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问答 生肖问答
勤以立身出处_勤以利生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04 人已围观
简介1.有关谨慎的名言2.什么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3.佛教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什么?4.(转)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有什么能耐?赞叹5.佛的含义是什么意思(一)如果自己真不能喝,丫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二)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规矩二
1.有关谨慎的名言
2.什么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3.佛教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什么?
4.(转)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有什么能耐?赞叹
5.佛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一)如果自己真不能喝,丫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
(二)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丫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七: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规矩八: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规矩九: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规矩十: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tmd干吗要喝你的酒?
规矩十一: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规矩十二:不要装歪,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规矩十三: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规矩十四:最后一定还有一个闷杯酒,所以,不要让自己的酒杯空着。跑不了的~
规矩十五: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手指乱指,喝汤噗噗响,不要放屁打嗝,憋不住去厕所去,没人拦你。
规矩十六: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上(如果你喝的话),免得别人骂你虚伪,不管你信不信,人能不能喝酒还真能看出来。
规矩十七: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face,不管领导怎么要你喝多少,自己先干为敬,记着啊,双手,杯子要低。
规矩十八: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个好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显得你关怀备至。
如果你不能喝
1、不要主动出击,实行以守为攻战略;
2、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白酒,一杯放矿泉水,拿小酒盅干杯,勤喝水,到酒桌上主客基本都喝8分醉时,可以以水代酒,主动出击;
3、干杯后,不要马上咽下去,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餐巾里;
4、上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喝酒不容易醉;
5、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
6、不要几种酒混着喝,特别容易醉;
7、领导夹菜时,千万不要转酒桌中间的圆盘,领导夹菜你转盘是酒桌上大忌;
8、喝到六分醉时,把你面前的醋碟中的醋喝下,再让服务员添上;
9、每次干杯时,倒满,然后在喝前假装没有拿稳酒盅,尽量洒出去一些,这样每次可以少喝进去不少;
10、喝酒前面前放好半杯茶,喝了酒不要咽,赶紧拿起茶杯,喝水的功夫把酒吐进酒杯里,吐满了换水就行了,管用的!
酒宴上的礼仪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6、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注意细节
1--座次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应该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话,你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
2--点菜
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当然,作为公务宴请,你会担心预算的问题,因此,要控制预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是比较重要的,这样客人也能大大领会你的预算。况且一般来说,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作主。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酒席吃得多,而让他/她来点菜,除非是他/她主动要求。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点菜时,一定要心中有数。点菜时,可根据以下三个规则
一看人员组成。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二看菜肴组合。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你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
附:中餐点菜指导--三优四忌
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点一些餐后甜品,最后是上果盘。在点菜中要顾及到各个程序的菜式。
优先考虑的菜肴
一、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二、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三、本餐馆的特色菜。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在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这些饮食方面的禁忌主要有四条
1.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少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一些信奉观音的佛教徒在饮食中尤其禁吃牛肉,这点要招待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同胞时尤要注意。
2.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比如,心脏病、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3.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另外,宴请外宾时,尽量少点生硬需啃食的菜肴,老外在用餐中不太会将咬到嘴中的食物再吐出来,这也需要顾及到。
4.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例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再如,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
3--吃菜
中国人一般都很讲究吃,同时也很讲究吃相。随着职场礼仪越来越被重视,商务饭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讲究。以下以中餐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礼有仪,得心应手。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4--喝酒
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学问讲究,以下总结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细节。
细节一: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细节二: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细节三: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细节四: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细节五:记得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或客户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细节六: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细节七: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细节八: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tmd干吗要喝你的酒?
细节九: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细节十: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关于敬酒
1、主人敬主宾。
2、陪客敬主宾。
3、主宾回敬。
4、陪客互敬。
记住: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5--倒茶
这里所说的倒茶学问既适用于客户来公司拜访,同样也适用于商务餐桌。
首先,茶具要清洁。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 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适量。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请试想,让客人的嘴舐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吗?
