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问答 生肖问答

知荣辱前半句_知荣守辱是什么动物生肖

tamoadmin 2024-07-09 人已围观

简介1.荣辱的成语荣辱的成语是什么2.关于荣辱观的成语3.“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是什么意思?4.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5.知雄守雌是道德经中的词,这里面蕴含哪样的深意?6.何以知雄守雌?7.成语什么什么守什么与荣有关的成语 :欣欣向荣、繁荣昌盛、荣辱与共、衣锦荣归、虽死犹荣、繁荣富强、引以为荣、本固枝荣、恩荣并济、富贵显荣、夫荣妻贵、衣锦之荣、不以为耻,反

1.荣辱的成语荣辱的成语是什么

2.关于荣辱观的成语

3.“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是什么意思?

4.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5.知雄守雌是道德经中的词,这里面蕴含哪样的深意?

6.何以知雄守雌?

7.成语什么什么守什么

知荣辱前半句_知荣守辱是什么动物生肖

与荣有关的成语 :

欣欣向荣、

繁荣昌盛、

荣辱与共、

衣锦荣归、

虽死犹荣、

繁荣富强、

引以为荣、

本固枝荣、

恩荣并济、

富贵显荣、

夫荣妻贵、

衣锦之荣、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繁荣兴旺、

荣谐伉俪、

卖国求荣、

知荣守辱、

荣辱得失、

一面之荣、

存荣没哀、

知遇之荣、

盛衰荣辱、

世路荣枯、

梯荣阶禄

荣辱的成语荣辱的成语是什么

1. 守的四字成语

守的成语 :

安常守分、

知荣守辱、

持盈守成、

守身如玉、

熬清守淡、

以守为攻、

玩忽职守、

安份守己、

正己守道、

魂不守宅、

恪守成宪、

守正不桡、

神不守舍、

攻守同盟、

逆取顺守、

守正不挠、

保残守缺、

抱残守缺、

循途守辙、

知雄守雌、

主守自盗、

橛守成规、

奉公守法、

以攻为守、

补残守缺、

封己守残、

因陋守旧、

熬更守夜、

闭关自守、

守正不回

2. 守字开头的四字词语

守分安常

信守本分,安于故常

守口如瓶

形容说话谨慎,不轻易出言。后多形容严守秘密

守瓶缄口

犹言守口如瓶。谓闭口不言

守缺抱残

亦作“守阙抱残”。守住残缺的东西不放。比喻泥古守旧,不思变革

守阙抱残

见“守缺抱残”

守望相助

谓相互共同防御

守先待后

犹继往开来;承先启后

守约施搏

谓所操者简易而施与者广大。语本《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守正不阿

坚守正道,不曲从迎合

守正不回

坚守正道,不屈从

守正不挠

《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颜师古注:“桡,屈也,不为众曲而自屈也。”桡,一本作“挠”。后以“守正不挠”形容为人、做事坚守正道而不屈从

守正不桡

见“守正不挠”

守株待兔

①《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柱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后因以“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②比喻企图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意外的收获

3. 守什么的四字成语

守口如瓶: 守口:紧闭着嘴不讲话。闭口不谈,象瓶口塞紧了一般。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

守株待兔: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守财奴: 有钱而非常吝啬的人。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守身如玉: 保持节操,象玉一样洁白无瑕。也泛指爱护自己的身体。

守土有责: 指军人或地方官有保卫国土的责任。

守缺抱残: 守住残缺的东西不放。比喻泥古守旧,不思变革。亦作“守阙抱残”。

守瓶缄口: 犹言守口如瓶。指闭口不言。

守经达权: 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

守阙抱残: 比喻泥古守旧,不思变革。同“守缺抱残”。

守正不桡: 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同“守正不挠”。

守约施搏: 指所操者简易而施与者广大。

守先待后: 犹继往开来;承先启后。

守望相助: 守望:防守了望。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守约施博: 守:操守;博:大,广。指操守简约而影响广大

