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性格 生肖性格

摩梭人的生肖是什么_摩梭人是哪里

tamoadmin 2024-06-13 人已围观

简介1.泸沽湖的三大禁忌是什么?2.纳西族特有的成人礼是什么?3.泸沽湖有什么少数民族特色美食4.杨二车娜姆是谁?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都有什么事迹?5.中国少数民族里你认为哪个最特别~6.我要演员林子闳资料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国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国人在满足于温饱之余,还会在空闲时间出门旅游。旅游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方式,听到旅游,人们不会像以往觉得稀奇。

1.泸沽湖的三大禁忌是什么?

2.纳西族特有的成人礼是什么?

3.泸沽湖有什么少数民族特色美食

4.杨二车娜姆是谁?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都有什么事迹?

5.中国少数民族里你认为哪个最特别~

6.我要演员林子闳资料

摩梭人的生肖是什么_摩梭人是哪里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国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国人在满足于温饱之余,还会在空闲时间出门旅游。旅游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方式,听到旅游,人们不会像以往觉得稀奇。我国地大物博,有非常多的旅游景点,有的驴友喜欢去大都市购物,有的喜欢去沙漠地带探险,有的则喜欢去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

对于少数民族,很多驴友都是充满好奇,近年来不少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今天小编要跟大家介绍的一个民族算是比较?隐蔽?,据说这个民族千年以来都不结婚,那么它们究竟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小编要介绍的这个民族是摩梭人,他们生活在云南省西北处,是一个未识别民族。这个隐蔽的民族人口大概有15000多人,他们拥有自己的本族语言,但是没有文字。由于当地的一些奇特习俗,加上女性数量比较多,那里也被人们称为?女儿国?。

小编没有去过当地旅游,只能从一位导游朋友那儿了解到摩梭人的一些情况。据说这个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当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那就是成人礼。摩梭人在13岁便被视为成年,女性需要行穿裙礼,而男性则是行穿裤礼。成年后的摩梭人就有资格走婚,不过当地人多数是在16岁之后才开始走婚,甚至有一些人是推迟到20岁再进行走婚。

小编还挺纳闷,走婚是什么呢?导游朋友告诉小编,摩梭人的男性和女性均不结婚,走婚是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婚俗,这个婚俗至今已传承了上千年,当地人都是依靠这种婚俗来进行繁衍后代。

从导游朋友那儿得知,走婚在名义上就是男女恋爱,当他们的感情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约定走婚,男子会在晚上偷偷进入女子的房间,直到天亮才离开。而之后他们繁衍下来的孩子将归女方所有,南方不需承担责任。

其实不少游客都觉得这种习俗有点?随便?,不过也有网友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应该尊重。不知道你们对此又是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泸沽湖的三大禁忌是什么?

纳西族是我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的少数民族,除四川、西藏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的中甸、宁蒗、维西、永胜、德钦等县。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国纳西族有278009人,其中云南省有260388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有184894人,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6.5%,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

纳西族的称谓 纳西族的自称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区别:丽江等地多自称“纳西”,宁蒗、四川盐源等地自称“纳日”、“纳汝”或“纳恒”。按纳西语分析,“纳”有“大”或“尊贵”的意思,“西”、“汝”、“恒”等意为“人”或“族”。1954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纳西”作为共同族称。 纳西族语言文字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致以金沙江为界分为两个方言,方言之间相互不能通话,而纳西语的标准语则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县城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 在纳西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过东巴文、哥巴文两种文字。“东巴文”是纳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创造的一种象形文字,由象形符号、标音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还流传在民间的活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宗教信仰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等宗教。此外,丽江纳西族还普遍信奉“三朵”神,成为多种信仰的民族。 纳西族社会经济 纳西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同云南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发展不太平衡。到共和国建立前,丽江县的纳西族聚居区是封建地主经济,并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甸县的一些地区仍保留着领主经济的残余;宁蒗到还基本处于封建领主经济阶段,并保持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 纳西族的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特点的灿烂文化,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东巴教是纳西族的特有宗教,东巴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纳西东巴文化在云南各民族独树一帜,是纳西族人民的骄傲,比如东巴文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在《东巴经》中,一方面保留了许多古语古词,是纳西语和其他亲属语言作历史比较的极好材料,另一方面又记录了大量的纳西古代文学。 与东巴文化发展的同时,纳西族又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先进文化,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内容。从明代开始,以丽江土司为首的贵族领主首先接受了汉文化,他们大都能诗能文,如木公曾写下了《雪山诗选》,木增曾写下了《云迈淡墨》等诗集。 纳西族民俗特色 纳西族一般居信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顶。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宁蒗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则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和对偶婚的残余。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

纳西族传统节日 

东巴会

每年农历3月5日,纳西族聚居地的东巴云集中部东巴圣地--丽江玉水寨,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东巴会,场面盛大。 这天,东巴们早早来到玉水寨东巴什罗庙。点燃香炉,烧大香,祭拜神灵和祖先,祭拜东巴始祖东巴什罗,并且诵经,做法事。东巴会也是各地东巴"比武",展示各自才华、技艺的机会。各地的东巴一个接一个按自已的风格诵东巴经,跳东巴舞。尔后,相互交流经验,切磋学习。他们都热爱自已的民族,热爱民族

文化

。民族凝聚力、民族责任感使他们走到一起,为传承古老的纳西文化,并发扬广大而共同努力。

棒棒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届时,丽江城内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农具和果树、花卉等。棒棒会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该会由"弥老会"演变而来,原是在寺院举行的庙会,清初改土归流后,赶会地点移到丽江古城内,并逐步发展成为准备春耕的竹木农具交易会,近年又增加了果树苗术、花卉盆景交易内容,赶会地点也从古城内移到新城区。除了正月十五县城的棒棒会外,还有正月二十的白沙农具交流会,纳西语叫白沙当美空普,意为白沙大宝积宫开门"。这是明代以来延续下来的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庙堂年一度开门,让人们烧香拜佛,后来演变为以农具交易为主的传统节日。交流会上,不仅农具种类齐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杂货应有尽有,所以俗话称"除了鸡鲁头之外,什么都能买到。              

三朵节

“三朵”为玉龙雪山之神灵,是传说中能征善战、济困扶危的英雄,故被纳西族千百年来崇奉为保护神。据东巴古籍记载,三朵属羊,所以在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各地的纳西族都要到丽江白沙"玉龙祠'(即北岳店)隆重祭拜三朵神,有的还在自己家中举行"祭三朵"仪式。除祭拜活动外,还要进行各种文娱活动。由于二月初八正值"万朵山茶"盛开,春光明媚,又逐步形成纳西人民的踏青游春节日。1986年8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农历二月八时俨三朵节"定为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每年这天全县放假一我并由县政府具体安排各种节日活动,如举办各种展览群众游园赏花、召开有关学术讨论会等。届时,游人如潮,满城欢腾,昼夜欢歌,热闹非凡。如今纳西三朵节,业已成了丽江最隆重的大型民俗文化盛会。             

