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问答 生肖问答

最早的十二生肖陶俑_最早的十二生肖陶俑是谁

tamoadmin 2024-06-07 人已围观

简介1.美丽而不遮体一华而不实打一生肖2.唐三彩天王俑的历史意义3.图文:十二生肖中除了辰龙均有实物,龙,是否真实存在?4.关于十二生肖的文化陶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在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俑,《礼记?檀弓》曰:“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小仁。”郑玄解释其中“俑”字说:“俑,偶人也,有面目肌发,有似于生人。”这说明“俑”的最初含义应该是指具有人

1.美丽而不遮体一华而不实打一生肖

2.唐三彩天王俑的历史意义

3.图文:十二生肖中除了辰龙均有实物,龙,是否真实存在?

4.关于十二生肖的文化

最早的十二生肖陶俑_最早的十二生肖陶俑是谁

陶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在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俑,《礼记?檀弓》曰:“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小仁。”郑玄解释其中“俑”字说:“俑,偶人也,有面目肌发,有似于生人。”这说明“俑”的最初含义应该是指具有人物形象的雕塑,以后“俑”的含义外延不断扩大,逐渐将动物的形象也包括在内,形成我们今天所说的“俑”的概念。

中国古代陶俑的产生始于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用泥塑的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作装饰,当时的陶塑人像并不是古代文献中所诠释的俑,而是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以及其他更为复杂的宗教观念有关。至殷商时期,出现了作为人殉替代品的“俑”,自此,陶制的俑开始成为中国古代陶塑艺术的主体。随着历史的推移,陶俑雕塑艺术在风格上经历了秦的博大雄健、汉的朴拙豪放、唐的瑰丽大气、宋的淡雅含蓄以及元明的粗率衰落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最早的陶俑,是1937年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商代晚期王室墓葬中出土的三个带手枷的陶制人物俑,俑的尺寸不大,头发盘起,男俑双手被枷于背后,女俑双手被枷于胸前,面部表情忧郁,据推测其身份应该是奴隶或是战俘。这三件陶俑用于随葬其作用应与人殉是相同的。

陕西是中华民族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不断被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陶俑雕塑艺术的认识。目前,陕西地区时代较早的陶俑有陕北黄陵新石器时代的人头像,但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陶俑应是铜川市枣庙乡春秋晚期秦墓中出土的彩绘泥俑。泥俑分为侍卫、侍仆和动物俑三类,用红胶泥捏塑而成,未经焙烧。这批泥俑沿袭了商周时期陶塑作品的风格,庄重有余而活泼不足。

战国时期的陶俑有1954年宝鸡市李家崖出土的乐俑,1995年咸阳市塔尔坡秦墓出土的2件彩绘骑马俑。后者属于战国晚期,以捏制的方法制成,未经烧制,仅仅表现出俑的用途及其身份,且造型稚拙,在雕塑艺术上较为原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天下刑徒七十余万,穿治骊山,为自己构筑陵寝。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在秦始皇陵东侧陪葬坑陆续发掘出大批陶兵马俑,其数量之多、个体之美,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都堪称奇迹。它们一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兵强马壮、叱吒风云、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历史画面,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秦代的陶俑艺术已经达到了中国陶俑艺术的第一个高峰。

秦代陶俑摆脱了商周陶俑的呆滞和战国陶俑缺乏活力的面貌,以写实见长,在艺术风格上开创了活泼开朗的现实主义先河。工匠们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域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各具特色,显示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日趋成熟。秦武士俑比例准确、机警聪敏、骁勇威猛、形象逼真;百戏俑造型生动、魅力四射;文吏俑儒雅拘谨、温文儒雅、憨厚朴实、独树一帜。马的塑造也颇具特色,主要表现为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使用了不同的雕塑手法。马的头部塑造多变而细腻,面颊用大刀刮削,使颌骨突出、颌角分明;马的眼皮、鼻翼和嘴唇用阴线精雕细刻;马四肢的塑造运用线面结合,棱角分明,强健有力;马的身躯肌腱隆突、肌丰骨劲,背脊结实有力,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秦马的神骏。总之,秦代陶俑明快洗练、浑厚宏大的艺术风格,为汉唐陶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制作工艺上,秦俑以捏制和模制为主,并运用了粘贴、刻划、彩绘等多种制作手法,几乎包含了陶俑制作的所有工艺,以后陶俑的制作基本上都以此为基础。因此,秦俑在我国雕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是中国古代陶俑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一方面国家的强大,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扩大为陶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观念的盛行,则极大地推动了陶俑的制作和使用。从考古资料看,汉代陶俑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男女侍俑外,还有武士俑、骑马俑、文官俑、武官俑、歌舞伎乐俑、百戏俑等,此外陶畜禽俑在汉代大量出现,如马、牛、羊、猪、犬、鸡、鸭、鹅、鸟等,总之,后世所见各种陶俑在这一时期基本上都已经出现。