守分安常: 信守本分,安于故常。

守正不阿: 正:公正;阿:偏袒。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守正不回: 坚守正道,不屈从。

守正不挠: 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守道安贫: 坚守正道,安于贫穷。旧时用来颂扬贫困而有节操的士大夫。

守节不移: 坚守节操,决不改变。亦作“守节不回”。

守死善道: 用生命保护道的完善

4. 关于守纪的四字词语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出 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示例:长辈们告诉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句俗语,常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它本来来自木匠术语,“规”指的是圆规,木工干活会碰到打制圆窗、圆门、圆桌、圆凳等工作,古代工匠就已知道用“规”画圆了;“矩”也是木工用具,是指曲尺,所谓曲尺,并非弯曲之尺,而是一直一横成直角的尺,是木匠打制方形门窗桌凳必备的角尺 没有规和矩,当然无法做成方形或圆形的东西.2、中规中矩 拼音zhōng guī zhōng jǔ 来源庄子《逍遥游》 解释符合规矩,平平常常,甚至比较死板、拘泥.常含贬义.3、三令五申: 令:命令;申:说明.再三命令和告诫.4、严以律己:〖解释〗律:约束.对自己要求严格 〖出处〗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5、循规蹈矩 ( xún guī dǎo jǔ ) 解 释 循: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出 处 宋·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6、安分守已 (ān fěn shǒu jǐ) 解释: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出处:《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从此养好了,可要安分守己,再别胡行乱闹了.” 7、规行矩步 发音 guī xíng jǔ bù 释义 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步:用脚走.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8、坏法乱纪:释 义 破坏法制和纪律. 出 处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 9、鸡犬不惊:形容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10、俯首贴耳 〖解释〗俯首:低头.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恭顺服从,屈卑驯服的样子. 〖出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11、遵纪守法:遵守纪律和法律,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12、玩忽职守:释义 不认真、不负责地对待本职工作.13、奉公守法:奉:奉行,遵守;公:公务.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14、令行禁止 释义 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 出处 《管子·立政》:“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15、廉洁奉公 解 释 廉洁:清白;奉公:奉行公事.廉洁不贪,忠诚履行公职,一心为公.。

5. 有关描写人物对话的四字词语

太多了,光成语就那么多:一视同仁 一清二白 大义灭亲 大公无私 义无反顾 正气凛然 正直无私 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 冰清玉洁 克己奉公 严于律己 两袖清风 忍辱负重 奉公守法 表里如一 斩钉截铁 忠心耿耿 忠贞不渝 贫贱不移 高风亮节 涓滴归公 虚怀若谷 堂堂正正 深明大义 童叟无欺 谦虚谨慎 廉洁奉公 毅然决然 豁达大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襟怀坦白 舍己为人 舍生忘死 舍生取义 义薄云天 忠心耿耿 刚直不阿 见义勇为 疾恶如仇 虚怀若谷 芝兰其心 洁身自好 光明磊落 襟怀坦荡 坚强 坚苦卓绝 姜桂之性 宁死不屈 铁石心肠 威武不屈 节操 冰魂雪魄 冰清玉润 冰清玉洁 冰壶秋月 高风亮节 古井无波 黄花晚节 坚贞不屈 俭可养廉 见利思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屈节辱命 三贞九烈 丧身失节 岁寒松柏 守身如玉 投梭折齿 心如古井 一片冰心 ⑷真诚 真诚 抱诚守真 诚心诚意 讲信修睦 金石为开 开心见诚 悃愊无华 披心相付 披肝沥胆 璞玉浑金 拳拳服膺 全心全意 推诚相信 推诚相见 推心置腹 推襟送抱 信及豚鱼 信誓旦旦 一寸丹心 允执其中 真心实意 诚实 表里如一 开诚相见 恪守不渝 倾心吐胆 杀彘教子 实心实意 拭面容言 天人共鉴 闭邪存诚 心口如一 胸无宿物 胸无城府 言而有信 言行一致 坐言起行 肝胆相照 ⑸谦虚 虚心 不耻下问 不骄不躁 不矜不伐 不露圭角 辞尊居卑 功成不居 功薄蝉翼 好问则裕 戒骄戒操 礼贤下士 满招损,谦受益 抛砖引玉 谦让末遑 谦虚谨慎 犬马之劳 深藏若虚 损之又损 闻过则喜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逊志时敏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移樽就教 以莛叩钟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载酒问字 择善而从 知之为知之 自知之明 律已 防意如城 非异人任 修心养性 引咎自责 知过必改 自愧弗如 自怨自艾 ⑹廉洁 廉洁 不忮不求 澹泊寡欲 奉公守法 富贵浮云 廉洁奉公 两袖清风 先公后私 纤尘不染 洗手奉职 枵腹从公 一尘不染 一介不取 一琴一鹤 饮马投钱 澡身浴德 无私 大公无私 公事公办 公正无私 公而忘私 顾全大局 国尔忘家 毫不利已,专门利人 涓滴归公 开诚布公 克己奉公 嫠不恤纬 摩顶放踵 舍己为人 舍已救人 舍己从人 先人后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修身洁行 一秉至公 衣被群生 以义割恩 正直 不愧屋漏 大义凛然 大事不糊涂 风骨峭峻 刚肠嫉恶 光风霁月 光明正大 光明磊落 浩然之气 襟怀坦白 明镜高悬 事无不可对人言 守正不阿 守经达权 堂堂正正 危言危行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行不由径 严气正性 正大光明 仗义执言 慷慨 高义薄云 慷慨解囊 乐善好施 勇为 见义勇为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清高 不为五斗米折腰 超然物外 超尘拔俗 宠辱不惊 孤芳自赏 洁身自好 狷介之士 落落难合 特立独行 与世无争。

