调,逐步串连;频彼此会合包容,不断就下,通过生命演进。

贯:3.彼此串连,彼此谐调,彼此完全付出,终至包容为一体转变;在内与生命相切相交的光,彼此予取包容增长的全过程,持续演进也不停完全从生命出离,终至转变为完全会合包容。4.完全体现生命无论对上对下,彼此相交,始终贯彻如一;不断包容而演进成为一体。5.生命所有行为,上下左右,不偏不倚,完全一致;生命通过彼此予取,逐步增长,在内持续演进,逐步取得完全;生命在频彼此会合,不断互相引导改变,逐步增长的过程中持续演进。6.频频相吸、频频相考,内在相合之频,通过持续不断地两相切交,会合上升。7.光贯穿生命表里内外,如贝完全虚己,坦坦荡荡,平凡如贝,宝贵如贝;光通过与生命在内相切相交,频互相会合包容,暗中在内相谐,终至出离。

中国距今最早的城市遗址“安徽凌家滩遗址”中发现的玉人,表现了源于中东地区的望天祈祷姿势。玉人双耳穿孔,后心部位有隧孔(即横向穿孔),表现的就是“贯”——双耳有贯能听,心中有贯能思。玉人后心部位的遂孔分三段钻孔,前两段逐步切削转变铺垫,终至最后贯通,体现了“贯”大篆字形“逐步相切相交,完全牺牲舍己,至终切交会合”之意。持续用心不断、生命全力会合包容、完全付出、逐步演进;不仅“穿物”,还要“持之”,如贝之穿,彼此连接,目的是为了不断积聚增长。这就是“贯”,道之持续不断,道之持之以恒的方向。所以,贯不仅是通,贯更是通的前提,通的过程和准备,必须持之以恒、逐步渐进、有正确的方向。这就像有好的习惯,也有不好的习惯,向下的不良习惯多、容易养成,向上的良好习惯不易养成,却是人升华前进的必须。所以,“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马太福音》)。

安徽凌家滩遗址(距今5300年前,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总面积超过160万平方米)玉人,玉人手势与中东地区传统祈祷姿势一致,背后隧孔分三段钻孔,终至贯通,从残留玉芯测得管钻孔径0.15毫米,现代管钻精度尚无法达到这个高精度,只能以激光完成。

原子从激发态回归基态,释放出光子;状态谐调一致的原子团被激发,释放出状态一致的光子,这些光子在谐振腔内往复震荡,频率不断增高,光强不断增强,就是“激光”;电子也类似,在磁场或高压下可以持续被聚焦,形成高能电子束。这是“毌”金文所表现的“频在往复的过程中连接,暗中相切相交,持续演进,逐步聚合”。心就是这样一个“谐振腔”( 什么是时间一 ),“持续用心不断”实现“心与心相连”,就是“毌”。高能电子束扫射发光物质,发出光来,就是现代电视机的显像管。人里面的电波能汇合、能成像,原理一致。

同时,质量极小、频率极高的量子可以穿越任何“势垒”(势能差,可体现为一定的高度和宽度的阻挡),即“量子隧穿效应”。这样,质量为零的光子或能量极高的电子在“隧穿”的过程中,能洞察一切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所谓“细细思量,心思缜密,细思极恐”,就是凌家滩玉人后心上细而至极的“隧孔”。电子隧穿显微镜能看到原子排列状态和电子的行为,但只局限于物质的表面,因为电子有静质量,能级有限,而光子没有静质量,能力无限。“光贯穿生命表里内外,如贝完全虚己,坦坦荡荡”;人的生命若能“与光在内相切相交,频互相会合包容,暗中在内相谐,终至发出光来”,就能融会贯通,洞察一切,这就是小篆的“贯”。双耳之贯在明,心中之贯在暗,所以玉人双耳有孔在前,表示祷告必先能听,敞开而入(耳、听, 听见的人就要活了 );心里隧孔在后,喻示祷告之后要思,逐步贯通。

左:凌家滩遗址发现的石钻。中:量子隧穿效应示意图,红色量子有一定概率穿过势能差为V、宽度为ɑ的势垒,原理如“贯”的大篆字形。右: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士Gerd Bining和Heinrich Rohrer发明的电子隧穿显微镜(STM)。

3. 干、庚、攵(攴、殳)、般(搬、班、斑)、更、唐、庸

太阳核聚变的过程,就是氢原子核之间实现量子隧穿,聚合成氦,释放出光的连锁反应。这就是“庚”,甲骨文写作“干,冂(jiong)”。“干”为往复不断、彼此切交( 金钱发展史四 );“冂”为光相分之频互相的关联性( 一以贯之四 )。频与频之间的关联性,无论阻隔多大,只是概率不同,这个概率控制着太阳发光的过程,控制着孕育生命的时间。庚是“更加”,也是“更新”。庚,为天干第七,在辛之前(辛, 信心之源一 )。辛,为光与生命间的往复;庚,控制着光与生命之间互化的概率。《汉书·律历志》说:“敛更于庚,悉新于辛。”《说文解字》说:“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西( 孔子等待的圣人是谁 ),为点滴切交转化、频频会合包容之像;万物庚庚,秋时实现。

