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问答 生肖问答
宋朝指什么生肖_宋代1134年属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08 人已围观
简介1.武则天无字碑贼为什么无字2.唐朝武则天3.以《无字碑》为题写议论文800字乾陵“无字碑”,也称丰碑,是为女皇武则天立的一块巨大的无字石碑。它与西侧唐高宗的述圣纪碑相对应。历代对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有不同的说法,或许较为合理的解释是,这“无字碑”是按武则天本人的临终遗言而立的,其意无非是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这充分展示了她博大的帝王胸怀与气魄。因为她临终前已经历了被逼退位,早已预见到她身后将面
1.武则天无字碑贼为什么无字
2.唐朝武则天
3.以《无字碑》为题写议论文800字
乾陵“无字碑”,也称丰碑,是为女皇武则天立的一块巨大的无字石碑。它与西侧唐高宗的述圣纪碑相对应。历代对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有不同的说法,或许较为合理的解释是,这“无字碑”是按武则天本人的临终遗言而立的,其意无非是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这充分展示了她博大的帝王胸怀与气魄。因为她临终前已经历了被逼退位,早已预见到她身后将面临的无休止的荣辱毁誉的风风雨雨……
历代石碑中的巨制,因“一字不铭”引发后人无数猜测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公元628—683年)与女皇武则天(公元624—705年)的合葬陵墓,它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园中惟一的夫妇两帝合葬墓,代表着唐和周两个王朝,从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到705年武则天死,乾陵在武则天亲自规划和指挥下修建,耗时长达22年。高大雄浑的“无字碑”矗立于陵园内城南面朱雀门外司马道的东侧,与其西侧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功德碑”——“述圣记碑”比肩而立。“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达98.84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4.12米、宽1.19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碑座长3.35米、宽2.65米、高1.10米,阳面是一幅2.14?0.66米的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据《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也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只是从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体俱备的题刻。“无字碑”上当初为何“一字不铭”?后人对此猜测甚多,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一是说武则天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因而一字不铭;二是说武则天“德高望重,无法可书,留后人评”,因而一字不铭;三是说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难定其称谓(如褒扬武则天,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不情愿;如贬斥其刻上“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又明明做过16年的“大周”皇帝),左右为难,干脆“一字不铭”。
立碑时已拟好碑文且细致刻出“字格”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与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分析研究史料后认为,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竖立的,而且武则天还为“述圣记碑”撰写了长达8000余字的碑文,为高宗歌功颂德(碑文为中宗李显书楷书),那么,这另一块碑自然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惟一的女皇帝、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即位后,曾大兴土木,借机炫耀自己:公元695年,下令铸九州铜鼎和十二生肖,置于通天宫;公元694年(距其死11年),又耗资百亿铸造“天枢”,上刻其功德和颂周贬唐之词及由她亲笔书写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那么,晚年的武则天怎么会不想借这块碑为自己歌功颂德呢?况且,武则天比高宗晚死22年,她有足够时间为自己这块碑筹划碑文一事。他们反复观察研究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布满了4.5厘米见方的细线刻格子。这些格子一气刻成,整面贯通,从上到下84格,从左到右44格,有些线刻格子虽经1300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仍比较清晰。这些格子绝对不是后来刻上去的,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拟好碑文后才在碑上刻格子。根据碑阳面格子的总数算,该碑文约有3000余字。另外,从文物考古学的叠压关系上看:“无字碑”上现有的题刻共有42段文字(碑阳31段、碑阴11段),起于宋朝,终于明朝。最早的一段文字刊刻在碑的阴面,是北宋末年徽宗赵佶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所刻;最晚的一段为明代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所刻。它们大都是当时身居要职的朝廷命官亲自题刻的。这些碑刻前后历时530年,大都是写实之作,分记事、抒怀和记游三大类。田亚岐等研究发现,这些题刻对细线格子都存在叠压关系,即:格子在前,题刻在后。从部分题词的拓片可以看出,有些是一个格子刻几个字,有的是几个格子刻一个字。这些又说明碑上的格子原来就有。“无字碑”的阳面正中偏上,有一段题刻最具特色,最为珍贵。它是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大金朝第二代皇帝完颜晟的亲弟弟完颜宗辅(金文叫“阿卢补”)用契丹文字题刻的,旁边还有汉文翻译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题刻周围由6.2厘米宽的线刻缠枝蔓草莲花纹和有飞狮穿行其间的图案构成边框,通高142厘米、宽96厘米。只有这段文字是将原来碑上刻的格子磨掉后刻的。