西汉前期陶俑的制作明显地继承了秦代注重细节刻画、明快洗练的写实风格。1965年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陶兵马俑群,1991年咸阳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出土的大量陶俑,是汉代前期陶俑的代表。杨家湾汉墓是汉高祖长陵的陪葬墓,是目前所发现的西汉时期研究价值极高的兵马俑群,出土的彩绘陶俑有骑兵俑、步兵俑等,具有规格整齐划一、工艺精良、塑造精美的特点。汉景帝阳陵陪葬坑出土的陶俑则生动真实地反映了“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生活尚简朴实的浓郁风气。这两批陶俑都明显表现出了官府作坊陶俑制作的特征。

西汉中后期,陶俑的制作完全摆脱了官府手工作坊陶俑风格的束缚,陶俑艺术呈现出一种新风貌。如陶俑的取材更加广泛,反映追求享乐的各种陶塑以及表示地主阶级占有财富的奴婢和家畜形象等在汉墓中普遍发现。人物的塑造注重内在神韵的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总体艺术风格粗犷豪放,注重追求简洁明快的动态美。

东汉陶俑艺术在继承西汉写实风格的基础上,又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寓巧于拙的简朴豪放的艺术风格。东汉陶俑形象的塑造,不刻意追求形体比例的准确和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而是通过大轮廓剪影式的雕塑形式来表现塑造对象的内在神韵。此外,东汉陶俑题材也更加广泛,各种乐舞俑、杂技俑、百戏俑大量出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战争频繁的纷乱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迁徙和汉族人民的南下,促使了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表现在陕西地区陶俑雕塑艺术上就是南北方特色兼有的独特时代风格。

这—时期最为重要变化是新的随葬礼仪制度的确立,陶俑的造型和俑群的构成都有了新的模式,并且逐渐成为制度。这种新的模式对后世影响极大,以后历代随葬陶俑的种类和内容大都基本沿袭这种丧葬制度而没有太多的变化,偶有变化也多随朝代更替在随葬陶俑的组合上有一些增减调整。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新的埋葬制度中随葬陶俑大体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镇墓俑,包括武士俑、天王俑、镇墓兽和十二生肖俑。

第二类是以牛车和鞍马为中心的出行仪仗俑,包括文官俑、武官俑、男女骑马俑、乐俑以及随行载物的马、骆驼、驴等。

第三类是家内侍仆俑,包括男女侍俑、伎乐歌舞俑。

第四类是庖厨明器及动物模型,有猪、狗、鸡等。

从全国范围来看陕西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不是很多,较重要的是1953年西安南郊草场坡1号墓的发现 ,此墓出土陶俑达120余件,随葬陶俑内容与种类与新模式极为吻合,特别是甲骑具装俑的出土更显重要,它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同类俑中时代较早的。所谓“甲骑具装”,即人和马都披铠甲的重装骑兵。此类武士俑的出土,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骑兵装备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的历史大背景。1982年陕西安康市长岭南朝墓出土的一批陶俑,则反映了当时庄园经济生活中普通百姓的风貌,与陕西关中地区的陶俑在造型风格上迥然不同。

西魏、北周的势力范围以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宁夏地区为主,统治中心在长安,因此这一时期的主要墓葬基本上集中在陕西地区。其代表是汉中崔家营西魏墓和咸阳国际机场北朝墓出土的陶俑,这批陶俑观赏价值极高,每一件俑塑都运用了熟练的雕塑手法,制作精良,造型别致。

唐代是中国古代陶俑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陶俑艺术在此时大放异彩,无论从数量和质量、创作题材和创作手法上都比秦汉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三彩俑的出现更加丰富了陶俑的表现力,唐代陶俑所包含的丰富社会内容以及艺术上华丽灿烂的风采,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顶峰。

依据考古资料,陕西地区唐墓内随葬陶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为隋至初唐,即隋文帝至唐高宗末年。这一时期盛行以牛车为中心的出行仪仗俑群。

第二期为盛唐,即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这一时期仍以出行仪仗俑群为主,只是牛车的位置逐渐被马或骆驼所代替,形成了以乘马或骆驼为中心的仪仗俑群。

第三期为中唐,即唐睿宗至唐肃宗时期。这一时期出行仪仗俑群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表现家居生活的男女侍俑等。

第四期为晚唐,即唐德宗至唐末。陶俑数量和种类锐减,其它材质的俑数量增多。

上述各期陶俑组合的变化,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盛衰以及丧葬习俗、审美观念和社会风尚的演变。

从唐墓出土的陶俑来看,初唐时期的陶俑制作工艺较前代有了显著的提高,表现手法和雕塑技巧日趋娴熟,对于人物外形和神情的刻画细致入微,表达准确,人物形象清秀俊美。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出土的陶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盛唐时期陶俑的形象塑造以肌丰骨柔为特征,崇尚一种以丰腴为美的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格贯穿整个盛唐时期,不仅影响到了女俑的塑造,甚至影响到了男俑乃至胡人俑的塑造。1959年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的三彩女俑就是这一时期陶俑丰腴为美风格最典型的体现。这种审美意识一直延续到中唐元和年间以后才逐渐消失。