关于荣辱观的成语

荣辱的成语有:知荣守辱,旧荣新辱,忘情荣辱。

荣辱的成语有:求荣反辱,旧荣新辱,死生荣辱。2:词性是、名词。3:拼音是、róngrǔ。4:结构是、荣(上下结构)辱(上下结构)。5:注音是、ㄖㄨㄥ_ㄖㄨˇ。

荣辱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荣辱róngrǔ。(1)荣耀和耻辱。

二、引证解释

⒈光荣与耻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誉的好坏。引《易·_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唐元稹《寄乐天》诗之一:“荣辱升沉影与身,世情谁是旧雷陈。”宋刘炎《迩言》:“或问苏文忠公之志。曰:志在名节,故进退荣辱不足以二其心。”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我想,在一个党员热望为党贡献一切的崇高理想里,就包含着不计个人的荣辱与得失在里面。”⒉犹褒贬。引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

三、国语词典

光荣与耻辱。

四、网络解释

荣辱(汉语词语)“荣”即光荣、荣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之后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产生的自我肯定肯定心里体验。“辱”即耻辱,是指社会对个人不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贬斥与谴责,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否定性心里体验。该词出自于《史记·货殖列传序》:衣食足而知荣辱。

关于荣辱的诗词

《和春雨韵·荣辱一时梦》《山中·一簇烟霞荣辱外》《效古·荣辱又荣辱》

关于荣辱的诗句

荣辱两忘饶落魄将心系荣辱是非荣辱不可加

关于荣辱的词语

荣辱得失进退荣辱旧荣新辱知荣守辱荣辱与共进荣退辱荣辱升沉求荣反辱死生荣辱荣辱不惊

关于荣辱的造句

1、正是由于经历的坎坷,我才常常反省自己做过的事,才能超越一时一地的得失和荣辱。

2、何为情,何为爱,艰难险阻,荣辱同在。生与死,恨与爱,一线相隔,两心长在。

3、我们两家休戚相关,荣辱与共,难分彼此。

4、怒发冲冠,要以平静淡泊的心态去面对种种荣辱得失和情仇恩怨。

5、荣辱是和你的品行相对应的。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荣辱的详细信息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是什么意思?