武则天滥施暴行,中宗李显怀恨在心,只得“无言”相对已撰写碑文,且格子已刻成,那么当时为何不刻一字呢?田亚岐和高发两人研究后认为,这不应从武则天本人身上找原因,而需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从她的继任者身上找原因。武则天虽在位16年,叱咤风云,英雄一世,但到了晚年,尤其是临终前却极为凄凉和黯淡。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和崔玄目韦、桓彦范等率左右御林军500余人发动了“玄武门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迎中宗李显入朝,逼武则天让位给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则由长生殿住进了上阳宫。同年11月,82岁的武则天病死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5月与高宗合葬于乾陵。唐中宗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却长期在其*威下惶恐度日,几度险遭毒手。李显对母亲滥施酷刑、滥杀无辜的暴行也是非常憎恨的。武则天先后毒死太子李弘(谥号“孝敬皇帝”);废太子李贤(高宗第六子,谥号“章怀太子”)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皇位,贬逐出京。先后20多年间,李显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每次听到武则天派人来看他,他都吓得胆战心惊。他的长子李重润(谥号“懿德太子”),女儿李仙蕙(中宗第七女,谥号“永泰公主”)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此外,武则天晚年还一直思谋着将皇位传给其武家侄儿。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的中宗,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田亚岐等研究推断,武则天在世时撰写的碑文(作者尚不知是谁),极有可能同武则天的《垂拱集》、《金轮集》及其它珍贵史册图册,一起被埋藏在乾陵的地宫里。
武则天无字碑贼为什么无字
求大神帮忙,为武则天的无字碑写80--150字的碑文。谢谢!
则天的无字碑为什么没有字呢?有人说这是在夸耀武则天的功绩难以用文字形容;有人说这是在骂武则天坏事做绝,恶行罄竹难书;也有人说,这正是武则天高明的地方。她留下一块无字碑让后来人去自由评说。这三种说法都不对。我们只要看看饱经风霜、满目疮痍的无字碑,再看看它的西边、唐王朝给平庸的李治立的做工精湛的“述圣纪碑”,再联想到武则天在这片陵区的附属地位,就会有所感悟。
无字碑在宣示著武则天深深的无奈。
她纵横天下,承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她在生前牢牢操控著多病平庸的丈夫李治,掌握著王朝的政权,但她的所有成就都只停留在生前。死后,除了早早死去的丈夫在灵柩旁边给她留了一块空地,武则天一无所用。其中巨大的落差,全都因为武则天是一个女人。
哪位仁兄?帮忙给武则天的无字碑上写一篇碑文!~无字碑
位于咸阳市区向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在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
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达百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首雕刻了8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 *** ,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的两侧有《升龙图》,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座上有《狮马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因而这座无字碑历来闻名遐迩。
据有关史书记载,唐高宗死后,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无字碑也很有可能是当时树立的。又从无字碑与述圣纪碑相互对应来看,很可能两碑是同时树起的。由此看来,无字碑无疑是武则天树立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惟一的女皇帝、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晚年的武则天没有为自己歌功颂德,而是立了一块“无字碑”。关于“无字碑”,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总之,“无字碑”留给了后世一个不解之谜。
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无字碑,在整个乾陵陵园的石雕中,不仅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入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宋金(960-1234)以后才有游人题字于碑,成为有字碑。1135年女真文字刻《大金皇帝都统经略记》储存比较完整(旁有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巍巍无字碑,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说得形象一点,它的确称得上是一部跨朝代的石质巨书。这可能正符合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
为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撰写一篇碑文。(200字)晋中降曌,戏出名门。美艳卓群,慧智兰心。
君恩降泽,龙颜悦媚。三年为尼,一朝尊后。
从君侧畔,二圣紫宸。天后则天,君临武周。
兴农固本,是举唯才。文治安内,武功攘边。
前呈贞观,后启开元。天妒之英,女辈之极。
为什么武则天的墓碑是 无字碑她希望后世人来品论她的一切。
如果要在武则天的无字碑上写碑文应该写什么?在陕西省乾县县城以北梁山上的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可谓遐迩闻名,但当初立碑时为何“一字不铭”,成为1300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经合作研究,对此又提出一种新见解--武则天“无字碑”本有碑文。历代石碑中的钜制,因“一字不铭”引发后人无数猜测。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公元628-683年)与女皇武则天(公元624-705年)的合葬陵墓,它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园中惟一的夫妇两帝合葬墓,代表着唐和周两个王朝,从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到705年武则天死,乾陵在武则天亲自规划和指挥下修建,耗时长达22年。高大雄浑的“无字碑”矗立于陵园内城南面朱雀门外司马道的东侧,与其西侧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功德碑”--“述圣记碑”比肩而立。“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达98.84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4.12米、宽1.19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碑座长3.35米、宽2.65米、高1.10米,阳面是一幅2.14?0.66米的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钜制。