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为盛唐以前的雕塑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仪仗、出行、狩猎、装扮、侍奉、歌舞、旅行、商贾、劳作、饲养等等尽入陶俑造型,陶俑人物形象极为丰富,男女老少、胡汉异族、文官武将、高官显贵、侍仆胡商、乐师舞娘呼之欲出,就连马、驼、驴、牛、狗、狮、鹰、豹等动物也是栩栩如生。可以说,唐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几乎都被工匠们独到的眼光和神奇的雕刀所囊括,他们在创作时既注重外形的刻画,又注意对人物及动物的性格特征的把握,将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强烈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中晚唐时期陶俑虽然仍具有大唐盛世的风范和余韵,但也逐渐显现出一种颓唐的面貌,陶俑题材、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陶俑制作粗简,程式化趋向日益浓厚。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陶俑雕塑的衰落期。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最为发达的时期,对自然界的更多认识使人们的丧葬观念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这一时期使用木质明器和焚烧纸明器习俗的兴起,使得墓葬随葬陶俑大大减少。尽管这一时期纸制明器的出现与使用对陶制明器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是,汉唐以来的陶俑雕塑传统依然存在,陕西旬邑县1965年和1978年出土的精美儿童俑就是这种传统艺术的延续。此外,当时理学思想的兴起,也对陶塑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1984年安康市白家梁出土的女侍俑所具有的婉约含蓄的风格,就是对理学影响下宋代陶俑艺术风格鲜明而生动的注解。

元代陶俑的制作粗率,这是因为,一方面纸制明器的继续流行,另一方面则是深受蒙古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蒙古族素以深埋不坟为传统,所以一般不用俑来随葬,只有部分汉族和少数契丹族官僚仍以陶俑随葬。元代陶俑主要出土于陕西和四川,陕西以西安曲江池西村元至元二年(1266年)段继荣夫妇墓、长安县韦曲村泰定三年(1326年)贺氏墓、宝鸡元墓等出土的元俑为代表。陕西元俑都为深灰胎,不上釉,在技巧和制作方法上尚有一定的艺术水准,风格写实,种类有男女侍俑、骑马俑、骆驼俑、马俑等,大部分俑的形象为蒙古族人和胡人。在陶俑的组合上,五代、宋时颇为盛行的神煞俑已消失,人物面貌多具有少数民族及域外文化色彩。

明代随葬器物中瓷制明器几乎完全代替了陶制明器的使用,陶俑仅见于分封各地的藩王墓和一些高级官僚的墓中。陕西出土明代陶俑最重要的墓葬是1986年长安县韦曲朱公镀墓和1990年长安县简王井乡明简王墓。后者出土的300多件彩绘仪仗陶俑,俑的脚底部多有墨书标明其身份,真实地反映了明朝初年藩王贵胄在丧葬上所恪守的礼仪制度。

陶俑作为一种随葬品,是古代人丧葬观念的产物,它不仅直接反映着当时的丧葬习俗和丧葬礼仪制度,同时它又是历史和社会生活的一种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产、生活、对外交流等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对文献资料的形象补充。从艺术角度来看,陶俑是以古代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雕塑艺术品,它不仅真实地塑造了各个时代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国家民族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昭显着历代人们对于美的理解,通过历代陶俑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各个时代雕塑艺术发展的水平和时代审美风尚的演变。

目前,文物和艺术品收藏热方兴未艾。在收藏过程中,由于利益因素的驱动,我们见到的文物难免鱼目混杂,陶俑作为一个主要门类更是如此。所以,无论是国家文博机构还是社会团体及自然人,对所要收藏的陶俑均应进行全面、认真的鉴别。目前古玩市场上的陶俑和三彩俑以假充真的仿制品多来自陕西和河南,常见的是用新土或石膏等做胎再施彩绘或釉,这类假俑较粗糙,易辨别。还有用古墓里的泥土或汉砖粉末制胎后,再上釉施彩,这类陶俑需要认真辨识。总之,只要从造型、陶胎、彩绘、釉色、工艺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和仔细鉴别,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由于陶俑的质地较脆,彩绘容易脱落,收藏后在保藏上更要注意用科学方法进行养护,只有这样才能够较长久地保存并体现其历史及艺术价值。

美丽而不遮体一华而不实打一生肖

唐代盛行厚葬,三彩陶器主要用作随葬的明器,其中以人物俑和动物俑塑造的最为精彩。人物俑中有贵妇人、文官俑、男女侍俑、胡俑、武士俑和天王俑、十二生肖俑。动物俑中包括马、骆驼、牛、羊、狗、鸡、鸭等品种。

唐三彩天王俑的历史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人与动物就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就认为与动物有着血缘关系,因此,对它们

的崇拜,胜过了对人自己。自古至今,人们对动物形象的描绘与刻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十二生肖系列的装饰图形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传统美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