1、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受宠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出自晋·潘岳《在怀县》诗: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白话翻译:经历过大宠大辱就变得不易心惊,喜欢事物的本质就难以过多思考。

2、荣辱与共

荣辱与共,汉语词汇,意思是光荣与耻辱共同分享与承担。出自余秋雨《霜冷长河·关于友情》: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而且一度还称得上是生死莫逆、荣辱与共的朋友。

3、?荣辱得失

荣辱得失,汉语成语,意思是荣耀和耻辱,得到和失去,出自邓小平《悼伯承》:把自己融合于党的事业之中,毫无个人荣辱得失的考虑,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4、知荣守辱

知荣守辱,汉语成语,意思是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白话翻译:知道了事物荣耀的一面,却守着其卑陋的一面,这就成了万物归总的低洼之处。

5、旧荣新辱

旧荣新辱,汉语成语,意思是过去的荣耀和现在的耻辱,形容人生无常,变化多端。出自元·王实甫《丽人堂》第三折:感今怀古,旧荣新辱,都装入酒葫芦。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

出自春秋老子《知其雄,守其雌》,选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扩展资料

老子提出这样的一个原则:知雄、守雌,用这个原则去从事政治活动,参与社会生活。这种原则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

当时正处在春秋末年,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你争我夺,纷纭扰攘,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状况,老子提出了“守雌”的处世原则。他认为,只要人们这样做了,就可以返朴归真,达到天下大治。

“朴”、“婴儿”、“雌”等是老子哲学思想上的重要概念。“朴”,一般可以解释为素朴、纯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是老子对他关于社会理想及个人素质的最一般的表述。

“婴儿”,其实也是“朴”这个概念的形象解说,只有婴儿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宠辱所困扰,好像未知啼笑一般,无私无欲,淳朴无邪。

老子明确反对用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的规范约束人,塑造人,反对用这些说教扭曲人的本性,这就涉及到老子所说的“复归”这个概念,即不要按照圣贤所制定的清规戒律去束缚人们,而应当让人们返回到自然素朴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在本章里,老子还主张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圣人”也应以此作为治国安民的原则。

守雌守辱、为谷为溪的思想,自然不能理解为退缩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不仅守雌,而且知雄,这实在是告诫人们要居于最恰切、最妥当的地位,面对社会纷乱争斗的场面。

百度百科--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

知雄守雌是道德经中的词,这里面蕴含哪样的深意?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雄守雌可以为天下的溪流。作为天下的溪流,大德将会不离身,最终归复于婴儿。知白守黑可以为天下的榜样,作为天下的榜样,于大德相差无几,最终归复于无极。知荣守辱,可以为天下的山谷,作为天下的山谷,大德圆满,最终归复于本来。若散去本来,则可以为器,圣人用了,就会成为官长,所以国家法制是不可以割裂的。

?老子用了三段话,列出了三个选择,“守雄还是守雌”、“守白还是守黑”、“守荣还是守辱”,?其实也指出了三个做法,明确指出了“雄、白、荣”都是肤浅与短暂的,可以知道,但是不要期望常守,而“雌、黑、辱”是根源与常态,只有“守”住才能实现“雄、白、荣”的效果,而且这种选择与做法也是天地自然的规律,是天下之“溪、式、谷”,只有“法”天地、自然,也才会保持“常德”,才能使自己达到“婴儿”、“无极”、“朴”的状态。

什么是溪流?虽然狭窄看似软弱无力,没有大江大河的雄壮与豪迈,但是可以常年潺潺不息,无声的滋润田野万物,遍布于广袤无垠的大地,逐步汇集成为江河湖海,所以老子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所谓的知其雄守其雌,雄者刚强勇猛的代名词,而雌则是柔弱包容的代名词,这应该就是老子说的常德不离,婴儿是老子认为“致柔”者,而对于我们而言,婴儿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所以整个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虽然知道雄壮与刚强,但是依然能够坚守谦怀与包容,就像天底下的密布的溪流一般,像溪流一般不争无私,也就能够让自己保持住“德”行。