核聚变链式反应示意图(知乎《分钟物理》第五期,氢原子发生量子隧穿,核聚变为氦原子,并发光,是太阳发光的基本原理)。

《甲骨文编》1干,2-3庚。1.两点,倒写的入,七或甲。2.干,冂。3.倒写的大,毌(左右贯通相合)。

干:两相往复不断彼此切交而连。

庚:2.光存续为两相关联的实体生命,通过往复不断彼此切交而聚合演进。3.持续聚合不大的能量,就能往复不断长大;在下不断聚合赐予的能量,就能往复不断向上成长;往复不断,频频彼此切交互化,不断贯通,合为一体;于细微处见精神;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更,甲骨文写作“丙,攵(pu)”。丙( 神秘的兵器戈 ),甲骨文写作“冂,八”或“两个石联合”,两频关联互动,如石不同而能联合种种不同的物质。攵,即反文旁,甲骨文写作“丂,又”,表示频频相牵互化之能;也可看作“文的旋转”,两相互动,相牵互化,周旋转化之像,就是旋之像。“反文”如一只从文转右、文攻武卫、在内使生命改变的右手。也可看作“捺,倒写的止或父”,父赐予不止,就是迎接浪子回头的父。还能看作“向左翻转的入,又”,能赐予、就能又得,两相互动,施而又返,如此两相连接而成长,以此玄而又玄。丙是更的内因,攵是更的外显。

攵通“攴(pu)”和“殳(shu)”。攴强调光与生命之间的互动,带来信息,让人掌握知识,拥有能力。殳( 规矩和方圆 )强调使原有的运行状态改变,就是不断演进、给生命磨砺、使生命曲折往复成长如树。反文,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赐予生命频频击打,让生命坚韧不拔,更加和更新之道。战国青铜殳为车载五兵之一,制成激发放光、输出能量之态,粒子得光而位移,见之趋避,连锁反应成光电效应,逐一激发、依次递进,以“输”而“束”,集体光大晋升,就是激光。攵和攴,金文都通“般”。般,古文通“搬、班、斑”,甲骨文写作“舟,攵或攴”。《说文解字》说:“般,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所以旋也。”频频谐调聚合的过程如舟( 一以贯之三 ),通过彼此相攴,就是相牵互化、互相输送能量而达成,呈现搬运而输送、班级而次第、斑斓而明灭之像。

更,金文写作“丙、丙、卜、又”,逐步两相互动,光与生命之间频频互赐互化,就像两相平方,四翼同步,级数上升,如有神助;也写作“辵(chuo)或诞、丙、丙”,光入化能,能再化光,行止转换为“辵”,辵通“诞”( 金钱发展史前传 ),光生生命,又再重生,如神手入内,连接互动,步步向下而聚,步步向上飞升。如此长久以往,“更”而能新。更,如文火慢炖,是一个频频引领转变、往复渐进的转化过程。古代以“更”为夜间计时单位,经历五更,天光大白,就是暗中往复、循环交午、新光渐进重生的过程( 一以贯之五 )。《说文解字》说:“更,改也。”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锐殳(左)和晋殳(右)。

《甲骨文编》1文,2攵(通攴),3殳,4般,5更,6-7《金文编》更。1.入,乂。2.旋转的文;丂,又;捺,父或倒写的止;翻转的入,又。3.倒写的以,又。4.舟,攵(丂,又,或弧形,父)。5.丙或内(冂,八;两个石联合),攵。6.丙、丙、攴。7.辵或诞,丙、丙。

文:就是道;就是两相互动,切交转化;两相互动而连,互相牵引改变。

攵:文的转化;频频相牵互化之能;两相互动,相牵互化,以之周转;从文转右、文攻武卫、在内使生命改变的右手;父赐予不止;能赐予、就能又得,两相互动,施而又返。

殳:神改变之能;往复转化之能。

般:以击打为传递之舟;父赐之频,显为舟中风浪;频频相互谐调而聚合,通过频频不断相互予取能量达成。

更:4.内在引领转变之道;两频关联互动,牵引转变之能,如石不同而能联合,频频彼此互动切交、终至转变。5.光入内逐步聚合,与生命互动,频频切交转化之能,逐步在内成长,向上飞升。6.光入生命化能,能再化光赐出,逐步在内聚合,也逐步向上飞升。

庚,长久互动切交而聚,贯通之像,贯通之果,就是“唐”。唐有“米”,分合转化,就是“糖”,碳与氢氧结合,形成所谓“碳水化合物”,在分合之间,贮存能量,也能迅速释放能量。庚,贯通之后,继续两相互动,分分合合,就是“庸”。就如经历了激烈的恋爱而结合,进入平平淡淡、平凡是真的生活,才是继续巩固夯实两人关系的互动过程。

唐:1.往复不断两相互动,长久交切聚合之果。2.往复不断,两相互动转化所在。3.往复不断,周而复始,终久必聚,聚合而陷。

庸:1.往复两相互动切交转变之后,继续频频互动分合。2.往复不断、全力贯通之后,两相谐和。3.往复不大频频互动包容,彼此牵引改变,渐聚合一,终成平凡。

4. 千、迁

量子的隧穿也如电子的跃迁,都是两相切交之变的微观体现。就像人双腿互动,长久而能迁。千,甲骨文写作“入、倾斜的七”,两相互动为“入”,切交而变就是“倾斜的七”。迁,简帛文写作“臼、彑(ji)、入、廾、卩、止”,粒子反复互动,如齿互反而合为“臼”;彼此予取而传递为“彑”;频频切交、波来波去、往复予还、节节频升,就是“入、廾、卩、止”。千,是迁之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1-2《甲骨文编》千,简帛文:迁。1.入,倾斜的七。2.人,一。3.臼,彑,入,廾,卩,止。