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据《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也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只是从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型俱备的题刻。“无字碑”上当初为何“一字不铭”?后人对此猜测甚多,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一是说武则天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因而一字不铭;二是说武则天“德高望重,无法可书,留后人评”,因而一字不铭;三是说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难定其称谓(如褒扬武则天,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不情愿;如贬斥其刻上“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又明明做过16年的“大周”皇帝),左右为难,干脆“一字不铭”。立碑时已拟好碑文且细致刻出“字格”。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与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分析研究史料后认为,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竖立的,而且武则天还为“述圣记碑”撰写了长达8000余字的碑文,为高宗歌功颂德(碑文为中宗李显书楷书),那么,这另一块碑自然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惟一的女皇帝、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即位后,曾大兴土木,借机炫耀自己:公元695年,下令铸九州铜鼎和十二生肖,置于通天宫;公元694年(距其死11年),又耗资百亿铸造“天枢”,上刻其功德和颂周贬唐之词及由她亲笔书写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那么,晚年的武则天怎么会不想借这块碑为自己歌功颂德呢?况且,武则天比高宗晚死22年,她有足够时间为自己这块碑筹划碑文一事。
他们反复观察研究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布满了4.5厘米见方的细线刻格子。这些格子一气刻成,整面贯通,从上到下84格,从左到右44格,有些线刻格子虽经1300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仍比较清晰。这些格子绝对不是后来刻上去的,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拟好碑文后才在碑上刻格子。根据碑阳面格子的总数算,该碑文约有3000余字。
另外,从文物考古学的叠压关系上看:“无字碑”上现有的题刻共有42段文字(碑阳31段、碑阴11段),起于宋朝,终于明朝。最早的一段文字刊刻在碑的阴面,是北宋末年徽宗赵佶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所刻;最晚的一段为明代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所刻。它们大都是当时身居要职的朝廷命官亲自题刻的。这些碑刻前后历时530年,大都是写实之作,分记事、抒怀和记游三大类。田亚岐等研究发现,这些题刻对细线格子都存在叠压关系,即:格子在前,题刻在后。从部分题词的拓片可以看出,有些是一个格子刻几个字,有的是几个格子刻一个字。这些又说明碑上的格子原来就有。
“无字碑”的阳面正中偏上,有一段题刻最具特色,最为珍贵。它是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大金朝第二代皇帝完颜晟的亲弟弟完颜宗辅(金文叫“阿卢补”)用契丹文字题刻的,旁边还有汉文翻译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题刻周围由6.2厘米宽的线刻缠枝蔓草莲花纹和有飞狮穿行其间的图案构成边框,通高142厘米、宽96厘米。只有这段文字是将原来碑上刻的格子磨掉后刻的。
武则天滥施暴行,中宗李显怀恨在心,只得“无言”相对已撰写碑文,且格子已刻成,那么当时为何不刻一字呢?田亚岐和高发两人研究后认为,这不应从武则天本人身上找原因,而需联络当时的政治形势,从她的继任者身上找原因。
武则天虽在位16年,叱吒风云,英雄一世,但到了晚年,尤其是临终前却极为凄凉和黯淡。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和崔玄目韦、桓彦范等率左右御林军500余人发动了“玄武门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迎中宗李显入朝,逼武则天让位给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则由长生殿住进了上阳宫。同年11月,82岁的武则天病死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5月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唐中宗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却长期在其 *** 下惶恐度日,几度险遭毒手。李显对母亲滥施酷刑、滥杀无辜的暴行也是非常憎恨的。武则天先后毒死太子李弘(諡号“孝敬皇帝”);废太子李贤(高宗第六子,諡号“章怀太子”)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皇位,贬逐出京。先后20多年间,李显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每次听到武则天派人来看他,他都吓得胆战心惊。他的长子李重润(諡号“懿德太子”),女儿李仙蕙(中宗第七女,諡号“永泰公主”)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此外,武则天晚年还一直思谋著将皇位传给其武家侄儿。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的中宗,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
田亚岐等研究推断,武则天在世时撰写的碑文(作者尚不知是谁),极有可能同武则天的《垂拱集》、《金轮集》及其它珍贵史册图册,一起被埋藏在乾陵的地宫里。
武则天,为谁立的无字碑 武则天没有为谁立过无字碑。