式是规矩,其实也表示一种静止的状态或者样子,日月更替,黑白循环,这是天下的本来样子,所谓的白与黑,如果理解成为白天与黑夜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到的是,黑意味着悠长与宁静,给人的感受是深远与无限,而白给人的感受则是嘈杂与生长,一种炫耀与表现,虽然光明但是却一目了然,“忒”这个词有一个解释是更差,但是对比“式”,感觉是心的活动,本来安静的心情出现了起伏,而无极我们很容易想到双鱼图,给人的感觉就是幽深与源远流长。

天下谷应该是蓄养世间万物的地方。而荣辱之间,其实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喜欢的是“荣”,功成名就、皇冠加顶,谁都不喜欢平庸与没落,但是相反,世上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平庸之中,如果我们翻阅历史,会发现一个情况,就是我们经常谈论的盛世大部分都是社会走向混乱的开始,包括秦皇汉武、成吉思汗、唐宗宋祖与康乾盛世,这些盛世在君主光环地下,往往都是社会矛盾开始尖锐的开始,相反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期间更多的是平和发展时期,而孕育和传承华夏文明的更多的是各个平庸时期的包容,所以老子强调“朴”,还原事情朴素与朴实的一面,才是保持德行的关键。

何以知雄守雌?

“知雄守雌”一词源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01、知雄守雌,缘何为“天下溪”

老子西出函谷,留《道德经》三千言,知雄守雌作为道家思想之一,微言大义,为涵养之道。

略有接触太极的人当听过“八门五步”,是修行太极的基础功夫,合为十三势。

八门五步中讲进退为水火之步,进步火,退步水。

纵观《道德经》全篇,“上善若水”思想贯通其中。

水火相对,老聃取水,说“上善若水”。类比雌雄,雌雄相对,老聃取雌,说“知雄守雌”。

此外还有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举一反三,道理相同。

雄为阳,为乾,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雌为阴,为坤,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雌,居下位。

《清静经》有言“天动地静”、“男动女静”;“动者静之基”。讲的是雄动雌伏,动必归于静。单以数学佐论,则与正态分布相符,无论频数变化到多高,最终均回归于初始值。

老子教导当若水“居善地”,说的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居善地”,即“居善低”,意为如水那般谦忍处下。

水善居低,从而为“溪”。

“溪”,溪。

所以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02、守雌当先知雄

以老子一言“知其雄,守其雌”,而偏颇侧重于“守雌”一说,是最常见的误读。

《道德经》第二章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五十八章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说法,从而可以知晓老子论概念上的矛盾,最终归于辩证统一,未尝有厚此薄彼。

所谓“知雄”,即如《周易·系辞下》言“君子藏器于身”。“守雌”并非我为弱者,而是怀器在身,却甘居下位。

昔日蔺相如在朝堂和路途中对廉颇的多番避让,并非蔺相如懦弱无能,而是即便怀器在身,仍旧甘居下位。正是这道理。

由此可知,遇事有不顺心处,便颓废消糜,却以“守雌”为借口,实在是断章取义,自欺欺人。

如百丈高楼之根基,撇开“知雄”而只谈“守雌”,则“守雌”无立足处,是空中楼阁悬且危,不伦不类,充其量算作自我安慰的一剂良方,若最终不能看清这点,覆灭为早晚之事。

我有备制人,投放南山而不用,非我无能,恬淡处下而已。

诚如“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不示人,但我有,有备则无患。万不得已之际,当顺时而为,有器之用,不使我受制于人。

因此,只看到“守雌”而不能见“知雄”,是一叶障目,亟应修正。

03、知雄而后守雌

论道家知雄守雌,可循自然道理,从“损”“导”“顺”三字解说。

损,损止。仍以内家太极为例,初习,一招一式皆合规矩、遵循章法,然后去除无谓的思虑、无谓的念想,凡可损,皆损去。松沉忘形,才得真意。

研习招式,遵循章法,谓“知雄”;损皆可损者,而后忘形,谓“守雌”。正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自然处下。