三月会

丽江三月会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会期一般七天。原为祭龙求雨日子,至清乾隆十年,丽江城北黑龙潭修建了玉泉龙神祠,始在这里举办三至五天的三月"龙王庙会"。辛亥革命后,丽江商业劝工会借祀龙王之机,进行百货交流,并在玉泉北面森林草坪间辟出以骤马为主的牲口、交易市场。远近客商不断牵骤驱马而来,玉泉逐渐变成骤马集市中心,三月会始而演变为骤马物资交流会,一直延续至今。三月会期间,除了交流山货药材、土特产品、日用百货及骤马牲畜外,还组织体育比赛、民歌播唱、古乐演奏等活动。丽江城内人山人海,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                

七月会

丽江七月会,于农历七月中旬举行,是纳西人的又一重要节日。会期十天左右。因以骤马、牛等大牲畜交易为主,又称"七月骤马会"。七月会,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传说纳西族创世祖先崇忍利恩,经历洪水劫后余生,与天神的公主衬红褒白邂逅相爱,冲破重重阻挠,终于成婚,在从天上返回人间创世时,把天宫的马匹交易会也传回故乡,于是丽江便有了骤马盛会。其实,丽法国'古便有"花马国"的美誉。这里很早就用马与四川客商交也铁。用纳西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中,有不少养马生活的精彩描绘。丽江马体型匀称,眼小有神,颈短粗,昂有力,肌肉发达,四股强健,蹄质坚硬,有吃苦耐劳、举步轻巧、善于爬山越岭等优点,驮、骑、拉均宜,不但在当地被广泛役用,而且每年都有大批马匹输往各地。明代由于军事和运输的需要,从山西一带引进优良驴种,与当地好马搭配,发展了骤子。明初,丽江木氏土司以本地骏马送京朝贡。清代乾隆年间,在丽部位城每年三月的龙王庙会上已有骤马牲畜交易。民国初年/,在各地骤马互市基础上,又在丽江古城狮子山西边的山坡上举办七月骤马会。解放后,随着民族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古老的七月会更加兴旺,成为交易骤马、交流物资、传播文化的新型盛会。随着规模的日益扩大,会址也搬迁到更加广阔的县城东南红星交流会场。节日期间,纳西人牵着牲口,带着农副土特产和各种中药材,来到大研镇赶会。邻近各地的汉、白、彝、藏、保僚、普米等族兄弟姐妹,也身穿民族盛装来赴会。西藏、四川、贵州、陕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客商,也远道赶来参加盛会。人们白天赶会,逛会,看展览,看演出,从街头到会场三公里路的人流从不间断。日落黄昏,华灯初上,四方街、新大街和广场上,人声鼎沸。有的吹笛子,有的奏芦笙,有的对唱"谷气调",有的围圈跳起《阿丽里》和《哦默达》。今日纳西七月会,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了边疆新貌的博览会、民族友谊的交流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独具一格的特色。

纳西族节日

迪庆纳西族节日有正月春节、二月八、三月清明节、五月端阳节、六月火把节、七月祭祖节等。其中最有特色、最为隆重的节日为二月八。

二月八:农历的二月初八是迪庆纳西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尤以三坝白地最为热闹。又称“朝白水”。日期间,远近赶来的纳西族、藏族、彝族、回族等数以万千会集于白水台,参加朝拜白水神盛会。人们先烧香及杀鸡祭天,祭祀各种神灵后便进行歌舞表演及赛马,热闹非凡。

二月初八祭天的日子,看起来更像是一次大型的集体野游活动。这一天各村各寨的人们,穿上各民族的节日盛装,拂晓前就成群结队地踏上了去白水台的道路。到了白水台,首先以家支、家族为单位在台前的求子洞边焚香磕头,然后到各自的火塘生火野炊。从古到今,各自的火塘地点不变,因为各家庭或各家族在火塘上方己设置神坛。当天,纳西人先要在火塘边祭祖,然后到白水台泉眼旁的大烧香坛进行祭祖。祭祖完毕,则坐到各自家的火塘边,享用早已准备好的各种菜肴和糕点。在这香烟缀绕之中,吾树湾人首先边唱边跳起了“阿卡巴拉”舞,随着其他村寨的人也如人到舞队当中。顿时,歌声与舞蹈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衣、食、住

据有关史籍记载,纳西先民的服饰有“男女皆披羊皮”之习俗,这可能同畜牧业较为发达和游牧民族的秉性有关。元人李京所见的纳西族男子多为“善战善猎,挟短刀,以砗磲为饰”者,而妇女则“披毡,皂衣,跣足,风鬟高髻;女子剪发齐眉,以麻绳为裙”。至清末民初,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已大致与汉族男子相同,妇女的服饰亦已从穿裙子改为多穿长裤,但仍保留了较鲜明的民族特色。丽江一带妇女身穿宽腰大袖、前幅短、后幅长的镶边女袄,外加紫色或藏青色的坎肩,腰系百褶围裙,下穿长裤,脚穿船形绣花鞋,背披一袭缀有七个圆布圈及七对垂穗的羊皮披肩,俗称“披星戴月”。已婚妇女将发髻梳盘于头顶,戴圆形纱帽;未婚少女则结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云南省中甸县和德钦县一带的纳西族妇女,上身常穿织出彩纹的开领麻布对襟长衫,下身穿多褶麻布裙,腰系彩带,背披羊皮披肩,脚穿云头长靴。青年女子一般喜留长发,在发辫中掺入五彩丝线或毛线盘髻于头顶,同邻近地区藏族妇女的头饰相类似;而已出嫁的妇女则往往用红布缠头,再戴上俗称“骨配”的圆盘状银质装饰品。

沪沽湖畔摩梭人则由于同藏族交往较多,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人日益增多,大部分男子已改着藏装。妇女则上身穿各色短衫,下系百褶长裙,腰束彩带,背披羊皮,并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编成粗大的假辫盘于头顶,再在假辫外缠上一圈蓝黑色丝线,将此辫后垂至腰际,显得美观大方。

纳西族先民早期可能实行穴居,有些史书以“麽些洞蛮”称之。后来逐渐学会了建盖“木楞房”,即以圆木纵横相架叠层为墙,垒到10尺左右便加椽桁,上覆以木板,然后再用石块压在木板上。正房内以火塘为活动中心,床榻就设在火塘边,炊爨亦在火塘上进行。丽江一带明代已有瓦房出现,但多为土司和头目的住宅。随着纳西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镇和坝区农村已普遍采用了“三房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式的木石结构、土木结构的瓦房建筑。这种瓦房多系两层楼房,屋基用大石块砌成,中段用土坯或砖、石,上段则覆以木板。房檐外伸,并在桁梁两端加钉两块“风火板”(有的还加上“垂鱼”等装饰),以保护木质部分不受雨水剥蚀。正房的门窗多雕刻花草鸟兽之类装饰,院坝内亦镶钳各种图案的鹅卵石与瓦片,再遍种花草,显得美观舒适。

