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性格 生肖性格
十二生肖贵人速查表_十二生肖贵贱高下
tamoadmin 2024-07-01 人已围观
简介1.家谱是什么?2.专荐未达,解已进者过。 什么意思?3.何为家谱4.家谱是什么意思5.装饰品在家居生活中起到的大作用!问题一:年年岁岁是什么意思 唐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朱子语类》卷七一:“又问天心无改移谓何?曰:‘年年岁岁是如此,月月日日是如此。’” 问题二:生年岁干是什么意思 生年很容易理解,就是出生的年分,岁干就是年分五行属什么?如20
1.家谱是什么?
2.专荐未达,解已进者过。 什么意思?
3.何为家谱
4.家谱是什么意思
5.装饰品在家居生活中起到的大作用!
问题一:年年岁岁是什么意思 唐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朱子语类》卷七一:“又问天心无改移谓何?曰:‘年年岁岁是如此,月月日日是如此。’”
问题二:生年岁干是什么意思 生年很容易理解,就是出生的年分,岁干就是年分五行属什么?如2016年出生的人生年岁干是丙申。
问题三:十二生肖有年岁。是什么意思 十二年一小翻,每差十二年是一个生肖,配上十个天干,六十年一大翻,相差六十岁,天干地支两个字才完全相同。
问题四:岁岁年年是什么意思 每年。 唐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朱子语类》卷七一:“又问天心无改移谓何?曰:‘年年岁岁是如此,月月日日是如此。’”
问题五:少年不惧年岁长的含义 这里的“少年”不是专指年岁小,主要是指在某些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的情况下也要与他人一论高下的意思。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思。
问题六:年年岁岁什么意思 每年每年的意思。其实一岁就是一年。年和岁意思一样
问题七: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是什么意思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富于诗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历来广为传诵。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白头吟 / 有所思》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
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
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
世事变幻无常,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几度变成了汪洋大海。
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
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
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
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
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
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资料来自古诗文网
问题八:年岁的简介: “年”和“岁”都有“收成”、“年成”的意思。《论语?颜渊》:“年饥,用不足。”贾谊《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爵:爵位。子:儿女。)也都有“年”(太阳绕地球―周的时间)的意思。《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养。女:同“汝”,你。顾:照顾。)但在多数情况下,“年”与“岁”的意义虽然相同,而在习惯上还是不能互换。另外,“年”和“岁”都有“年龄”的意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时贾生年二十馀。”《庄子?渔父》:“(孔子)曰:‘丘(孔子)少而修学,以至於今,六十九岁矣。’”表示“年龄”时,凡有数词标明的,“年”字放在数词之前,“岁”字放在数词之後。表示“寿命”,用“年”不用“岁”。曹操《步出夏门行》:“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养怡之福:指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注意调养的好处。“养”,指物质生活;“怡”,和,指精神生活。)泛指“光阴”、“时间”,用“岁”不用“年”。《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二者还可以连用,表示“年月”、“时光”的意思。《楚辞?离骚》:“汩馀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还有“年龄”的意思。《周礼?夏官?司士》:“辨其年岁,与其贵贱。”贾公彦疏: “知群臣在任及年龄多少也。”
问题九:年岁是什么意思 每年每年的意思。其实一岁就是一年。年和岁意思一样
问题十:生年岁干是什么意思 生年很容易理解,就是出生的年分,岁干就是年分五行属什么?如2016年出生的人生年岁干是丙申。
家谱是什么?
1. 带数字的四字成语大全
带数字的四字成语大全 :
数不胜数、
滥竽充数、
浑身解数、
寥寥可数、
历历可数、
擢发难数、
屈指可数、
不计其数、
数见不鲜、
不足齿数、
劫数难逃、
数一数二、
石庆数马、
数以万计、
论黄数白、
数米量柴、
遭劫在数、
胸中无数、
凿龟数策、
如数家珍、
吹毛数睫、
数九寒冬、
数米而炊、
数奇不偶、
数奇命蹇、
数九寒天、
泣数行下、
数黑论黄、
车量斗数、
金谷酒数
2. 有数字的四字成语大全百不失一 背城借一 不管三七二十一 合而为一 九九归一
忠心不二 说一不二 不管一二 的一确二 丁一卯二 丁一确二 独一无二 功一美二 贵贱无二 划一不二 金钗十二 君命无二 连三接二 略知一二 三占从二 矢忠不二 誓死不二 数一数二 说一不二 头一无二 闻一知二 一般无二 一分为二 一家无二 一心无二 有死无二 有一无二 曾无与二 之死靡二 足尺加二
连二并三 连二赶三 接二连三 观隅反三 鼎足而三 事不过三 举一反三 暮四朝三 语四言三
不三不四 说三道四 丢三落四 挑三拣四 颠三倒四 低三下四 朝三暮四 差三错四 重三迭四 重三叠四 偏三向四 欺三瞒四
牵五挂四 狂三诈四 连三并四 拉三扯四 连三接四
挨三顶五 捱三顶五 拔十得五 拔十失五 三三五五 十十五五 一目五行 攒三聚五 攒三集五 二一添作五 二一添着五 隔三岔五
四不拗六 恨五骂六 呼幺喝六 吆五喝六 骈四俪六 四不拗六
横七竖八 杂七杂八 七七八八 夹七夹八
举十知九
3. 带生肖的四字成语大全卧虎藏龙、
龙生九子、
牛郎织女、
塞翁失马、
亡羊补牢、
千军万马、
叶公好龙、
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青梅竹马、
龙马精神、
三人成虎、
金戈铁马、
庖丁解牛、
汗牛充栋、
声色犬马、
指鹿为马、
龙争虎斗、
杯弓蛇影、
闻鸡起舞、
龙凤呈祥、
马踏飞燕、
马到成功、
狐假虎威、
天马行空、
飞龙在天、
沐猴而冠、
白云苍狗、
贼眉鼠眼、
万马奔腾
4.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动物成语:
鼠目寸光、鼠肝虫臂、鼠牙雀角、鼠腹鸡肠、鼠窜狼奔、牛高马大、牛头马面、牛蹄中鱼、牛蹄之鱼、牛溲马勃、牛骥共牢、牛黄狗宝、虎踞龙盘、虎踞鲸吞、虎荡羊群、龙飞凤舞、龙跃虎踞、龙跃鸿矫、龙御上宾、龙言凤语龙行虎变、龙心凤肝、龙翔凤跃、马足龙沙、马足车尘马壮人强、马如游鱼、马仰人翻、羊肠小道、羊入虎群、羊狠狼贪、羊肠鸟道、羊质虎皮、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走狐*、狗续貂尾、鸡犬不留、鸡皮鹤发、鸡犬升天、鸡口牛后、鸡零狗碎、鸡头鱼刺、鸡飞狗跳、鸡肠狗肚、狼狈为奸、狼羊同饲、狼吞虎咽、狼前虎后、狼猛蜂毒、狼顾虎视、狼奔兔脱、熊腰虎背、熊韬豹略、熊经鸟伸
地理谜语:
山崩海啸、山崩地坼、山崩地陷、山遥路远、山行海宿、山穷水绝、山栖谷饮、山鸣谷应、水远山长、水穷山尽、水剩山残、水阔山高、水明山秀、水碧山青、路不拾遗、路人皆知
5. 四字成语大全集500个1.表示人物品质的:拾金不昧、舍己为人、视死如归、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2.表示人物外貌的:身材魁梧、亭亭玉立、老态龙钟、西装革履、婀娜多姿
3.表示人物动作的:洗耳恭听、昂首阔步、拳打脚踢、交头接耳、左顾右盼