导,导引。老子所提“上善若水”概念,当时常铭记在心。水从高山,就山势导引而下;从沙石地,由瓦砾隙缝导入土壤;从气候蒸发,聚于云层而降雨落霜。以上种种,非水改变环境,从其导引而已,最终并入东流而“居善地”。

顺,顺其自然。平湖春水,风动起涟漪,风止复归于平静。纯然是天道往复,代谢荣衰,转瞬即逝。明白这一道理,且“居善地”,自然能恬然处之,能持静、处后,守柔。

我善居低位,如水可包容万事万物,声色犬马、功名荣辱过眼烟云,万事不能扰心,不能扰心,则万事不能败我。这就是“不争而善胜”。

循自然之理为所当为,不存争强好胜之心,不贪功进,不自张扬,成则自然,败亦洒脱。

04、要领

知雄不难,难的是知雄后仍旧坚持守雌。这就讲求存心养性。

我们总在求名求利,更有言曰“人往高处走”。有名有利并非恶,拥有后却从不知守雌则非是善事。得到会欣喜,失去会哀戚,这叫动心,动心了,则烦恼生,烦恼生,则与道背驰,行止多失偏颇。

《文子》所言“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说的是这道理。

知雄守雌一要领在于顺应自然,也即顺应天道。

所谓顺应自然,并非消极等待,也非是教人屈服于命数,而是要学会如何去趋利避害、因势利导,讲求的是顺时而为,以避免无谓的牺牲,避免去做无用功,这反而是存养了性命。

守雌也非一味讲求形式上的处下,囿于形式,是陷入顽愚。

知雄而后守雌,关键在退回自身内心疆域,保持内心的平静如水,从而不受困于私欲迷障,回归本初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境,照见真实,与老子所提“婴儿葆真”相呼应。

每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诱惑,常听人抱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尤其多,其实不然。

所谓的“多”,变的不过是形式,而万变不离其宗,世界仍旧是同样的场景。

真正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剔除形式复杂而华丽的大厦,直接看到它们的地基,而在看到了地基的那一刻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新的诱惑,我们早已见识过。

“官不修衙,客不修店”,一世百年,韶华白首转瞬之间,为物欲蒙蔽而起的争竞之心从来不能长久,得到越多,失去的也越多,正应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一句。