泸沽湖畔摩梭人至今仍居住在“木楞房”中,每一户人家至少建盖有一栋正房和一栋畜厩,人口较多或较富裕的人家则建盖四栋房构成一个院落。正房一般由主室、上室、下室、后室以及仓库等组成。主室内设有一大火塘,供炊爨和取暖用;火塘四周铺以木板,既可供全家吃饭、议事、祭祀与接待来客用,同时又是老年妇女和孩子们晚上睡觉的地方。上室是老年男子的卧室,下室内放置碓、磨和锅灶,是加工食品和煮猪食的地方,后室则作为堆放杂物之用。楼上的房间隔出三四个小间,作为家中青壮年妇女专门接待男阿夏的“花房”。这种“木楞房”建筑虽简单,但住在里边冬暖夏凉,而且还可以抗御七级左右的强烈地震。

据史书所载,古代纳西族广大人民多以荞麦、稗子、圆根为食。明清以来,在大量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新农作物的基础上,纳西族的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生活也有了新的变化。以玉米、小麦、大米、大麦、稗子为主食。坝区农民多在房前屋后开辟园圃,种点蔬菜自食。同时,纳西族在每年冬天腊月间有杀年猪的习俗,做成火腿或腊肉,平时分切而食,猪油用做食用油。一般人家还自备有各种咸酸腌菜、豆豉、肝酱、香肠、腌蛋等等。一般情况下,每日三餐多为干饭,有米饭或大米、玉米混合饭,有二、三个菜及汤。冬春时节则爱吃热气腾腾的火锅菜;夏季农忙期间,多数农家皆以米酒拌凉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也吃炒面和酥油茶。纳西族人喜欢喝酒、喝茶和抽烟叶,爱吃辣、酸、甜、味。城镇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麦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区菜农供应。城里卖有出名的丽江火腿粑粑,美味可口。

祭天和祭祖

三坝纳西族每年要祭天一次,祭祖三次。正月祭天,腊月十四就要酿酒,做饭请客,请老人吟唱,三十晚上要“车寻”,初一祭灶神要磕头,初二要洗头、洗脚、洗衣裳,到河边饮水。三日晚上把天神请到家里来祭祀。四日就要杀鸡,到祭天堂烧香,磕头吟呷,搞完后回来作射箭等活动,搞完活动后在主祭家里吃饭。五日天一亮抬出一口大猪煮成三锅,煮熟后念“天好矢”、“乌鸦好友”。长者吃酒吃肉,然后众人吃。吃完依次回家。六日各家各户自己祭。八日又抬一口猪去祭天堂。九日又用一口小猪去祭天堂。整个祭天活动到此完毕。

祭祖:正月六、七日或二月十二日一次,六月初一次,十一月初二一次。一般祭时用黄栗树三株,各家各户自己祭。

丧葬

在丧葬习俗方面,丽江一带纳西人在“改土设流”前一直都实行火葬。人死后用竹筐或无盖的木棺抬至山上或村寨外的火葬场火化,过一段时间后再去收拾骸骨举行葬仪。清初“改土设流”后,中央王朝派任的流官曾屡次明令葬为土葬,皆因“土人尚惑刀巴祸福之说”而未能奏效。直至乾隆年间,流官们千方百计动员了一位纳西族小头目将其母土葬,人们未见到灾祸降临便渐葬为土葬。但在一些偏远山乡,迄今仍保留着火葬的习俗。

当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家族中一位长老手持一包有少许碎银、茶叶末和大米的纸包守候在旁,在落气之际须将此纸包放入死者口中。这样做意图使死者十分珍贵“气”能够接续下去,以促成家族繁衍、子孙兴旺。此外,报丧、吊丧、停灵等活动都要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老指挥下进行,并要请东巴经师来主持其中一些祭仪。人死后一般停灵三日即可出殡;葬仪举行后的三天内家中亲属仍需每天献祭。接下来还要举办“做七”、“百日”以及“年斋”等一系列祭吊亡灵的活动,得迎请东巴或喇嘛来家中诵经,直至人死满三周年时做完“三年斋”,整个拜祭活动方可算告一段落。妇女在产期死亡、孩童夭折与其他非正常死亡者,一般不得葬入家族墓地,亦不得在家族或村寨专用的火葬场内火化。

摩梭人基本上保持了火葬的习俗,但在举行葬仪前须先捆好尸装入麻布袋内,埋入正房后室内的土穴中“停尸”一段时间(最长不得超过49天)。另外,在火化完毕后,还有收拾部分骸骨装进一小布袋中,送到家族墓地进行埋葬等遗俗。这些习俗现今则已有了较大改变。

纳西族对生死礼俗是十分重视的。在生育方面,许多地区的纳西族一直保持着求子的礼俗,不妊妇女求子处较多。接生工作往往由儿孙满堂、人丁兴旺的人家的老年妇女来做,到20世纪60年代前后才普遍改到医院或卫生所生养。孩子出生满10天后,其父便需派人到岳父母、舅舅、伯伯、叔叔以及姨妈等亲戚家中送米酒和鸡蛋去报喜。在报过喜后,就会有亲友来登门道贺,并送来母鸡、鸡蛋、大米和婴儿衣帽等礼品。在小孩满月前的属羊日或属牛日,还需请东巴来主持命名仪式,并请众亲友前来参加。在请过满月客后方允许背小孩出门,产妇亦可下床参加家务劳动。当孩子满1周岁时须请周岁客,并当众铺下笔墨纸张、铁木匠工具和针线等让小孩“抓周”,以此来预测孩子的前程。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以生女为贵,认为多女多福,因为只要有了女孩就能延续母系血缘家庭“根”。

婚姻习俗

纳西族由于各支系之间的历史渊源、地域分布不同等诸多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姻习俗与家庭形态。聚居在丽江一带纳西族早已实行了一夫一妻制,而居住在滇川两省交界处的泸沽湖周围地区的摩梭人,在过去则过着不娶不嫁的“阿夏”(即亲密的异性朋友)婚姻生活。在同一个民族中竟然存在着父系、母系以及父系与母系并行的婚姻家庭形态,这种现象早已引起了普遍关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丽江一带的纳西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的时间较长,旧时儿女婚事往往由父母作主,请媒人出面撮合,然后通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等程序聘娶。当男孩长到七八岁时,父母亲便注意给他物色媳妇,若是相中的“门当户对”人家的女孩同自己的儿子的生辰八字相投合,就可托媒人携一壶酒前去女方家中提亲。待女方父母同意后,即可择一吉日举行送订亲彩礼的仪式,俗称“送小酒”。在此仪式上男方家庭须向女方父母送上“四色礼”:五斤左右的白酒一坛,两包茶叶,四盒红糖,两升大米。在举行过“送小酒”仪式后,若任何一方觉得这门亲事不大合适,均可提出反悔。若女方提出反悔便须退还男方所送的彩礼,而要是男方想悔婚约则不得索还彩礼,只需请媒人通知女方即可。在送过小酒后隔一年半载,男方家还须再向女方家送第二次彩礼,俗称“送大”。在礼品中除备齐上述“四色礼”外,还要加送一疋约七尺长的土布,两套礼服,半只猪肉,一对玉手镯或银手镯,另有现金若干。女方家亦以一壶白酒、两盒红糖与一些糍粑向男方家还礼。在举行过“送大酒”仪式后,双方一般都不能再对婚事表示反悔,否则会遭来物议。当青年男女长到18岁左右,便可择定吉期为其举行婚礼。

