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问答 生肖问答
汉土开边是什么生肖_汉土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1.盛世大唐的辉煌战役:鲜为人知的大唐灭印度之战2.北宋到底算不算大一统王朝,为什么?大一统的标准是什么呢?3.汉宣帝凭什么敢说“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4.目光所至皆为汉土谁说的不是的,占城稻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汉武帝建元年(
1.盛世大唐的辉煌战役:鲜为人知的大唐灭印度之战
2.北宋到底算不算大一统王朝,为什么?大一统的标准是什么呢?
3.汉宣帝凭什么敢说“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4.目光所至皆为汉土谁说的
不是的,占城稻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
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盛世大唐的辉煌战役:鲜为人知的大唐灭印度之战
原文
试望平原[1],蔓草萦骨[2],拱木敛魂[3]。人生到此,天道宁论[4]?于是仆本恨人[5],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6]。
至如秦帝按剑[7],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8],华山为城,紫渊为池[9]。雄图既溢[10],武力未毕。方架鼋(ㄩㄢˊ元)鼍(ㄊㄨㄛˊ驼)以为梁[11],巡海右以送日[12]。一旦魂断[13],宫车晚出[14]。
注释
[1]试望:用目力瞻望。
[2]萦骨:缠绕著骨头。
[3]拱木:两手合抱之树。此处指墓地。《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秦师伐郑,蹇叔哭师,穆公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敛魂:聚集鬼魂。
[4]天道:天之道。宁论:指无可奈何。
[5]仆:自我谦称。恨人:抱恨之人。
[6]伏恨:即抱恨。
[7]秦王:秦始皇嬴政。按剑:指动用武力。
[8]同文共规: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和车道。规:同「轨」。
[9]紫渊:河名,在今山西省离石县北。司马相如《上林赋》:「丹水更其北,紫渊径其难。」
[10]雄图既溢:雄伟计划已经实现。
[11]方:还,架:搭设。鼋:鳖。鼍:爬虫纲鼍科,或称为「鼍龙」、「灵鼍」、「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穴居池沼水底,常食鱼、蛙等,皮可为鼓。梁:桥。据《竹书纪年》载:「周穆王三十七年,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架鼋鼍以为梁。」
[12]海右:海的西岸。送日:观看日落。据《列子.周穆王》载:「命架八骏之乘………乃西观日所入。」此句连同上句是说:帝王征战巡狩气势磅礴。
[13]魂断:指死。
[14]宫车晚出:帝王去世的委婉说法。宫车为帝王上朝所乘,若晚出,则有不祥。或说「宫车宴驾」。
原文
若乃赵王既虏[15],迁于房陵[16]。薄暮心动[17],昧旦神兴[18]。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ㄕㄥˋ圣)[19]。置酒欲饮,悲来填膺[20]。千秋万岁[21],为怨难胜[22]。
至于李君降北[23],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24]。情往上郡[25],心留雁门[26]。裂帛系书[27],誓还汉恩[28]。朝露溘(ㄎㄜˋ客)至[29],握手何言[30]?
注释
[15]赵王既虏:据《史记.赵世家》载:赵与秦战,秦灭赵,俘虏赵王赵迁。
[16]迁:流放。房陵:古县名,即今湖北省房县。
[17]薄暮:迫近天黑。心动:内心不安。
[18]昧旦:十二时辰之一,在鸡鸣之后。神兴:指睡不安。
[19]金舆及玉乘:指装饰精美豪华的车辆。
[20]填膺:充满胸臆。
[21]千秋万岁:指在位之年。
[22]为怨:造成怨恨。难胜:难于忍受。
[23]李君降北:据《汉书.李陵传》载:武帝天汉二年,李陵任骑都尉,率兵北击匈奴而败,被迫投降。
[24]吊影: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云:「形影相吊,五情愧赧。」惭魂:因惭愧不为人理解而感孤单。《晏子春秋》有云:「君子独处,不惭于魂。」
[25]上郡:秦汉郡名,地在今陕西延安、榆林一带。
[26]雁门:秦汉郡名,地在今山西省右玉南,辖境当今山西河曲、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一带。另说在山西大同一带。
[27]裂帛系书:据《汉书.苏武传》载,匈奴据苏武于北海,却欺骗汉朝说并无苏武,汉使者用常惠计,对单于说:「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单于见事败,即送苏武归汉。
[28]还:报答。李陵《答苏武书》:「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
[29]溘:忽然、快速。此句说人生短促如同朝露受日晒即乾。《汉书.苏武传》载,李陵劝苏武投降时说:「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30]握手何言:苏武返汉前,李陵置酒饯行。此反用其意,指诀别无言。
原文
若夫明妃去时[31],仰天太息。紫台稍远[32],关山无极[33]。摇风忽起[34],白日西匿。陇雁少飞[35],代云寡色[36]。望君王兮何期[37]?终芜(ㄨˊ无)绝兮异域[38]。
至乃敬通见抵[39],罢归田里[40]。闭关却扫[41],塞门不仕[42]。左对孺人[43],顾弄稚子[44]。脱略公卿[45],跌宕(ㄉㄤˋ荡)文史[46]。齎(ㄐㄧ基)志没地[47],长怀无已。
注释
[31]明妃去时:汉元帝宫女王昭君离汉时。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君为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32]紫台:指汉天子宫廷。稍:渐渐。
[33]无极:没有尽头。
[34]摇风:同颻风,大风,此指塞外暴风。
[35]陇:甘肃一带。
[36]代:今河北蔚县一带。此句连上句说:离汉土极远,以致云雾雁禽也无秀色且少见。
[37]望:盼望。何期:何时是归期?
