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问答 生肖问答

坐像下狼不是狼生肖_坐下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05 人已围观

简介1.古代埃及在建筑、医学、文字、历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2.“兽首”都有哪些还下落不明?!3.漳州有什么美丽景点?4.龙门山的人文历史非洲传统工艺:黑人部族的面具木雕班巴拉人木雕 班巴拉人是马里最大的一个部族,除沙漠地区外,遍布全国。他们是一个勇敢而有智能的部族,坚持自己的传统宗教和风俗习惯。他们的木雕像特征是:脸面凸起,唇部方尖,发饰下坠,姿态生硬而有力。一种叫“塞古”的雕像,其鹰钩鼻从头

1.古代埃及在建筑、医学、文字、历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2.“兽首”都有哪些还下落不明?!

3.漳州有什么美丽景点?

4.龙门山的人文历史

坐像下狼不是狼生肖_坐下是什么生肖

非洲传统工艺:黑人部族的面具木雕

班巴拉人木雕

班巴拉人是马里最大的一个部族,除沙漠地区外,遍布全国。他们是一个勇敢而有智能的部族,坚持自己的传统宗教和风俗习惯。他们的木雕像特征是:脸面凸起,唇部方尖,发饰下坠,姿态生硬而有力。一种叫“塞古”的雕像,其鹰钩鼻从头越额而下,身躯细长并呈圆柱形;半圆形的乳房,雕刻在胸部较下的部位;两臂自然下垂,手部宽大,呈爪状或手掌张开,有突出的蛙嘴,发式也很别致。而且很少涂颜色,但附加装饰品和金属钉,有的嵌入贝壳或珠子作眼睛,鼻子和耳朵上附有精美的铜环。班巴拉人的契瓦拉羚羊顶饰十分有名。羚羊是班巴拉人的象征,当地青年男女喜欢在喜庆节日时,用这种饰物装饰自己。班巴拉人经常将羚羊题材用于木雕,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重复它,而是把它同人像及其它动物形象结合起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在尼日尔河上游,有一种水平式羚羊面具。其特点是两角向上而又向外弯曲,口形大张,好象在欢叫;后背有一个优美的曲度,刻有表示羚羊毛皮的刻纹;表面光滑,图案匀称;羚羊腿用曲折线表现。在布古尼的一些村落里,水平式羚羊面具被垂直式的苏古尼面具所代替。这种构图是一种较古老的形式,是跳羚羊舞佩戴的面具。在这类构图里,羚羊鬃是人字形,羚羊躯干上有一些动物形象(蜥蜴﹑马﹑小羚羊),并且在上面经常雕上一个女人像。

多贡人木雕

多贡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落。他们是几百年前从南方迁徙来定居在廷巴克图以南的。其木雕艺术,同多贡人一样,具有独特的个性。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大约产生在200多年以前。这是一种举着胳臂的人像,往往同动物雕刻结合在一起,其形象在祭祠器皿﹑凳子及木槽上都可以看到。这种雕像的特征是:木料坚硬如石,多为灰色或斑红色,动态生动优美,极其富于表情。有的人像具有男女两性的特征:面部有胡须,乳房突出,脐带显著,后背弯曲,臀部线条突出并猛然折断,多为跪像或坐像,有的佩戴珠宝,有的拿着斧头,还有抱着孩子的。较近代的多贡人雕像,构图趋于几何形体,具有庄严宁静之感。特征是:雕面明显,雕线多呈直角形,身躯与四肢有形似宝石的切面,脐带呈金字塔形,头部往往形成一个半圆形,在下额处切断,两目和嘴呈三角形或方形,两耳为半圆形下垂物,鼻直如箭,有的佩戴串珠,有的把两个人像并排安放在一个台座上。多贡人也有面具,是用洗练﹑大胆而概括的形式处理的。其特征是:形状细长,有时呈长方形,凹颊与鼻梁明显分开,鼻梁呈长方形或人字形,富于装饰性,口形好象一个突起的圆锥体,人面造型与动物形象混合在一起。多贡人还有一种多层面具,带有一个镂空雕刻的顶饰,高达5米。卡纳加面具是一种有“■”式图案的圆形面具,顶上有祖先像。对这种图形的寓意,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是猎取飞鸟的象征;也有人认为,它是多贡人神话鳄鱼的象征。多贡人面具种类多达80余种,都用于舞蹈装饰。

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落,定居在象牙海岸北边以及布基纳法索和马里的某些地区。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祖先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的雕刻作品大体上分为5类:德布勒雕像。身躯与四肢细长并呈圆柱形安放在一个狭窄的底座上,头部有时很小,颈部细长。举行祭祠仪式时使用这种雕像。德格勒面具。夜间举行葬礼时使用的一种形状不大的盔形面具。顶上有一个抽象人像,没有胳臂。构图对称﹑工整,面部表情庄严宁静。雕像作品。形式简练,充满活力。向前突出的身体各部(头﹑乳房﹑脐带等)形成一种韵律感。发饰有一遮盖前额的下垂物,面颊突出,乳房圆尖,腹部在脐带处向前突出,两臀细长,手脚有时夸大形似兽爪。肩膀后倾,背部弯曲,具有一种平衡感。人像有立像﹑坐像﹑骑马像,在送葬时把雕像放在带盖的祭皿上,有时把雕像装饰在椅子或乳油碟等日常生活用具上。青年农民举行农活竞赛时则把雕像放在田地里。鸟的雕刻。鸟是塞努福部族的象征,雕刻形式简单,往往雕成展翅的样子,有时鸟的形象也作为装饰品安放在面具上。喷火兽面具。这种面具用于宗教仪式。面具的中部,即眼睛和鼻子的周围,有各种动物形象,如野猪﹑袋狼﹑水牛﹑羚羊﹑鳄鱼﹑猿猴﹑鹤﹑ @鹰或蜥蜴。

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从尼日尔河发源地迁徒到几内亚来的。雕刻风格与班巴拉人有些联系。特点是:形式简单,头大,有尖尖的鹰钩鼻,发式新颖;头部前倾,由两祗无手胳臂支撑着;身躯庞大而呈桶状,有的腰部紧缩,两腿短小粗壮。巴加人各阶层都有相应的面具。在收获季节或葬礼时佩戴。如尼姆巴肩荷面具,体积庞大,重60多公斤,下半部分有4个支承物,以便放在佩戴者的肩膀上,这种面具的光滑面与雕出的线条﹑鱼脊骨花纹及其它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些铜钉作为装饰,形成平衡和谐的感觉。还有一种高2米的班达彩色面具,是巴加人较高阶层人的代表。