4.表示人物神态的:扬眉吐气、怒目而视、火眼金睛、面红耳赤、热泪盈眶
5.表示“哭”的词语:泪流满面、泪如雨下、泪眼汪汪、泪如泉涌、嚎啕大哭、
6.表示“笑”的词语:喜笑颜开、眉开眼笑、哈哈大笑、嫣然一笑、微微一笑
7.表示“人物心情”的成语:忐忑不安、惊慌失措、闷闷不乐、激动人心、焦急万分
8.表示喜悦的:笑容可掬、微微一笑、开怀大笑、喜出望外、乐不可支
9.表示愤怒的: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勃然大怒、怒气冲冲、咬牙切齿
10.表示憎恶的:可憎可恶、十分可恶、深恶痛绝、疾恶如仇、恨之入骨
11.表示悲哀的:伤心落泪、欲哭无泪、失声痛哭、泣不成声、潸然泪下
12.表示忧愁的:无精打采、顾虑重重、忧愁不安、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13.表示激动的:激动不已、激动人心、百感交集、激动万分、感慨万分
14.表示舒畅的:舒舒服服、高枕无忧、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15.表示着急的:迫不及待、急忙忙、急不可待、操之过急、焦急万分
16.表示愧疚的:追悔莫及、悔恨交加、于心不安、深感内疚、羞愧难言
17.表示失望的:心灰意冷、大失所望、灰心丧气、毫无希望、黯然神伤
18.表示害怕的:惊弓之鸟、提心吊胆、惊惶失措、惊恐万状、惶惶不安
19.表示反义词:上行下效、深入浅出、借尸还魂、买空卖空、内忧外患、前呼后拥、异口同声、声东击西:三长两短、凶多吉少、不进则退、大同小异、大公无私、承上启下
20.表示近反义词:天崩地裂、天老地荒、理直气壮、云开日出、粗细各异、长短不同、黑白相间、表里如一、是非曲直:喜怒哀乐、安危冷暖、生死存亡
21.月光似水:茫雾似轻、枫叶似火、骄阳似火、秋月似钩
日月如梭:雪花如席、雪飘如絮、细雨如烟、星月如钩、碧空如洗、暴雨如注、
吉祥如意、视死如归、挥金如土、疾走如飞、一见如故、和好如初
22.山清水秀:早出晚归、眉清目秀、月圆花好、李白桃红、心直口快、水落石出、
月白风清、字正腔圆、口蜜腹剑、雨打风吹、虎啸龙吟、龙争虎斗、
23.载歌载舞:难舍难分、能屈能伸、蹑手蹑脚、有始有终、若即若离、古色古香、
24.摇摇摆摆:恍恍惚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干干净净、飘飘洒洒、顺顺利利、
25.整理整理:(动作)打扫打扫、清扫清扫、舒活舒活、清理清理、忽闪忽闪
雪白雪白:(颜色)碧绿碧绿、金黄金黄、乌黑乌黑、瓦蓝瓦蓝
26.闪闪发光:窃窃私语、津津乐道、欣欣向荣、栩栩如生、滔滔不绝、翩翩起舞
神采奕奕:星光熠熠、小心翼翼、炊烟袅袅、白雪皑皑、烈日灼灼、赤日炎炎
27.绿浪滚滚:波浪滚滚、云浪滚滚、麦浪滚滚、热浪滚滚、江水滚滚、车轮滚滚
果实累累:秋实累累、硕果累累、果实累累、尸骨累累、弹孔累累、白骨累累
生气勃勃:生机勃勃、生气勃勃、朝气勃勃、兴致勃勃、雄心勃勃、野心勃勃
28.无影无踪:无牵无挂、无边无际、无情无义、无忧无虑、无缘无故、无穷无尽
不干不净: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不闻不问、不伦不类、不吵不闹、不理不睬
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吹自擂、自私自利、自高自大、自暴自弃、自给自足
时隐时现:时高时低、时明时暗、时上时下
半信半疑:半明半昧、半梦半醒、半推半就
6. 四字成语大全带解释成语 九霄云外
发音 jiǔ xiāo yún wài
成语释义: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解释 九霄:高空。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示例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婶娘那时怎样疼我来,如今就忘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回
成语词目:回肠荡气
成语拼音:huíchángdàngqì
成语释义: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成语示例:就令有悲哀底景闪过他们的眼前,他们坦率的心怀也能将他融和,使他再没有~底力量。(朱自清《读〈湖畔〉诗集》)
成语词目:形形 ***
成语拼音:xíngxíngsèsè
成语释义:原指生出这种颜色。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
成语出处:《列子·天瑞》:“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色者,有 *** 者。”
成语示例:人上一百,~,难免良莠不一,何况是上千上万。(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
成语词目:惊天动地
成语拼音:jīngtiāndòngdì
成语释义: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成语示例:比前番在梁山泊上更觉轰轰烈烈,做出~的事业来,功垂竹帛,世享荣华。(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成语词目:息息相通
成语拼音:xīxīxiāngtōng
成语释义: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息:呼吸时进出的气。
成语示例: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与生命的起源~。
成语词目:层出不穷
成语拼音:céngchūbùqióng
成语释义: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重复;穷:尽。
成语出处: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神施鬼设,间见层出。”《唐书·艺文志》:“历代盛衰,文章与时高下;然其变能百出,不可穷极,何其兴衰。”
成语示例:爱国精神之表现于中外文学里已经是~的,数不胜数了。(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
7. 带一字的四字成语大全一言为定、
一表人才、
千人一面、
众多非一、
一团和气、
一事无成、
一心一意、
一五一十、
一路平安、
一马当先、
万众一心、
一知半解、
一动不动、
一鸣惊人、
一年一度、
九牛一毛、
独树一帜、
首屈一指、
一本正经、
背水一战、
一模一样、
合二为一、
千钧一发、
一筹莫展、
大吃一惊、
千篇一律、
一声不吭、
一叶知秋、
以防万一、
融为一体
专荐未达,解已进者过。 什么意思?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家谱的内容?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家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断代,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这对建设和谐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建设和谐家庭,就需要和谐的人格,家谱可以补充法律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家族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希望工程,可以通过家族援助,如果每个家族都能自我解决,那么就不用到社会上寻求帮助了。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大,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而且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修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修家谱是敬祖先的表现,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这是错误的,其实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这就是朴素的宗教。不仅我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山东来认祖寻根。所以我们这代人更有责任和义务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明给继承发扬下去。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出现断层。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我们的下一代做一个见证!