[38]芜绝:草木枯死,此喻指明妃老死异域。
[39]敬通:东汉辞赋家冯衍的字。见抵:被压制。据《文选》李善注引《东观汉记》云:「冯衍字敬通,明帝以衍才过其实,抑而不用。」
[40]罢:免官。
[41]闭关却扫:关闭大门,不再扫径迎客。
[42]塞门:孙吴时,张昭直谏不纳,称疾不朝。孙权恨之,使人用土塞其门,张昭则自用土从内封之。仕:当官。
[43]孺人:明、清时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后成为古人对母亲或妻子的尊称。
[44]稚子:幼儿。
[45]脱略:轻慢。
[46]跌宕:沉湎,恣意。此句连同上句说,对公卿轻视不以为意,读书随意而不受正统问世约束。
[47]齎志没地:心愿未能达成而死去。齎:怀抱,带。齎志:怀抱壮志。没地:指死亡。
原文
及夫中散下狱[48],神气激扬[49]。浊醪(ㄌㄠˊ劳)夕引[50],素琴晨张[51]。秋日萧索[52],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53],入修夜之不暘(ㄧㄤˊ阳)[54]。
或有孤臣危涕[55],孽子坠心[56]。迁客海上[57],流戍陇阴[58],此人但闻悲风汩(ㄩˋ玉)起[59],血下沾衿(ㄐㄧㄣ今)[60]。亦复含酸茹叹[61],销落湮沉[62]。
注释
[48]中散下狱:中散指稽康,因他曾任中散大夫。下狱指稽康受锺会诬陷,被司马昭下狱并杀害一事。
[49]激扬:激动慷慨。
[50]浊醪:浊酒。引:斟饮。
[51]素琴:无弦的琴。
[52]萧索:萧条、冷落。
[53]郁:积结,不舒展状。青霞:青云。奇意:大志。
[54]修夜:长夜。暘:光明,明亮。此句连同上句说,凌云之志不得实现,就如同身处漫漫长夜。
[55]孤臣:失宠无依的臣子。
[56]孽子:失宠的庶子。此句与上句互文成意,意思为孤臣孽子心感危殆,因而涕泗堕落。
[57]迁客:贬谪迁徙之人。
[58]流戍:流放远方戍守边疆。陇阴:今甘肃山西一带。流戍陇阴指汉高祖时齐人娄敬戍守陇西事。
[59]汩:迅疾。
[60]血下:形容极度悲痛。《韩非子.和氏》载,卞和因宝玉得不到承认,且己身因此遭刑,「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衿:即衣襟。
[61]含酸茹叹:忍受辛酸,饮恨吞声。
[62]销落湮沉:消散埋没,指死亡。
原文
若乃骑(ㄐㄧˋ寄)迭迹[63],车屯轨[64],黄尘匝(ㄗㄚ咂)地[65],歌吹四起[66]。无不烟断火绝[67],闭骨泉里[68]。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69],秋风罢兮春草生。绮(ㄑㄧˇ起)罗毕兮池馆尽[70],琴瑟灭兮丘垄平[71]。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注释
[63]骑:骑兵。迭迹:马蹄痕迹相迭。
[64]屯:聚集,屯轨:指车道很多。
[65]匝:周,圈,环绕,满。
[66]歌吹:指战斗的号叫。
[67]烟断火绝:喻人气绝身亡。
[68]闭骨泉里:埋葬事故于黄泉。
[69]春草暮:知春尽。
[70]绮罗毕兮池馆尽:指富豪人家尽皆灭亡。
[71]丘垄:指坟墓。
注意谓「古人不称其情,皆饮恨而死也。」江淹是中国历史上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恨赋》是他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被并称为南朝辞赋的绝唱,可说已达到了南朝辞赋的顶峰。
作者
江淹(444 —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少孤贫,后任中书侍郎,天监元年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沮县伯,迁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历仕宋、 齐、梁三代。少年时以文章著名,晚年才思减退,传为梦中还郭璞五色笔,尔后作诗,遂无美句,世称「江郎才尽」。诗善刻画模拟,小赋遣词精工,尤以《别赋》、《恨赋》脍炙人口。今有《江文通集》传世。
译文
秋色连天,平原万里。这里是古战场的残迹。放眼望去,只有那缠绕著尸骨的蔓草和那阴森的枯木。它如同一座收敛魂魄的地狱,凄凉和萧索。如果人生已经走到这一步,又怎能知晓天道安在?满目孤愁,心怀万般伤痛,脑海中彷佛又忆起随时间远去的亡灵。想那孤垒荒凉,危亭遥望,有多少人终因饮恨馀生而心死神伤?