鲍勒人和古罗人木雕

鲍勒人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是象牙海岸最大的部族之一。鲍勒人同居住在这裹的古罗人和塞努福人混居在一起,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鲍勒人和古罗人对象牙海岸的艺术都曾做过贡献。鲍勒人和古罗人的雕刻艺术很有特色,如果认为非洲艺术风格粗野﹑形式原始,那末看到鲍勒人和古罗人这种有素养的艺术之后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雕刻是鲍勒人和古罗人用来给他们的祖先和神造像的。他们在塑造对象时,总是以写实的态度来进行创作,在遵循传统习惯时,没有放弃对人物个性的典型刻画,因此所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鲍勒人雕像姿态肃穆雅静,多为立像或坐像;双手放在胸前或抚摸胡须;双腿粗壮丰满,两膝微向内转;身躯修长而圆润,并雕有明显的装饰性文身;雕刻表面磨光发亮,涂油抹黑。古罗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刻工精细。鲍勒人的面具也很优美动人,面部表情安静古雅。胸部极为精巧,清楚的睫毛,分明的眼眶,光滑额头上的装饰性刺花,波纹起伏的头发,脸庞的曲线轮廓,都证实鲍勒人艺术的高度技巧。

阿散蒂人木雕

阿散蒂人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他们的木雕艺术十分雅致。如阿库阿巴雕像,是民族风俗中常用的小型木雕品。这种雕像是妇女带在腰布上的,以表示能够生育美貌的孩子。阿散蒂人不崇拜祖先偶像,但敬仰“金凳子”的神权。“金凳子”是一只木凳,它有一部分是用金叶包镶的。这种神凳的基本样式不断地改变,后来以金银薄叶镶面,凳腿和人像凳腿都是用镂空细工雕成的。

约鲁巴人木雕

约鲁巴人是非洲较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大都定居在尼日利亚西南部广大地区,并且深入到达荷美(今贝宁共和国)﹑多哥和加纳境内。这个民族既受到地中海和东方艺术的影响,又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他们创作的木雕多以象征手法表现对象,雕像色彩鲜艳,串珠装饰丰富,而人和动物形象相配合又是这种艺术的主要特点。约鲁巴人木雕种类有:国王﹑贵族和酋长雕像,宝座上的雕像花纹,寺庙门口两侧和只廊的雕花柱,雕花祭坛上的神像以及各种木器和雕刻器皿。雕像的特征是:嘴唇丰满前突,眼睛大睁﹑瞳孔圆大,眉毛和睫毛清楚可辨,乳房硕大下垂。约鲁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具,并按照一定的宗教仪式佩戴,多受人尊敬的面具有两种:格莱德面具,呈半球状,戴在头上或斜扣在额前。前额向上倾斜,发饰复杂,双目圆睁,表情丰富。伊帕大型面具,呈桶状套帽形,套戴在整个头上。有的被雕成大张着嘴,眼睛突出的双面头像,在头顶上耸立着一个庞大的色彩鲜艳的装饰物。

伊博人木雕

伊博人居住在尼日利亚东南及尼日尔河三角洲东部,以务农为业。他们的面具作品有白脸女人和黑脸男人,人像雕刻,身躯及颈部细长,头部短小。

巴彭德人木雕

巴彭德人居住在扎伊尔宽果河﹑卢伊河及因济亚河之间西部,他们的面具形式新颖,构图协调,其特点是,睫毛弯曲,眼睑下垂,前额突出,颧骨高突,下颏细尖,鼻尖稍微上翘,鼻孔露出。

巴库巴人木雕

巴库巴人居住在扎伊尔开赛河及其支流桑库鲁河之间。雕刻艺术丰富多彩,保存了下来的19个国王雕像,都是两腿交扠盘坐的坐像,并佩戴刀剑及其它表明个人特殊成就的标志。巴库巴人通常使用的面具有:邦博面具。一种外表镶有铜叶的大型木盔面具,额头显著突出,用竖线把宽大的鼻子同三角形的嘴连接起来,参加会社仪式戴这种面具。马桑博面具。这种面具有一个藤框,上面覆盖棕榈叶,并用缝上去的附属物如贝壳﹑串珠和皮革块等作为装饰。祗有鼻﹑嘴和耳朵是木雕的。家长从前佩戴它,用来强迫女眷服从他的领导。现在舞蹈演员佩戴它,在市场上表演节目。谢纳-马卢拉面具。这种面具色彩鲜艳美观,装饰富于变化,丰富多彩。眼睛雕成圆锥体形,周围镂刻出许多小孔。

巴卢巴人木雕

巴卢巴人居住的范围,包括扎伊尔的东南部,远至坦桑尼亚和姆韦鲁湖一带。他们的雕像没有粗糙怪诞的形式和忧郁的内容,其特征是:发饰复杂多为十字形或波浪形,头发与前额分界明显,两眼成杏核状,耳朵小巧,身上雕有文身,表面光亮。女人形象最常见的作品是地神像,而男人形象则以部落英雄为主要对象。每个酋长都有威严的雕像。一种称作“乞妇”的女人像更富于表情。孕妇在临产前经常把这种雕像放在自己的房门前,过路的人把礼物放在那裹,产妇在产期可以不致于因为不劳动而生活困难。在巴卢巴人的风俗习惯中,面具没有雕像所起的作用大。但是他们也雕刻一些生动的面具。如基佛韦贝面具,呈半球形,雕有槽纹,并在沟纹内涂上白色。这种面具是任命重要的酋长和访问高官显赫时佩戴的。

古代埃及在建筑、医学、文字、历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完美身材的标准为:马甲线、大长腿等。

1、马甲线

马甲线是大众公认的完美身材标准之一。马甲线的练习会使人眼前一亮,不管是低腰裤还是紧身衣都可以穿。腹部没有过多的脂肪,就是由腹外斜肌和腹外斜肌组成,腹肌与腹外斜肌之间可以形成两条直立的肌肉线,看起来和马甲很像,所以叫马甲线。

2、大长腿

没有什么比大长腿更吸引女人的了,如果人的腿并拢,只碰到大腿中间,小腿肚,膝盖,脚后跟四个点,那么腿就长了。上下比例为5:8,这被称为黄金分割法则,从头部到脚踝的黄金分割点是肚脐,从脚到肚脐的黄金分割点是膝盖,只说腿长,90~93厘米的腿是标准的。

保持完美身材的技巧:

1、持之以恒。保持完美的身材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跑步、游泳、瑜伽等,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

2、可以选择举重、俯卧撑等力量训练方式。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保持健康和良好的身材。避免过于苛刻自己,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放松和享受生活。

3、坐有坐像,挺直腰板,不要抖腿、跷二郎腿;站有站姿,抬头挺胸,不要低头含胸、弯腰驼背;睡有睡像,能够平躺就尽量平躺,不要经常侧着身子睡,也不要趴着睡;吃有技巧,不要狼吞虎咽,不要经常单边嚼东西,要两边轮流换,当然尽量少吃太硬的东西。

“兽首”都有哪些还下落不明?!