何为家谱
王充的论衡思想之探讨
壹, 前言 王充为我国中古时代最具震撼力之伟大思想家,成就辉煌,影响深远.是一个满怀雄心和热忱的读书人,他一无依傍,刻苦自学,凭著过人的才气和见解,曾经为自己扎出一点小名气.不过,他头脑聪明,个性激烈,对於周遭的事理,多难而少安,因此,造成他在现实环境中的种种不如意.另一方面,聪明的头脑和特出的见识也多少造成他内心的孤寂,他把自己这种种的雄心,热忱,不如意和孤寂,统统表现在他的著作中了.他的著述,计有: 1.《讥俗节义》十二篇-- 这是对世俗及社会的批评. 2.《政务》-- 这是对人君政治的批评. 3.《养性》十六篇-- 这是晚年对一生生活的自我检讨. 4.《备乏》,《禁酒》-- (据自称有此作). 5.《论衡》-- 这是他一生全部思想的汇集,原在百篇以上,今存八十五篇, 内 中(招致)一篇有目无文,实存八十四篇.其中,除《论衡》外,前四种均已亡佚,今天,我们对王充思想的一切了解,当然全是根据《论衡》而来的. 贰, 生平事迹及历史背景 王充,字仲任,会稽郡上虞县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县迁徙到造里.王充从小孤单,没有兄弟,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到京城沼畅,进太学读书,师事扶风班彪.他爱好博览群者,而又不遵守章句.家中贫困没有钱买书,他常到洛阳市面上的书店去玩,阅读所费的书籍,一见就能记忆背诵,於是博通众多流派和百家的学说. 后来回到家乡隐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郡中做官为功曹,因多攻进谦,与上司意见不合,离职而去.王充喜欢发表议论,一开始好悔有点怪异,但读下去最终使人感到有道理,竹合实际情况.他认为一般儒生遵守伪书俗文,大多不符合它的真实情况,於是闭门深思,断绝喜庆吊丧之类的应酬往来,在房内四处放置书写工具,著作《论衡》八十五篇,共二十余万字,解释物类的同异,订正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疑难问题.刺史董勤徵召他为从事,又转升为治中.不久王充自动辞官回家.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皇帝,极力推荐王充的才华和学问,肃宗特地下诏书要公车徵召,但王充因病没有动身.王充年渐七十,精力衰耗,於是写作《养性书》十六篇,严格控制和调节食欲和嗜好,养神自守.永元年间,在家中病死.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今浙江省上虞县),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二七年)生,有关他的生平事迹,《后汉书》本传上的记载疏略而不实,我们应该从《论衡,自纪篇》他自己的叙述,及近代学者对他的研究资料中去了解. 王充出身卑微.他曾自称祖上无淑懿之德,先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和王莽相同),几世祖先都尚勇逞气.先世曾因军功,被封会稽阳亭,只一年就罢官家居,从业农桑了.世租王贲曾和人相杀而结怨,逼得祖父王泛只好迁徙钱塘,改营贩业.到了伯父王蒙,父亲王诵的时候,祖先遗留下的那种好勇使气的血统,表现得更变本加厉,仗恃著勇气,斗狠结怨,弄得钱塘待不下去,只好再徙上虞,王充就是在上虞出生的. 比起祖先来,王充内向多了,从小,他就不好动,,爬树,捉雀,捕蝉的孩童游戏,他一概没兴趣,只喜欢读书,又有才气.六岁学书,八岁出馆,就比群僮出色,这一点倒打破了王家的传统.也正因他好学敏读,家传好勇斗狠的血统,到了他,经由礼教文教的薰陶,竟有了良性的转变--不再是任气斗殴,而是显现在思想,见解,立论上的那种激烈倔强,不平则鸣的个性. 王充的个性,从《自纪篇》的自剖裏,我们可以大略地看出:他是一个外表冷默矜重,不太爱和人打交道的人,平时落落寡合,在广大的群众裏,不是个很受欢迎的角色,因为他才气大,见解高,个性又激烈,俗言俗论根本听不进去,更不要说接受了.对於不满意的理论,他尤其喜欢加以批评和纠正.再加上生性内向,因此,在交游方面,他只结交离俗特出的人物,而不泛结友党;在大庭广众间,也表现得不随和;没人启问,绝不开口,一开口,往往就是抨击别人,总之,他不满意世俗,世俗也不满意他,他抨击群众,群众也讥刺他,在现实的环境裏,他当然得不到别人的谅解和欢心了.他这种不安於不平的爽直个性,其至表现在叙述先世上,祖先那些任气逞勇的记录,若非他自己在《自纪篇》裏的直言无讳,后人从何得知 然而,尽管王充有特出的才华,这一生,他显然过得并不如意.因为以他的个性和才华,他自己也确信是有一番大作为的,而事实上,由少至老,他末尝真正扬眉吐气过.少年时代,流落京师,家贫,没钱买书,只好跑到洛阳书店裏,为人卖书,藉以自修,他的学问,最初大概就是这样苦学得来的.这在汉代家学,师学盛行的时代,实在是一个很稀罕的例子.(汉代大学问家大多家学渊源,如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刘向,刘歆父子,班彪,班固父子,买徽,贾逵父子.或名师传承,如马融,郑玄师生).壮年以后,在仕途上渐有进展,而事实上也『进』得极有限.他一生所作过的官,最早是县原掾功曹,后擢升至都尉府掾功曹,太守列掾五官功曹,大抵都是衙门裏主持选署功劳的小吏,代代笔,捉捉刀,为人作嫁,并无丝毫实权可以伸展自己的抱负.为此,他常常自我牢骚一阵,又自我宽解一阵.发牢骚的时候,他感慨命运的不可变,哀叹际遇的无可为:宽解的时候,又会拿孔子和虞舜的遭遇来安慰自已.而最主要的,不管在什麼情况下,世俗所愚暗不知的道理是誓必要揭明的.可惜,他毕竟不是一个老练圆达的人,官场上,终究没办法久待,虽然是小小的功曹,也因谏静不合,遭人诽议而离职了,那时是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西元四八年),他正当二十二岁的英年. 这一罢免去职,他立刻尝到现实环境的冷酷滋味 -- 乡亲奚落,旧故远去,为此,他感慨地作了《讥俗节义》十二篇.想想自己的遭遇,他的心中著实充满了不平,也深深体会出命运的无奈,因而固执地发表了他的命定论. 岁月一天天的过去,机会却始终渺茫,他的心慢慢地凉了.乾脆断绝一切人际关系,闭门幽居起来.而事实上,以他那不随和的个性,旧故早已远去,幽居不幽居,其实差不了多少.於是,他开始了《论衡》的撰作.这时是明帝永平二年(西元五九年)他三十三岁. 章帝元和三年(西元八六年),他再徙扬州郡,这是王家第三度的迁居,扬州刺史董勤提拔他为从事,从转任治中,仍然不离文书笔札的工作,这是他这一生第二度,也是最后一度的出仕.以六十岁高龄做这等困精劳神,乏味无望的工作,他仅有的雄心和气焰,可以说被磨得差不多了.做了两三年,还是失望地结束了他的幕僚生涯.这一年是章帝章和二年(西元八八年),他六十二岁. 