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性格 生肖性格

太监做监军什么生肖_太监指的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22 人已围观

简介1.北京首映礼好评如潮,为什么说《长安三万里》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2.刘瑾贪成明朝首富朱厚照抓他时为什么不舍探索甲申之变的具体经过,李自成做了哪些事?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灭亡,随后清军入关,这一发生在明末甲申年,后世称之为“甲申之变”。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关

1.北京首映礼好评如潮,为什么说《长安三万里》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2.刘瑾贪成明朝首富朱厚照抓他时为什么不舍

太监做监军什么生肖_太监指的什么生肖

探索甲申之变的具体经过,李自成做了哪些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灭亡,随后清军入关,这一发生在明末甲申年,后世称之为“甲申之变”。

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关中,建国大顺,随后派军北上,逼向北京。明王朝积重难返,两面作战,处于南北夹击之中,面临崩溃的边缘,继续倾尽全力,为挽救危局而努力。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

仅过了40天,清朝军队南下,并迅速摧毁了起义军的大顺,以及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从此开始了清朝对全中国的统治。

过程

明熹宗去世以后由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年号崇祯。他登基后接手的是民穷财匮、内忧外患交织的烂摊子。面对时艰,他回天乏术,多疑、悭吝、刚愎自用的性格导致他缺乏把事情办到底的决心与能力。

最典型的莫过于他对于魏忠贤大案的处理。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与客氏相互勾结,祸国殃民。崇祯皇帝上台后,也曾猛砍三斧头,翦除了魏忠贤、客氏,撤掉各处镇守宦官,并在崇祯三年革去宦官提督。但不久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宦官最贴心,因此又重新起用宦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突出地表现在对宦官委以军事大权,让他们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以及担任镇守和守备。

所谓京营是从全国各地更换调来,用以保卫京城的军队。而且,如果外省或边疆有重大战事,必要时京营还得抽调部分精锐前去增援。因此,它不仅人数众多,通常保持着30多万人马,而且装备精良。崇祯帝当政期间,京营自监督、总理捕务、提督禁门、巡视点军大员,皆以御马监、司礼监、文书房的太监担任。这些太监正如万历时刑部主事董基形容的那样,“安居美食,筋力柔靡”“设遇健卒劲骑,立见披靡”。

大顺军炮声一响,这些人立刻作鸟兽散。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典型事例是,崇祯二年,朱由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听信被清人故意放回的杨太监的话,认定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于次年八月,将袁崇焕处以最残酷的磔刑(凌迟),从此再无抵御后金的优秀统帅。

再说他对农民起义军的态度。朱由检对待农民军的手段与历代皇帝一样,无非是剿与抚,但他对剿、抚经常是举棋不定。就抚而论,从未抓住机遇把和谈进行到底,从而达到瓦解农民军的目的。早在崇祯二年春天,明朝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就提出对起义农民以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方针。

朱由检对此事认可,甚至说过“寇亦我赤子,宜抚之”。崇祯四年正月,朱由检派御史吴牲往陕西放账,但拨给他的帑银却只有区区十万两,面对哀鸿遍地的广大饥民,无异于杯水车薪,“所救不及十一” 。

很快,已经投降的起义农民为了生存又再度起义,抢大户的粮食借以活命,造反烈火渐成燎原之势。此后十几年间,明廷与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曾多次和议,均以失败告终,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崇祯帝的决断不当有关。

李自成身经百战,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但是作为一名政治家,他缺乏战略眼光,犯下一系列错误,导致进京后不久即迅速溃败。

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即在西安登基当上皇帝,“国号大顺,改元永昌,百官礼乐悉遵唐制”。李自成在建立后提出“三年免征”的口号,这对民众当然有很大的号召力。

在进军河南后,李自成更让士卒到处散布“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口号,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李自成进京,究竟带了多少人马,史学家说法不一,顾诚(明清史专家)估计是10万人,这是有史料可查的。这充分反映出李自成的轻敌思想,尤其是对关外的清廷认识太少。清廷曾派人递国书给大顺军***,建议联合推翻明朝,“共享富贵”,李自成不予理睬。