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其建筑分为3个主要时期:①古王国时期的建筑以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为代表。古埃及的建筑师们用庞大的规模、简洁沉稳的几何形体、明确的对称轴线和纵深的空间布局来体现金字塔的雄伟、庄严、神秘的效果。②中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代表。这一时期已采用梁柱结构,能建造较宽敞的内部空间。建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实例。③新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它主要有围有柱廊的内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厅和只许法老和僧侣进入的神堂密室 3 部分组成 。其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

古埃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

埃有人想信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活”。就像植物在冬季死去,来年可以再生一样。他们崇拜的大神之一——执掌“阴司”的奥西利斯,就同时掌管着给植物带来苏生的洪水,而奥西利斯本身,也曾是给敌人杀死,后来经他的妻儿的法术才得以重生的。所以埃及的祭司们相信:只要把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他们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这样产生了著名的“木乃伊”(经药物泡制、包扎和密封的尸体)以及装饰豪华的棺匣和牢固的金字塔。

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还宣扬人的灵魂无所不在,金字塔越是庞大稳固,法老王也就可以永生不朽。有力学上说,这个底边广阔,体积宏大的方锥体,的确最为稳固,而在心理的感受上它也确实让人觉得“不可动摇”。

在卡夫利法老王的金字塔旁边,伏卧着高达二十米的巨大石雕“司芬克斯”——人首狮身像,这个怪物在战乱和风沙的侵袭下,其面部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所以人们常把“司芬克斯的笑容”作为一种神秘表情的同义语。

古埃及的雕刻和绘画的独特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神和君王的崇拜,要求按照“应有”的样子,而不是实际看到的,把他们表现为尽可能地充分和完满,由此而造成了一定的格式。比如,法老王的立像常是左脚在前,坐像则必是两手搁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并且保持着丝毫没有转侧的所谓“正面律”。

作品《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是古埃及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国时期人像雕刻的惯例,用石灰岩制作的雕像通常是着色的。因男子常在户外活动,风吹日晒,故躯体涂以棕色。女子深居简出,躯体涂以淡**,这两尊雕像线条柔和,舒展。为追求人物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于运用各种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动性,用铜做眼睑,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并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发生光辉。

《涅菲尔蒂王后像》是埃及新王国时期具有革新精神的代表作,强调艺术要从理想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真实地描绘人及其周围的世界,作品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神化倾向,努力表现出人的特性,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古代东方美丽女性的形象,自然生动,脸部洋溢着活力和女性的美,完全摆脱了过去王后雕像只是强调其高贵地位的旧手法。

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许多神庙,卡纳克阿蒙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建于公元前1800多年,占地24.28公顷,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柱厅,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

阿布辛贝勒神庙是埃及石窟神庙的代表作,是在尼罗河岸的一个悬崖上开凿的。神庙前耸峙着四尊高21米的摩崖巨像,这是新王国时期拉美西斯二世自己的雕像。雕像面向东方倚山而坐,好像是从山崖中长出来的。

太阴历

这是古埃及出现较早的历法,并结合星象(特别是天狼星)的季节变化进行优化,后者的变化周期是恒星年,可近似视作是回归年长,之间相差只是10来分钟。但由于太阴历的年长与回归年不通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之后该历法被政治活动逐渐废弃,极少见于历史文献中的纪年,只用于宗教性的事务,同时埃及人也依据其与季节的关系指导生产。

太阴历的月首始于新月,每月29或30天,每天都有各自的名称,其中部分与月相有关。每年由12或13个月组成,月份名称可以参考这里,不过关于第13个月的安排规则,今人知甚少。与其他使用太阴历地区的普遍现象不同,古埃及太阴历的一日之始是早晨而非傍晚。

民用历法

古埃及的民用历法是所谓的Annus Vagus(“徘徊年”,Wandering Year),每年365天,分为3个季度12个月,每月3周,每周10天,另有额外的5天在年末(也有说是年初)作为节庆时间,依次对应冥神奥西利斯、太阳神何露斯、黑暗之神塞特、生育女神伊希斯与死亡女神尼芙蒂斯的生辰。现在一般将古埃及历法视为公历的渊源。有个问题是,为什么很多历法都作类似的安排,空出5天不属于任何月份呢?

民用历法的基础的尼罗河的水位,由此划分出Akhet(洪水)、Proyet(生长,相当于冬季)与Shomu(收获,相当于夏季)三个季度。这是由于尼罗河泛滥可以让土壤更为肥沃,对于埃及的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古埃及历法是太阳历或天狼星历,倒不如说是尼罗河历。月份表示只是某季度第几月而已,如I Akhet是每年第一个月,II Proyet是第4个月。日期也只是用某月第几天的方式表示。

古埃及季度名的象形文字表示

中王朝与新王朝时期,各月分别有了自己的名称,自I Akhet起,依次为:Tekh(Dhwt)、Menhet(Pa-n-ip.t)、Hwt-hwr(Hwt-hwr)、Ka-hr-ka(hwr)、Ka-hr-ka)、Sf-bdt(Ta-’b)、Rekh wer(Mhyr)、Rekh neds(Pa-n-amn-htp.w)、Renwet(Pa-n-rnn.t)、Hnsw(Pa-n-hns.w)、Hnt-htj(Pa-n-in.t)、Ipt-hmt(Ipip)、Wep-renpet(Msw-r’),其中括号中的是新王朝时期的称呼。

民用历沿用先前的太阴历习惯,以天狼星偕日升(约合公历的7月19日前后)为一年的起始,这最早见于公元前三世纪第一王朝的历史记载,实际采用时间则要更早些。天狼星偕日升标志着尼罗河在旧王国的国都——孟菲斯泛滥。

由于365日比实际的回归年长要短上1/4天左右,每隔4年,新年时间就要比实际提前1天,每过1460个回归年则提前一年,这是所谓的天狼星周期。有说法是古埃及历年与回归年之间的差异正是“徘徊年”之名的由来。

到了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三世颁布命令,决定每4年设置一个闰年。不过这一改革当时遭到了农民的反对,原因是旧历与农业生产紧密关联。直到公元前1世纪,置闰规则才为改革后的亚历山大历真正采用,并于公元前22年首次置闰,闰日不属于任何一个月,而是附加在空余出的几天中。