星,也反映出历代民间艺人热情、饱满的创作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时有一种十二时盘,盘四周围以十二生肖图案。宋代陶谷《清异录~器具》记:"唐库有一盘,色正黄,圆三尺,四周有物象。元和中,偶用之,觉逐时物象变更。且如辰时,花草间皆戏龙,转巳则为蛇,转午则成马矣,因号'十二时盘'。"此盘的十二种生肖图形,随时辰的变化而变换图案,转到巳时出现蛇图案,转到午时则出现马的图案。

1971年,湖南湘阴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套生肖陶俑,均为兽首人身造型,通高为20至22厘米,形象为身着宽袖袍,两手向胸前作拱状,中间留有一个可以插物的长形小孔。这十二件生肖俑,分别置放于墓壁四周的小型壁龛内,是用来表示方位的。

十二生肖邮票

唐代的铜镜,它所饰纹的式样也就各不相同,北方的铜镜朴素简略,南方则制作精巧纤细,饰纹繁杂和华丽。

纳西族关于十二生肖的"巴格"经图中,"巴格"中央青蛙的头、尾、四肢和肚代表着世界,因为世界的东西南北中像青蛙般是个有机整体。在一幅叫"十二生肖挂帘"的陕西民间剪纸中,图的中央也有这样一只青蛙纹样,形象极为相似。可见利用十二生肖这一题材作为装饰艺术,早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普遍内容。

民间的十二生肖剪纸,很多是代代传承,变化不大。在构图形式上有"全家福"式的,有单幅的,也有两种生肖双双入图的,最常见的是《蛇盘兔》,蛇首兔头相对,蛇躯环绕兔身。因为在民间有"蛇盘兔,必定富"的说法。另外,还有生肖与人物共同构图的,大都是兽面人身,逐一排列。

在年画中,十二生肖也是传统题材。年画多以雕刻木版单色或套色印刷。河北武

强清代年画《莲生贵子图》,是用红、黄、绿、紫四色套印,画面两个大圆占了画幅大部,一圆内用两个儿童身躯环绕拼成四孩;另一圆内以三个儿童头脸、五个儿

童身躯环绕拼成六孩,圆圈内的儿童俯仰卧立。此双圆之上为生肖图案,龙、虎、兔居中央,鼠、羊、牛、马依次排于右侧,蛇、鸡、狗、猴、猪依次列在左侧。"

连生贵子"与十二生肖齐备,以祈多儿多女。 《老鼠嫁女》的题材很多。四川夹江的清代年画《老鼠嫁女》,说的是四川有天府之国美称,物产丰富,米粮满仓,因而老鼠也很多。这一天,有一老鼠嫁女,远看场面宏大,仪仗齐全,有提灯、有旗锣、有吹鼓手、有花轿、有伞盖……各种执事与轿夫均由老鼠扮演,只有新郎与新娘绘成人形,十分有趣。其构图设色类似绵竹年画。

《古钱大辞典》引《稗史类编》:"命钱,面有十二生肖字。张端木日:'此钱旧称命钱,有地支十二字,又有生肖形。'生肖之说始于《淮南子》,则此钱不必出于近世也。今此钱有一字者、两字者、四字者、十二辰全者,大小不等,品种尤繁。"因此,生肖币又称十二支钱、命钱,也是生肖造型中颇有趣味的一个品种。

图文:十二生肖中除了辰龙均有实物,龙,是否真实存在?

天王俑是唐代新出现的殉葬俑,最早出现在武则天时代。天王俑与镇墓兽对称置于墓门内,与十二生肖俑一起被称为“四神十二时”,用于辟邪和保护墓室安全,确保墓主亡灵平安。这件三彩天王俑的形象就是按照传说中的天神塑造的。艺术家在创造的时候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高矮强弱的鲜明对比,表达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

关于十二生肖的文化

喜欢就关注呗,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属相。

不知道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存在这个疑问,十二生肖中 鼠 、 牛 、 虎 、兔、 蛇 、 马 、 羊 、猴、鸡、 狗 、 猪 这十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均有对应的动物,为什么单单龙没有?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古代皇帝自认为是“真龙天子”,他们的身体称为“龙体”,穿的衣服是“龙袍”,坐的椅子是“龙椅”......,龙这种生物在是否确实存在?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从早期的文字记录来窥探一二

《山海经》里面记录的有四种龙,分别是:烛龙、应龙、夔龙、蛟龙,这里的龙应该是指一个类别,并不是单指某一物种。

烛龙:《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应龙:《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而应龙和烛龙则和西方传说中记载的有些相同,都是身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翔,所以这种龙存在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否则也不会东西方同时都有记载。

夔龙:《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蛟龙:《山海经·海内经》:“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先秦时期《竹书记年》卷上·黄帝轩辕氏记载:母日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惑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弱而能言,龙颜,有圣德,効百神朝而使之。应龙攻蚩龙,战虎、豹、能、罴四兽之カ。以女魃止*雨。天下既定,圣德光被,群瑞毕臻。有屈轶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进。