这一次,他是真的想开了,年近七十,发白齿落,身衰力微,一切的机会都没有了,他的个性,到这时有了明显的转化,不再发论不平,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养气益精,延年保身上去,作了(养性书)十六篇,算是对自己一生际遇的最后哀叹,他的思想他渐有流人道家的趋势.和帝永元八年(西元九六年)病卒於家,享年七十. 参,理论要点 第一章 宇宙论 第一节 天禀元气 尽管以近代哲学观点而言,王充对於宇宙的本体,缺乏条理的论述;但综合论衡有关各篇所述,仍可看出他明确又完整的宇宙观. 王充以为『天禀元气』,这一元之气,就是宇宙的本体,亦是万物之所由生,他说: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气之薄渥,万世若一.因气而生,象类相产.万物生天地间,皆一实也.这种以『气』为本体的宇宙观,原是汉儒一般的说法;不过汉儒承英阴阳家的观点,往往运用阴阳五行的系统,组成宇宙间架;并且运用这种阴阳之气,来贯通天人,作为一切灾祥感应的论据.王充虽然偶而谈到阴阳之气,亦只不过是行文的方便,并非视为元气之外的另一种气,他说:阴阳之气,天地之气也.遭善而为和,通恶而为忧,岂天地为善恶之政,更生和理之气乎 阴阳的理化,原是自然的现象,既非人力所能左右,亦就与施政的得失无关.同时,更排除五行的作用,隔绝天人的关系,反对灾祥感应的说法,他说:若夫事物相遭,吉凶同时,偶适相遇,非气感也.原来,在先秦诸子中,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都是『道』的自然作用,天是没有意志,没有目的的;儒家虽然偏重人事,但孔子的天道观,亦见偏於自然,无为,只是少加阐述,故子贡有不得而闻之叹.王充虽不否定灾异妖祥种种现象的真实性,但佃认 为那是偶然适然的遭遇,绝不是由於气类 的感应. 天之运气,时当自然,万物的生,成,长,藏,以至天地间种种变化,只是出於自然的偶合,绝非冥冥之中,别有一个具意志的天在谋为,他说:夫天覆於上,地堰於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矣.当其生也,天不须复与也;犹子在母怀中,父不能知也.物自生,子自成.天地犹人身,气变犹蜚色;人不能为蜚色,天地安能为气变,然则气变之见,殆自然也.元气变化,纯出自然.王充这种自然的宇宙观,可以说纯粹出自道家的观点,只不过他不言『道』而强调一个气字吧了.甚至说是出自先秦的儒家,亦无不可. 第二节 物偶自生 『天禀元气』,这一元之气的上下,分合,种种变化,完全出於自然;因而万物之生,亦都是由於偶合.庄子说: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所谓『和』,指阴阳之气的偶然和合,而万物则各自顺随这一偶然和合之气而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气聚而生,气散而死,都是偶然的现象,绝不是有意的作为.天道无为,故春不为生,夏不为长,秋不为成,冬不为藏.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出,物自成藏.万物的生长,都是出於自然与偶合.『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虽为道学者所不忍言;然含血之伦,无不如是---事实上亦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举世滔滔,又何必隐讳 然则,天地既未故意生人;自然更不会故生万物以供人之食用了.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万物之生,含血之类,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取而食之;见丝麻可衣,取而衣之.或说以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此谓天为人作农夫桑女之徒也,不合自然,故其义未可从也. 知饥知寒之人,见五谷可以充饥,故取而食之;见丝麻可以保暖,故取而衣之;绝非天地为人作农夫桑女也.正如蚊呐吸食人血,非天地故生人以为其血库也.天不故生五谷以养人,亦就不曾故作灾变谴告人了.王充以为『气自变』,『物自生』,完全出之於自然,绝非有一意心之天,使之如此的. 第三节 自然无为 『天禀元气』,『物偶自生』,那麼,顺著这一 路线发展,亦就达到天道自然而无为的结论:自然篇说: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乃出,物乃生矣.犹人动气也,体动气乃出,子亦生也.夫人之施气也,非欲以生子,气施而子自生矣.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谓天自然无为者何 气也.恬澹无欲,无为无事者也. 施气纯出自然,所谓『无心於物而物自化,无意於生而物自成』.王充进一步以具体的比喻,说明天道自然而无为的道理.他说:子在母腹,自然成形;犹万物在天地间,自然成长;偶人虽有耳目口鼻,实得力於工技之巧,不是自然之性,故不得名之为人.凡有意志作为的,都是由於耳目口鼻等感官的嗜欲,所以人及其他动物,都有嗜欲,作为.反之,植物,矿物,既无感官,亦就无所欲求了.天地既无感官.又如何能有 嗜欲 与作为呢 退一步说,即使天有感官,欲有作为;然而天人大小悬殊,相去遥远,又怎能互相了解,感应呢 人不晓天所为,天安能知人所行 使天,体乎 耳高,不能闻人言;使天,气乎 气若云烟,安能听人辞 王充就物理的观点,说明『人不晓天』,『天无意志』.认为『变复之家』『损皇天之德,使自然无为转为人事,故难听也』.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矣. 而王充却强调气的偶合,他所说的自然无为,只有无可如何的消极意义;他认为宇宙的一切现象与变化,都是由於无意识的偶合.长竹互木,都是有用之材;然而有的见用而成器,有的却遭毁弃而废置!而其所以如此者,并非工技之人有所受憎,却只是挥刀运斧之时的偶然结果!由此而论:宇宙间的千变万化,无一不是出自偶合.於是,人生的际遇荣辱,寿夭贵贱,冥冥之中,亦自有非人力所能决定者,这就是王充命定论的根据. 第四节 胜服之道 不过,在偶合,命定诸种意念中,王充却有他思想上的歧出处,他反对汉儒五行相胜的说法,因为那是完全不能符合自然界之现象的.以五行与十二生肖相印证,足见五行相胜的说法,毫无事实的根据.王充又说:孔子畏阳虎,却行流汗,阳虎未必色白,孔子未必面青也.鹰之击鸠雀,鸦之啄鹄雁,未必鹰鴞生於南方,鸠雀鹄雁产於西方也.自是筋力勇怯相胜服也.他认为天地间万物之所以相胜服,事实上决定於筋力勇怯---亦即各自的力量之优劣钝利, 胜负无关五行生克,纯然决定於势力之强弱,舆胆气之勇怯;立论与达尔文优胜劣败之说,极相近似.但却绝不是唯物论者所可攀附!因为王充在爪牙钝利的实质力量之外,尤重视气势与巧便,认为是『小制大,弱服强』的不二法门.