山海关之战,他至多带了6万人马,而吴三桂的兵力是5万人,加上乡勇3万人,以及10万以上的清兵,在总兵力上超过李自成军三四倍,而且大顺军与强大的清军是头一次遭遇,猝不及防,终于一战而溃,从此走上败亡之路。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曾派投降的太监杜勋进宫与崇祯皇帝谈判。李自成提出的条件据清初史学家戴笠、吴芟记载:“李(自成)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联系到李自成曾说:“陕,吾之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 ?以及把在京中拷饷追赃得来的大量金银不停地运往西安,可以看出李自成的目光短浅!他进京的目的,就是为了捞一把,在明宫里过把皇帝瘾。

北京首映礼好评如潮,为什么说《长安三万里》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楼主,您好。

监军是“王侁”而非“王铣“。王侁不是太监,而是文官。在担任潘美、杨业为正副帅的监军一职,领兵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时,担任应州兵马都监。

中国的监军制度实际并非宋朝独有,历朝历代都有类似的职务。作为监军的人选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皇帝身边的太监作为监军,例如明朝。

第二种:文官的监军制度,例如宋朝,这导致了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

第三种:武将类型的监军,元朝。不过元朝的监军没有很大意义,很大程度上是靠成吉思汗的个人威望,成吉思汗一死,大帝国就完蛋。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得以黄袍加身。为避免以后的领军大奖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他用了以下几种方式来限制领兵大将的权限,所有有宋一代基本是以文制武。包括杯酒释兵权、将无常军、军无常将。还包括在军中设置监军,以此来制约武将。

有宋一代,其监军主要以文官担任(当然宦官也不是没有,只是比较少罢了)。

刘瑾贪成明朝首富朱厚照抓他时为什么不舍

今天来推进一部动漫--《长安三万里》,真的巨好看,这个完全是我今年最爱的动画**,没有之一!真的太好看了,原谅我匮乏的言语,无法形容呀。

先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这部动画片。

片名:《长安三万里》

出品:追光动画

评分:点映9.5

简介:

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人物:

高适:是个铁憨憨,出生在武将世家。青年耿直可爱,中年是深厚的刻在骨子里的爱国情怀。

李白:是个大帅哥,潇洒浪漫,风流倜傥。集美貌、性格、才华于一身的青年才俊。后因时代的变迁也曾历尽千帆……

杜甫:杜甫比李白出生的年代要晚,影片中记录的是少年杜甫,机灵、聪慧、又彬彬有礼。(后来我明白,或许杜甫的人和诗的变化,就是记录整个时代的变化)

王维、崔灏、孟浩然:是那个时代的明星,没有具体的人物情节,但从背景和那些诗篇中可以想象,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

王昌龄、岑参、岑夫子、丹丘生等等,这些曾经出现在诗里的人物都跃然荧屏,有了具体的灵魂形象。

有网友说,《长安三万里》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1、古诗是中国人才懂的最美的情话。

诗,一定是中国人才懂的浪漫。将近三个小时的《长安三万里》,让那些城市、人物、文物、历史,还有上学时背过的古诗都活现起来。还有竟让三十岁的我重新理解了什么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因为:“只要黄鹤楼的诗在,黄鹤楼就在。”“诗在,书在,长安就永远都在!”

2、颇具中国学派的画风。

盛世美轮美奂的长安风光与江南美景,其中的唯美主义,看起来一点也不华而不实,反而相得益彰,更彰显李白、高适的壮志难酬。3D与2D画风相互交融的丹青水墨,将水墨画独有的清秀、淡雅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相融合,使影片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美。《长安三万里》突出的是意和诗,片中的数场比试都蕴含诗意。

3、在故事上,《长安三万里》是一部较为严肃的史诗片。

以高适串联起兴衰史诗,并穿插个人史诗,本质上突显的还是家国天下。?这是《长安三万里》的大情怀,不做“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后庭花,而做“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赤子心。