秦汉时期《 史记 · 封禅书 》载:"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

东汉时期《 说文解字 》中曾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南朝祖冲之所著《述异记》记载:" 蛟 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龙是可以进化的)

唐代《 新唐书 ·五行志三》载:"贞元末(805年), 资江 得龙丈余,西川节度使 韦皋 匣而献之,老姓纵观。三日,为烟所熏而死"。

宋代《 辽史 ·太祖本纪下》记:" 神册 五年(920年)夏五月庚辰,有龙见于拽刺山阳水上。上射获之,藏其骨内府"。

明代《 本草纲目 ·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清代 袁枚 则在《 子不语 》中写到"雷雨晦冥,龙来哀号,声若牛吼。

以上各朝各代均有龙的记载,我个人认为并非杜撰,应该是有事实根据的。

?

其次,光有文字记载还不行,描述比较抽象,难以做到直观生动。我们再从出土文物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各种龙型文物中来探寻一番,我会把各种能找到的照片放在下面,各位看官注意注意龙的形态变化。

三星他拉玉龙,距今约7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C"形青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2个并排的鼻孔。玉龙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位列十大镇馆之宝。

安徽凌家滩白玉龙,距今五千年左右,首尾相联的扁环形,鸡骨白色泛绿斑,此龙除背环一周明确的脊鬣,尤为形象的是龙首呈牛头形,头上两支微翘的弯角,直观就是当地水牛头上的双角。

新石器龙形玉饰,1955年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罗家柏岭遗址出土,径2.5厘米 厚1.4厘米,器呈鸡骨白色,卷曲团身状,龙体宽厚,首尾相衔。头部有双耳,双耳中有小孔,菱形眼上挑,直鼻,脸部微鼓起,嘴部有一贯通穿孔,可系佩。龙背部有两组对称状脊齿,尾部弯卷呈尖状,与龙首相连。

商玉龙,商或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器玉质呈墨绿色,间有褐色沁斑。圆雕玉龙,龙首微昂,双角后伏,“臣”字状目,眼珠突起,鼻部微凸,张口露齿。龙身于右侧盘曲,尾尖内卷,两短足前屈,各有四趾。中脊饰扉棱,身、尾饰双线阴勾菱形纹、鳞纹,左足外侧饰云纹。

西周透雕龙形玉饰,1956-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57号墓出土,长4.6厘米 宽2.6厘米 最厚0.4厘米。玉为青绿色,器表有光泽。体扁平,镂雕成双首共身龙,呈“S”形状,另一面光素无纹。龙首呈斜角对称分布,龙首有角,椭圆形眼,张口,上唇向上卷,长舌向后勾卷,并与龙体相连。足呈伏卧状。龙身边缘出脊齿,器身周边雕刻细阴线纹为轮廓线,身饰双阴线纹与二龙眼部相连,器身正中部刻一椭圆形目纹,并与身体双阴线纹相连接。器两侧与背部各有两对穿孔,便于与其它玉饰穿缀。

战国玉镂雕龙纹佩,1957年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长10.4厘米 宽5.5厘米 厚0.6厘米。玉为碧绿色,体扁平。龙的躯体作卷曲状,龙首与尾向上勾卷,身躯向上弯拱。独角,扁圆眼,嘴微张,龙身中部较宽,近尾处分为二叉,一尾向龙背部弯曲,另一尾向下,在龙下腹部弯曲。龙首下颚、龙足、龙尾与龙身相连处,都雕刻成镂空状。通体雕刻单阴线卧蚕纹,龙身中腰处钻一孔,可供系佩。

战国双龙纹瓦当,瓦当为建筑材料,当面呈半圆形,上浮雕对称双龙图案,后用筒,已残。龙身体弯曲,前足扬起相对,后足踏于地上,作游戏状。瓦当周缘起凸棱一周。

我们知道, 早期的 动物 形象较为写实, 比如这一时期的四羊方尊、小臣艅犀尊、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可以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图文:用古董看犀牛末路》)等 ,形象是单纯的动物形,在后来的 创作 发展过程中,艺术成分 才 逐渐增加 。

唐十二生肖陶俑,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高36.5~42.5厘米,生肖的造型作兽首人身,兽首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形象。人身直立,身穿交领宽袖衣,长垂至足,两手笼袖拱于胸前。

元刺绣龙纹残片,长189厘米,宽18.4厘米,残片为真丝织成,上绣四条龙纹,相向而行,龙昂首扬抓,双翼变为火焰状。此墓系元末一度割据苏州的吴王张士诚的父母合葬墓。其母曹氏死于至正二十五年。

元代至元四年双龙纹铜镜,直径25厘米,边高0.6厘米,镜圆钮,长形钮座内有“至元四年”铭文,钮座上下饰两条穿行于云朵、花叶间的四爪龙,龙身弯曲起伏,龙口大张,作吞火球状,形象生动威猛。