孔子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所谓『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都是坚强而又充沛的意志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磅磁气势!至於巧便,则有待於『学而时习』,『人一己百』的辛勤锻鍊;『无怠无荒』,『日新又新』的力争上游.这些都是属於无形的精神力量,亦是儒家积极底人生的起点,而为王充所采之作为其宇宙论的一环.这种理论,与最近克莱恩博士『无形国力』之说,尤相吻合,后先辉映.王充这一思想上的歧出,使他在消极的命定底意念申,仍有他积极的人生观 这亦是王充思想之可贵处. 第二章 生死观 第一节 生与死 一本自然的天道观,王充对於生兴死的认识,亦深受道家所影响.庄子说: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天地间万物的诞生,都是由於阴阳之气交通成和的自然结果,所以王充亦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而人既为万物的一种,那末,就大体说:『其受命於天,禀气於元』,自然『与物无异』都是阴阳之气凝聚的结晶.不过,『天地之性,人最为贵』,虽然与万物同受阴阳之气,却有精粗和戾的分别,他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天地气和,即生圣人』大凡人所禀受的,都是元气中的精华,故为万物之长,具有他物所无的智慧,如果依照进化的观点,亦可以说,整体的人类,是由万物辗转进化而来的.天地,夫妇也.天施气 於地以生物,人转相生.精微为圣,皆因父气,不更禀取.所以就整体言:『天地合气,人偶自生』;就个体言:『夫妇合气,子则自生』,凡人『皆因父气』,出自母乳,而得天地的精微,他说:夫妇人之乳子也,子含元气而出;元气,天地之精微也.『性命在本』,人之生,直接受之於『父母施气之时』;简接则『禀元气於天』.王充每就大处论命定,故云:人禀气於天,气成而形立:形命相须,以至终死.『人之生也,精气育也;人之死也,命穷绝也』.既然有生,就不能无死:『人有死生』,正如『物亦有终始』,所谓『寿极则死矣』是绝对不能避免的.『终始生死』,都是自然而必然的现象.亦就没有悲喜祸福之可言了.天养物,能使物畅至秋,不能延之至春,吞药养性,能令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药物可以疗疾,所以能够轻身益气;至於延年益寿,则属无稽之谈.百药愈病.病愈而气复,气复而身轻矣.凡人禀性,身本自轻,气本自长;中於风湿,百病伤之,故身重气劣也.服食良药,身气复故;非本气少身重,得药而乃气长身轻也.禀受之时,本自有之矣.放大服食药物除百病,令身轻气长*复其本性,安能延年 气积为人,冰消如死;人的生死,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道家认为死是返本归真,『已化而生,又化而死』,复散而归於元气之中.死则复归元气,元气无所知,故王充昌言无鬼论. 第二节 人生观 尽管就理论上说.循顺自然无为的天道观一路发展,则『人禀天性者,亦当无为』;尤其像王充这样的彻底命定论者,认定『人之生死,在於命之寿夭,不在行之善恶;国之存亡,在(於)期之长短,不在政之得失』.而『且命在初生,骨表著见 』,『人体已定,不可减增』.一己可以把握的行为,既然不能改变骨相,左右吉凶,那麼人生亦就只有委之於命,过著乐天无为的生活了.而王充的人生观,实与儒者无二致:他『志在修德,务在立化』所以主张为人必须博学,以『简练其性,雕琢其材』,才能『尽材成德』任重致远.『学』是力的泉源;壮士以举重为力,而儒者则以学问为力,故须博达疏通,才能以礼义化万民.王充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文吏以理事为力,而儒生以学问为力.夫壮士力多者,扛鼎揭旗;儒生力多者,博达疏通.故博达疏通,儒生之力也.举重拔坚,壮士之力也.『强人有王开贤,厥率化民.』此言贤人亦壮强於礼义,故能开贤,其率化民.化民须礼义,礼义须文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能学文,有力之验也.所以王充特别重视学问的获取.至於人我之际,立身处事方面,更处处显示他的慎交,克己,从容中道,粹然儒者的风范.他曾自加描述云: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卑微,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氾结俗材.不好徼名於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专荐未达,解已进者过;及所不善,亦不誉;有过不解,亦弗复陷;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锐意於道,遂无贪进之心』,就人生的积极意义言,王充可以算是『被服圣教』,『得圣人之操矣.』 第三节 无鬼论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重生不论死;讲求为人之道,不言事鬼之法.王充别有灵悟,以为圣人并非不明生死的实情,只因恐怕引起人子不孝之心,所 以不肯明言人死无知之实.世谓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试以物类验之,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何以验之 验之以物: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为鬼 精气凝聚而生人;人死血脉枯竭而精气散失,形体腐朽,成为灰土,又怎能成鬼呢 而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能)为鬼 天地之性,能更生火,不能使火复燃;能更生人,不能令死人复见.不能使灭灰更为燃火,吾乃颇疑死人能复为形.案火灭不能复燃以况之,死人不能复为鬼明矣.……夫死人不能复为鬼,则亦无所知矣.人之所以聪明 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五藏不伤,则人智慧;五藏有病,则人荒忽,竟忽则愚痴矣.人死则五藏腐朽,腐朽则五常无所托矣.所用藏智者己败矣,所用为智者已去矣.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王充力辟人死有知,为鬼的说法,认为天地间之所以有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人之见鬼』,都是由於气倦精衰的缘故. 人之见鬼,目光卧乱也.人之昼也,气倦精尽,被则欲卧;卧而目光反,反而精神见人物之象矣.