添茶。如果上司和客户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你可以示意服务生来添茶,或让服务生把茶壶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亲自来添则更好,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时候最好的掩饰办法。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上司和客户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6--离席
一般酒会和茶会的时间很长,大约都有在两小时以上。也许逛了几圈,认得一些人后,你很快就想离开了。这时候,中途离席的一些技巧,你不能不了解。
常见一场宴会进行得正热烈的时候,因为有人想离开,而引起众人一哄而散的结果,使主办人急得真跳脚。欲避免这种煞风景的后果,当你要中途离开时,千万别和谈话圈里的每一个人一一告别,只要悄悄地和身边的两、三个人打个招呼,然后离去便可。
中途离开酒会现场,一定要向邀请你来的主人说明、致歉,不可一溜烟便不见了。
和主人打过招呼,应该马上就走,不要拉着主人在大门大聊个没完。因为当天对方要做的事很多,现场也还有许多客人等待他(她)去招呼,你占了主人太多时间,会造成他(她)在其他客人面前失礼。
有些人参加酒会、茶会,当中途准备离去时,会一一问她所认识的每一个人要不要一块走。结果本来热热闹闹的场面,被她这么一鼓动,一下子便提前散场了。这种闹场的事,最难被宴会主人谅解,一个有风度的人,可千万不要犯下这钟错误。
喝酒前的准备
酒能伤肝,这是人人皆知道的,为了尽量减少酒精对胃和肝脏的伤害,减少脂肪肝的发生。酒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这是能保证你在酒桌上千杯不醉的关键因素。在去赴宴之前,在家先吃点东西,让胃里有点东西垫着。那具体吃点什么好呢?一般吃点高蛋白的比较好,例如吃两个鸡蛋,喝点牛奶,豆浆等,因为这些高蛋白的食品在胃中可以和酒精结合,发生反应,减少对酒精的吸收。另外,吃点饼干,糕点等也可以,让胃里有点东西,因为空腹喝酒,酒精在胃内很容易被吸收,从而导致容易醉酒。注意,切忌用咸鱼、香肠、腊肉下酒,因为此类熏腊食品含有大量色素与亚X,与酒精发生反应,不仅伤肝,而且损害口腔与食道粘膜,甚至诱发癌症。
另外,对于经常喝酒或者经常陪酒的人士,可以一试一些古书上记载的方法。如清代无名氏在《调鼎集》载:“饮酒欲不醉者,服硼砂末少许,其饮葛汤,葛丸者效迟”。《千金方》:“七夕日采石菖蒲,末服之,饮酒不醉。”
喝酒中的保护
“酒过三循、菜过五味”,这是古代留下来的酒场谚语,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喝酒时吃菜的重要性。在喝酒前,尽量先吃点菜,然后再喝酒,其原理和前面说的一样。严禁空腹喝酒,既容易醉,又容易伤胃。
喝酒后的醒酒措施
喝酒后,头晕,头疼,呕吐,甚至人事不醒,醉酒者要经受很大的痛苦,这个时候需要尽快醒酒,以减少醉酒带来的痛苦,并防止有可能出现的更大的伤害。在这里教你几招醒酒的方法,简单易行,饮酒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妨一试。
★☆饮服白萝卜汁:生白萝卜,洗净榨汁,稍加热服下,每次一茶杯,10分钟一次,三次可解去酒气。
★☆吃大白菜心:取出大白菜心切丝,一个不够取两,加少量白糖和白醋拌匀后腌渍三五分钟服下,此法很快解酒。
★☆服芹菜汁:鲜芹菜洗净切碎榨汁,当茶喝,连续喝三次(隔5分钟),此对酒后头痛脑胀脸红有特效。
★☆饮鲜桔皮水:2两鲜桔皮加1斤水煮沸,再加入少量食盐摇匀后当茶喝,一次一茶杯,5分钟再饮,三次见效。
★☆喝绿豆汁:绿豆2两,加水煮熟后饮,连汤带豆.如将绿豆捣碎用开水冲服有解酒效果。
另外怎么来减少醉酒后引起的头疼,头晕,反胃等症状呢?下面也介绍几种食物,这是美国国家头痛研究基金会的研究人员发现,大家不妨做一个参考:
★☆蜂蜜水治酒后头痛:蜂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果糖,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减轻头痛症状,尤其是红酒引起的头痛。另外,蜂蜜还有催眠作用,能使人很快入睡,第二天起床后也不会头痛。
★☆西红柿汁治酒后头晕:西红柿汁也富含特殊果糖,能帮助促进酒精分解,一次饮用300毫升以上,能使酒后头晕感逐渐消失。饮用前若加入少量食盐,还有助于稳定情绪。
★☆新鲜葡萄治酒后反胃、恶心:如果在饮酒前吃,还能有效预防醉酒。
★☆西瓜汁治酒后全身发热:西瓜具可以清热去火,能加速酒精从尿液中排出。
★☆柚子消除口中酒气:柚肉蘸白糖吃,对消除酒后口腔中的酒气有很大帮助。
★☆芹菜汁治酒后胃肠不适、颜面发红:这是因为芹菜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能分解酒精。
★☆酸奶治酒后烦躁:酸奶能保护胃黏膜、延缓酒精吸收,其中钙含量丰富,对缓解酒后烦躁尤其有效。
★☆香蕉治酒后心悸、胸闷:酒后吃1-3根香蕉,能增加血糖浓度,降低酒精在血液中的比例,达到解酒目的。同时,它还能减轻心悸症状、消除胸口郁闷。
★☆橄榄治酒后厌食:橄榄自古以来就是醒酒、清胃热、促食欲的“良药”,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冰糖炖服。
都以为茶能解酒,却不知就这样被“贻误”多年--
酒后忌饮茶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酒后饮茶伤肾,腰腿坠重,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现代医学研究也指出,茶水会刺激胃酸分泌,使酒精更容易损伤到胃黏膜;同时,茶水中的茶碱和酒精一样会导致心跳加速,更加重了心脏负担。