古埃及民用历法的一天也是始于早晨,也许是日出时分,但具体时刻不很确定。一日之内的时长是不固定的,每天白天分为12小时,晚上也分为12小时。

以上都没有什么困难的地方,个人看来真正的难点在于古埃及的纪年方式。长度大于一年的时间用法老即位后的第几年来表示,也就是“某某法老某年”的格式。具体某天的表示方式就是:第某年,某季度第某月,属某法老统治时期。在新旧法老交替的年份,新法老即位后,年数随即从旧法老的最后一年更改成新法老的第一年,次年为新法老第2年,以此类推。此外还有几种比较麻烦的情况,其一是某时期有两位法老联合执政,存在两种年号并行的情况,如托勒密十世14至17年与克利奥帕特拉三世8至11年是同一时期,这样的情况一共出现过5次。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埃及法老同时出任叙利亚的统治者,两国分别纪年,托勒密六世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统治时期有此情况。这些在现代的转换程序中应该都算是让人头疼的问题,必须先对埃及历史有详尽的了解。恐怕这也是几乎无人用古埃及历法表示当今日期的原因。

准太阴历

准太阴历的基础是民用历法,但并不取决于天狼星,主要作用是确定宗教节日的时间。其置闰法则是,倘若太阴年的新年早于民用年,则设置闰月,后来则有了25年的置闰法则。

此外古埃及还有类似现代财政年度的设置,见于托勒密二世19至27年与托勒密四世统治的数年间。财政年始于II Peret第1天,终于I Peret第30天,其他同民用历法。在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等天文记载中,还出现了若干不用法老年号表示的特定时期,很是烦琐,暂且先不去理会了……

除了后来衍生为公历的一年365天设置,古埃及历的另一贡献是对黄道十二宫的划分,他们在新王国时期已经知道了四十多个星座,考古学家在墓地和神庙中获得了类似“星位图”的记录。

埃及人很早就制定了历法(起算年代又公元前4241年、公元前4236年等说法)。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涨落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古代埃及人把每年一度尼罗河水开始泛滥的日子(大约在6月15日左右潮头到达孟菲斯)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在下埃及(古埃及尼罗河下游的部分)适逢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出现在地平线上。古代埃及人按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分为三季(泛滥季、耕种季、收获季),每季分为4个月,一年共12个月,每月30天,岁末增加5天节日,共计365日。这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第一部太阳历。但它同回归年即太阳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相比有四分之一天的误差,每过一百二十多年将有一个月的出入,如此累进一千四百多年以后方可周而复始。古埃及人已经知道这项历法的缺点,但因为行之已久难于纠正,只好由官方做些临时调整。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以埃及历法为基础,制定“儒略历”(“朱里亚历”即“凯撒历”);到16世纪又经改革,产生“格里高利历”(简称“格里历”),这便是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通用的“公历”的由来。

古埃及的文字

古代埃及文字的形体的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1、象形文字: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构成体系的古埃及文字材料,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体系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2、祭祀体文字:为实用和方便起见,书吏又将象形文字的符号外形加以简化,创造了祭祀体文字。3、世俗体文字:它是祭祀体文字的草写形式。与祭祀体文字对比,世俗体文字的连写形式更简单,已不具有图画特点,它的书写方向保留了祭祀体文字的传统。固定从右往左。4、科普特文字:它是古埃及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文字,深受希腊文、圣经文学的影响。 埃及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构成。

表意符号是用图形表示词语的意义,特点是图形和词义有密切关系。例如:表示水就画了条波形线≈,画一个五角星“★”表示“星”的概念。

表音符号是了把词语的发音表示出来,取得了音值。例如:猫头鹰的图形用作音符时,读[m]音,已失掉“猫头鹰”的含义。表示门闩的图形符号,代表 音,而另一个表示小山坡的符号,则用来表示[k]音。

限定符号是在表音符号外加上一个新的纯属表意的图形符号,置于词尾,以表明这个词是属于哪个事物范畴的。限定符号本身不发音。例如:在象形文字中,“犁杖”和“朱鹫”这两词的音符完全相同,都有两个辅音组成,读音为hb.区别词义的方法是:在hb后分别加上表示“犁杖”和“朱鹫”的限定符号。把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便可构成完整的句子。

古埃及的度量衡

古埃及最重要的长度单位是钦定的腕尺,长度是从肘至中指尖的长,约合20.62英寸。在象形文字中用前臂和手表示,读作迈赫(meh)。腕尺又被分成7掌或28指,每掌等于4指。边长为一腕尺的正方形,它对角线(长29.16英寸)的一半,叫做雷曼(remen),可分成20指,是第二个长度单位,也是丈量土地的主要单位。还有一种腕尺,只有17.72英寸,分为6掌。腕尺乘以100的积,叫哈特(khat),是丈量土地的基本单位。这一长度的平方,即10000平方腕尺,也是一个耕地面积的单位。

古埃及人主要的容量单位是哈努(henu),合29.0±0.3立方英寸,10哈努为一哈加特(heqet)。以次为基础再进行各种倍加,形成更大的谷物容量单位。另一容量单位是哈尔(khar),等于一立方腕尺的2/3,或相当于一个直径为9掌,深为一腕尺的容器容量。容量与水存在某种近似关系,因为一哈努的水重5德本(deben)。看来,容量单位乃源于水的重量单位。德本是一种同名的踝饰的重量,它的1/10叫加德特(qedet),即戒指的重量。

发达的古埃及的天文学

在非洲的尼罗河流域,曾有过繁荣的古代埃及文明。埃及的观天工作最初是由僧侣们担任的,他们注意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并从很古的时代起就知道了预报日食和月食的方法。可惜,这种方法是严格保密的,详细情况不得而知。

古代埃及人制定了自己的历法。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这就是说,天文学知识的产生来自于对自然界的观察。每年6月,尼罗河洪水泛滥,从上游冲来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得以茁壮成长。由此,埃及人产生了“季节”的概念。

古埃及的历法是从观测大犬星座得到的。大犬星座在我国被称为天狼星,在古埃及则称为“索卜乌德”,就是水上之星的意思。上面说过,古埃及的文明和尼罗河的泛滥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发现三角洲地区尼罗河涨水与太阳、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升起同时发生,他们把这样的现象两次发生之间的时间定为一年,共365天。把全年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余下的5天作为节日之用;同时还把一年分为3季,即“泛滥季”、“长出五谷季”、“收割季”,每季4个月。希罗多德说:“埃及人在人类当中,第一个想出用太阳年计时的办法,……在我看来,他们的计时办法,要比希腊人的办法高明,因为希腊人,每隔一年就要插进去一个闰月,才能使季节吻合,……”。

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时代,每当到夏天,天狼星从东方在黎明前升起来的时候,尼罗河就开始泛滥。埃及人把这看作是圣河泛滥的预告,因而视天狼星为神明,顶礼膜拜。他们修造庙宇,祭祀天狼,祈求丰收。埃及女神爱西斯的庙门正对着天狼星升起的方向。也有人认为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用来观测天狼星用的。

非常有趣的是,天狼星的埃及象形字也是三角形的,很像金字塔的形状。古埃及人把这一次黎明前天狼星从东方升起,到下一次黎明前天狼星又从东方升起之间的时间为一年,并把黎明前天狼星升起的一天定为岁首,这叫做狼星年。狼星年的长度是365.25天,于今天的精密数字365.2422天很接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是现行公历(又称阳历)的祖先。