在婚姻关系方面,过去丽江一带的纳西人中姑舅表婚较为常见,舅父的儿子拥有娶姑妈的女儿为妻的优先权,因此,姑妈家的女儿在一般情况下先要供舅父家的儿子挑选,然后才可考虑嫁给外人。有些地方还存在兄终弟及的“转房”习俗,但一般是兄死后弟娶其嫂,而兄娶弟媳的情况则较为罕见。此外,纳西人中离婚的情况也是不多见的,因为普遍都认为这是极不光彩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这么做。离婚后女方返回其娘家即可,彩礼一般不退。按照传统习俗,寡妇无论其有无子女均可再嫁。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年男女恋爱婚姻自由的权利得到了充分有力的保障。

丽江纳西人的家庭多为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子女均从父姓,财产亦按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继承,父亲在家事上拥有决定权。没有子嗣的家庭可招赘女婿上门,但事前须征得主要近亲的同意,而且子女须全随母姓,这样才能够享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纳西人的家庭多为三四世同堂的主干家庭,小夫妻俩共同生活的核心家庭,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才逐渐增多。多子家庭亦有在儿子成婚后实行分居的习俗,在分家时往往是诸子均分田地、畜牲以及房舍等生产和生活资料,而幼子又拥有优先挑选的权利。一般由幼子继承祖屋,并承担起赡养双亲、供奉祖先灵位的职责。

居住在滇川边境泸沽湖周围地区的摩梭人,旧时主要实行一种奇异的"阿夏"婚。这种婚制的特点便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子于夜晚到女子家中访宿,第二天清晨又返回自己家中从事生产劳动,配偶双方不组织共同的家庭。这种暮合朝分的阿夏关系的缔结,以母系血统近亲不婚的原则为界限,除此外一般不再受年龄、金钱、辈分、等级以及民族等条件的限制。

按照摩梭人的传统习俗,女孩和男孩长到十三岁时便要分别举行“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标志着已经成人,可以开始参加一些劳动和社交活动。一般女子从十五六岁起,男子从十七八岁起,便可开始同异性过偶居生活。他们通过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接触、节日和庙会等社交活动来建立阿夏关系,选择阿夏的主要条件是貌美、年轻以及能干等。在阿夏交往的初始阶段,男方到女方家去访宿往往处于较隐密的状态,数月之后才公开同女方家人会面。会面时男方须给女方长辈送上一些礼品,以示尊重和谢意。这种阿夏婚基本上是以女方为主体的,每位举行过成年礼的少女,在家中都有专属自己的“阿夏房”用来接待男性阿夏,对自己不再喜爱的男子只要闭门不纳,阿夏关系也就算终结了。另外,在阿夏交往过程中所生下的子女全归女方抚养,财产亦完全按母系继嗣。由于阿夏婚的特点是易合易离的,男女双方很少会产生强烈的独占欲或嫉妒心理,对解除阿夏关系多持无所谓的态度,极少为此而发生纠纷。

同这种婚姻形态相联系,摩梭人过去普遍存在着一种母系家庭形式。其主要特征是:每个家庭由一位年长或能干的女性担任家长,负责安排日常生产与生活,管理仓库和家产,主持家庭祭祀和接待来访客人等活动。家庭主要成员由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亲及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及姐妹们的子女等人组成,一般包括二至四代,每家大约有十余口人,有的家庭多达二三十人。所有家庭成员都过着阿夏婚姻生活,财产完全按母系继嗣,世系也按母方来计算。因此,摩梭人认定了“女子是根骨,缺了就断根”的传统观念,当某户人家一旦出现没有女继承人的情况时,总会想方设法过继养女去延续世系。

科学技术

生息在玉龙山上、金沙江畔的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了不少天文、历算、畜牧、农耕、医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并涌现出有所成就的学者和专家。

纳西族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很多是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并用象形文字分别记载在东巴经书上的。根据东巴经记载,古代关于天象的专有名词已有数十种之多;从《巴格图》和《十二生肖的来历》等经书上看,纳西族早就对四言四隅(类似汉族的八卦)有了较为明确的概念;创制了以月亮圆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共三百六十五天的历法,并用十二属相来记日、记月和记年。民间还从对天象及生物活动观察,摸出一套关于风、雨、花、雪,以及各种鸟类的活动规律,来分别季节的特征,不误农时地进行农事活动。

纳西族素以养马出名。丽江马是著名的“大理马”之别称,东巴经中有《马的来历》的专册。丽江是著名的“大理马”产地之一。丽江马是全国优良品种之一,体型小而精悍,能负重,善于爬山越岭,适应性强,并能连续行走二、三个月。近来,农科部门又引进卡马巴良种,与丽江马交配,使其向身高体大方面发展。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农、林、牧、医药的技术网点,培养了近万名科学技术人员。他们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马铃薯是丽江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县农科部门针对其病毒害和品种退化比较严重的情况,经过长期试验,总结出适合当地的有性繁殖技术,采取实生苗移栽和实生薯利用的技术措施,基本上解决了难题,获得了高产。又如,全县对小麦推广良种良法之后,也获得了小麦连年大幅度的增产。

六十年代中,丽江地区科技部门根据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在反复进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推广苹果“芽复选种,高接换头”等新的种植技术,使全县种植的苹果实现良种化,至七十年代后期,全县苹果年产量达到一百几十万斤,变成云南省新兴的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纳西族地处横断山脉地带,高山、河谷、平坝相间,土壤肥沃,日照时数长,雨量充沛,适宜各种植物生长。被称为“植物宝库”的玉龙山,生长着五百多种中草药,其中行销全国的名贵药材达二百多种。丽江的医疗事业得到很大发展,疟疾、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已消灭,常见病和多发病渐渐减少,人民体质大大提高。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鲁甸乡以“药材之乡”而著称,以此为中心,丽江地区建立了规模不同的药材栽培研究种植场四百多处。

此外,纳西族还有一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高级科学工作者,如中外知名的历史学者、教育家方国瑜教授,小麦育种专家赵仲修,木芹、木全章、杨凤等知名人士。他们对纳西族及祖国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纳西族特有的成人礼是什么?