宇宙嬗变,我们终将被纳入生生不息的大道循环中去,自知已不暇,又遑论身外事。只“知其雄,守其雌”,为所当为而已。

成语什么什么守什么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在此处是指思想认识上的清楚、明白。“守”是指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知雄守雌,前提条件是既要知“雄”又要知“雌”,如果只知雄而不知雌,那就根本谈不上守雌的问题。然而,何谓知雄知雌呢?很显然,雌和雄是一对矛盾。雌代表事物柔弱、安静、平和的一面,雄则表示事物强大、躁动、刚猛的一面。雌意味着孕育、滋养、繁衍,雄则意味着争斗、损伤、衰亡。对于雌雄两者各自的特性,为道者应当了然于胸。解决了“知”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在实践中如何做的问题了。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不免会问,老子为什么只强调“守雌”而不主张“为雄”呢? 要想把这个问题回答清楚,首先还要从“道”的身上谈起。我们都清楚,“道”是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天地万物无一不受它的支配。然而天地万物的存在和延续都是实实在在的过程,而不是发生在梦幻中的子虚乌有之事,这就需要具备各种必要条件。环境适宜,生命将会多姿多彩。比如风和日丽土地肥沃,则草木茂盛鸟兽云集,这可称之为“雌”。如果“道”过多地展现了其“雄”性特征,时而烈日炎炎时而狂风暴雨,那么生命将很难存在,因为环境恶劣么。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如果统治者轻徭薄赋,百姓负担较轻,财富相对均匀,那么社会秩序就会稳定,生产力就能够得到发展,人民就能够得到幸福生活;如果统治者横征暴敛,人民不堪重负,贫富分化严重,那么各种矛盾都会激化,国家必然动荡不安,黎民百姓必然流离失所。一句话,为雄则伤,守雌则养。因此圣人知雄而守雌,否则何以“利万物”? 然而人性的一般规律却是“为雄易而守雌难”。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他拥有哪怕一点点倚恃,比如美貌、才学、名望、金钱、权势,都足以令其对他人产生轻蔑之心。人世间为什么充斥着那么多歧视、压迫?原因正在于此。老子说“知雄守雌”,其实也是对付弊端的一种方法,“枉则直”的方法。这也是他强调“守雌”而不主张“为雄”的第二个原因。明白这一点对统治者尤其重要,“守雌”对于他们来说更加困难,因为统治者拥有更多的“为雄”的优势资源。 “知雄守雌”,接下来便是“为天下溪”。大家都明白“水往低处流的道理”,想必用不着我在这里罗嗦了。圣人“知雄而守雌”便可产生“为天下溪”的效应,足以弥补其身居高位的不足,百姓的拥戴就会象水一样汇聚到他这里。如此一来,“德”自然与之同在。“常德”即“德常”,意指“德”将一直伴随在为道者的身边,不离不弃。 复,《说文解字》解释为“往来也”。事物离开其固有位置,然后又回归本位,这个回归过程即称为“复”。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各样的欲望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其中有些是自然产生的,如正常的恋爱、婚姻;而更多的则是环境诱发的,典型的如“攀比”现象。人们往往被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牵着鼻子,走向极端。这个过程就象矛盾的一面越来越强,而另一面却越来越弱,终将失去平衡一样。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知雄守雌,为天下溪”,按照自然法则行事,使自己回复到“婴儿”状态。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复归于婴儿”并不是让人们将所有的欲望和知识阅历统统抹去,而是希望大家能够拥有象婴儿一样的“和之至也”。所谓得也自然失也自然,成也自然败也自然,不要偏执于一端,只能得不能失只能成不能败。只有这样,事物的“阴阳”两面才能“冲气以为和”,人才不至于“阴阳”失调,国家、社会的发展才不至于倾覆。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白与黑也是矛盾的事物,黑在这里是指不白。在自然状态下单纯的白色是很少存在的,我们常见的多是其他颜色,比如绿、红、灰、黑以及斑驳的混合色彩。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在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并没有越过道德的底线,是非黑白并不是那么容易区分的,也许只不过是大家的立场不同、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罢了。发现一个白玉无瑕的人难,找出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也不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白的一面,也有黑的一面。一个人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所谓“知其白”;但是他却不应当用对待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而只能用最基本的尺度来衡量周围的世界,所谓“守其黑”。这对于圣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绝不应当以自我为基准确定一个标准将事物的多样性予以抹杀。颜色越白的人越要注意这一点,有道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圣人“以己为尺”来评判他人,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过关,绝大部分都要玩完了,呵呵 如果大家都能够严于律己,对他人采取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那么“德”将稳固地和我们在一起,而不会变更。 “式”是榜样的意思。