秦始皇举起手中的剑指向东方,而九国联军的百万雄师也已经举兵西进。诸侯征战数百年,天地旋转,日月无光。最终秦皇削平了天下,而所有异国的文明也都随著刀光剑影化为碎片,流向虚空。依仗华山之险为城,紫渊之深为池,平定天下的雄图大业已经完成,而残暴的本性终究没有改变。架起鳄鱼皮作为梁木,又流放了百万人民作为开边的士兵。江山飘摇,风雨无情,红颜转瞬消逝,只落得茫然心惊!戍客断魂之日,宫车才刚刚趁著清冷的月光缓缓驶出。
赵王被俘虏后,终于离开了祖辈守卫百年的千里疆土,驾著哀鸣的马,身后跟著洒下热泪的臣子,向房陵进发。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想起那一桩桩历历在目的往事,雕梁玉砌,皇宫宝殿随水波无情的东流。回忆了它不知道多少次,每一次都久久的不能释然。离别了故地的豔姬美女,丢弃了华贵的金车玉乘。想举杯痛饮的时候,悲伤便如那连天雪浪般倾泻出来。可恨可叹啊,蹉跎英雄志,苍老少年情!千古功名仍在,但生前却是寂寞不幸,功名啊功名,你终比不上一腔悲愤的积怨!
李陵打过大漠,北进数千里,所过之处,白刃一指,血海汪洋。只叹是三年征战,终抵不过胡人的八万铁骑。他低头投降的时候,征战的光辉只变成千古的骂名,留下叛国背主的记忆!拔出长剑,狠狠的击在虚幻的玉柱上,时空里的虚影和冤魂不禁打了个冷战。情系著汉家宫室,身却只能留在这雁门!断裂的布帛怎能容得下千言万语,此时只消一句,「我赴黄泉去,来世再报恩!」不知多少年后的早上,窗上的水珠悄悄的画开了天幕的迷茫,生死离别,此时若能相见,又该说些什么呢?
明妃(王昭君)即将离去的时候,仰天长叹,叹身世飘零,更叹这世间无情。远了,远了,紫台的宫禁马车已消失不见,远望关山苍茫,万里之遥,又岂可一朝飞渡?长空里萧萧的风声中,白昼的太阳渐渐地西沉。陇地的大雁开始成群的南飞,而带状的浮云也只留下一行单调和孤楚。此刻君王又在那宫室里思量著什么呢?走过大漠,穿过异域,却是「千载琵琶做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冯衍罢业归田,闭门谢客,终日伤神叹息。家里的孺人稚子依旧,但那终不过是一场虚无啊。没有了公卿的地位,便连一个小小的文吏也终视其不见。远大的志向破灭之日,惟有那不休的叹息啊。
嵇康行将下狱的时候,神气还是那样的激扬。一杯浊酒,在每个黄昏时独自慢饮,一架素琴,在每个黎明的时候独自弹奏,眼前所见,惟有那秋之萧瑟,云罗万里,阴晦无光!恍惚中那浩荡青冥腾空掠起,把长夜映地光芒万丈!
孤苦的老臣曾经留下悔恨的泪水,不孝的子孙也终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心碎。万顷滔天的浪花里,也许可以回忆起从前流放到陇水的经历。那天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心伤随著冬日的风,久久盘旋,无法散去。泪水迷离,更是难以停止。当沾上衣襟的不再是泪水,而是鲜血的时候,我们又能品味到其中多少的酸楚呢?念此去往来寻觅,终见不到折戟沉沙的悲壮,也终觅不到黄尘古道边的无奈。
千百年过去了,马蹄已经重重迭迭的埋葬了数十个王朝,车轮的轨迹也终映成天河般的绚丽!黄烟滚滚翻腾著,哀歌从每个心灵深处的角落逐渐响起!血泪泣尽,流逝于时间,断送于黄沙。惟有大漠的孤烟消散了,惟有最后一匹骏马的白骨缓缓没入那幽咽的寒泉!