禁食狗、驴、猫、蛇、马、耕牛肉、穿过火塘、用脚踩锅庄、在家说粗话、粗话、丑话。

禁忌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体现在生产、饮食、婚姻、怀孕和死亡等方面。摩梭人的禁忌主要包括:禁止每个人都用脚越过火池,禁止在火池里放水,不要在外面做活累,不能进门抱宝宝。禁止虐待歧视残疾人。妇女已经分娩时,避免出生进屋。避免吃狗、猫、蛙肉,避免捕猎缓带鸟。不宜用刀砍门,避免男客登女榻。

泸沽湖的年平均温度在17℃左右,夏季温度15—25℃,温和宜人,绝对的避暑胜地!甚至你还要穿上一件外套来抵御早晚的寒意;而冬季温度在3—18℃,早晚温差大,因为光照充足,湖水全年不结冰,早上去看一次日出绝对能美哭你;秋天的泸沽湖树叶黄了,苹果梨子也都熟了,秋景醉人,最适合摄影。

泸沽湖有什么少数民族特色美食

纳西族的摩梭人成年礼又称“穿裙礼”或“穿裤子礼”,俗称“踩猪膘”。有人说:“没有穿裙的少女,只是一棵含苞的花蕾;穿上了百褶裙的少女,就开始成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了。”这个传统礼仪一般在大年初一为家中满十三岁的孩子举行。仪式在母系大家庭中进行。屋中火塘下面建有两根柱子,右边为女柱,女孩子的穿裙礼在女柱下进行;左边为男柱,男孩的穿裤子礼在男柱下进行。

纳西族成年礼在仪式开始前,成丁者的衣服分别挂在男女柱上,达巴(祭司)则在一旁念经。成丁的孩子先给狗喂食以示谢恩。因为神话讲到人与狗换了寿命,才可活一百岁。孩子身体被洗净后,裸身站在柱子下,双脚分别踏在猪膘和粮袋上。女孩右手拿帽子、项链、耳环等;男孩右手拿长刀,左手握银元、布匹之类。

女孩穿裙仪式由母亲或属相符合的女人来操作,男孩穿裤子仪式由舅父来完成。穿着完备后,亲友长辈向孩子送礼,成丁孩子分别向祖先牌位、锅庄神、灶神和父母长辈叩头致谢,然后静听达巴念诵祖谱,并跟唱祝福歌。仪式结束后,青年男女通宵达旦举行舞会。 纳西族成年礼是在我国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仍然能够保存下来的一种比较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的成人礼俗,是能够引起大众感兴趣的纳西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纳西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杨二车娜姆是谁?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都有什么事迹?

泸沽湖边居住着摩梭人,因此当地的美食充满着少数民族风情。特色美食有猪膘肉、酥理玛酒、腌酸鱼、干巴鱼、砣砣肉、猪血肠、苦荞粑粑、烤鱼干、松茸炖土鸡、泸沽湖烧烤、咣当酒、苏里玛酒等等。

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特有的一种佳肴,为待客佳品。猪膘肉是将宰杀后的生猪风腌成完整的腊猪。猪膘肉色、香、味俱佳。猪膘肉是摩梭人财富的象征,一般摩梭人家都有这道美味。

酥理玛酒

酥理玛是摩梭人家用传统工艺酿造的美酒。把青稞、大麦、小麦、荞麦、稗子、玉米、谷子等多种粮食混匀发酵制成。酥理玛是摩梭人家迎宾待客的佳品。酥理玛酒色微橙,酒度低,味醇美,含丰富的氨基酸、维它命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摩梭啤酒”。

干巴鱼

烤鱼干的主料是泸沽湖特产的巴鱼,将巴鱼处理干净后,撒上盐、花椒和五香粉,放置在火塘上或铁锅内缓慢烤干制成。在品尝这种烤鱼干时,将其在炭火上烤熟或用清油炸酥,味道香脆可口,也可以用其煮汤至乳白色,汤汁浓郁,口感极佳而且营养丰富。

腌酸鱼

腌酸鱼摩梭语尼吉,是宁蒗摩梭、普米人家待客的传统佳肴。当地人选用泸沽湖中捕捞的鲜活裂腹鱼,将活鱼放进陶罐里,放一层鱼撒上一层糌粑面、食盐等佐料,装满封坛,放荫凉处10-15天可食。腌酸鱼可生吃,也可炒吃或放上辣椒煮成酸辣汤,味道鲜嫩爽口。

砣砣肉

砣砣肉是小凉山彝族独具特色的风味肉食,是彝族人家待客的最高礼节,也是逢节、野餐的必备食品。砣砣肉采用鲜活肥硕的猪、牛、羊肉制作而成,食用时配上腌制的干酸菜汤,将砣砣肉抓在手上,边啃边嚼,如今已成为小凉山很有名气的风味菜。

猪血肠

猪血肠摩梭语哈布,制作方法是在半熟的米饭中,配之猪血、韭菜根、葱、姜、蒜、盐、黄果皮粉、香料、陈板油后,填入猪大肠内,卷成圈,然后放入蒸笼蒸熟。食用时切成片,由油炸后,做为下酒或饮茶的配食,味道鲜美。

中国少数民族里你认为哪个最特别~

杨二车娜姆,摩梭人。1983年13岁时离开原始母系社会女儿国,考入上海音乐学院;1989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独唱演员;1990年8月去美;1991年在意大利作模特;1992年游遍欧洲;1993年2月先后到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地讲学和演出;1995年开始从事时装生意并作模特,参加好莱坞**演出并为其配唱歌曲。1997年开始写作出版,著有《走出女儿国》《中国红遇见挪威蓝》《你也可以》等书。其作品已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热销。现为《时尚———中国服装》专栏作家。 2003年自传体小说《离开母亲湖》轰动美国,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她用自己的歌喉,用自己独特的美丽和天质的聪明征服了泸沽湖以外的世界,让世界对那片神奇美丽的土地惊奇地睁大了眼睛。

“只要自己有着不肯对命运低头的毅力和勇气,世上哪有走不通的路,过不去的桥”,这是杨二车娜姆的独白。她从14岁走出女儿国,进入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16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闯荡上海滩;毕业后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而后远渡重洋去美国,到世界各地去创事业。她创造了人生的辉煌,也洒下了难言的泪水。综观她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称其为“杨二车娜姆象”。

有人说杨二车娜姆是摩梭人的女杰,有人说她是女儿国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有人说她是东方最具魅力的女性。不管怎样评说,“她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奇异的心路历程,给人以无限的思索”。

远在天边与世隔绝的女儿国,被世人称为“上帝保留的最后一块女人的乐土”、“世界惟一的母系氏族王国”、“人类早期社会形态的活化石”。

这里的人们至今仍过着“刀耕火种”的自然生活,仍然保留着古老的“走婚”习俗,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过去除了赶马人、远游的喇嘛外,有的人甚至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包围的女儿湖。

而杨二车娜姆,一个摩梭族女性,在少女时代就大胆地走出了女儿国,“她用自己的歌喉,用自己的美丽和天赋,征服了泸沽湖以外的人们”。

这说明了什么呢?