埃及人把昼和夜各分成12个部分,每个部分为日出到日落或日落到日出的时间的1/12。埃及人用石碗滴漏计算时间,石碗底部有个小口,水滴以固定的比率从碗中漏出。石碗标有各种记号用以标志各种不同季节的小时。

古埃及的占星学是很发达的。正如古埃及文明的特色一般,他们的十二星座也是以古埃及的神来代表的。

埃及人除了知道北极附近的星星之外,从出土的棺盖上所画的图象上可以肯定,他们认识的星象还有天鹅座、牧夫座、仙后座、猎户座、天蝎座、白羊座以及昴星团等。埃及人认星的最大特征是把赤道附近的星星分围36组,每组可能是几颗星,也可能是一颗星。每组管10天,所以叫做旬星。当一组星在黎明前恰好升起的时候,就标志着这一旬的到来。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旬星文物是属于第三王朝的。注:从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332年,埃及共经历了31个王朝。

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朝法老齐阿普斯在开罗附近建造的。塔身高146.5米,塔底每面长230米,共计占地大约52 900平方米。全塔用巨石230万方,每方平均重约2.5吨。塔面所用的石头都经过细工磨平,全部用叠砌法,缝隙密合,不用泥灰,即使很薄的刀子也插不进去。齐阿普斯大金字塔不仅外观雄伟,而且角度、线条、土石压力等都事先经过周密计算,因而虽然历经四五千年,饱经风霜,而至今却仍然巍然矗立。这在还处于铜器时代的公元前3世纪中期,不能不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的埃及传说,齐阿普斯在建造大金字塔期间,分批分期地征调了全埃及的人力。仅仅为了铺设运石的道路,就征用了10万人,花费了10年时间将路铺好,金字塔分身的建造,又用了10万人,花费了30年的时间。

然而除去金字塔的壮丽、雄奇外,更耐人寻味的是,金字塔的四面都正确地指向东南西北。在没有罗盘的四五千年前的古代,方位能够定得这样准确,无疑是使用了天文测量的方法,也许就是利用当时的北极星——天龙星座来定向的吧!在齐阿普斯金字塔北面遗留下一条与水平方向成27度角的隧道。当年,从金字塔的中心,通过隧道,要望天空,恰好可以看到一夜之间几乎不动的天龙星座。埃及人首先利用当时的北极星确定金字塔的正北方向,其他三个方向也就不难确定了。

古埃及建筑

ancient Egyptian architecture

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其建筑分为3个主要时期:①古王国时期的建筑以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为代表。古埃及的建筑师们用庞大的规模、简洁沉稳的几何形体、明确的对称轴线和纵深的空间布局来体现金字塔的雄伟、庄严、神秘的效果。②中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代表。这一时期已采用梁柱结构,能建造较宽敞的内部空间。建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实例。③新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它主要有围有柱廊的内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厅和只许法老和僧侣进入的神堂密室 3 部分组成 。其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

发现文字

1798年,拿破仑将军远征埃及,这场对尼罗河谷的出征可谓损兵折将,然而,却使世人得以重见歌珊地湮没2000年的珍宝。1799年,法国远征军官布夏尔在埃及罗塞塔地区附近,发现一块非同寻常的黑色玄武石碑,碑体为磨光玄武岩,上面刻着三段文字,分别由古埃及象形文字、阿拉伯草书、希腊文组成。学者们大胆假设:这是同一篇文献的三种文字版本。而其中希腊文为所人们认识,在正确地译出那段希腊文以后,再设法找到希腊文字和那些象形文字之间的关系,由此,揭开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谜便拉开了它的序目。

商博翻译

象形文字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变化无穷的文字体系。商博经过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最后从国王的名字入手(也就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中著名的国王圈),首先译出埃及文“克娄巴特拉”,这个词所代表的意思,你一定不会陌生,即征服凯撒大帝的埃及艳后。任何伟大的发现事后看来都似乎是简单的,但在当时,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困难重重,这是因为3000年来象形文字出现了许多变体,现代的人们已经十分了解这些变体,懂得“古体”埃及文有别于“新体”,而“新体”又不同于“现代体”,但在商博良之前谁也不知道这些变化,而这位伟大的语言及考古学家用超人的智慧为人类找到了破译象形文字的钥匙,而这也是打开埃及古文化的一切门锁的钥匙。

漳州有什么美丽景点?

楼主你好!...

在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目前已经回归的有五件:

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

其中,除猪首外,其他四件铜像的回归均与拍卖有关。

2000年4月底和5月初,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以774.5万港币拍得牛首、818.5万港币竞得猴首,而虎首则以1544.475万港币成交。

2007年9月初,港澳爱国企业家、国宝工程顾问何鸿燊博士于9月20日以6910万港币购得马首铜像,并宣布将其捐赠国家。 惟一没有拍卖公司介入、而是以公益方式回归的是猪首铜像,不过也与何鸿燊有关。

圆明园十二件生肖兽首铜像有五件已经回归,另外五件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铜像一直不知所踪,鼠首和兔首铜像极有可能是最后的两件。

龙门山的人文历史

1、海月岩

海月岩的山门别具一格,由两块长形石条斜立互倚构成三角形的山门,名曰:不二门。因四周巨石重叠,游人上山入寺,必经此门,没有第二条通道。山门两侧刻有楹联:青莲布地开三岛,巨藕通天只一门。游人过了山门,一眼便望见修建于天然大石洞中的海月岩寺。

海月岩好风景,石头盖屋顶这是当地人传颂的俗语,也形象地概述了海月岩寺庙内建筑的特点,它们的屋顶大都由一块石头直接盖成,真是浑然天成。海月岩寺又名海月庵,供奉释迦牟尼坐像及十八罗汉。寺殿规模虽不大,却构筑精巧,装饰美观,其殿顶是一整块花岗岩大石板,据介绍长约50米、宽约20米、厚3至5米,重达数百吨。大石板下两侧,有石壁支撑,寺门石柱上有副以海月藏头的联语:海气凝云云气结成罗汉相,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提心,生动描述海月岩的奇观胜景。

2、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3、东南花都

东南花都位于漳州百里花卉走廊黄金地段的漳浦马口,国道324线旁,是历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举办地,是国家4A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总面积7800亩,投资3.2亿。区内有2700亩的花卉博览园(内设有棕榈园、锦绣漳州园、沙生植物园、榕树盆景园、荫生植物园、花卉长廊、花卉培育基地、大地艺术展区、纪念林植物区等功能区域等),1500亩的闽南花卉生产科技园区,2万平方米的主展厅。花博园设有六园六馆、一市一庄,六园即锦绣漳州园、棕榈园、榕景园、沙生植物园、闽南瓜果园、儿童园;六馆即萌生植物馆、沙漠植物馆、奇石馆、盆景精品馆、洋兰馆、国兰馆;一市即花卉超市;一庄即花博园紫溪山庄,是一处集观光、观赏、休闲、、生产、商贸、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胜地。