武则天的无字碑不是武则天给自己立的,而是后人给武则天立的。
武则天的无字碑在哪里?陕西西安有一座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五十公里处。唐高宗和武则天就合葬在这里。墓前力有两块碑,西边是唐高宗的碑,有武则天为高宗写的题词;东边是武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碑。
武则天的无字碑为什么没字?1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2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3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
武则天的墓碑为什么立无字碑?我认为这里有几个理由仅供参考:
第一,武则天姓武,取个谐音,叫做“无”字碑。
第二,作为第一个女皇帝,各种的打破老祖宗的传统,不想再在死后
第三,作为一个皇帝,她的功绩有目共睹,但他不想落入皇帝的俗套,只想作为一个传奇女人来流传于世,所以留下无字碑来让世人来评价这个前无古今,后无来人的奇女子!
武则天的碑为什么是无字碑?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一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在武则天看来,自己虽是女人,但高宗平庸,自己的才能绝对优于高宗,而且她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这应该算是她的一大政绩。可惜的是,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她是抢了大唐江山,是叛臣逆贼,对于她的功劳视而不见。因而,武则天要把自己的功劳让后人去评述、去记载,于是就有了无字碑。二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刻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辱骂,还是不写为好。也有人认为,武则天建立大周朝之后,内心感觉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后将江山归还李氏。但由于自己称帝的这段经历,使她对自己死后的境遇没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责骂其篡位之罪,因而留下无字碑藉以自赎。三说武则天想让后人去评说她的一生。这种说法与前一种说法恰恰相反。武则天对自己一生还是颇感自豪的。作为一个女流之辈,能在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并到达权力的巅峰。她要后人客观地评价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儿子李显肯定不会对自己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鉴于此,武则天要将无字碑交与后人,就是要让后人对自己一生的功过是非作出评价。这三种说法似乎每一种都很有道理,至于哪一种说法是她的本意,现已无从考证。 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后,人们开始在无字碑上面添补题识,现在上面共有13段文字。
唐朝武则天
武则天陵墓“无字碑”本有碑文
在陕西省乾县县城以北梁山上的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可谓遐迩闻名,但当初立碑时为何“一字不铭”,成为1300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经合作研究,对此又提出一种新见解--武则天“无字碑”本有碑文。
历代石碑中的巨制,因“一字不铭”引发后人无数猜测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公元628-683年)与女皇武则天(公元624-705年)的合葬陵墓,它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园中惟一的夫妇两帝合葬墓,代表着唐和周两个王朝,从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到705年武则天死,乾陵在武则天亲自规划和指挥下修建,耗时长达22年。
高大雄浑的“无字碑”矗立于陵园内城南面朱雀门外司马道的东侧,与其西侧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功德碑”--“述圣记碑”比肩而立。“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达98.84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4.12米、宽1.19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碑座长3.35米、宽2.65米、高1.10米,阳面是一幅2.14?0.66米的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
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据《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也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只是从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体俱备的题刻。
“无字碑”上当初为何“一字不铭”?后人对此猜测甚多,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一是说武则天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因而一字不铭;二是说武则天“德高望重,无法可书,留后人评”,因而一字不铭;三是说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难定其称谓(如褒扬武则天,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不情愿;如贬斥其刻上“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又明明做过16年的“大周”皇帝),左右为难,干脆“一字不铭”。
立碑时已拟好碑文且细致刻出“字格”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与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分析研究史料后认为,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竖立的,而且武则天还为“述圣记碑”撰写了长达8000余字的碑文,为高宗歌功颂德(碑文为中宗李显书楷书),那么,这另一块碑自然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惟一的女皇帝、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即位后,曾大兴土木,借机炫耀自己:公元695年,下令铸九州铜鼎和十二生肖,置于通天宫;公元694年(距其死11年),又耗资百亿铸造“天枢”,上刻其功德和颂周贬唐之词及由她亲笔书写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那么,晚年的武则天怎么会不想借这块碑为自己歌功颂德呢?况且,武则天比高宗晚死22年,她有足够时间为自己这块碑筹划碑文一事。