杨二车娜姆是有着执著的背叛精神的,她敢于向古老的习俗挑战,敢于向命运挑战。她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汗水,用自己的歌声,敲开了一道道难以打开的人生之门。在人生的历程中,几经风雨,历尽坎坷,走出了一条辉煌之路。可以这样说,杨二车娜姆是女儿国最辉煌的女性。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这是最好的答案。

杨二车娜姆现象,还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古老的、原始的生活方式与习俗,一旦与现代文明相撞击,那么古老而原始的东西,一定会发生裂变,最后悄悄地融入于现代文明之中。杨二车娜姆的奋斗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她所受到的教育和所处的生活环境都是现代的,可以这样说杨二车娜姆现象是在现代文明的撞击下产生的社会现象,女儿国的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进女儿国的时候,这里人们的思想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她们已看不惯一些古老的习俗和做法,从思想上完全融入了现代文明之中,她们的一言一行都随着时代的节拍而动。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女儿国的年轻一代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已步入了市场,他们纷纷走出女儿国,到广东、上海、广西、四川、北京等大城市去读书、打工、做生意,有的还进入了歌舞团。当她们的思想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时,就会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这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阻挡的。

杨二车娜姆是女儿国的成功女性,那么女儿国里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成功女性。因为女儿国里的女儿湖是流动的,那碧蓝的湖水从古至今都汇入了浩浩长江。

我要演员林子闳资料

摩梭族简介

摩梭人是宁蒗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元鼎6年,即公元前111年,迄今已有2000多年。从《后汉书》以后的历代汉文史籍中,均有关于“摩梭”的记载。在宁蒗,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宁蒗各族人民都称他们为“摩梭族”。1950年,丽江专区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明确记载:“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摩梭族13人”。1956年9月5日,丽江专员公署在给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建立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报告》中有五处明确提到“摩梭族”。即在“彝族聚居的宁蒗、凉山并包括摩梭、僳僳、西番、汉等十二个民族”、“全县有彝、摩梭、汉、西蕃、僳僳,藏、白、仲家、纳西、苗、摆依、回等十二个民族……”、“摩梭聚居乡三个”、“摩梭族识藏文”、“摩梭、西蕃信喇嘛教”。这个报告后经省人委转报国务院并获批准在宁蒗贯彻执行。1956年9月20日,宁蒗彝族自治县成立大会上郑重宣布全县有彝、摩梭等十二种民族。1959年,中共宁蒗工委办公室编写的《宁蒗概况》中,多处提到“摩梭族”。但后来,国家有关部门将居住在云南宁蒗等地的摩梭归为纳西族,将居住在四川盐源、木里、盐边等地摩梭归为蒙古族。多年来,广大摩梭干部群众强烈要求解决族称问题,宁蒗县党政机关和摩梭人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历史地、客观地一再进行反映、迫切要求尽快恢复摩梭族称。宁蒗县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在全国五届一次人大会议上、全国六届一次人代会议上、全国七届一次人代会议上、全国七届四次人代会议上,多次以关于要求恢复摩梭族称为议案向大会进行反映,特别是在全国七届一次人代会上关于恢复摩梭族称问题被作为云南省人大代表团的几个重要提案之一提交全国人代会。在摩梭人的强烈要求和县委、政府以及其他各族群众的多次反映下,引起了上级的重视。1989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派出由刀国栋副主任带领的省人大民委工作组到宁蒗进行调查,12月6日工作组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重新恢复宁蒗摩梭人族称的情况反映。在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的重视下,省人大常委会于1990年4月27日召开了七届十一次会议,会议上通过批准的《宁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中将其确认为摩梭人,此条例于1990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并且每个摩梭人都具有了一张合法的居民身份证。

摩梭族由官方归入纳西民族。

民族:摩梭族

居住于中国的人口:

1991年:40,000 人

2000年:46,000人

2010年 (预计): 53,700人

主要聚居地:四川省的盐源县及云南省的宁蒗县

官方身分:纳西族支系之一

主要信仰:喇嘛教

基督徒:约20人

主要居住地点

1991年的一次调查显示,在四川省和云南省边界两侧,住著4万摩梭族人,主要集中在美丽的泸沽湖畔。泸沽湖是中国最高的内陆湖之一,海拔2,685米,巍峨矗立在泸沽湖北岸的狮山是摩梭族主要神祗嘎莫女神的住地。1982年以前,没有公路通往泸沽湖。

身分与传统

摩梭族由官方归入纳西民族。这两个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宗教和文化生活。摩梭族对此深感愤怒,不愿被称为纳西族人。摩梭族是母系社会,实行母系家长制,孩子跟从母姓。「阿注」婚姻体制意味著所有的财产都由母系遗传,从母亲传给最小的女儿。摩梭族妇女没有丈夫,只有几个「走婚」者。男人只许夜探情人,次晨必须离开女方住屋,回到自己母亲的家中。小孩由生母及其兄弟承担抚养长大。小孩父亲的身分根本就无从知晓,摩梭族语言中没有「父亲」这词汇。虽然政府极力阻止这种制度,但有六成摩梭人仍然以这种方式生活。

生活概况

很多摩梭族人没有受过教育,仍说摩梭语。他们的生活环境非常差,居住在原始森林、高山峻岭,除了一个高原湖泊——泸沽湖之外,就没有任何可开发的天然资源,因高山里除了砍伐树林,没有平原面积可供耕种。他们的收入除了来自游客,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这里的人口阴盛阳衰,男女比例约4:10,究其原因除了是男人寿命较女人短之外,也有部分男人因生活需要而外流到四川或邻近省份谋生。

宗教概况

喇嘛教强而有力地抓住了摩梭族人,大多数屋子的每个角落和屋外,都有堆放成金字塔形状的白石祭坛。大部分摩梭族人没有听过耶稣的名字。直到几年前才有摩梭族基督徒,当地有70 多人看过「耶稣传」影片,现今已约有20位基督徒。