人病亦气倦精尽,目虽不卧,光已乱於卧也,故亦见人物象.病者之见也,若卧若否,与梦相似;当其见也,其人不自知觉与梦,故其见物不能知其鬼与人;精气倦尽之效也.何以验之 以狂者见鬼也.狂痴独语*不与善人相得者,病困精乱也.夫病且死之时,亦兴狂等.卧,病及狂三者,皆精衰倦,目光反照,故皆独见人物之象焉.无鬼之说,虽有破除迷信之功,劫不是他主旨所在.他主要的目的,是在根绝厚葬的奢礼,以救『危亡之道』.实现他『称论贬说,以觉失俗』的抱负,而与他积极的人生观相为表裏. 第三章人性论 第一节 以气论性 王充不但以气论的观念解释大地万物的生成,也以此解释性.所谓:『用气为性,性成命定.』人性都是禀受同一元气,性命之气的厚薄.於父母合气之时即已决定.『禀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少多,故性有贤愚.』 第二节 性三品说 王充说:『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杨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王充总结前人人性论的说法,指出性善,性恶或性善恶混诸说,都只观察到部分的人性表现,却不能涵盖全部的事实.王充也接受西汉将人性分为三等的看法,谓性善者是中人以上,性恶者是中人以下,而中人是善恶混的. 王充将人性分三等的意见,与董仲舒大同小异.论性的根源,王充从元气论人性,董仲舒则从阴阳论人性.另外,两人对於教化所施的对象,董仲舒认为教化只能在中人身上见效,王充则主张所有人都有因教化而改变的可能,以上两点是两人论性的不同处. 第三节 重视教化 王充主张人性分等的说法,目的并不在於将人性分优劣高下,而是在於强调教化的重要.他认为:『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固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於此,王充仍肯定性恶若经过努力的教化,仍能渐近於善,而非固定不变:『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王充一方面承认教化可以改变恶性,但在另一方面却又说性对善恶的决定是确定的.『夫物不求而自生,则人亦有不求贵而贵者矣.人情有不教而自善者,有教而终不善矣.夫性犹命也.』性的善恶如果走出生时,早已被元气的厚薄所决定;后天的努力教化,究竟能不能改变恶性 教化不一定能使所有的恶人都为善,这是事实.但是依王充的说法,性的善恶如果是父母合气时即已确定,那麼教化的力量和宿命的力量,谁才是最后决定善恶的力量 王充对这两者的关系,未做明确的说明. 第四章 政治观 第一节 王不受命 深受儒家思想所影响,而又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王充正如一般读书人,怀著一股强烈底『泽加於民』的治平愿望;他之关心政治,有所规画,原是极为自然的.但是,由於宦途并不得意,於是只得退而著书立说,把一腔心血,付诸笔墨之中.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大概王充对政治的见解和主张,都集中在这本政务书之中,作系统性的论述.可惜此书早经亡佚,如今只能就论衡有关论说中,撮叙一二,再也无法探究他的全貌了.一本自然的天道观,王充以为『含生之伦』,都是由於自然之气的鼓动;天既没有化生万物的机心,当然更无主宰万物的意志.因此,王充反对先儒『圣王受命於天』的说法. 性命定於父母施气之时,王者受命,是人事而非天志.既然不是天的意志,那麼人君的优劣,施政的得失,与自然的灾祥变异,根本无关.所以王充进一步反对天人感应之说.以为寒温,谴告,变动,招致,皆迂儒之说,违黄老之旨,失天道自然之义. 贤君之立,偶在当治之世,德自明於上,民自善於下,世平民安,瑞应并至,世则谓之贤君所致.无道之君,偶生於当乱之时,世扰俗乱,灾害不绝,遂以破国亡身灭嗣,世皆谓之为恶所致.若此,明於善恶之外形,不见祸福之内实也.第二节 为政之本 治乱,灾祥,都与施政之得失无关,而皆出之於幸偶 ---换句话说:都是由於时,命与历数;三者都是天道的自然,不是人力所可左右的.这是王充命定论的伸延,亦是他政治哲学中最独特的见解. 『命期自然,非德化也.』治国一如治家,兴衰循环往复,都是由於时命,无关德教.贤君之治国也,犹慈父之治家.慈父耐平教明令,不耐使子孙皆为孝善.子孙孝善,是家兴也;百姓平安,是国昌也.昌必右衰,兴必有废.兴昌非德所能成,然则废衰非德所能败也.昌兴废衰,皆天时也.一个人的贫富苦乐,皆由命禄的厚薄所决定;同理,国家的治乱兴衰,亦决定於历数凶吉,与政教无涉,更非国君的贤不宜所能左右.王充以为天道循环,无往不复;有兴必有衰,有治必有乱,治乱兴衰,都是决定於时,命,历数.虽有圣贤,亦不能改变这种自然的法则.因此,王者虽然不是承受天命而兴,仍须『则天不违,奉天之义也;推自然之性,与天合同.』 『本不求功,故其功立』,即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都是无为之效.故『天道无为,听恣其性』 老子说:『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欲有为则反不足以有所为,所以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王充之举商君为例,亦犹老子『以智治国国之贼』之意,所以反证为政之本,在於无为,实不容有所忽略也. 第三节 致治之道 不过,无为并非自生自灭,不卯理会的意思,有十分明确的认识,他以播种与堰苗为喻云:耕耘播种,是辅助自然,不失自然之义;揠苗助长,是『欲为』自然,有违无为之旨.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因为准此而观,孔孟虽未曰昌言自然与无为,但法家之深文周内,伤恩薄厚,原为儒者所非议.孔子所谓『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省刑罚,薄税饮.』,『不违农时』都是深得为政之本,不失自然之义.王充虽标揭无为,表面上似乎一本黄老,实际上依然归宗孔孟, 还是儒家的底子.此点於论及致治之力,就更加显明了. 『民为邦本』,孟子论政,每引泰誓:『天听自民,天视自民』之语;王充亦以『治人以人为主』,是故『王良驯马之心,尧舜顺民之意』.政治的目的,在使人民安乐,『安则平矣,瑞虽未具,无害於平』,治绩的优劣,全看人民安乐的程度如何以为断,只要人民安乐,国家社会就会太平,而政治的目标,亦就达到;自然可以不必管什麼符瑞不符瑞的了.目标既定,就有了努力的正确方向,王充提纲挈领,以为致治之要,在於文治与武功并重,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俱足者也.因为天下事物,有的可以用恩德怀柔,使人不战而服;但有的却须威之以武,才能达到『以战止战』的目的.夹谷之会,不正是孔子重文德,不废武备的明效吗 王充的政治观,大体而论,可说十分正确.