花博园以其旖旎的花木胜景、清新的自然风光和幽静的策士溪乡村俱乐等配套设施,吸引了一批批市内外客人到这里休闲、度假、开会或培训。花博园正逐渐成为名闻遐迩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4、漳州花博园

福建漳州东南花都位于漳州市百里花卉走廊的中心地段,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在已有花卉种植,生产、展览、观光等设施的基础上建成集花卉、盆景、奇石展区、茶农世家茶文化走廊、人间百态艺术雕塑展、大型植物迷宫、策士溪乡村俱乐部、全国百家美食联展、大地艺术景区等项目在内的多功能综合生态旅游基地,整个花博园,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百里花走廊,形成了一个集休闲、、购物、经贸、会展为一体的大观园。

5、漳州三平风景区

漳州三平风景区三平风景区位于漳州西南部平和县文峰境内,是闽南粤东一带的朝圣旅游胜地。景区以闽南千年古刹三平寺为中心,占地面积共12平方公里,包括三平寺、毛氏洞、红军会师纪念馆等景点,有古代八景和现代二十四景之称。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绮丽,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50万人次。省园林专家称,三平风景区具有佛教文化、红色文化、医药文化等六大文化。三平寺的签诗文化也极富特色,这里香火旺盛,旅游朝圣者远至东南亚及欧美各地。

6、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滨海火山是一处典型的第三纪火山地质地貌,是距今17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岩浆由地球深处沿北东向断裂处向上涌出喷发形成的,火山构造显现异常清晰,反映了西太平洋新生代惊心动魄的火山活动和地质构造的历史进程,经漫长的地质演化,最终形成当今罕见的地质地貌景观。景区内保存了中心式火山喷发构造形迹和后期风化海蚀地质地貌。主要地质遗迹有:柱状玄武岩、古火山口、火山喷气口群和玄武岩的西瓜皮构造等四种。景区由一山(香山)、二岛(林进屿和南碇岛)、三湾(崎沙湾、江口湾和后蔡湾)组成,景区内一大批独特的火山地貌奇观,具有地质构造学、火山学、古地理学、地震学、大地构造学等多学科的科研价值。该景区规划开发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工程分三期实施,拟建成一个集地质遗迹保护、科研科普、国际会议、观光揽胜、海上运动、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和疗养健身为一体的旅游区。现已筹建二期工程,规划用地3000亩,主要项目在崎沙湾、江口湾至后蔡湾,建星级火山酒店、国际旅游度假村、海之韵疗养院、火山地质博物馆、火山风情街、海峡国际会议中心(含五星级酒店)、火山动感广场、帆船俱乐部、滨海旅游大道和其他配套服务设施。

7、天福茶博物院

天福茶博物院位于漳浦县盘陀镇天福茶庄内,国道324线旁,占地80亩,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博物馆。博物院内有四大主馆,八大景观,主展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两层中式仿古。展出了茶叶科技、茶叶发展史、世界茶情、世界茶文化、现代茶艺、各式各样的名贵茶壶、茶与诗、茶与画、茶与人类健康及茶叶多元化利用等有关的茶知识,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天福的发展史,不仅可以了解茶文化史,而且还能欣赏到天福独有的陆羽无我茶会、台湾四序茶会、唐宋煮茶听诗、清朝宫廷茶礼、云南少数民族茶礼及日本茶道等茶艺表演。

8、漳州东山风动石

座落在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崖上的素的东山风动石,一直是岛上人民最引以为荣、视如珍宝的自然奇观,是旅游者最喜爱的美景之一。东山风动石以奇、险、悬而居全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人们常说,到了闽南,不到东山,是一件憾事;而到了东山,不到风动石,则更是一大憾事。的确如此。

这风动巨石耸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宽44.47米,长4.46米,重约200顿,上尖底圆,状似仙桃,巍然搁在一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斜的磐石上,两石的接触面仅为十余平方厘米。狂风吹来时,巨石轻轻摇晃不定,人若仰卧盘石上,跷起双足蹬推,巨石也摇晃起来,但又不会倒下。人们站在风动石下面,有一种惊险的感觉,叹为天下奇观,故名风动石,诗曰:风吹一石万钧动。

风动石上有明永历戊子(1648年)秋巡抚路振飞题刻的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士奇。盘石右侧有明代霞山居士题写的东壁星晖四个大字,左边竖起石碑由明水师提督程朝京题诗。

风动石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海上倭寇侵扰东山岛,企图抢走这奇异的风动石,用了数艘兵舰,套上绳索,拼命拉它,可是倭寇费尽了力气,只听到嘣了几声,绳索全断了,倭寇纷纷掉落海里,十分狼狈,风动石却依然屹立在原地。

9、旧镇紫薇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他的名篇《陋室铭》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读来朗朗上口,意蕴深远。位于闽东南富庶宝地之一隅的漳浦乌石紫薇山,正是刘禹锡这一神来之笔的真实写照。自古以来,此山地灵人杰,钟灵毓秀,可谓一方宝地。

从漳浦县城往东驱车约20公里,来到了有着千年港口古镇之称的旧镇,进入乌石妈祖旅游区,与紫薇山的亲密接触便从此开始。紫薇山又称龙山,位于乌石北侧,山上奇峰挺秀,怪石嶙峋,有紫薇、鹊石、双剑诸峰。紫薇山区土地富饶、民丰物阜。勤劳的乌石人,用自己的双手,种植出新鲜的蔬菜、饱满的稻米,还让漫山遍野变成水果的天堂。在这里,荔枝红、香蕉绿,甘蔗节节高、桃李满天下。都说秀色可餐,在紫薇山,秀色真的是可以餐,最让人垂涎欲滴的还得数挂满枝头的沉甸甸的荔枝果。无论是村前屋后,还是山道两旁,你总能见到千千万万的果实在微风中轻轻点头。明万历年间,紫云寺九云法师也曾在紫薇山大量培植荔枝果树。另据《福建通志》记载,漳州盛产荔枝,而漳浦为最,主要产于乌石紫薇山中,相袍紫、马上娇等出自乌石的荔枝品种,因味甘色丽,实大核小,被隆庆皇帝列为贡品。在众多的荔枝品种中,乌石荔枝属上乘之品,因而享有荔枝皇后之美誉。

10、河坑土楼群

河坑土楼群位于书洋镇典江村河坑自然村,从书洋镇政府往西12公里处,有三个土楼群共有27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楼建于1549年,著名的北斗七星土楼群就位于此处。