他们反复观察研究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布满了4.5厘米见方的细线刻格子。这些格子一气刻成,整面贯通,从上到下84格,从左到右44格,有些线刻格子虽经1300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仍比较清晰。这些格子绝对不是后来刻上去的,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拟好碑文后才在碑上刻格子。根据碑阳面格子的总数算,该碑文约有3000余字。
另外,从文物考古学的叠压关系上看:“无字碑”上现有的题刻共有42段文字(碑阳31段、碑阴11段),起于宋朝,终于明朝。最早的一段文字刊刻在碑的阴面,是北宋末年徽宗赵佶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所刻;最晚的一段为明代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所刻。它们大都是当时身居要职的朝廷命官亲自题刻的。这些碑刻前后历时530年,大都是写实之作,分记事、抒怀和记游三大类。田亚岐等研究发现,这些题刻对细线格子都存在叠压关系,即:格子在前,题刻在后。从部分题词的拓片可以看出,有些是一个格子刻几个字,有的是几个格子刻一个字。这些又说明碑上的格子原来就有。
“无字碑”的阳面正中偏上,有一段题刻最具特色,最为珍贵。它是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大金朝第二代皇帝完颜晟的亲弟弟完颜宗辅(金文叫“阿卢补”)用契丹文字题刻的,旁边还有汉文翻译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题刻周围由6.2厘米宽的线刻缠枝蔓草莲花纹和有飞狮穿行其间的图案构成边框,通高142厘米、宽96厘米。只有这段文字是将原来碑上刻的格子磨掉后刻的。
武则天滥施暴行,中宗李显怀恨在心,只得“无言”相对已撰写碑文,且格子已刻成,那么当时为何不刻一字呢?田亚岐和高发两人研究后认为,这不应从武则天本人身上找原因,而需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从她的继任者身上找原因。
武则天虽在位16年,叱咤风云,英雄一世,但到了晚年,尤其是临终前却极为凄凉和黯淡。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和崔玄目韦、桓彦范等率左右御林军500余人发动了“玄武门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迎中宗李显入朝,逼武则天让位给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则由长生殿住进了上阳宫。同年11月,82岁的武则天病死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5月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唐中宗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却长期在其*威下惶恐度日,几度险遭毒手。李显对母亲滥施酷刑、滥杀无辜的暴行也是非常憎恨的。武则天先后毒死太子李弘(谥号“孝敬皇帝”);废太子李贤(高宗第六子,谥号“章怀太子”)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皇位,贬逐出京。先后20多年间,李显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每次听到武则天派人来看他,他都吓得胆战心惊。他的长子李重润(谥号“懿德太子”),女儿李仙蕙(中宗第七女,谥号“永泰公主”)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此外,武则天晚年还一直思谋着将皇位传给其武家侄儿。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的中宗,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
田亚岐等研究推断,武则天在世时撰写的碑文(作者尚不知是谁),极有可能同武则天的《垂拱集》、《金轮集》及其它珍贵史册图册,一起被埋藏在乾陵的地宫里。
-----------------------
武则天为何要为自己竖一块“无字碑”?至今仍然是个谜。比较多的一种猜测是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将自己的功过是非留给后人去评论,这是聪明之举。
陕西乾陵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稀罕的。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收藏丰富,一男一女,两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间,原封未动。而武则天名扬天下,妇孺皆知,更使这座陵墓备受国内外关注。
然而,人们在乾陵司马道下车,看到的只是一座和山体浑然相融的皇家陵园,地宫在哪里?陵寝又在哪里?几乎所有的访客游完之后,都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怅然而归。人们有理由关注的是,陵墓里究竟都有些什么宝贝?武则天、唐高宗的遗体还能不能见到?会不会出现像湖南马王堆那样的千年女尸?如果就只留下一副尸骨,借用现代化的造形技术复原,能否也让人们重见武则天的真实风采?这其中隐藏的谜团太多了,若能打开,乾陵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
根据考古工作者对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宫的局部探测,以及对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发掘,专家们推测乾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左右宫殿组成。左边躺着唐高宗,右边躺着武则天。
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细说起来,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惟一敢废黜正统,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武则天一人。她66岁时掀翻了李唐龙案,宫门外高悬起武周的旗帜,硬是当了15年皇帝,死后又敢在自己墓前竖起黑色的无字碑,一生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唐高宗李治风流倜傥、病塌上草就遗诏,要把他生前喜欢的字画全部随葬入墓,估计书法大圣王羲之除《兰亭序》之外的精品都被李治带入了棺椁。
而武则天更是才气横溢,可流传至今的《全唐诗》中,只收了她很少一部分诗作。武则天那么多失传佳作哪里去了呢?是否就葬在陵中?这实在是弥天之谜。
漫漫历史,几多沉浮?对乾陵感兴趣的岂止郭老一人?多少代志士仁人,谁不想在有生之年一饱眼福?