元代玉坐龙,高4.8厘米 长5厘米 宽1.9厘米,白玉,镂空雕刻,龙蹲坐状,昂首,挺胸,弓背。头上有角,角向上勾卷,并镂空一孔,可系佩。张口露齿,嘴中吞一颗珠,双眼为椭圆形,腮部有卷云纹。双眉很粗,眉骨凸起,嘴下颔有胡须,与颈相连,颈胸处刻有横阴线纹,一股长发飘伏在脑后,尾从后腿下穿过,尾尖向上翘,与发相连。龙身光素无纹,四肢粗壮,前肢直立,后肢卧伏,刻出爪纹。

明青花云龙纹盘

明青花云龙纹高足杯

清杏黄缂丝云龙纹朝服料

清?康熙釉里红龙纹瓷洗(笔洗)

清康熙五彩龙凤纹碗

清五彩釉里红海水云龙纹缸

关于龙的 近代记载也是有的, 其中就 包括大家 耳熟能详 的“营川坠龙事件”

营川是大辽河下游,包括营口市的河川及盘锦市大洼县一带。该事件的过程是:

1、首次坠落:1934年7月初,营口很多人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人们用苇席给它搭凉棚、挑水浇,寺庙僧侣每天为它作法超度,数日暴雨后它消失了。看见者说它与画上的龙模样一致,有四爪和鳞片,嘴上两个长须,大眼睛凸出,身长大约10来米。

2、再次坠落即营口河湾坠龙,三个阶段:1)出事:8月初《盛京时报》“龙降酿灾”新闻报道:7月28日一条龙在营口的天空降而升,弄翻三只小船,卷坏日资厂的房子,九人死亡,掀翻停在车站的火车。这种奇怪现象,央视纪录片没谈。2)水中折腾。3)进入芦苇丛:8月8日,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发现一具与传说中的龙特征一致的尸体,腥味远飘,有双角且是鹿角式的杈角,这在动物界罕见,鳞片装了两大筐,死亡前声音如牛叫。

综上所述,龙的形象历时7000多年一直没有太大变化,我们可以认为中国龙是确实存在。至于龙这种生物为何消失不见,那就需要历史学家来研究了。各位看官,你们认为龙这种生物是否真实存在,欢迎留言,大家共同探讨下。

喜欢就关注呗,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

在我们中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属相,你属虎,他属兔,我属龙等等。欲知一个人的年岁几何,只要问一下他的属相便大概知晓了。

每当新春佳节来临,由于华夏民族的传统习惯,人们都爱说今年是龙年,是属龙人的本命年。明年是蛇年,后年则是马年……。追溯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自然地引出了如下的一些话题。

十二生肖的典籍记载

我国自帝舜时代就开始使用天干十个符号和地支十二个符号相配合的“干支纪年法”。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唐书》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据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考证云:“益北狄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至汉时呼韩邪(单于)款塞人居五原,与齐民相杂,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

十二生肖最早见于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小雅·车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又见于《礼记·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气。”十二生肖之说,究竟产生于何时?有史料云:它最晚应形成于汉代。其依据是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云:“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云:“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种生肖名。加上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有“吴在辰,其位龙。”恰好补上了“辰龙”,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见在东汉十二生肖已经形成。至于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北史《宇文护传》记载了宇文护的母亲写给他的一封信,内容是:“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由此可见当时民间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记录人的生年了。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1975年12月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第11号秦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上千支竹简。其中《日出·盗者》清楚地记载着用生肖占卜盗贼相貌特征的文字。这一奇迹的出现,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使用十二生肖了。因为第十一号秦墓,据考证葬于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有人说:我们的祖先用生肖纪年,远在秦始皇称帝之前就开始了,而且具体地指出“始于夏,流传于商周。”但如何引证,恐尚待史学和文物学者进一步探究了。

我国古代南北朝不仅使用十二生肖纪年,而且出现了沈炯创作的《十二属诗》: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阴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怀。

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

这首诗在首字按序嵌入了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种动物的生性特点,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明朝大学者胡俨撰写的十二生肖诗,不仅依次嵌入生肖名,而且一名一典,颇有情趣。诗云:

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

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

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东头。

首句“鼷鼠”即水鼠。二句的“牛女”即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五句的“骊龙”是龙的一个种类,其颏下有宝珠一颗,故谓之骊龙。八句的“羝羊”即公羊,“触藩”指羊角触篱笆。十一句的“舞阳”指汉高祖刘邦封名将樊哙为舞阳侯,他曾在江苏沛县以宰狗为生。最后一句是指汉武帝丞相公孙弘,当年曾在东海放过猪。

十二生肖的来历与传说

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代就有十二地支,它跟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关,最早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殷商时期发明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与记载数目的文字,后来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称为天干,并使之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计年、月、日、时。