千:1.两相互动,切交而变。2.频能彼此牵引,持续切交,就能上升。

迁:相分之频,反复互动,如齿互反而合,彼此予取而传递,两相互动而连、频频切交、波来波去、往复予还、节节频升。

两频牵连互动、彼此切交,带来微观粒子的新生,也带来宏观生命的更新,点燃太阳发光,也点燃人的头脑发光。“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诗篇》)

5. 忠、恕

忠,金文写作“中、心”;恕,金文写作“女、心”。忠是“中心”,是无形之波汇集所在,是万物顺从引领所在;是万有引力所在,也是万物顺从所在。频相分而能彼此牵引所在,就是“重心”,重心是分而能互动、重新合一之像,这是“忠”(中, 何谓中国 )。女是生命顺服包容,却能赐予引领和彻底改变之道,如水滴而至石穿,这是两频相谐的过程,这是“恕”(女, 女是女人吗 )。忠与恕,一微一宏,一快一慢,一短一长,也如一更与千年。忠像集中性,恕像偏心和离散度,合为量子隧穿概率的正态分布。光之频彼此相谐为忠,彼此不同而能互动连接为恕;都在心持续往复的取予转换中融会贯通,实现谐调和连接。

《金文编》忠,恕。1.中(竖,口,二),心。2.女(竖,二,右弧形,捺),心。

忠:上行下效,贯彻始终于心;生命通过与光之频相切相交,暗中与光相谐,波持续在往复不断相切相交的过程中增长;分而不断频频合一所在,如心频频往复、长久波动连接。

恕:如女之心,以柔克刚,彻底化解生命的隔阂;生命不断体现被引导在心;生命不断暗中与光相切相交,频被引导连接,不同的波在持续往复的过程中相切相交连接增长;相分之频,能持续彼此切交、相互引领连接的体现,如心频频往复、长久波动连接。

6. 星、参(三)

“星”为上帝赐给禹的十六象第三。“三”大写为“参”,古义指“三相参列”,“如参星一贯”。星,甲骨文写作“两个口,生”,表示逐步从分而聚,一切新生;恒星的核聚变是一切生命物质元素诞生所在。星的甲骨文也通“品”,写作“三个口呈小排列”,表示从分而聚、小小逐步积累;这是恒星中最小的氢原子到金属等大原子诞生的过程,新“品”种诞生,是一个慢慢细细“品”出来的过程。参,金文写作“星、卩”。“卩”,是星体频频发出的横波,不仅有可见光,也包括各种射线。恒星在合成各“品”种物质的同时,生成各种光,改变着地球上的生命。三的甲骨文通“气”( 金钱发展史前传 ),气是光的宏观之像。气无形无像,无所不在,能吹动旌旗,鼓动人心,也是人所必需,一刻不停,“人活一口气”。众生不但来自众星制造的物质,生命也时时被众星之光改变;所以三也是“全”,“三思而后行”。“三相参列”,就是世间众相皆源自于星,跟从星象而动,天象贯穿世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易经·系辞传上·第一章》)。

《甲骨文编》星(4通品)。1.两个呈步进的口,生(倒写的入,竖,一)。2.两个水滴形,倒写的六或终,竖,一。3.生,五个口组成环形。4.三个口呈小形。

星:1.逐步从分聚合而生,往复不断、持续演进成光。2.频频会合而生;点滴聚合,周而复始,至终演进成光。3.通过周旋而逐步聚合而还;生命往复循环,终化成光。4.细品而得,合成新品;小小积累,从分而合。

参宿七星和参星(参宿一二三)

《金文编》:参。1.星,卩。2.星,彡。3.晶,两个旋呈八,波形。

参:1.众星节节演进,频频化波;神完全连接生命,以光进入,阻隔消除于无形,如夜晚星空迷人,也如顺服之人,自我完全归零;完全包融的全过程,即生命往复不断与光相切相交,生命之频被波引领,频通过生命,再化横波而出的过程。2.三相叁列,完全空灵,如群星高远莫测,如风随意,如影随行;积累而至完全包融,光完成变化演进的全程。3.天上众星,显明为不停地旋转,波在其中,相互转化,晶莹剔透,奥妙莫测;晶体旋与旋彼此往复,存续波通过其中;光之频积累完成在内合一,通过旋往复交替,频予取连接演进,终化大波。

7. 商、积、卒

商,甲骨文写作“辛,内”,表示光与生命的互动,形成衍生幻化和内在联系( 神秘的兵器戈 )。光与生命之间互动、衍生、联系的能力很好体现在商业上。商朝重视占卜,占卜能向众人专递光与生命互动的信息、让国家成长、族民联结,所以称“商”。

“积”写作“刺、贝”,刺就是赐予的光,贝是两旋往复互动而合之形。卒,甲骨文通“衣”,也写作“衣,乂或又”。衣( 女是女人吗 )是两相互动、有入有出、予取相互转化、分而合一的像。如此而能不断相牵互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一,就是“卒”。人之最终,彼此相同,都是“卒”。《说文解字》说:“卒,隶人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衣冠不同,让人认识彼此能力不同为表,彼此相事合一为里,彼此为卒。卒是衣之能。“积卒”就是人与人之间相赐互动积累、以至分而合一的像。