1960年,几个农民放炮炸石头,一不小心竟炸出了武则天的墓道口。这个墓道口是真正的国家级绝密,盗墓贼们找了1000多年也没找见,黄巢40万大军挖了几年也没挖出来。此后,人们在这个墓道口上边手植了一棵华山油松,如今四面迎风,已成栋梁之材。
对一座帝王陵墓来说,墓道口好比一把钥匙,若要发掘,相当完成了一半工程量。如今,乾陵地宫的钥匙已被我们握了40多年,这把钥匙若是让历史上那些盗墓贼拿到手,乾陵早被挖掘一空了。
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长达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没有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小毛贼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记载,野史里也懒得写。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功。
唐末农民起义,黄巢用40万大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挖走了半座大山。因为军中无饱学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结构特点,结果因为挖错了方向,终没得手。
史载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是个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率领兵丁一古脑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因为手中有了钱,便驱动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过程十分不顺,遇到的天气总是狂风暴雨,温韬受了惊吓,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
民国初年,孙连仲亲率一团人马,也想学学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最后却也没能捞得半点好处。
目前,许多专家认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从石山腹部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至于事实是否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只有等到打开地宫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以《无字碑》为题写议论文800字
在陕西省乾县县城以北梁山上的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可谓遐迩闻名,但当初立碑时为何“一字不铭”,成为1300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经合作研究,对此又提出一种新见解--武则天“无字碑”本有碑文。历代石碑中的巨制,因“一字不铭”引发后人无数猜测。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公元628-683年)与女皇武则天(公元624-705年)的合葬陵墓,它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园中惟一的夫妇两帝合葬墓,代表着唐和周两个王朝,从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到705年武则天死,乾陵在武则天亲自规划和指挥下修建,耗时长达22年。高大雄浑的“无字碑”矗立于陵园内城南面朱雀门外司马道的东侧,与其西侧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功德碑”--“述圣记碑”比肩而立。“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达98.84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4.12米、宽1.19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碑座长3.35米、宽2.65米、高1.10米,阳面是一幅2.14?0.66米的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
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据《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也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只是从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体俱备的题刻。“无字碑”上当初为何“一字不铭”?后人对此猜测甚多,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一是说武则天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因而一字不铭;二是说武则天“德高望重,无法可书,留后人评”,因而一字不铭;三是说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难定其称谓(如褒扬武则天,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不情愿;如贬斥其刻上“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又明明做过16年的“大周”皇帝),左右为难,干脆“一字不铭”。立碑时已拟好碑文且细致刻出“字格”。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与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分析研究史料后认为,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竖立的,而且武则天还为“述圣记碑”撰写了长达8000余字的碑文,为高宗歌功颂德(碑文为中宗李显书楷书),那么,这另一块碑自然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惟一的女皇帝、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即位后,曾大兴土木,借机炫耀自己:公元695年,下令铸九州铜鼎和十二生肖,置于通天宫;公元694年(距其死11年),又耗资百亿铸造“天枢”,上刻其功德和颂周贬唐之词及由她亲笔书写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那么,晚年的武则天怎么会不想借这块碑为自己歌功颂德呢?况且,武则天比高宗晚死22年,她有足够时间为自己这块碑筹划碑文一事。