很有意思的是,**以高适的视角来叙述李白的重要生平。

在高适的讲述中,我们既能感知到“诗仙”李白作为一个才华横溢、恣意浪漫、乐观豁达的绝世天才放浪形骸的一面,也能感知到他怀揣青云之志却屡屡碰壁、历经起伏、最终晚景颇为凄凉的一面。也能透过高适的讲述体会到他作为一个有志向、有担当、有才华并用勤奋与刻苦来取得成就的那份脚踏实地,他通过一步一步地积累,不但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作品,也获得了不错的功名。他们二人有着不同的个性、才情以及不同的人生轨迹,二人的诗作风格也不同。

李白的诗,多似“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般快意、浪漫、豪放,让人读之有豪情;

高适的诗,则如“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般写实、工整带有强烈现实主义批判色彩。

但在他们这些不同中,我又看到了一些相同之处。

比如他们都很想在长安施展才华,期盼着建功立业,但又都没能获得机会,只能离开长安,去到其他地方;

比如他们都很想博取功名,却在追逐这一梦想的道路上历尽坎坷,有过高光时刻,亦有低落时刻;

比如他们都拥有才华与志向,也都不轻易言弃,但却都在时间面前不得不接受青春的不复返;

而在备受热议的“将进酒”段落里,整个诗句的吟诵搭配着画面的呈现,确实为影片贡献了一段震撼且惊艳的视听盛宴。那种想象力飞扬的浪漫与豪放,那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豁达态度,那种四溢着才华的绝美篇章,足叫人流连忘返。

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有了画面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愿作天池双鸳鸯,一朝飞起青云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刘瑾贪成明朝首富朱厚照抓他时为什么不舍

说起明朝的政治生态,恐怕不少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宦官干政的问题。而明代宦官干政的集大成者,毫无疑问当属“九千岁”魏忠贤,毕竟明代天启年间的朝政,几乎完全被“阉党”所统治。但魏公公虽然权势熏天,可要论收掠钱财,“九千岁”大人倒还真不及自己的一位老前辈。

公元1510年,一群刑部人员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抄家活动。为什么要用“轰轰烈烈”来形容这次抄家呢?因为经过清点,刑部总共抄出来了1200多万两黄金,2.59亿两白银,而魏公公抓钱抓权了7年,最后抄家也只抄出来了2000万两白银,实在是甘拜下风。

那么,这位“明朝首富”是何许人也?他又是怎样积聚的如此雄厚的财富的呢?

明朝有三位祸国殃民的大太监,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话,第一个是明英宗时期的王振,他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最后搞出了“土木堡之变”,害得明英宗被瓦剌抓走,差点把明朝搞出了亡国之祸。而第二个就是我们这次的主角,“立皇帝”刘瑾。

刘瑾原姓谈,6岁净身入宫,认了一个叫做刘顺的老太监当干爹,也就改姓了刘。根据史书记载,刘瑾这个人实在不凡,胸怀大志。而他的偶像却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上面提到过的王振。

说实话,刘瑾把王振视为偶像,实在是让人颇感意外。虽然明英宗复位之后,把王振“平了反”又立了庙,但公道自在人心,王振的名声是什么样子的,基本早就有定论了。

所以,如果该史料不是后世史学家抹黑的话,那看来刘瑾这小小年纪就不学好,三观实在很 成问题,难怪后来也成长为了一个祸国殃民的大奸宦。

不过,刘瑾虽然心术不正,但是脑子还是有的。根据记载,刘瑾颇为奸滑,很能来事儿,因此,虽然在明孝宗时期犯了死罪,但也没有杀头,而是被贬去服侍当时还是太子的朱厚照。

而这个处分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绝对是捡了大漏了,毕竟谁都知道,明孝宗的感情非常专一,只有一个皇后,而朱厚照是他的独子,大明王朝独一无二的接班人。跟朱厚照打好了关系,日后绝对不愁东山再起。

刘瑾也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使出浑身解数,变着各种各样的花样陪朱厚照玩,史书中记载的是:“为狗马鹰犬、歌舞角斗以娱帝”。不光唱歌跳舞,还有勇士决斗,以及各种刺激的宠物。

当然,光刘瑾一个人,是不可能承担得起朱厚照的所有需求的。毕竟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少有的精力充沛,爱玩爱闹的皇帝。