左起:心宿二和月亮的位置图,心宫三星,心宫和积卒宫。

《甲骨文编》商,《金文编》积,《甲骨文编》卒。1.辛,丙(冂,入)。2.朿(ci,十,冖,入),贝。3.衣(三个入),乂或又。

商:光在生命之间不断往复,光在内连接不同而持续成长。

积:激发生命,持续不断聚合所有不同而成长,旋在往复不断的过程中彼此相切相交,不断谐调演进。

卒:两相互动,频频往复而连;就是有入有出、予取不断转化、两相彼此相赐互化。

猎户座的七颗星即中国古代的“参宿”,叁星是中间呈“一”字型的三颗星,在夜空非常容易识别。农历新年时,参星位于天顶明显位置,“三星高照,新年来到”。“参”是光对生命的影响贯穿之像。“商星”即心宿,包括心和积卒两个星宫。心宫也是三星,呈“入”形:最右侧的心宿一称“太子”,中间的心宿二称“天王”或“大火”、“大辰”、“龙星”,左侧的心宿三称“庶子”。心宫组成箭镞形,积卒宫组成箭尾形。心宿二“天王”与月亮若即若离,上古以之确定季节,自四千年前的颛顼时期就密切观测其变化。商为缓缓引领、慢慢改变之像。

参,金文字形如众星连接引领人的思想,也像一个长了三个头的人,以示“三相参列”,三者相辅相成,彼此顺从,贯彻一生。“商”如经商,往复连接成长,就下及卒,积累完成而卒。参星和商星永远不同时出现,一明一暗。就像“参谋”和“商量”,前者众人参与,后者两方权衡取舍。光之明暗,两相互生,频频互动,贯彻众生;是以众生相与、互动、共聚而生。

参宿最亮的参宿四和心宿最亮的心宿二同为红超巨星,在天空上相距180°,彼此不见,明暗共生。“三位一体”,如参与商,是上忠下恕、至高与虚己的统一。

曾子姓曾名参,参是曾子的名字。人最应明白的莫过于自己的名字,所以孔子以“参”来点醒曾子,告诉他真道三相高深,但三相合一。真道如众星引领人于无形,众星都是光,如“参与商”或明或暗,却明暗同存;光既舍己润物,连接众人,积累而卒,也贯穿一切,洞察至深。忠者唯一,恕者化解,也是明暗相生。忠如参星,明在天边,灵异非常,救人生命,宣告新年,四方归一。恕如商星,暗在人心,与月亮若即若离,看顾身体,连接众心,不辞辛苦,率领众子,积累不止,下及走卒,箭发而卒。无论明暗,一以贯之。孔子以“参”点醒曾参,也是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因材施教,洞察至深。

至此,曾子恍然大悟:真道既如光洞悉一切,人怎能不顺从;大能之光尚能舍己,人为何不能舍己。“上忠于神,下恕于人”,真道如一。能上行下效,忠恕合一,正是光明磊落,心底无私的表现。所以,曾子世称“宗圣”,是孔子思想的嫡传继承人,孔子临终前甚至将唯一的孙子孔伋托孤于他。这段话非常重要,是曾子继承孔子思想的明证,更是孔子思想纲领的自白。

“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和孔子和曾参的对话相比,此话更坦白明确:何为“忠”,何为“恕”,一目了然,二者贯通之意也说得确凿无误。其实,这句话还有一个爸妈版:“孩子啊,三尺之上有神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心既可载舟,亦可覆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也不傻。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自古如此,你要记住啊。”地球人基本上都听过这个版本,里面的意思还是“忠于天,恕于人”,真道自在人心,彼此相互印证。孔子之所以是孔子,就是为师若父。在这一点上,爸妈就是孔子,孔子学的也是爸妈。所以,孩子当真正孝敬父母,这也是一以贯之。十诫第五诫说:“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埃及记》)。“孝敬父母”,这句话古今中外,再次一致。一以贯之。(孝, 听见的人就要活了 )

道理简单,做到难。孔子所说的“圣人”,不是他自己,是在公元前后,出生的那一位“太子”( 孔子等待的圣人是谁 )。他说:“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这句话里,如何才是”忠”,如何得到“恕“,一以贯之。

(汉字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参见 为什么说汉字是一个表义符号系统 )

章节目录:

(一) 从一至三:“贯”

(二) 从首至行:“道”

(三) 从无到有:“舟”

(四)从凡到大:“对、弦、方”

(五) 从共至升:“乂”

(六)从互至弧:“量、度”

(七) 从凡至真:“鼎”

何为道?