他们反复观察研究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布满了4.5厘米见方的细线刻格子。这些格子一气刻成,整面贯通,从上到下84格,从左到右44格,有些线刻格子虽经1300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仍比较清晰。这些格子绝对不是后来刻上去的,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拟好碑文后才在碑上刻格子。根据碑阳面格子的总数算,该碑文约有3000余字。
另外,从文物考古学的叠压关系上看:“无字碑”上现有的题刻共有42段文字(碑阳31段、碑阴11段),起于宋朝,终于明朝。最早的一段文字刊刻在碑的阴面,是北宋末年徽宗赵佶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所刻;最晚的一段为明代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所刻。它们大都是当时身居要职的朝廷命官亲自题刻的。这些碑刻前后历时530年,大都是写实之作,分记事、抒怀和记游三大类。田亚岐等研究发现,这些题刻对细线格子都存在叠压关系,即:格子在前,题刻在后。从部分题词的拓片可以看出,有些是一个格子刻几个字,有的是几个格子刻一个字。这些又说明碑上的格子原来就有。
“无字碑”的阳面正中偏上,有一段题刻最具特色,最为珍贵。它是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大金朝第二代皇帝完颜晟的亲弟弟完颜宗辅(金文叫“阿卢补”)用契丹文字题刻的,旁边还有汉文翻译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题刻周围由6.2厘米宽的线刻缠枝蔓草莲花纹和有飞狮穿行其间的图案构成边框,通高142厘米、宽96厘米。只有这段文字是将原来碑上刻的格子磨掉后刻的。
武则天滥施暴行,中宗李显怀恨在心,只得“无言”相对已撰写碑文,且格子已刻成,那么当时为何不刻一字呢?田亚岐和高发两人研究后认为,这不应从武则天本人身上找原因,而需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从她的继任者身上找原因。
武则天虽在位16年,叱咤风云,英雄一世,但到了晚年,尤其是临终前却极为凄凉和黯淡。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和崔玄目韦、桓彦范等率左右御林军500余人发动了“玄武门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迎中宗李显入朝,逼武则天让位给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则由长生殿住进了上阳宫。同年11月,82岁的武则天病死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5月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唐中宗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却长期在其*威下惶恐度日,几度险遭毒手。李显对母亲滥施酷刑、滥杀无辜的暴行也是非常憎恨的。武则天先后毒死太子李弘(谥号“孝敬皇帝”);废太子李贤(高宗第六子,谥号“章怀太子”)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皇位,贬逐出京。先后20多年间,李显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每次听到武则天派人来看他,他都吓得胆战心惊。他的长子李重润(谥号“懿德太子”),女儿李仙蕙(中宗第七女,谥号“永泰公主”)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此外,武则天晚年还一直思谋着将皇位传给其武家侄儿。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的中宗,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
田亚岐等研究推断,武则天在世时撰写的碑文(作者尚不知是谁),极有可能同武则天的《垂拱集》、《金轮集》及其它珍贵史册图册,一起被埋藏在乾陵的地宫里。
其实,“无字碑”并非无字,如果仔细观察,上面密密麻麻刻了许多文字,这全是宋、金以来人们因“无字”之憾而添补的题识。女皇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树碑而不立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职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她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作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皇位。第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庭”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处于最低处。第五,在其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职是之由,武则天无法为自己立传,而只能以“无字碑”来为后世定基调。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土,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在陕西省乾县县城以北梁山上的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可谓遐迩闻名,但当初立碑时为何“一字不铭”,成为1300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经合作研究,对此又提出一种新见解--武则天“无字碑”本有碑文。历代石碑中的巨制,因“一字不铭”引发后人无数猜测。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公元628-683年)与女皇武则天(公元624-705年)的合葬陵墓,它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园中惟一的夫妇两帝合葬墓,代表着唐和周两个王朝,从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到705年武则天死,乾陵在武则天亲自规划和指挥下修建,耗时长达22年。高大雄浑的“无字碑”矗立于陵园内城南面朱雀门外司马道的东侧,与其西侧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功德碑”--“述圣记碑”比肩而立。“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达98.84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4.12米、宽1.19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碑座长3.35米、宽2.65米、高1.10米,阳面是一幅2.14?0.66米的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