与“道士”嘉靖皇帝、“宅男”万历皇帝、“木匠”天启皇帝不同,朱厚照极其好动,完全不乐意在宫墙里宅着,他甚至干出过半夜冲出神武门,跑到边关找仗打的事情。

所以,当时陪朱厚照玩耍的不是刘瑾一个人,而是包括张永、谷大用等八个宦官,人称“八虎”,而刘瑾正是这“八虎”的领头人。朱厚照登基后,对这几个玩伴也非常够意思,立刻升了他们的官职,而且允许他们参与政治决策。

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是一个与文官关系非常好的皇帝。朱厚照上台后重用宦官,文官们自然不服气了起来。于是他们准备联手逼宫。又是上折子又是闹辞职,折腾的朝政不得安宁。朱厚照哪里见过这阵势,一时间手足无措,“八虎”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天天抱头痛哭,等待皇帝下旨把他们拿下。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刘瑾展现出了他的机智。他力劝“八虎”冷静下来,然后带着八虎找到举棋不定的朱厚照,告诉他,现在您是皇帝,您有权力做任何事,千万别被那帮喷口水的文官吓倒。我们这八个人跟您感情深厚,您真的忍心抛弃我们吗?

朱厚照刚当上皇帝,还没有使用权力的经验,一听刘瑾这句话,立刻茅塞顿开,凭什么我要被这些文官牵着鼻子走?我是皇帝,我想用谁就用谁,你们想辞职,那就辞呗,想当官的人有的是。

于是,朱厚照一声令下,将“八虎”纷纷予以要职,而领头的刘瑾,自然就当上了号称“太监之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文官们一看朱厚照完全不像他父亲,也只能偃旗息鼓。从此,明朝正德的前五年进入了刘瑾的时代。

为什么说刘瑾担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之王”呢?因为这一官职专门掌管皇帝的印信,可以决定任何诏书的合法性。

明朝的内阁可以制定国家政策,但这些政策的决定权,则在司礼监手上,司礼监不给盖章,内阁的决策就是废纸一张。

有了这个身份,刘瑾自然是大权独揽,人送外号“立皇帝”,也就是“站着的皇帝”。毕竟朱厚照天天玩,给哪个文件盖章还不是刘瑾一个人说了算,他不是皇帝谁是?

但有一说一,太监本就是皇帝的家臣,理论上来说,盖章这事儿也只是替皇帝代劳的,到底还是得找皇帝知会一声。但刘瑾是何许人也,他专挑朱厚照玩得尽兴的时候找皇帝奏事,结果自然是朱厚照大手一挥,这事儿你自己不会看着办?然后刘瑾兴高烈地自行决断去了。

太监作为一个生理结构不健全的人,很容易产生偏执的情绪。明朝三大权宦中,王振和魏忠贤比较喜欢抓权,而刘瑾掌了权之后,便把这份偏执用在了收敛钱财上。

但是在贪污敛财这块,刘瑾干得相当没品位,什么白手套、背锅侠全都不用,就是甩开膀子硬捞。刘瑾曾经忽悠朱厚照下令,要求全国各地方将其财产悉数上交到京师,理由是帮朱厚照改扩建自己的皇庄,但是改扩建个宫廷才需要多少钱?毫无疑问,这些钱财中有不少都进了刘瑾的腰包。

除了贪污工程款以外,刘瑾还下令,任何外地官员进京述职,都必须要给自己交钱,不然考核不通过。而索贿金额则视各地财政状况评定,但最少也得千八百的,一些比较富裕的省份甚至能索到五千两白银,搞得各大地方官上京如上坟,管这笔账叫做“京债”。

除了“见面费”以外,刘瑾还派出了不少自己的属下,渗透到各个地方,替刘瑾搜刮钱财,至于卖官鬻爵更是不在话下。

不得不说,刘瑾的敛财手段虽然高效,可吃相实在太过难看了,不挨骂是不可能的。但刘瑾大权独揽,朝中有谁敢阻拦他他敛财,刘瑾立刻就能罗织罪名迫害他,而且刘瑾作为宦官,估计是有点心理问题,都不好好杀。