佛、薄伽梵者,谓: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 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 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诸有情师,诸 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盘城者之商主。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 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解脱众 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 众暴流。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盘,住真实际 。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皆有佛性,修行皆可以成佛。佛是宇宙最伟大的圣者。他具有无量的福,无量的神通,而得大自在者。为九界的大导师,人天的师表。不是管什么,执掌什么权力-管天管地的神。凡有管什么,执掌什么天地大权者,都必有烦恼,都未超三界未了生死的凡夫。都不能自在,是故佛不是神。佛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八解脱……简述如下:三身:法身-遍满虚空,无所不在,感而随通-随时随地,大悟则证大法身,小悟证小法身。报身-无量福、无量德、无量神通。十方世界来去自在,无烦恼无一切痛苦。应身-投胎转世的肉身。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说法度众生而应世的。四智:成所作事智-凡欲作利益众生的事,度众生的事。事事能成就的智慧。妙观察智-观察世间一切事事物物,皆正知正见,超人而彻底的明白,无邪知邪见。平等性智-观一切众生平等,不分彼此高低-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大圆镜智-一切慈悲、智慧、德行、福报神通都圆满,如大圆镜的智慧。五眼:肉眼-见前不见后,见光不见暗,见近不见远。合眼、死眼都不能见。天眼-能见前后、光暗、远近的事情。有远见的眼光谓天眼。法眼-能见宇宙万有事事物物之法。一切事物因因果果。能利用事事物物的方法。慧眼-能判断事事物物的是非善恶邪正真,事事物物的因果,修行的方法。佛眼-能见宇宙一切万物的因果,十方世界众生的生死来去因果、宇宙真理。六通:天眼通-佛能见天上天下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神有其福报道行的深浅而定。天耳通-佛能听十方世界一切声音。欲听即听,不欲即无。神有远近。神足通-佛能到十方世界飞游自在。神由各各的福报而有其范围。他心通-佛能知一切众生的心里,智识的高低,根机的胜劣而应机说法。宿命通-佛能知众生过去宿世的因缘果报,命运好恶。六道轮回之事。漏尽通-超三界,离开六道轮回生死,生死自如,无一切烦恼,无业障谓漏尽。 佛为什么有这些智德呢?不是天生自然的。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过去累生累世,无量劫修来的。释迦牟尼佛,虽是二千五百余年前,出生于印度,修行而成佛。但过去生已累劫修来。佛经有“本生谈”说明,佛过去生、累生累世、积功累德的故事。十方世界不论过去成佛的、或现在欲成佛的、未来欲成佛的,都必须具有此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才能成佛。也才称得是佛。否则自高自大,谓我是某佛降世、某佛化身、肉身成佛,皆是妖言惑众。末法时代藉佛名誉而邪法惑人,营利人名利者比比皆是,是故不论信佛、或欲学佛者必须先了知佛是什么?有人说,我们听说,欲学佛欲成佛很容易。依您这样说,即不太容易了?认真的说,世间欲吃一顿饭,欲生存生活都须出力出汗,都须很多的努力,欲成家立业,欲成就一个事业,都须很多的努力,而且经过很多的波折,才有一个事业基础,成佛是那么容易的事吗?不过,誉如读一年书有一年的智识学问,学佛一年有一年的德行,而渐渐近于佛道就是了。

《道德经》第25章 道法自然

众生因不善业而投生于三恶道,而因善业而感召生于三善道之果报。在三善道中,生于天界之福报最大,修罗道次之,人间则再次之,但人间却是最适宜修持佛法的地方。

投生人道的痛苦,主要可被归纳为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及死苦。

对老、病及死苦,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了解。对于生苦,我们或许不太明白,亦无法记起自己在母胎内乃至出生过程所经历的痛苦了。在母胎内的近九个月间,婴儿所受的痛苦很大。虽然我们现在记不起了,但这不代表我们当时没有感觉。在出胎时,婴儿所受的苦更大。在出生后,我们连少许保护自己的能力也没有。若不是父母的守护照顾,我们可能只会存活几分钟,便会被野兽吃了或者冷死、饿死了。

老苦并非单单指老年之苦,而是指从入胎开始逐步走向死亡之苦。如果我们能活到老年,这种苦则更为明显。在年老时,我们的身体机能衰退,走多几步路也举步为艰,胃口也不好,脸上的皮肤变得像猴子似的,有很多事情想做也做不来。在五浊恶世年代,年轻人不懂敬老,老人益发感到自己不受欢迎。这老苦就像一个小偷,不知不觉间便把我们的青春偷去了。对不懂佛法的人来说,老苦包含了身心之苦。对通晓佛法的人来说,心上可以不觉苦,视老化为一种自然的事,但肉体上的老苦,则仍然无法回避。

病苦分为外在及内在病患两种。外病是如胃疼、癌症及肺病的种种病患。它们最大的威胁也不过是致死而已,影响力只及今生。内苦是贪念、瞋恨及愚痴等烦恼。因为它们能驱使我们的身、语、意作出如杀生等种种不善行为,致令祸延长至无量劫的未来多次转生受可怕的痛苦果报,所以它们绝对比外病严重。如果我们今生患了严重的胃病,不过是受几年苦,顶多也不过是病至死亡而已。但如果我们生起强烈的瞋心,这便会令理智失常,甚或因而出手杀生,这便结下了多生多世短寿及投生于三恶道的因缘,万劫不复。这一连串的多生苦报,亦只源出于一念之瞋。由此可见,心病是极为可怕的。

有关死苦,并不单指死亡时肢节及肉体所承受之痛苦,而且包括到时伴随之恐惧及不安。这些我们刚才在讨论死亡过程时已详说了,在此不再重复了。

在人间投生,除了上述四苦外,还有求不得苦、受别离苦、怨憎会苦及五取蕴苦。这些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述,衲现在也不多说了。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及无色界天。在欲界天中,享福及寿元是很大的,没有像人间的生苦、老苦及病苦。