相传以十二种动物取代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令,是汉朝东方朔的杰作。有明确记载的是东汉王充所写《论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种动物的名称。用十二生肖来计年,也起于东汉。清朝赵翼所著《陔余从考》也指出这一史实。至于为什么要选定十二种动物作标志,最早可能与图腾有关。古代各部落都选一种特别惧怕或特别喜爱的动物,以其图案作为本部落标志。宋代洪巽的《旸谷漫泉》、明朝郎瑛的《七修类稿》等对此都作了解释。另外佛经《大集经》记有十二生肖轮流游行的故事,但其中无虎而有狮子,因此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以虎代狮,可能与中原不产狮有关。

也有人认为,十二生肖首先出现于记时。一昼夜是二十四小时,古代天文学家将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同时他们在观天象时,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的时辰,确定十二生肖。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称“子鼠”。凌晨一点至三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凌晨三点至五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清晨五点至七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为“卯兔”。早晨七点至九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上午九点至十一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作“巳蛇”。中午十一点至一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午后一点至三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下午三点至五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下午五点至七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傍晚七点至九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为“戌狗”。夜间九点至十一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于是称作“亥猪”。就这样,一天的时辰和动物搭配就排列了下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来人们把这种纪时法用于纪年,就出现了十二生肖。

对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时辰,还有一类似的说法。据说天地生成于子时,生之初,没有缝隙,气体跑不出来,物质无法利用,被老鼠一咬,出了缝隙,才使气体跑出来,物质便能利用了。老鼠有打开天体之神通,子时就属鼠了。老鼠打开了天地之缝,牛便出来耕耘在地,于是丑时就属牛了。传说人生于寅,“寅”字有敬畏之意,古时人最怕老虎,寅时便属虎了。卯时已经进入清晨,但太阳还没有出来,照亮大地的还是月亮,而月宫中唯一的动物是“玉兔”,于是卯时便属兔。传说辰时正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此时自然属龙了。蛇善于利用草掩藏其行踪,据说巳时蛇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动,不能伤人,所以巳时属蛇。午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刚欲产生,马跑离不开地,是属阴类动物,故午时属马。传说羊吃了未时的草,并不影响草的再生,未时就属羊了。申有“伸”的意思,而猴子最善于伸屈攀登,故申时属猴。本时鸡开始归窝,此时当属鸡。戌时天渐渐黑了,狗开始“工作”,看家望门护院,这时就属狗。亥时已入夜,万物寂静,天地混沌,而猪和天地混沌一样,除“吃”以外一无所知,亥时自然就属猪了。

《法苑珠林》引《大集经》言十二生肖由来曰:“阎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兽,并是菩萨化导。人道初生,当菩萨住窟,即属此兽护持、得益,故汉地十二辰依此行也。”又云:“其所以分配之义,则《旸谷漫录》言之颇详。据之,子、寅、辰、午、申、戌俱阳,故取相属之奇数以为名的鼠、虎、龙、猴、狗皆五指,而马单蹄也;丑、卯、巳、未、酉、亥属阴,故取相属之偶数以为名的牛、羊、鸡、猪皆四爪,兔两爪,蛇两舌也。”据此,十二种动物按足趾奇偶排列为:牛四趾,为偶;虎五趾,为奇;兔四趾,为偶;龙五趾,为奇;蛇无趾却两舌,为偶;马一趾(单蹄),为奇;羊四趾,为偶;猴五趾,为奇;鸡四趾,为偶;狗五趾,为奇;猪四趾,为偶;十二种动物中,只有鼠最特殊,前足为四趾,为偶;后足五趾,为奇。这样,原是奇、偶全占,因此就排在了十二种动物首位了。

在陕西省临潼骊山人祖庙的西北方,有一巨碑,上面刻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的形象,被称为“十二像石”。这块“十二像石”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古时候,先有天干与地支配合的“干支纪年法”。在实践中,我们的先祖觉得干支纪年法比较复杂,不易在民间流行。于是,有人建议以十二生肖来纪年,这一建议得到了黄帝的首肯并命仓颉具体承办此事。这年正月初一,即召令天下所有动物到黄帝宫殿前候选。动物们获悉此讯,个个欢呼雀跃,纷纷争先恐后准备赴会。其中牛知道自己腿脚迟缓,便在大年三十晚上就离家动身,结果赶了个第一名。第二个赶到是虎,第三个是兔,第四是龙,后边排着是蛇、马、羊、猴、鸡、狗、猪、鼠。龙本来生得威风凛凛,浑身鳞甲,闪光发亮;双目溜圆,宛若明灯;银髯金须,随风飘拂;虎蹄鹰爪,驾雾腾云。美中不足的是头顶光秃秃的,似乎缺了点什么。当龙刚从潭中跃出水面时,一眼发现了大公鸡。只见大公鸡不仅羽毛漂亮,而且头上还长着一对美丽的角,不由地抨然心动,上前向大公鸡借头上的角。大公鸡摇了摇头说:“不成,我明天还要参加生肖竞选大会呢!”龙说:“你的角长在头上也是多余,就凭你那一身五彩斑斓的彩衣,就准能入选。”大公鸡爱听奉承听好话,有心把角借给龙,但还是舍不得。正在这时,爬来一条大蜈蚣说:“鸡大哥,你就把角借给龙大哥吧,你要不放心,由我做保怎么样?”大公鸡见有蜈蚣做保,便答应了。龙万分欢喜,并满口应承生肖竞选大会后立即将角还给大公鸡。再说老鼠与猫本来是一对好朋友。猫贪睡,临赴会前,猫对老鼠说:“明天一早你叫我一声好吗?”老鼠点点头说:“好,我一定叫你。”就这样,猫放心去睡大觉了。老鼠一觉醒来,天已经不早了。它赶紧去叫猫,见猫睡得正香,心想:何必多一个竞争对手呢?便撇下猫独自走了,结果是最后一个到场的。