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近结束了,数千载春秋变幻,数百载风雨飘摇,春草还生,秋风乍起,绮罗黯淡了它的流光,池馆剥落了它的红瓦,琴瑟的弦断尽了,丘垄也终渐化为平川。江山不变,而国已幻灭,人生自古谁无死?想到这里,还有谁不为这万古之恨默默的抽泣。
北宋到底算不算大一统王朝,为什么?大一统的标准是什么呢?
贞观二十二年,摩迦陀王尸罗多逸逝世,国内陷入大乱,叛臣阿罗顺那自立为主,僭夺天竺宝器,伪立为王。因地遥天远,唐廷居然未闻。
1、战争背景
初唐年间,在葱岭南有国名天竺,今名印度,乃佛陀诞生之地,举国崇尚佛法。时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天竺国。
贞观年间,有唐僧玄奘,俗家姓陈,为求西天佛法,历尽艰苦,往天竺求佛经。至中天竺见得天竺国王尸罗逸多。那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又称摩迦陀王,武功过人,颇有勇略,东征西讨,象不弛鞍,转战多年,征服另四天竺国。待得见大唐高僧,喜不自禁,与唐僧语曰:“偿闻汝国有圣人出世,汝能为我说明圣迹否?”唐僧乃与摩迦陀王略述太宗皇帝生平神武,中原平乱、降服四夷等功绩,使得番夷诸国尊誉曰-----天可汗。摩迦陀王闻之大为仰慕:“如汝所言,吾当东行面圣,朝觑汝王。”
唐僧在天竺游历十数年,采集经论六百五十余部,带回中土。摩迦陀王多亦派使臣偕唐僧东来,谒见太宗皇帝。太宗亦喜,命云骑怀儆,持节往抚天竺。摩迦陀王召国人大臣曰:“东土有天朝,名摩诃震旦,从古至今从未与我天竺往来,今摩诃震旦有圣人遣使到此,理当拜迎。”乃出朝恭迎唐使,膜拜受诏。复亦遣使大唐,献火珠郁金菩提树,谒见太宗。两国遂建交往来。
2、战争过程
王玄策是自愿请诣接这出使天竺的苦差事的,不然行这万里不毛之地,风餐露宿,受那荒野大漠风号沙砾之苦,没有皇帝点名是没人愿意来的。不过王玄策却自已报了名,为了什么他自己非常清楚。太宗甚喜,接连给了许多赏赐,临行前还让他抓了蒋师仁做垫背当他的副史,带走了唐僧的徒弟辩机和尚做翻译。从骑五十余,从长安出发,一行人不知行了多少个月,总算进了天竺的境内。
唐灭印度之战 薄颉蝥是个和尚,倒还好说话,蒋师仁却从出长安起,一路上就没有停止过埋怨,一直唠唠叨叨到了天竺。他们没有想到运气更不好的事情:摩迦陀王已死,阿罗顺那篡位,一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
总算玄策、师仁及五十从骑都是久经沙场,虽慌不乱,排成雁行阵把辩机夹在阵中,奋力杀出丛围,直逃入吐蕃境内,松赞干布闻讯带了千骑往援,结果只救脱了玄策、师仁、辩机三人,从骑尽皆战死,全队覆没。
玄策大怒之余,檄召邻近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番属国,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一仗击溃天竺数万先头象骑,直取茶鎛和罗城。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技量,云梯、石车、火攻,狠攻三月余,终攻得茶鎛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另大半赶入恒河中溺死。
玄策以师仁为先锋,自为后应,趁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天竺兵将与唐军逋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无奈只好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的援兵,接着再收集些散兵残将,欲反攻唐军。玄策、师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了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皆坑杀。阿罗顺那的妻子尚拥兵数万,据险坚守朝乾陀卫,也被师仁击破,逃的逃,降的降。至此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遂灭,共收得土地五百八十余所。
因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玄策欲顺势再亡东天竺,东天竺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三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执阿罗顺那及一干降臣,绑俘长安,太宗皇帝大喜过望,下诏封赏玄策,授朝散大夫。
当真是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出尘有诗赞曰:
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 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
3、王玄策:大唐一个人屠灭印度之战
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天竺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但此时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王玄策从骑多死难,玄策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寻机逃脱。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里,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玄策大怒之余,继续檄召临近唐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又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天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悉后也发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天竺王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伎俩,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天竺兵将落水溺毙者万余,被俘万余,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 而天竺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出兵。