欲界天的众生,入胎时是男女一对一对地投生于天界的花蕊中的。在花开时,他们便以天男及天女的形式化生。在天界中,并不需日、月来报时,而以花开花合为一天。这一道中的众生一生享乐不尽,有一个佛经中的故事与此有关。在释迦如来在世时,他有一个弟子叫「舍利弗」(梵名Shariputra),佛教中著名的《般若心经》便是为他而说的一部经文教法。这个舍利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比丘,他有一位弟子叫「海生」。海生是一位在家居士,其职业为医师,而且医术十分高明,受着众人的敬重。在海生出入时,由于其高贵地位,通常都骑象而出行。有一次,海生在半路上遇到其师父舍利弗。由于他十分敬重自己的上师,他竟然不顾仪态地、连跌带滚地由象背直接扑倒地面上向师父顶礼。所以,这个海生医师,可说是一个敬师的模范。海生在一生中作善甚多,但却死在其师舍利弗在生时。在死后,海生因其善业力而生于天界中。他的前生老师舍利弗,以神通升至天界,意欲为他说法教学。在见到前生为海生医师的天男时,舍利弗正欲趋前向他说法开示,但这个天男只向舍利弗扬了一下手示意,便马上继续玩乐去了。这并非是因为天男不记得舍利弗。相反地,由于其业力,天男能清楚记忆其前生的事,却因天界之乐实在诱惑太大了,以致他只能在一刹那间扬手向极为敬重的老师打招呼,便又迷失于极度的享乐之中。这个情况,就有点儿像我们在观看极为精彩的电视节目时,亲友来往我们亦只会略为应酬一下的情形。我们仔细想一想,一位本来至为敬师的人,在天界中仍然抵不住诱惑,何况是我们呢?由此可见,天界虽为六道中福报最大的一道,但却并非修持佛法的一个有利地点。正由于此原因,我们求生于净土中,而不求生于天界享乐。天界虽无生苦、老苦及病苦,但天界众生在死前,一样有极可畏的痛苦。他们的寿元虽极长,但始终亦难免一死。又由在天界投生时,他们的善业福报皆用尽了,下一生多投生于三恶道中。在死前的一段时间,天界众生会出现天人五衰的情况,例如其身上的花会枯谢、身上不再放出光明、本来自然散发香气之身现在发出阵阵体臭及身上开始流汗。于此时,其天界友人都会远远避开他,任由他一个孤独地等死。由于天界众生自然有神通力,他们能预见下生将堕恶道。我们试想想,我们不知下一生会投生何处,尚会怕死贪生。天界众生天生爱干净,而且一生享乐,在预见将生为污秽的畜牲、地狱或饿鬼道众生时,他们的恐惧及无依感是多么的大呢! 放下 顺其自然 平常心

三界六道之外是什么

经典故事

我们对自己的母亲都是很熟悉的,母亲的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细致入微,成了我们生命成长最重要的温暖。这是我们对自己生身母亲的感受。

但是,你知道吗?我们与万物还共有一个天母,我们与万物也是兄弟姐妹。

我们现在开始懂得保护环境、爱护动物,难道这仅仅是为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吗?还另有深意呢?

在世界上,《道德经》被誉为“东方圣经”,又有“万经之首”之美誉。

以道看世界,生命就如同一个容器。

可往里装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任务。

糊涂的生命,如同一个垃圾桶,生命中装进了很多负能量!

人生的痛苦与挫败,不是自我的哀鸣,而是心灵垃圾散发出来的臭味!

觉醒了的生命,就是懂得了将历经千年检验的圣人智慧装进自己的生命中!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看看老子所说的天母是啥模样吧!

经文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 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脉络

老子在这一章中,再一次说明大道的源头性和运动规律,以及人要遵守的真正的法则:

第一段:说的是特立独行的“天下母”。

第二段:老子给这个天下母起了个名字叫做道。

第三段:老子又将道、天、地、人合成一个,都是大道显现。

第四段:人、地、天、道四者皆归自然。

本章核心要义

按照人们自然的本能,我们会想到自己的母亲,但又有谁会想到天地万物共同的母亲呢?文学艺术语言,有时会形容大地母亲。可老子所说的“天母”,是缔造宇宙天地万物的母亲,就是“道”,这是一切万物的源头,也是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前就存在的一种力量。它周而复始的运动着,博大而深远。宇宙天地的一切都要效法它,跟随它。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和看不到的宇宙世界一切背后的力量与规律。学道、修道和悟道,就是要掌握这样的规律!

在这一章中,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是什么神的意志。因此可以说,老子是唯物主义的鼻祖。

第二,“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因此可以说,老子也是哲学本体论的鼻祖。

第三,“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 是“独立而不改”的。

第四,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第五,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自然是道的本质,也就是那种自在性、绝对客观性和非主观决定性。

通过学习老子的思想,也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人生中一些很重要的道理:

第一,打破了封建迷信的谜团,奠定了科学信仰的基石。

按照迷信的说法,认为世界之初有一个神创造了一切,人们只要信仰神,归顺他,祈求他,就可以得到护佑。老子所说的“道”是在诸神之前已经存在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道在物先”,“物在道中”,“物中有道”。因此,正心、静心、虔诚就可以随处领悟大道的存在与规律,人的思想与行动,能够合于规律,就能顺遂。若是违背规律,那就如同蚍蜉撼树一样可笑。