站在狮子地冻山顶,可以从三个方位看到不同造型的三个土楼群共有27座。在右前方的一片开阔地与山坡连接处,座落着7座土楼,就是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春贵楼、绳庆楼、南动楼、永荣楼,就是北斗七星。往左前方看,两条小河流在山脚下交汇,形成了河坑村风水结晶丁字水,沿着丁字的小河流两岸,分布着6座方形大土楼,3座圆形大土楼。再向左后方看,在曲江自然村里,有庆南楼、庆裕楼等11座土楼。

走在河坑村高大林立却带有泥土烟火气息的土楼群中,有种归隐田园的恬静。每座土楼都是河卵石砌基础,深层泥土春成的墙体,三四层高,刀削般峭立高耸。

这些土楼都是封闭式的,底层只有一个大门,门楼皆是石板材半圆拱顶,大门闩无一不是6寸见方一丈来长的硬木直插墙内,没有2人无法伸缩开启楼门。二、三楼外墙台有开窗均匀分布,错落有致。

土楼中间是个天井,周围平均分割成若干格子,每格4米宽,3米多深,这就是房间,大的土楼,如东升楼、春贵楼、裕昌楼每层有36个房间,可以住100多人,圆楼的房间呈现斧头现状,站在天井张望,酷似一只高大的木桶,颇有坐井观天之感。

更多关于漳州有哪些美丽景点?,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一)

龙门洞有三十六洞,二十四潭,有洞洞有仙,潭潭有龙之说。故有人曾于龙门洞山门撰联“崖悬三十六洞洞洞通仙界,涧系二十四潭潭透幽境”,以昭示龙门洞洞潭之奇妙。在历经风雨沧桑之后,洞潭有些已经面目全非,仅有痕迹尚存。当然也不能排斥民间传说的“穿凿附会”之嫌。但无论如何,岩峰、林木、涧溪、溶洞、潭水、楼阁、摩崖以及历代道士及文人墨客活动的遗迹,遮云桥、石阶、铁索、栈道、挂梯、曲径在三维空间里神功般地组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清幽、秀丽而又雄奇、险峻的诗画意境!  龙门洞景区有四大神奇,分别是:  汉娄景先生定日月之墨迹,金丹阳祖师创重阳会之遗址  元贺志真凿太上全真岩之鬼斧,清陈野仙空际搬运之神功  这块充满灵气风水宝地,早就为历代隐士所钟情。历史记载,龙门洞始于春秋,建于西汉,盛于金元。相传西周的(今河南灵宝市函谷关镇)函谷关令尹喜,助老子作《道德经》五千言后,弃职归山,隐居这里,始名灵仙岩。战国时,这里又易名都潭洞。西汉景文帝之时,曾任皇帝侍朗官的建信侯娄景弃官入道,晚年隐居修行此地,更名景福山。金元时期,道教“七真人”之马丹阳、丘处机在此修炼传道。丘处机在此修行七载,改山名为龙门洞,创立了道教龙门派,成为中国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全真高道。丘处机受到南宋、金、元三个王朝的尊崇,先后多次被金世宗和元太祖召见,被成吉思汗策封为国师,执掌全国道教,龙门洞自此声名大振,步入辉煌,誉满神州,达到鼎盛。其门徒依山从水,借景取势,修观建庙,宏大山门,扩张规模。此后,龙门洞历经包括杨虎城、孙蔚如等一批军政要人和善男信女的修葺扩建,又屡遭兵火劫焚,最终形成了今天风貌。  龙门洞当前的主持已经是龙门洞第二十九代法字辈弟子,朱发有。

(二)

眼前这块独卧于龙门峡口,高约2.5米,长7米,宽4米的巨石,被人称之为“龙门洞第一景”。说是“第一景”不是说它有多么壮美或秀丽,而是因为它是龙门洞诸景中,最先进入游客眼帘的。平平的顶子,可容数人盘腿而坐。相传系吕洞宾和白牡丹坐过的遗迹。壁上的石刻“莫笑莫笑,上去坐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彻便是喜欢佛”仍清晰可见,刻字的年代已无从考究。  这块大石,高9米,名叫试斧石,民间传说为沉香试斧之处。其名为道士毛崇礼所题,并刻诗于石:“圣母何衍求华山,赤子孝心感动天。大仙慈悲授真诀,神斧一挥破玄关。”此诗讲述的是:“沉香解救囚于华山之下的三圣母,以赤子孝心感动了天地,大慈大悲的神仙授于他救母秘诀,他上天宫从舅父二郎神杨戬那里夺来了开山钥匙——月牙斧。在这块巨石上试斧之后,直奔华山西峰,劈开峰顶,救出了压于峰下的母亲。”  此处可讲:陈野仙化翁传说故事……  脚下这座架于岩石之上的单孔拱桥,名曰遮云桥,是通往龙门大殿的必经之桥,由于建在深谷流溪之上,周围被大山遮挡,终日很少见到蓝天白云,所以取名遮云桥。遮云桥原是一座独木桥,因年久失修,桥梁已毁。1992年,在玉女潭上游重新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形似玉女的腰带,因此游人又称之为玉带桥。步过遮云桥,游人就算是从人间进入了仙界。  走过遮云桥,便开始登山。脚下的石阶盘山而上,共有555个。大树笼罩着石阶小道,游客手攀铁索,缓缓而上,仿佛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眼前的这个二郎神殿,祠立桥头,这尊神灵为山门守护神。可以“远追虎狼几千里,近保游人都平安”。

(三)

丘处机隐居龙门洞时,不事营建,所凭借的是天然洞穴。洞穴虽然阴暗潮湿,但不少的洞穴出口均面向东南,阳光可照射进洞。穴居修道,不仅符合早期全真道的节俭原则,更体现出了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依山就势,向阳近水,不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道教建筑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在龙门洞建筑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龙门洞除道院之外,其余建筑呈立体北斗七星状分布,最高处为混元顶,向下依此为:三清阁、王母宫、玉皇阁、太白殿、太上殿、救苦殿、八卦亭、药王殿。  龙门洞的山美、水美、溶洞更美。相传龙门洞有“三十六洞,山山有洞,洞洞有仙。”这些洞,是石灰岩在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和岩隙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是大自然的杰作。  早阳洞之所以称之为早阳洞,是因为每天最早受太阳的沐浴而得名。清朝乾隆年间,甘肃靖远县道士陈明耀(陈野仙)在该洞隐居修行,行医募化,整修庙宇,石壁上“身居早阳洞,云游遇仙桥”的诗句便出自陈手。早阳洞多年来失修,栈道木朽,行人很难通过。嘉庆22年(1817年)陈野仙在早阳洞去世。  龙门洞在北极宫大院南厢房下,在重修建时洞口封闭。传说深幽曲迂,直通平凉崆峒山,又说龙门洞为过去道院的藏金洞。  丘祖洞是丘处机起居修性的场所,位置在北极宫大院西庙后石崖上。  龙门山场的洞不只是这几个。这里的溶洞有孤洞、群洞、洞中洞、洞上洞,洞洞相通、曲畅勾连、扑朔迷离,置身其间,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绝妙的造作而惊叹!