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据《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也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只是从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体俱备的题刻。“无字碑”上当初为何“一字不铭”?后人对此猜测甚多,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一是说武则天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因而一字不铭;二是说武则天“德高望重,无法可书,留后人评”,因而一字不铭;三是说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难定其称谓(如褒扬武则天,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不情愿;如贬斥其刻上“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又明明做过16年的“大周”皇帝),左右为难,干脆“一字不铭”。立碑时已拟好碑文且细致刻出“字格”。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与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分析研究史料后认为,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竖立的,而且武则天还为“述圣记碑”撰写了长达8000余字的碑文,为高宗歌功颂德(碑文为中宗李显书楷书),那么,这另一块碑自然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惟一的女皇帝、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即位后,曾大兴土木,借机炫耀自己:公元695年,下令铸九州铜鼎和十二生肖,置于通天宫;公元694年(距其死11年),又耗资百亿铸造“天枢”,上刻其功德和颂周贬唐之词及由她亲笔书写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那么,晚年的武则天怎么会不想借这块碑为自己歌功颂德呢?况且,武则天比高宗晚死22年,她有足够时间为自己这块碑筹划碑文一事。
他们反复观察研究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布满了4.5厘米见方的细线刻格子。这些格子一气刻成,整面贯通,从上到下84格,从左到右44格,有些线刻格子虽经1300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仍比较清晰。这些格子绝对不是后来刻上去的,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拟好碑文后才在碑上刻格子。根据碑阳面格子的总数算,该碑文约有3000余字。
另外,从文物考古学的叠压关系上看:“无字碑”上现有的题刻共有42段文字(碑阳31段、碑阴11段),起于宋朝,终于明朝。最早的一段文字刊刻在碑的阴面,是北宋末年徽宗赵佶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所刻;最晚的一段为明代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所刻。它们大都是当时身居要职的朝廷命官亲自题刻的。这些碑刻前后历时530年,大都是写实之作,分记事、抒怀和记游三大类。田亚岐等研究发现,这些题刻对细线格子都存在叠压关系,即:格子在前,题刻在后。从部分题词的拓片可以看出,有些是一个格子刻几个字,有的是几个格子刻一个字。这些又说明碑上的格子原来就有。
“无字碑”的阳面正中偏上,有一段题刻最具特色,最为珍贵。它是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大金朝第二代皇帝完颜晟的亲弟弟完颜宗辅(金文叫“阿卢补”)用契丹文字题刻的,旁边还有汉文翻译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题刻周围由6.2厘米宽的线刻缠枝蔓草莲花纹和有飞狮穿行其间的图案构成边框,通高142厘米、宽96厘米。只有这段文字是将原来碑上刻的格子磨掉后刻的。
武则天滥施暴行,中宗李显怀恨在心,只得“无言”相对已撰写碑文,且格子已刻成,那么当时为何不刻一字呢?田亚岐和高发两人研究后认为,这不应从武则天本人身上找原因,而需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从她的继任者身上找原因。
武则天虽在位16年,叱咤风云,英雄一世,但到了晚年,尤其是临终前却极为凄凉和黯淡。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和崔玄目韦、桓彦范等率左右御林军500余人发动了“玄武门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迎中宗李显入朝,逼武则天让位给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则由长生殿住进了上阳宫。同年11月,82岁的武则天病死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5月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唐中宗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却长期在其*威下惶恐度日,几度险遭毒手。李显对母亲滥施酷刑、滥杀无辜的暴行也是非常憎恨的。武则天先后毒死太子李弘(谥号“孝敬皇帝”);废太子李贤(高宗第六子,谥号“章怀太子”)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皇位,贬逐出京。先后20多年间,李显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每次听到武则天派人来看他,他都吓得胆战心惊。他的长子李重润(谥号“懿德太子”),女儿李仙蕙(中宗第七女,谥号“永泰公主”)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此外,武则天晚年还一直思谋着将皇位传给其武家侄儿。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的中宗,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
田亚岐等研究推断,武则天在世时撰写的碑文(作者尚不知是谁),极有可能同武则天的《垂拱集》、《金轮集》及其它珍贵史册图册,一起被埋藏在乾陵的地宫里。 作者 30814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