祷告

1.求神捆绑那将摩梭族人陷入罪和死亡之中的魔鬼势力,耶稣基督必定得胜。

2.为年轻的摩梭族教会祷告,求神帮助信徒全心为主而活。求主保守信徒的心思、意念,坚守信仰,得到神全备的福分。

3.求神恩待摩梭族,使福音早日遍传那地。

居住

[编辑本段]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传统住宅独具风格。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现多已盖瓦),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经戒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其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正房,摩梭语称"依咪",是家庭集中饮食、议事、祭祀及老人儿童住宿场所,因而其结构较为复杂。屋后设夹壁,直通后院,分隔时里外两间,里间储存粮食和肉食,兼作老年人的起居室;外间存放农具杂物,人去世后,尸体停放于此,妇女也在此生育、"坐月子"。正房左侧为家庭主妇的居室兼储藏贵重物品;右侧设大灶,用来煮猪食、烤酒,并设置石磨、石破等。在正房的正中间屋内设有高灶台,两侧装有木板,可供人睡;灶台顶角有一神鑫叫"梭拖",上面放置神像、花瓶和供品。高灶台下方设火塘,设置锅庄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纸画成的图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银元宝等,摩梭人称"冉巴拉",即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火塘两边,均铺木地板,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相混。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左为男柱,右为女柱。摩梭人在砍这两根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上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象征男女柱生同根、存同基,团结一体。在举行成年礼仪时,男的在左柱旁举行,女的在右柱旁举行花楼摩梭语称"尼扎日",供年轻女子居住,以便于单独接交男阿夏。底楼主要存放杂物,楼上分隔成2至4间小房,每屋设有小火塘,装饰华丽。楼梯设在底层走廊中段,靠楼梯间的楼板平面上有一横杠封住上楼进口。经堂,摩梭语称"嘎拉日",是另外一侧厢房,供本家僧侣念经修习也F。楼下住单身男子或客人,楼上专辟一间洁净的房间作象瓮经堂。经堂神鑫上供奉菩萨造像,板壁上绘莲花、海螺、火焰等图像。案桌上供长年油灯和净水碗,每日清晨换一次。家庭经堂除僧侣和贵宾外,其他人均不得使用。门楼,也称草楼,以庭院大门相配套。底层正中开有大门,大门随边设有畜厥,楼上则放草料等杂物。

服饰

[编辑本段]

摩梭人在13岁以前,不论男女都穿长衫,少男剃光头,少女则留小辫、佩戴彩珠。到13岁举行成年礼后,便改变服饰。成年女子头上盘绕加以稳牛尾做的粗长假辫,戴交缠式布包头,双耳戴金银铜质耳环为饰。上衣多用黑色或红色金丝绒布料缝制成大襟右衽短衣,长不过脐,袖口紧小,外翻寸许露红里为饰,铜银纽扣从颈项、右胸、腋下分三组两副排列。腰间缠绕花纹艳丽的宽布带子,胸前配戴双须银链,手上多戴玉石、象牙、银质铺子或金银戒指作饰。下着筒状百槽长裙,色彩以素白为普遍,仅在裙身中间用红线彩饰两圈,走起路来,长裙摇曳摆动,颇为美观大方。成年男子头戴宽边呢毡帽,上穿金边大襟短衣,系红花腰带,配腰刀。富有者外罩一件厚呢及膝长衫,宽衣长袖,俗称"楚巴"。外配长刀及偌囊作饰,下穿宽脚长裤、长统皮靴。裤脚折放在靴筒内,不穿长统靴的,则裹绑腿,扎彩带,保有古代牧民遗风。他们走起路来,显得精神抖擞,潇洒利落。

饮食

[编辑本段]

摩梭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兼食青稞、大麦、洋芋等。夏秋季节,以青菜、萝卡等新鲜蔬菜作佐食,冬春两季以酸脆菜、干萝萝卜丝、腌鱼、腊肉等作佐食。肉食中,议猪朦(称琵琶肉)为贵、还有灌猪脚、香肠、米灌肠等风味食品。正餐前,喜欢喝酥油茶,以精把为佐食。男女老少喜喝苏理玛酒。摩梭人的家庭多属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饮食上不论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就餐时分菜共饭,主妇要按每个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担的劳动,合理分配菜肴,特别是对肉食或难以吃得上的稀有菜肴,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分菜时,先敬长辈,后给晚辈,以示礼貌。平均分食的规矩,只有过春节吃年夜饭时才可例外,主妇在火塘周围摆上丰富的饭菜,大家团团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

礼俗

[编辑本段]

摩梭孩子长到13岁时,家人依俗要为之举行成年礼,女孩叫"穿裙礼",男孩称"穿裤礼"。成年礼在农历正月初一清晨举行。到时男孩站在正房左边柱下,女孩站在右边柱下,左脚踩着猪原肉,右脚踩着粮食口袋,象征今后吃用不尽。女孩由母亲为她脱去旧的麻布长衫,穿上美丽穿裙礼的金边衣、百榴裙,系上绣有花卉图案的腰带,为其盘缠发辫,配上项链、耳环、手锡等饰物。男孩则由舅舅为其脱去旧的长衫,穿上新的上衣和长裤,扎上腰带,佩上腰刀。这时,穿上新裙或新裤的孩子,还要把狗唤进屋来,给狗喂饭团和猪肉,并说:"狗能活60岁,人只能活13岁,咱们换个岁数,我才能长命百岁。"关于这一换岁数的习俗,摩梭人中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A远古时期,人与动物杂处一起,但都没有固定的寿命。后来》司已神要给动物规定生命年限了,并告诉人类要在半夜倾听他的呼声,也可得到长寿。天神是在大年三十午夜喊岁数的,谁答应了便把这岁数给谁。天神第一次喊1000岁时,动物都在沉睡之中,只有机警的白鹤听见,它答应一声,便得了一千岁。第二声喊100岁,让水鸭听见领去了。第三声喊60岁,让狗答应领受了。直到天神喊13岁时,人才惊醒应诺。人类觉得寿命太短,求得天神的允许,与内换了岁数。于是,人每天要给狗喂三顿饭,并且每当举行成年礼时都要喂狗,以示感谢狗的换岁之恩。仪式结束后,大人带着穿上新裙、新裤的孩子,在村里转一圈,接受村民的祝福和贺礼。同时,这也是向众人宣布,孩子经历了一生中第一周的十二生肖,已长大成人了,今后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了。摩梭先民认为,未满十二岁的孩子还没有灵魂,既不享了氏族的权利,也不承担义务,不能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死后也不能葬在氏族公共墓地上。而一旦满了十二岁时,必须兴趣行以拴系灵魂(拴素)为内容的男穿裤女换裙的成年仪式,从此成了氏族的正式成员,便匹敌得了人生的各种权利。

走婚制

[编辑本段]

走婚"即走访婚,摩梭语""(或"替","的"等),是摩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外界较多宣传和关注的;走婚的形式"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住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 是由男子走婚来维持男女双方性关系而实现种族延续的一种特殊形式,男方晚上到女方偶次晨归回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被俗称为"阿肖"或称"肖波","阿肖",就是有性关系的亲密情侣,由于摩梭无文字,只能用汉字的"阿肖"称谓,但也不能确切表达""的意思;有的书上称为"阿注",是不确切的,那只用于一般朋友之间的称呼;走婚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乱婚,群婚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亲戚血缘关系的严禁走婚;不能同时结交多个阿肖;男女双方有好感就可走婚;感情破裂标志走婚关系的结束;若女方有小孩走婚关系就稳定下来。无论哪一种婚姻,它们的核心一样:基于男女自愿,感情为基础,是一种男女在性选择上平等的反映。传统摩梭在长辈姐妹兄弟前,火塘边有关性的一切话题都是害羞的;走婚纯属个人私事,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只在夜间相聚,白天装作不知此事。