“忒”指变更,比如下面这段话: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孙子·军形》)意思是说善战者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不是凭借什么“智名”、“勇功”,而是因为他的胜利已成定局不可变更。为什么不会变更呢?因为在开战以前,善战者已经在战争的各个要素上占据了优势,比如主有道、将有能、天地得、法令行、兵众强、士卒练、赏罚明等。 此处的“不忒”和《孙子》中的“不忒”意思相同,都是指不变。“常德不忒”的意思是说,“德”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变化不定的情形。如果“德”的标准是“守白”,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局面了。“白”的内容不同,“德”即不同,就象现在所谓的“时尚”一样,变化不定,让人无所适从。 “复归于无极”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事物自身要保持“和”的状态,不要向极端发展。如果把事物的阴阳两面比作人的两条腿,那么我们走路的时候一定要先迈出一只脚,然后再跟上来另外一只脚,这是“和”;如果一只脚迈了出去,而另一只脚却不跟上来,走了极端,显然会失去平衡。第二层意思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表示事物不会提前衰亡,它和第一层意思是果与因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失衡首先发生在事物内部,然后再形之于外。比如两条腿走路,不管步子迈的多么小,最后总能走出很远的一段;如果只迈出一只脚,不管这一步跨出多远,那么整个行程也不过是这一步的距离。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荣,是指事物发展的强盛状态,比如一个人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还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时他就处在“荣”的状态中。“辱”与之相反,它是指事物的弱势状态,比如一个人默默无闻平平淡淡,属于社会中的草根阶层。荣是大多数人都向往的理想状态,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能够摆脱“辱”的卑下爬上“荣”之高位的少之又少。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尊荣中,地位最高的莫过于圣人了,然而圣人却能够“知荣而守辱”,让自己完全融于最普通的民众当中,畏民之所畏,以百姓心为心。因此圣人虽知荣而守辱,却不会失荣,更不会有辱。 谷,通常的解释为川谷,即空虚之意。不过我仍然想把它作为稻谷的“谷”来看待。谷是一种粮食作物,在此处可以扩大范围,指代万物以之为食,赖以为生的东西。谷作为粮食,其地位是卑下的,它要被牙齿咀嚼被食管吞咽被胃肠消化最后变成一堆废物被排除体外,没有一点尊严。然而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离不开它,而它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为他们充饥、提供营养,可谓“常德乃足”。足者,全也。如果谷只尊荣不恤辱,只养显贵不养庶人,其德当然称不上足了。 朴,《说文解字》解释为“木素也”,既未被加工成器物的原木,就象未被加工的璞玉一样,用来表示最本质最朴素的东西,这里可以理解为“道”。圣人“知荣守辱”,使自己成为朴实无华的稻谷,衣养万物,自然便完成了向“道”本位的回归。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朴表示“道”的意思,这在上面已经讲过了。关键的问题是怎样理解“器”。一般情况下,器是指器物,比如桌子、板凳、茶壶、瓦罐等等,但在本章文字中,器不是指器物,而同样是指规则,只是这种规则比“道”的位阶低,例如“德”。也许有人会问,器表示规则的依据何在?众所周知,在古代社会,国家政权总是和一些重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统治者常常把一些法令制度铸刻在重器上面,比如古巴比伦王国石柱上的汉穆拉比法典、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以及中国先秦以前铸于青铜鼎上的诰、誓等。 “朴散则为器”的意思是说,“道”在各个领域表现为相应的规则,圣人对此非常清楚,根据这些规则确定了各种社会规范。“用之”表明了人对自然的效法过程。 官长,我认为它们不是一个词,应该分开解释。“官”是指国家法令;“长”是指社会道德,例如对一些年高有得的人,大家往往称之为“长者”,《老子》第五十四章也有“修之于乡,其德乃长”的说法。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的意思是说,圣人根据“道”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确定了国家法令、倡导形成了社会道德。 “故大制不割”,真正的治理、完善的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会被分割成孤立的局部单位。之所以“不割”是因为“官和长”皆源自于“道”。割,分割、割裂,人为的界限。不公正、不合理以及大大小小的伤害大都是来自于“割”,来源于人们对这个世界三六九等的划分,万物被分割的结果就是境遇不同。比如城里人可以享受低保,而乡下人却没有这种待遇;公务员看病可以报销,而老百姓看病就只能掏自己的腰包了,这不就是“割”么?割则有伤,比如小民百姓生病不敢去医院,轻则拖重则死,焉能不伤?“割”是对自然法则的背离,是“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反面。

抱残守缺、

安分守己、

奉公守法、

抱诚守真、

持盈守成、

知雄守雌、

织白守黑、

神不守舍、

恭默守静、

安分守已、

安份守己、

循涂守辙、

熬更守夜、

待时守分、

正己守道、

居官守法、

归正守丘、

知荣守辱、

待兔守株、

拘俗守常、

循途守辙、

因陋守旧、

保残守缺、

抱令守律、

安分守常、

封己守残、

甘贫守分、

知白守黑、

安贫守道、

熬清守淡

文章标签: # 天下 # 荣辱 # 1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