第二,由此我们就确立了一种唯物的、科学的理性:我们的主观要臣服于客观规律,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核心任务就是识别和控制自己主观违背客观的想法与做法。这就是说,人的生命若是自我、自大,就会沦为最渺小、最可笑的愚昧状态。人的生命若是皈依道,顺应道,跟随道,就能一切顺遂。这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最根本性的、也是最科学的信仰观。

第三,在力量巨大无比的大道面前,人类并不是任由宰割的羔羊,人本身就是大道之子,生命的运动也是按照大道的规律运行的,只是因为人的主观作乱,我们对存在于自身和周围的大道运行规律, 往往视而不见,并在错误的主观驱动下肆意妄为,这才是人生问题和痛苦的根源所在。

人的主观能动性,核心就是建立对规律的敬畏和对真理大道的信仰。我们很多人知道,最强大的人都是拥有信仰的人。现实中有很多例证,拥有信仰的人,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不怕死亡,这是多么强大的生命啊!你有信仰吗?你的生命够强大吗?

现实的人类社会,看起来有各种各样的信仰,但也基本上可以分为正信和邪信。

在信仰这个话题上,可以将人类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就是没有信仰的人。这种人对自己个人的欲望驱动的,被有限的主观指挥着,被外部的力量诱惑着,被有限的经验误导着,这两种力量搅在一起,会是什么结果呢?还用吗?

第二种就是那种信邪了的人。他们貌似拥有信仰,但他们拥有几个致命伤:排斥异己而不是博爱众生,唯我独尊而不是兼容并蓄,祈求神灵而不是自强不息,责怨别人而不是修理自己,自我中心而不是与人合和,自以为是而不是尊重规律,唯利是图而不是奉献社会。这样的人拥有诸多信仰的形式,却唯独不理解一切正道信仰的本质,这就是战胜自我,尊重规律,利于他人。

第三种就是那种正信的人。按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无为法,拥有正信的人, 他们追求真理和大道,在人间施行利他与博爱,战胜了自我和自私之心,将自己与天地万物和众生

完全融为一体,没有亲疏,没有分别,没有索求,悦纳一切,整个生命被大爱充满,人生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大道完全一体,心甘情愿承受人间一切苦,无怨无悔奉献世间一切爱。这样的人就是人间最高贵的生命,力量最强大的生命,铸就的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人这辈子,可能会犯很多小错误,但人生大方向,尤其是关于信仰的问题,是不能出错的。否则, 人一直出错,也不改错,结果呢?会被自己想象出的神赦免了吗?你若觉得真的有神,他又会怎么做?正如西方圣经中所说过的思想:神救自救者!皈依道、遵循道,就能自救。顺应道,跟随道, 一切顺遂,在那些不明白的人眼里,你就犹如有神相助,甚至还可能会说你很神奇,也很神秘啊! 这可真是,明白了的人就很简单,糊涂的人就会觉得很神秘。由此可见,明白了的人就知道一切都是道在支配,糊涂的人则相信那是神和妖魔鬼怪的作用。你是哪一种人呢?

我们都来问问自己:

我有信仰吗?我信神还是信道?

当人生遇到问题去求神时,神又在何处?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偏离了道时,自我纠偏,回归大道,不就如同有神相助?!

我们将老子此章的思想总结成《悟道箴言》,奉献给大家:

道为天地母,一切皆道子。

周行而不殆,谓大逝远反。

天下众生灵,承载大道行。

人天地道合,皆在自然中。

人若能悟道,就如神相助。

人生起起伏伏,看起来充满了各种变数。但人生中也有“不倒翁”。

这人生中的“不倒翁”是不是就是悟道的人呢?

文章来源《齐善鸿讲道德经》

入道悟道

三界六道之外共有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四个法界。

四圣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组成四圣法界。

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

菩萨法界,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

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

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

根据佛教的描述,按照不同的境界,宇宙可分为十个法界,上面所述四个法界之中居住的均为出世间的圣人,其共同点是都已脱离六道轮回,证得了不生不死的境界。其不同之处在于修证功夫的高低,最低的声闻,最高的是佛。

扩展资料

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又称为苦界,或苦海。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又可分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人六种,而“色界”与“无色界”的众生均属于天人道,称为“六道”。

欲界包括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和天道中的一部分——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和无色界都在天道。三界和六道所指的范围是相同的,三界是按照境界的不同区分的,六道是按照众生种类或者说叫业力或者叫果报的不同区分的。

佛教对于世界的看法,除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外,还可以概括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大类。所谓有情世间,指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按佛教所说是由业力招感,五蕴和合而成的有情生命个体。佛教的有情众生,除了我们人类之外,还包括畜生、饿鬼以及诸天界。

佛教还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界有轨持、差别之义,此三界为处于生死流转中的有情众生生存的场所。由于此三界都是沉溺于生死轮回的迷妄众生的生存处,故又称为苦界,或苦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界六道

百度百科-四圣法界

百合下世为菩萨,

观音附体传神通。

一柱香火消灾病,

执掌三界人世中。

福缘恩泽,享运行报,喜哉。

菩萨垂涎,受命吉祥,寿也。

烧香拜佛不求财,

平安健康应首要。

体态无碍财自得,

心舒畅享乐自在。

无怨无欲勿贪苦,

香火供奉心坦诚。

举头三尺神明赐,

护佑虔诚烧香人。

道可道,非常道。万物宇宙皆为根,红尘之路修道人。

传承古今孝字当头,人尊孝道百为先,孝恩戴德悟今道。承宇宙大道感悟禅明,启人间之道度化缘福。

人生在世,善存于心,孝字当头,恩禄福寿,敬仁礼信,尊义智斗。但行好事莫问前行,闭口、闭耳、闭目、勿贪、勿苦、勿累。传先祖之功德,授子孙之贤良。承传统之文化,禄福寿之悠久。