(四)

这个小平台,是游人喘气歇脚的好地方。站在这里,可平观早阳洞全貌,俯察龙门峡潭池水流,仰视混元峰景致。眼前的这棵小树,是龙门洞一有名道士陈野仙亲手栽植的古柏,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这座不起眼的小庙宇,为黑虎殿。尊神是黑虎,也叫财神爷殿,游人要想“升官发财,多叩几个响头,神灵保佑,您一定会心想事成。”  登完上山石台阶,透过大树空隙,看到的这个尖尖的、圆圆的 “心状”小山峰,叫定心峰,相传定心峰有平衡全山的作用。丘祖洞前原有奇石,形似芭蕉,称为仙人掌,后因修建七真楼,此石被击毁,传说定心峰为之震撼,谷内有轰鸣之声,住庙道士乃铸一铁塔,置定心峰上,又书“仙人掌”牌匾悬于七真楼上,异象方除。  峰端的五层小铁塔,为清康熙三十年铸造,顾名思义,可以定心静气。在这里烧一柱香,就可以祛除朝三暮四的轻浮,办什么事都专心致志,马到成功。

(五)

龙门洞道院:大殿称北极宫,正中高坐的是玄天上帝真武祖师金身,檀木雕刻的神灵也是无量祖师(玄天上帝真武祖师)。龛台上的铁铸神像是清代铸成的玉皇大帝坐像,他们在天宫中掌握实权,游客在这儿敬香磕头,上布施,据说可以心想事成。无论男女、老少,求什么,神灵都能保佑你梦想成真。这里的神卜,据说相当灵验,不论远近,凡是家里遇到重大事情或升迁发财,在此抽签问卜,都能问出究竟。殿内木架上悬的云板形法石,造于汉代,敲击如磬。主殿门两侧对联为清代学者、陇州同知方玉润所撰刻:“洞天标胜景混元有始日月无终昔山林栖凤爪;福地溯仙踪娄景开先长春启后于今道派衍龙门。”深刻地概括了龙门洞的文人历史。  1998年香港谭兆先生翻修真武祖师殿和丘祖楼。  这个大院南边福寿楼是休息接待场所,客厅有许多名人字画悬挂于墙壁。  东边层式楼阁,祀奉的为灵官,是道教中的护法神,形态正直威严。其楼门匾为“豁落府”,在此处修建庙府,有把守关口之意,两边楹联为“心怀邪鄙任尔烧香无点益,赤身正大见吾不拜又何妨。”盈联道出了灵官这位道教护法神的堂堂正气,兼有劝善惩恶之意。  西边为丘祖楼,也叫七真楼(楼后是丘祖洞)。丘祖楼,上下两层,楼上塑有全真教“七真人”丘处机、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王玉阳、郝大道、孙不二坐像。  道教龙门派的祖庭——龙门洞也从此吸引了各地道徒和观光游客。公元2000年8月、海内外数百名专家、学者、宗教界人士聚集龙门洞,纪念丘处机创建道教龙门派820周年。  在这个主道院,我还得向大家讲明三点。一是龙门洞。洞口在南厢房下一角,原来洞口半开,清康熙年间整修时封口,1949年重修道院时曾掘开洞口,因洞内冷风袭面,人不能入,遂重封其口。二是丘祖洞。又叫长春洞,有铁索直达洞口。丘处机修性炼养的场所,里面的磨性石,好奇的游客都要抱一抱,体验感受一下丘处机修炼时的情景。相传搬抱磨性石,能沾融道家的仙气,福禄寿都会不期而至。丘处机,原名丘哥,丘处机是师傅王重阳所赐,道号长春子。三是主道院外的一方块汉白玉碑石,上面刻有龙戏珠花纹,碑名曰“玉宸宫记”,为元世祖十六年(1279年)所刻,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在北山腰石崖上,镶嵌有清雍正元年(1725年)所刻的丘祖青天歌碑,都是研究道教的珍贵资料。  看完主道院,组织游人站在南客房檐台,手指上下左右,给游客作简要讲解……以北极宫正殿为中心,依次为真宫泉(出神水的山泉)——龙王宫(治水的大禹官)——救苦殿(内祀太乙极苦天尊,为救苦救难之神)——太上殿(内供道教之祖太上老君——老子神像,殿壁上有清朝道光十三年(1883年)根据《老子化胡经》所绘的“太上一气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画81幅。教化人们以无为去观察一切,治理社会。该殿的楹联“多看经书开智慧,少谈是非养精神”很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太白殿(内祀天、地、水即尧、舜、禹三官像,旨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过栈道第一层为玉皇洞(供奉的为玉皇爷),第二层为三清阁(供奉的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宗、道德天宗三宗神像),在道教中三清为至高无尚之神。明万历时,三清均为铜像,可惜皆毁于明末,现为泥塑。第三层为混元阁(在悬崖洞府的最高处,距道院130米,临空架设,十分险峻,可谓神工鬼斧。阁内供奉的混元老祖,是道教中象征宇宙形成,主宰万物的万能神灵,是“道”的形象化。这一道教神仙谱系体现着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生成理论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摩崖石刻(在混元阁东侧的绝壁上,竖刻着“定日月娄景先生洞”8个楷体大字,以及西侧峭壁上品字形摆布的隶书“全真岩”三字,实为龙门洞一绝。后人推断是兴修龙门洞的华山派第一代宗师贺志真所为)。——王母宫,(爬上32级软梯,殿内祀奉的是龟台金母神像。民间有“神仙好求,王母难见”之说,庙建悬妙处,隐含了一定寓意)。——子孙宫(殿内供有三尊圣母像,传为周文王之三妻,旁边陪祀有“海龙圣母”像,寓意烧香叩头,可求男得子。昔日郑板桥曾为此宫作联:“凭栏欲笑望当时树拥云飞迥殊尘境,抱子何归趁此日水流花放早降人间”)。——八仙楼(在北极宫东侧,供奉的是东华帝君和八仙,两侧陪祀娄景、张三丰;靠下为“四公祠”供奉明末清初兴建龙门洞时立过功的曾守云、黄本善、苗清杨、田守存。近几年还重修药王殿,里面供奉药王孙思邈像,陪祀龙王、敬德。相传孙思邈当年曾于陇山采药,且在龙门山有晾晒草药的遗迹。  龙门洞和全国诸景区相比,确有其独特性、历史性、惟一性,是一部读不透的厚重书籍,不仅是一个具有影响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秦陇大地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

文章标签: # 古埃及 # 埃及 # 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