在积极的设施方面,其说大多来自儒家.不过当世泄儒既迷於天人感应之说,又泥於耀德不观兵之言,立论不免迂阔;而法家独任刑罚以伤恩厚,实亦过於苛薄.所以王充主张以德为本,用礼义以教化人民;以刑为末,任法术以防禁不义.用兵之道,虽亦出於不得已,然不可不为之备.足食足兵,都是百世不易之理.至於选贤举能,无为而治,更能融合儒道之长,无惭於杂家之名.不过,委治乱於时,命,历数,将令奸恶枭雄 之辈,有所藉口,可算是白璧微疵了. 第五章 效验的知识论 有人说王充是个『实证思想家』,又有人说他『富科学精神』,因为他有一套讲效验,求实证的健全知识论,这一套健全的知识论,犀利了他的批判理论,也强壮了他『疾虚妄』说的脉息. 王充是一个博览好学,敏锐深思的思想家,他的学问完全来自用心地观察,深沉地思考和体验,在长期地观察,思考,和体验下,慢慢地组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论,王充就用看这一套知识论去订正一切荒谬的传闻和学说. 一切知识的获得,王充认为最少应该包括三个步骤:学习,思考和效验. 1学习:任何人要了解事理,首先就要学习,不经由
家谱是什么意思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家谱的内容 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家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断代,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这对建设和谐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建设和谐家庭,就需要和谐的人格,家谱可以补充法律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家族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希望工程,可以通过家族援助,如果每个家族都能自我解决,那么就不用到社会上寻求帮助了。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大,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而且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修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修家谱是敬祖先的表现,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这是错误的,其实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这就是朴素的宗教。不仅我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山东来认祖寻根。所以我们这代人更有责任和义务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明给继承发扬下去。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出现断层。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我们的下一代做一个见证!
装饰品在家居生活中起到的大作用!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家谱的内容 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家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断代,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这对建设和谐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建设和谐家庭,就需要和谐的人格,家谱可以补充法律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家族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希望工程,可以通过家族援助,如果每个家族都能自我解决,那么就不用到社会上寻求帮助了。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大,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而且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修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修家谱是敬祖先的表现,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这是错误的,其实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这就是朴素的宗教。不仅我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山东来认祖寻根。所以我们这代人更有责任和义务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明给继承发扬下去。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出现断层。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我们的下一代做一个见证!
装饰品虽然体积小,但是它在家居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改善家居环境,彰显屋主的品味,还可以提高生活情调,因此,大家要重视装饰品在家居中的作用。那么装饰品是什么,都有哪些装饰品呢?
一、装饰品在家居中的作用:
1、突出家居氛围,家居装饰品如果选择合适,可以烘托一种氛围,例如在家居中放置一些陶瓷类的家居装饰品,那么让人感觉是非常幽静古典的。
2、丰富室内的空间,不同风格的家居装饰品可以丰富室内的空间,因为家居装饰品有简约、现代、古典、中式、欧式等不同的风格,并且造型和色彩都不一样,因此会让家居更具层次感和空间感。
3、调节家居色彩,如果家居中的颜色单一,或者根据季节的变换想更换一下家居的主色调,那么就可以多添一些应景的家居装饰品。使空间更具生机和活力,也更加的柔和。
二、家居装饰品是什么?