妄生世俗得于泰山若水,敬亲合感养育教导不易。孝其行于先,恩德感于报,叩谢养于贤,容纳义于贵。

万法无为,宇宙之间,星空璀璨,无根无极。

道,以有法为无限,以有限为无法,道分阴阳,阴阳无极,无极乾坤,乾天坤地,阴阳调和,有道是阴阳本无极,无极而阴阳,阴阳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天水山雷风火地泽。各卦相对,卦卦相辅,天不离地,水不离火,相生相克,生生不息。

道,大道本治,寻求溯源,中华五千,代代相传,国之根本道义为先。天地混沌之初,道法已成,人祖开天地,划分无极而阴阳。秽炁空间,道法为克。华夏源源为道独尊,成道坎坷挫折谁不经,入定极道禅悟为先,禅定身心而不静,慌神明空而亦魔。

佛道佛道,成佛立道。天地无极,道法阴阳;忘我空玄,佛法无边。开天辟地,道法自然。人祖之始,吐化三清,混沌清华,阴阳为道。西天佛祖,教化众生,菩萨显灵,百合临轩;三界执掌,仙佛道扬。佛中有道,道中有佛;中华五千,道法悠久,佛入中土,众生平等。佛阴道阳,源源相辅,融合佛道,乾坤无极,无为忘我,道本佛缘。

人心本善,气结心间。人根清源,气入病显。长久无忧,体绕病态。幡然醒悟,犹未为晚。修心养性,气绝思脑。闭口、闭耳、闭目,身心合一,养生之道,悟,人生悠然;体,百味余生;思,当前之过;想,后时之喜。百载当世,心性善缘,气消于根,病无体还。气性阴阳,无极乾坤,人本是道,调和阴阳。劝气改性,心结善缘。

切勿急,平常心。心若冰清,天塌不惊。

忌动气,且心宽。乐无穷,莫伤身。

天地之初,混沌之始。道法阴阳,乾坤无极。

生逢当世,悟道至今,宇宙大道,变幻莫测,人间之道,太极阴阳,先天之道宇宙大道,后天之道为人处世。禅静悟道,身心合一,百载之余,心性为本,看破凡尘,莫伤本体。天父地母,魂魄为主,肉身骨血,父精母赐。

道是万物之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天地万物之根本也就是道,世间百态都是围绕道而运行,恪守根本,方才是道,道分阴阳,世间万物皆为阴阳运转,万物不可无阴,万物不可无阳,方守本根,失一无道,道,以有限为无法,以有法为无限,调和阴阳,为道之始,万物皆有道。

混沌初始,亿万载余,仙道古今,源远流长。

古往今来,祖先保佑,代代相传,辈辈相承。感,始祖之留,得,祖辈传承;拜,古今论道,谢,当世之子。

道蕴万事万物吾辈勿能通玄,悟其所含之妙哉,静禅空韵,思暝参道,得其道之无为,精之妙玄。世间万物方为道,参禅悟道人上人。得精除粕达境界,恪守本根护心源。 道无古今,悟在当下。

天地之间以道为中心,乾天坤地阴阳之分,阳动阴静,相生相克,源源不绝,动,为修道,静,为悟道,感天地之大道,悟人间之本道。

万事万物遵道寻距,参禅心感道心以生。传古辈之道,承己悟今道。万法阴阳,无限而有法,无法而有限,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道生无极而阴阳,阴阳无极而太极,太极阴阳分四相,四相阴阳生八卦。明暗相融化本道,阴阳生死太极轮。古道今道方思悟,心澈动静乾坤圆。

天下万物归根于一,一承世俗大道于前,世人失一,阴阳蒙蔽,颠倒黑白,流逝本善,故失道寡助。众生得一,分化明暗,区分混沌,传承万矣,故彰显无道。道自在人心,悟在当下,众人所得皆为自智之道。道欲何为,宇宙之间产于混沌,星空运象印其余根,物炁存之,首感道也。一为道之本质,追寻大道去欲还善,周而复始归圆于真。一为道,道为先,先存于世,化阴阳得于乾坤,勿执着过于私欲。贪婪蒙蔽心智而欲求不满,心如河水容纳天地万物之胸怀,达灵魂清静之境界矣。

不贪,不苦,不争

贪念起欲望生,人心不足蛇吞象,丧失理智难回头,贪欲根深莫勿消,神智朦胧亲情失。

苦累尽甘自得,挫折运起累已消,人间苦短谁不经,辛劳余载享境界,福禄寿喜得绵长。

悟无争取于道,心若泰然予与得,放下贵尊向众生,呈散良心为己德,不争与争谁来矣。

上善若水,容纳天下可容之物,看其善道,水软而长久,硬而有亡,周而复始归于起,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追寻大道从一而终,万事万物皆为活,风,柔软而刚劲,雨,清凉而透彻,树遇风而舞动,遇雨而飘逸,容纳风雨之滋养;火,温暖而霸道,冰,寒冷而干涸,树遇火而消散,遇冰而终止,迷失火冰之归原。

文章标签: # 生命 # 就是 # 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