生肖竞选大会好不热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栖的全都聚到了一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黄帝从百兽百禽中挑选了十二种动物,给它们排次序。黄帝心想:牛虽笨拙,但身材魁伟健壮、力气大,又来得最早,决定牛排首位。老鼠长得不起眼,来得也最晚,应当排在最后。黄帝话音刚出口,老鼠灵机一动,赶忙跳到黄帝面前说:“要说大,还得数我。不信请让老百姓鉴定一下。”黄帝听了老鼠的话,觉得好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便说:“我们既然是为百姓选生肖,自然由百姓来鉴定一下更好:”于是传下旨意,让十二种动物都到街上去走一趟。牛上了街,人们对它很友好,有的摸摸头,有的赞扬几句,却没有一个人说牛大的。这时,老鼠突然窜上牛背,把人们吓了一跳。只听人群中有人惊呼:“哎呀!从哪儿蹦出这么大一只老鼠!”这一喊让老鼠得了逞,黄帝不好违言,只好将老鼠排在十二生肖的第一位。

在十二生肖竞选大会上,老鼠不仅入选,而且排在首位,自然十分得意。回家后,见猫刚刚睡醒,便说:“猫兄,生肖大会开完了,我被选为第一。”猫一听急了,吼道:“什么?你为什么不叫醒我?你这个心术不正的坏东西。”说罢,便猛扑向老鼠。老鼠见猫真的翻了脸,吓得慌忙逃回鼠洞。从此,猫和老鼠就成了冤家对头,一直延续到今天。

再说大公鸡被排在龙的后面,心里很不服气,后悔自己真不该把角借给龙。散会之后,大公鸡急忙去找龙讨要自己的角。龙见了大公鸡自知理亏,可又不想把如此漂亮的角还给它,猛地跳进身边的深潭,躲起来了。大公鸡不会水,只好去找做保的蜈蚣。蜈蚣说:“你还得找龙去讨要你的角,他硬是不还,我有何办法?”说完,蜈蚣也躲了起来。从此,大公鸡头上没有了角,只留下红红的鸡冠。每天早晨登上高处大叫:“龙哥哥,角还我!”平时,到处用爪子刨寻蜈蚣,只要见到蜈蚣就啄。

十二生肖选定并排列次序后,黄帝便命创造文字的仓颉,把十二种动物名刻在石碑上,一直流传至今。

===============

十二生肖的来历

我国古代根椐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即每一种动物为一个时辰。老鼠排行第一(与“子”时搭配),以下次序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鼠: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这时候,老鼠胆量最壮,活动最频繁,所以,子时同鼠搭配。

牛:凌晨1-3时(即“丑时”)。这时候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细、最慢、最舒适,所以丑时同牛搭配。

虎:凌晨3-5时(即“寅时”)。据古书载,这时候,老虎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因此寅时同虎搭配。

兔:清晨5-7(即“卯时”)。这时,太阳还没露出脸面,月亮的光辉还未隐退完全。玉兔是月亮代称,是月宫神话中惟一的动物,这样卯时就同兔搭配。

龙:早晨7-9时(即“辰时”)。传说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龙是神话中的动物,于是辰时属龙。

蛇:上午9-11时(即“巳时”)。据说这时候的蛇不会伤人,也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荡,多隐蔽在草丛中,这样巳时就属于蛇的了。

马: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依据道士的说法,中午太阳当顶,阳气达到达极点,阴气渐渐增加,在阴阳换柱之时,一般动物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地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从不躺着。这样,午时就属马了。

羊:下午1-3时(即“未时”)。据说羊在这时候洒尿最勤,洒出的尿可治愈自身一种惊疯病,因此,未时属羊。

猴:下午3-5时(即“申时”)。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拉得最长,最洪亮。所以申时属猴。

鸡:下午5-7时(即“酉时”)。这时候,日落山岗,鸡开始进笼归窝、夜宿,于是酉时属鸡。

狗:晚上7-9时(即“戌时”)。黑夜来临,狗看家,守夜的警惕性最高,并产生一种特殊的视力和听力,看得最远,听得最清楚。所以戌时属狗。

猪:晚上9-11时(即“亥时”)。这时候猪睡得最酣,发出的鼾声最洪亮,全身肌肉抖动得最厉害、长肉最快,于是亥时属猪。

文章标签: # 陶俑 # 十二生肖 #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