特别要说明的是由于一些误导使外界认为摩梭人只有走婚,其实在摩梭地区走婚制和结婚制是并存的,但走婚占绝大部分,摩梭人可以自由选择走婚或结婚,可以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形式,但选择结婚就不能再走婚;结婚的有几种情况:以前的土司阶层实行结婚制;经调查统计,在永宁的摩梭人与摩梭人之间都是走婚的,与外族通婚或在外工作的摩梭人才结婚,还有文化大革命时政府强迫实行一夫一妻制,造成的结婚;永宁坝子及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摩梭男女仍然实行走婚,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女或因走婚情侣双方需要同居, 或因家中有男无女, 视女"根"的摩梭人,只好娶一个媳妇,以续香火, 其他男子仍然走婚, 有的母系家庭两种形式并存; 现在政策鼓励摩梭人的走婚风俗, 大多数摩梭人愿意走婚不愿结婚, "走婚"占70%,"同居结婚"只占30%;无论哪一种婚姻,这里从未产生

过情杀,情斗及社会,家庭的婚姻纷争,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的核心是一样的:基于男女自愿,感情为基础,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不论是走婚还是结婚的每一个摩梭人,在他们的心,只有母亲家才是自己真正和永远的家,母亲的家门对儿女永远是敞开。

母系家庭文化

[编辑本段]

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许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构成了摩梭母系社会,正因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婚俗-走访婚(简称为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历史,也就是摩梭人走访婚的历史,什么是摩梭母系家庭呢?

整个摩梭社会的文化结构,就是母系家庭文化,母系家庭("日杜")是摩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指同一母系亲族成员组成的家庭及其居住的房屋,包含"母系家庭"和"房屋"双重概念; 摩梭人认为母为尊,女为贵,母亲是摩梭人生活中的轴心和靠山,摩梭人离不开母亲,离不开以母亲为主的家屋,女性在母系家屋中享有尊贵的地位;母系家庭中的成员,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均系一个或几个外祖母的后裔组成,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婚女不嫁,夜间,女子在家中花楼接待来自另一家庭的男子,而男子则外出与另一家庭的女子偶居,所生子女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计,财产按母系继承,男子只负责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摩梭人以生女孩为荣, 在每个母系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 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妇女安排生产、生活,保管财产, 称"依杜达布"或"达布", 她是母系家庭的一家之长,负责一切内外事务,"达布"往往是自然产生的,不须经过任何选举或仪式,家庭成员都绝对服从达布的安排,母系家庭中的成年男性一般以舅舅的身份和名义进行活动,他们尽力协助"达",参加全家的一切活动,抚养姐妹的子女,共同维系母系大家庭,当他们年老的时候,就由他们姐妹的子女照顾,由于共同的生活和劳作,们与姐妹的子女之间的关系比其生父的关系更为密切和特殊。在摩梭母系家庭中,只有"同一根根"(同一母系血缘)母系成员是的亲人,包括母亲,女儿,儿子,舅舅等,"父亲","妻子"等都是外人。

摩梭母系家庭与外界社会的家庭含义不同,首先摩梭母系家庭的结构模式不一定是一夫一妻制,传统摩梭母系家庭内没有父亲,丈夫,妻,女婿或媳妇的角色,也没有父子,夫妻,妯娌,翁婿或姑嫂关系,人人都与外祖母,外祖母的姐妹兄弟,母亲,母亲的姐妹兄弟同住,男不婚女不嫁,过着走婚的生活,家庭内每一个成员都来自同一根根(母系血缘),母系家庭以母系血缘为本,以走访婚为主体;其次摩梭母系姐妹兄弟不分彼此, 一个家庭内的摩梭个人基本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 一切财产由家庭成员共分,其生活的原则是"分享"不是"占有",生活的主导意识"我们"不是"我";摩梭母系家庭中摩梭女人享受着高度的自主空间, 男人也轻松无压力, 摩梭母系家庭文化体现了"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文化思维。

摩梭人的日常称谓非常简单,用得最多的就是母亲("唉咪")和舅舅("唉乌");在同一摩梭母系家庭中与母亲同辈的女性全部被称作母亲("唉咪"),男性全部被称作舅舅("唉乌"),这种独特的母系文化使摩梭小孩子拥有多位母亲和舅舅,在体贴关爱与自由的氛围下成长,以至于有很多在母系大家庭长大的成年摩梭人,一直都分不清众多母亲中究竟谁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舅舅要承担起教育和 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的责任,这些与汉族家庭截然不同,这种特殊的母亲和舅舅的思想也一直扩展到了所有的摩梭家庭,不论是走婚的,还是结婚的;正是由于摩梭母系体制,摩梭人很少分家,因为没必要通过增加人口来增加劳动力,而且姐妹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一个家庭中只要有一个同辈姐妹生下女婴,根根便可延续,其他姐妹就不一定要走婚,不一定要生小孩,摩梭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数百年来摩梭人口增长速度之慢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之最,实是天然的计划生育。

摩梭母系家庭与走婚,二者相辅相成;由于这种"同一根根"的母系家庭格局,生成了走婚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 因为走婚保持了一个家庭中 的成员只会是一个母亲的后代,保持了母系家庭的母系纯洁性,维护了"同一根根"的延续;摩梭人的走婚,是世界种种婚俗中,绝无仅有一朵奇葩, 这种至今保留着唯一的、亘古独存、淳朴独特的奇俗,由21世纪外界社会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着实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的诱惑。

禁忌

[编辑本段]

禁忌是原始宗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在生产、饮食、婚姻、妊娠和死亡等各个方面。摩梭人的禁忌主要有:禁忌任何人用脚跨过火塘,禁忌沷水在火塘里,忌用脚在外做活累了,不能进家门就抱婴儿。不准虐待歧视残疾人。妇女正在分娩时,忌讳生人进家门。禁食狗、猫、蛙肉,忌捕杀缓带鸟。忌用刀子砍门槛,忌男客登女榻。清早不能说梦见的事,傍晚不扫地。孕妇不得横跨马缰绳,孕妇面前忌谈兔、蛇。孕妇天黑后不出门,产前妇女不参加葬礼。正在酿酒时,来人不能提喝酒的话。忌伐水源或墓地上的树。果树第一年结的果要让老人吃。同一母系血统内的人不能结交阿夏(情侣)。小孩的头一件衣服须用老人的旧衣服改做。

姓名:子闳

英文名:Sam

生日:1993.10.1

生肖:鸡

星座:天秤

身高:181

体重:65

嗜好:洗澡

专长:演戏

个性:婉转、冷静

学历:高中

口头禅:什麼

家中排行:第二

家中成员:爸爸、妈妈、姐姐

初恋年纪:15

最满意自己身体的部位:眼睛

最重要的人:家人

最想做的事:能和崇拜的演员对戏

最喜欢的歌手:梁静茹

最喜欢的演员:强尼戴普

最喜欢的**:剪刀手爱德华

最喜欢的食物:浓汤

最害怕的食物:莲雾

最喜欢的季节:秋

最喜欢的颜色:红

最喜欢的运动:跑步

最喜欢的东西:图腾

最害怕的东西:无能为力

座右铭: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不努力不可能成功

对自己的期许:能够走出自己的一条路,让世界看到

作品:《终极一班2》饰演 中万钧

文章标签: # 摩梭 # 纳西族 # 摩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