家居饰品是指装修完毕后,利用那些易更换、易变动位置的饰物与家具,如窗帘、沙发套、靠垫、工艺台布及装饰工艺品、装饰铁艺等,对室内的二度陈设与布置。还有布艺、挂画、植物等等。家居饰品,作为可移动的装修,更能体现主人的品位,是营造家居氛围的点睛之笔。它打破了传统的装修行业界限,将工艺品、纺织品、收藏品、灯具、花艺、植物等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理念。家居饰品可根据居室空间的大小形状、主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各自的经济情况,从整体上综合策划装饰装修设计方案,体现出主人的个性品位。
三、装饰品的分类:
木雕工艺品,桦树皮工艺品,麦秸工艺品
木雕工艺品
生肖木雕老虎木雕工艺品是人们喜爱、收藏的艺术品类之一,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它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不统一,在形形的木雕中,充分展现出其中蕴藏的由环保材质和工艺创造出的立体之美与手艺之巧。据专家介绍,木雕可以分为工艺木雕和艺术木雕两大类。而工艺木雕又可分为观赏性和实用性两种。观赏性是指陈列、摆设在桌台、几、案、架之上的供人观赏的艺术品。它是利用立体圆雕的工艺技术雕刻而成,比如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海洋生物、十二生肖等;实用性是指利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如宫灯、镜框、笔架、笔筒、首饰盒、储蓄罐以及家具雕刻等。
木雕艺术木雕通常是指构思巧妙、内涵深刻、能反映作者审美观和艺术技巧的作品,充分体现出木雕艺术的趣味和环保的材质美。艺术木雕是雕刻家心灵手巧的产物,而且也是装饰、装潢、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比如我们常见的根雕。圆雕就是仿真实动物雕刻,又称立体雕刻,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刻,圆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者可以从
木雕牛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从前后左右上中下进行雕刻的。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瘤、竹根等)的自然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做的。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
木雕大象
桦树皮工艺品桦树皮工艺品又称桦树皮制品,以桦树皮为主要原料,纯手工制作,做工精细,设计简单,风格各异,色泽自然,新颖别致,是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一、工艺:将桦木切成段,经过蒸煮、剥皮、捆成捆挤压、选料、裁剪、粘接、缝制等工序做成。二、特点:质地柔韧、易塑造、不怕水、不怕碰撞、防腐耐潮、经久耐用,携带方便。
桦树皮水壶三、用途:家居装饰、日用摆设、个人饰品。四、形状:各式各样,规格大小不等。五、种类:100多种。如水壶、酒壶、酒盒包装、名车钥匙扣、木相框、文件夹、花盆、笔筒、茶叶盒、首饰盒、杯子、鞋垫、杯垫、首饰、生肖首饰、鱼篓、树皮船等。
麦秸工艺品是中
桦树皮木相框国传统的手工艺品种类之一,在中国麦秸工艺已有两千余年历史。麦秸工艺品是以麦秆为原料,经过选料、染色、裱平、设计、纯手工制作而成。经过剪、贴、熨烫等工艺,制作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动物、花鸟、亭台楼阁等工艺品,产品色泽鲜艳、品种繁多、大小规格不一,有成套的,有单个的、形状不同、图案千变万化,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现在,麦秸工艺品使用的麦秸片是由麦秸秆经过熏、蒸、烫、漂、剖开整平制成的。过去,使用的麦秸主要产于山东掖县(今莱州)。现在,主要来自河南和甘肃。麦
麦秸工艺品首饰盒秸工艺品具有独特的品质和艺术特征,能保持上千年质地不老化、不退色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传统民间手工艺技艺精湛,工艺品大多为不定型产品,独创性强。麦秸工艺品因手工制作工艺严格,老的艺人大部分退休。同时,民间愿意学习和传承麦秸手工技艺的人员逐年减少,保护传承麦秸手工技艺令人堪忧。
冰晶画冰晶画的合成完全采用现在先进的玻璃影像合成专利技术,利用物理成像原理辅以化学生成技术,瞬间实现图像与玻璃、密度板等材质的完美结合。冰晶画技术简单,冰晶画制作设备投资小,适合前期制作资金不足的朋友经营。冰晶画设备主要是固化箱,基本是手工操作。应用领域:
木雕马1、影楼大幅面婚纱挂像。2、大幅面个性家装画或大众化家装画。3、大幅广告招牌。4、家电配件的运用。如冰箱门、冰柜门等。5、影视墙、床头壁画等。6、家具门,如衣柜,壁橱,橱柜等。7、家装移门,屏风,隔断等。
四、装饰品的选购技巧:
随着对精神追求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家居装饰品的选购不再是曾经粗浅的搭配,满足初步使用功能阶段,而越来越向探求装饰艺术文化源头与生活方式结合的精神享受阶段。那么人们如何选购心仪且有底蕴的家居装饰品,今天简单的来分析一下。家居装饰品如同时装,代表了你本人的品位。
首先看品质、格调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情趣和审美,然后就是做工要精细,所谓精细就是指没有瑕疵,但风格要求质朴的设计往往会故意作成不是特别精致的形状,而追求它的生动性。比如手工车模,它就是表面看很粗糙但仔细看却很传神的一种,惟妙惟肖,特别生动,这类家居装饰品深得男士喜爱。
根据空间选择不同类型工艺品客厅是待客空间,来访的客人停留在此的时间较长,为了赏心悦目,可选择一些极具现代风格的饰品;餐厅或厨房摆饰色彩鲜明,活泼轻松的作品有助于促进用餐气氛的愉悦;卧室可以肆意的选择具有个人色彩或具有纪念意义的收藏。
另外,选购家居装饰品也要看重其价值所在。
工艺品和艺术品的区别就在于数量,艺术品是原创的,而工艺品则是允许大量生产的。但手工艺品的价值还是值得我们大众青睐的,手工艺品的特点是根据设计,由熟练的美术工人进行加工绘制等,由于每个工人的技术、理解、感悟不同,会产生大致相同又略有区别的独特气质。这便是工艺品的价值所在。当然数量多寡也决定了本身价值的高下,怎样衡量它的多少呢?这只能是相对的多或者少,比如在你的朋友圈子里,多数人家没有这类东东,那你拥有了,它的价值就增加了,相反就减少了。
考虑实用性如今的家居装饰品范围很广,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花瓶或者一个镜框了,即使是吃饭用的碗筷、装调料用的瓶瓶罐罐,都可以算得上是家居饰品了。以前放在柜子里的盘子现在被人们“请”到了桌面的盘架上,并配上了专门的棉质盖布,既漂亮又实用。饭铲、汤勺和菜刀等全部挂在墙壁上,透明的调料瓶、雪白的西餐盘、橘红色的洗菜盆、抽屉里的分割板,这些厨房的必需品,如今已经和家居装饰品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把这些物品放在厨房里面,的确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实,对于家居装饰品选购不要太刻意,不必跟风,更不用在乎贵贱,适合你、适合家才是最重要的。小编也希望大家理解到,装饰品对于家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