由于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庙参拜,礼佛而归,中华的谦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佩服。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提拔和任命。再加上当时大唐开边将星如云,玄策“不务正业”的功绩(尤是对唐本无意征伐的国家)也不那么显眼。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玄策晚年写过回忆录《中天竺行记》,但不为世人重视,后来也失传了。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国王遣使随之来中国。贞观十七年三月,唐派行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伴随印度使节报聘,贞观十九年正月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次年回国。贞观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未至,尸罗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Arunasva)立,发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一说是Auvarman)兵七千骑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高宗显庆三年(658,一说显庆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栗阇(今印度达班加北部)国,五年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
玄策几度出使印度,带回了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今仅存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中。近年,人们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题记。
汉宣帝凭什么敢说“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北宋不是大一统王朝,大一统王朝标准是恢汉朝故土,也就是汉武帝以及汉宣帝奠定的疆土
范围 以秦朝疆域为基础,加之河西走廊,以及西域
下面依次进行分析
1.首先北宋缺少燕云十六州和辽宁之地(汉幽州),即今北京市,天津市,山西北部,这些疆域自汉代以来一直被统一的汉人王朝占据。
2.其次是河西走廊和河套(汉朔方,凉州),这些地方在与西夏征战中失去,而西夏是宋初一点点分裂出去的,同时还存在着辽,金,西夏,大理等几个同级政权,因为我认为是割据政权
3.最后 自汉宣帝以来,西域(今新疆)即纳入华夏版图,汉之西域都护府 ,唐之安西,北庭都护府,这些更是北宋所没有的
原因 宋朝建立之初,为防止再度出现唐末,五代十国武人干政,百姓流离失所的乱局,宋太祖与宰相赵普制定了文人治国,以文御武的国策,不再走汉唐开疆拓土的国策,与汉唐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总结 所以说北宋不是大一统王朝 ,大一统即文化,经济,军事,一统,而北宋只能说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王朝
而那困扰了北宋王朝百余年的幽云十六州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也并不是北宋统治者造成的。其始作俑者,是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契丹人在占据了幽云十六州以后,逐渐发现了其重要的军事与经济价值,于是便逐步加强了对这里的统治力度!
当北宋王朝完成了对中原的统一之后,并消灭了北汉割据政权,开始掉转矛头指向幽云十六州时,当然不可能轻易打破强悍的契丹人的防御体系了!结果,北宋军队不仅惨败于幽州城下。而且从此还被打出了心理阴影,以后再也没有了夺取幽州的机会!
西夏割据政权,得以趁中原内乱而崛起,并乘北宋王朝难以实控西北方向的机会,逐渐摆脱了北宋王朝的控制而独立,出现这个结果也不是偶然的,而是自唐代末年一直到五代之时的复杂局势造成的!
目光所至皆为汉土谁说的
汉宣帝说的这句话是非常霸气的,甚至超过了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能说出这句话的人也都是不凡之人,也说明汉宣帝的文治武功已经达到了巅峰。
第一、军事上征服匈奴、收复西域。汉宣帝登上皇位,第二年就发兵铁骑16万兵马,分五路大军攻打匈奴。这在整个两汉的历史上,是规模最大的骑兵出征。匈奴畏惧汉军仓皇逃跑,后来经过几次战争,匈奴单于亲自前往长安称臣;西域一直以来是汉朝的第二战场,汉宣帝通过他的军事打击,让西域一些乌孙、大宛等国都归属汉朝版图。西域都护的设置也是历史上对那经济也调整。重要的事件!可以说,张骞之始,郑吉之终,汉武之愿,汉宣实现。这些匈奴西域也不敢再与汉争锋。
第二、对内经济也调整策略、整顿工商。汉武帝时期留下来的烂摊子,被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也达到了显著的效果。后来还整顿一些土地兼并等等,可以说汉宣帝时代,汉朝国内算是一片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要不然怎么会史称汉宣中兴呢!
当然汉宣帝除了降服匈奴、收复西域。还进行了一些其他军事打击,大破西羌!让汉朝的版图达到了鼎盛。所以他才会说:“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历史总结:“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史称“孝宣之治”
这句话是汉宣帝刘询说的。
原句是: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臣。
汉宣帝刘询出生在牢狱之中,在民间长大,后被霍光寻回继位,但是这个民间长大的皇帝,对匈奴跟他曾祖一样的态度,在朝堂之上,向天下昭告: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不管底气足不足,听着就让人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