比如说,刘瑾曾经专门找人制造了一个几十斤的大枷,要是有人说他的不是,就把这个大枷给人套上,让他戴着这个沉重的东西游街。一般的文官摊上了这个刑罚,多半是九死一生。

但刘瑾的酷烈手段管得住庙堂,却堵不住民间的汹汹之口。挨骂挨得久了,刘瑾也开始“要脸”了起来,打算收敛一下捞钱的力度,尝试有“技巧”的贪污方法。

于是,刘瑾和他的党徒商量了一番,琢磨出来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清理军屯。

这个设想其实非常完美。明朝到了中期,土地兼并日渐严重。明朝在军事上用的是“卫所”制度,军人们和平时期屯田种粮,打仗时拿起刀枪就能上战场,自给自足,还能给国家纳粮。

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军人们仗着自己手里有刀枪,开始大肆侵吞自耕农的土地,这些土地他们也自然不会跟朝廷报账,上面种出来的东西就被军队吞了下去,而破产的自耕农则会变成流民,而流民向来都是不稳定的因素,最后葬送明朝的李自成大军,其主力正是流民。

因此,刘瑾下令,清理军屯,把军队吞掉的土地还给自耕农,这样一来,自耕农获得了土地,也会给国家上交更多的赋税,刘瑾也能从中多贪一点,实在是个利国利民,更利他自己的完美计策。

然而谁都没想到,这个办法却要了他的命。

原因很简单,军队手里是有刀枪的,叫军队把已经吞进去的土地吐出来?就凭县太爷手里的那点县衙捕快?所以,这个命令是根本没法推行的。但是圣旨已经下来了,按照刘瑾的设想,财政收入是必须要比之前高一截子的。既然法令在军队推不动,那这多出来的钱该从哪里要呢?

由此一来,各地方人民所受到的压迫越来越大,最终,早有野心的安化王朱寘鐇认为时机成熟,便起兵反叛。明武宗则命令杨一清和监军张永前去平叛。

张永是“八虎”之一,但是为人还算有点良心,对刘瑾丧心病狂的敛财与迫害文臣的举动十分不满。杨一清和张永合计了一下,决定除掉刘瑾。杨一清写了一份翔实的弹劾刘瑾的奏疏,请与朱厚照关系不错的张永回京后,在庆功宴上揭发刘瑾。

而张永不负众望,果然在庆功宴上靠着酒量喝倒了监视他的刘瑾,随后立刻找到了朱厚照,数落起了刘瑾的罪行,直接表示刘瑾想谋反,您赶紧抓他。

朱厚照本来喝得也有点迷糊,听张永嘚啵嘚啵说了半天,最后随口附和了一句:“瑾负我。”嘴皮子磨破了的张永终于等到了朱厚照的“准话”,赶紧带人去把刘瑾抓了起来,然后抄了刘瑾的家。

经过统计,刘瑾的家中一共发现了1200多万两黄金,2.59亿两白银,这笔数字在当时看来,无异于天文数字。毕竟明朝末年的国库收入也不过3000万两-7000万两白银左右。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笔数字过于夸张,用种种考证来证明它的不真实。但不管怎样,刘瑾当政的这五年是真没少捞。

但是朱厚照本来就是喝多了随口说一句,现在酒醒了,一看刘瑾真的被抓了,立即心疼了起来,他特别下令,给狱中的刘瑾送几件过冬的衣服。

但是朱厚照还没来得及继续发慈悲,就被抄家人员送来的几个东西震惊到了。原来,有关部门在抄刘瑾的家时,发现里面窝藏着大量兵器甲胄,还在刘瑾经常手持的一把扇子里发现了匕首。朱厚照瞬间冷汗直冒,意识到这刘瑾真不是省油的灯。于是下令以谋反罪判了刘瑾,凌迟处死。害得无数人家破人亡的刘瑾,就这样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曾经权势滔天的“立皇帝”,就这样被朱厚照一句话给解决了,这可能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但实际上,明朝的皇帝拥有着任免任何官员和宦官的权力,所以别看明朝的皇帝个个看起来不务正业,大事小事全靠太监和文官决定,但实际上只要他们想要管事,那么立刻就能重新将权力收揽回自己的手中。

文章标签: # 刘瑾 # 朱厚照 #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