醒酒的药物
目前市场上面出现不少醒酒的药物,例如海王金樽,“客格博”胶囊,陪酒师”解酒茶,还有一种美国进口的ZEO等等,那么这些药物真的有效吗?说到底,所谓的醒酒药物无非都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达到醒酒的目的的:一是能迅速分解究竟,使酒精失去功效,或者阻断酒精在胃肠中的吸收,减少酒精进入血液的量,这样自然也可以达到醒酒的目的。但是,不管什么醒酒药物,也不管其功效如何神奇,都是有一定副作用的,不能常吃,尤其对那些经常陪酒或者经常需要应酬的人,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不要吃,因为即使你吃药了,酒精还是进入了体内,对肝脏造成伤害,最好的是不喝,必须要喝的时候,也先用别的方法来醒酒。
醉酒后的照顾
醉酒者自己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无法来自己照顾自己,那么作为亲人或者朋友就必须照顾好,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醉酒者如行走不稳,应该注意不要让其跌倒,防止跌打损伤,或者磕碰头部等重要部位。
2.注意保暖,因为醉酒者身体机能下降,这个时候容易受凉。让醉酒者的头歪向一侧,防止其呕吐,如果有呕吐,要清除其口腔内的呕吐物,防止进入气管,导致窒息或者肺部感染。
3.醉酒较严重者,并且无法服用醒酒品的,则应该使其将胃内容物吐出来,可以用手指,棉棒等插入其咽喉部位来使其呕吐。必要时还可以用温水或2%碳酸氢钠液洗胃。更严重者则赶紧拨打120或者马上送医院急救
有关谨慎的名言
自序
法鼓山推动「建设人间净土」的社会运动,是以心灵环保为主轴,以安心、安身、安家、安业的四安为行动;又以提倡礼仪环保、生活环保、自然环保,来配合心灵环保,成为四环运动,以促进人间社会的平安快乐。
本书的集成,是出于法鼓文化编辑群的确定,所收的十二篇文章,均曾见于《人生》月刊,其中二、五、七的三篇,是以「别册」的形式,随刊夹页附赠,其余九篇,都是在《人生》专栏「宝镜无境」中刊出。
本书的文章,依其性质的类别,分为三部分:1.四安,2.生命的教育,3.面对未来。都是我在台湾及美国各地所做的演讲内容,讲出之时,未想到要出书,故仅有主题及子题,讲完之后,如果有人觉得还值得笔录成稿,经过我亲自删削、增补、修润,便交给杂志的编辑部门备用,如果无人代为整理,讲过我就忘了。因此,我要感谢为我整理演讲稿的菩萨们。
本书的字数不多,经历的时间则不是很短,从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日,在台湾高雄市讲出「开发人人心中的光明」,至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九日,在美国纽泽西州讲出「如何因应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大约三年又七个多月。但实际我的演讲场次,当然要多得很多,本书所见,乃是其中比较精彩的部分。
我的演讲,是人性化的问题探讨,是用正确的佛法,来为人间常常发生的纷扰及苦恼,提出纾解的看法和作法。我是把佛教的理论及信仰,转变成为人人能懂,也都人人会用的观念及方法。虽然我所提供的观念及方法,不是魔术棒,不是万灵丹,但对许多人,的确很有用,而且很好用。这当然不是我圣严有什么能耐,而是佛法本来就有这种功能。
一九九九年是法鼓山推出平安运动的平安年,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不仅可作为一项纪念的礼物来奉献,也希望它能担负起一份平安运动的任务。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于纽约
第一篇 安定人心 安定社会
一般人时常要求「安全」与「安定」的保障,总是希望环境给我们安全,给我们安定,如果环境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就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如果生活上没有充裕的物质条件,同样也会觉得不安定。
我们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像人与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环境可以影响人,人也影响环境。可是究竟是谁来影响环境呢?答案是:每个人都能影响环境,甚至于一个念头、一句话、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整个社会。
或许有人认为平民百姓的力量不够,必须由大人物来登高一呼,才有力量。事实上,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力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影响力,大人物的力量也是根据一般人的需求,汇集成他们的声音和他们的力量;而且,大人物所掌握的也只有他个人影响所及的范围;可是大众集体的力量,却是一股巨大且足以影响整体社会的力量。因此,只要每个人心念一转或是心理某种观念一改变,社会便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如果再加上身体力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力就会更大了。
既然个人和社会是互动的,所以社会的态度或社会的风气,也会使每一个人随之转变。但社会风气又是从何而来?有时候是更大的环境所造成的,例如日本、美国、欧洲社会发生什么样的流行,常常很快就被引进台湾,甚至造成所向披靡的风潮,有些不好的风气,也会透过这种模式被带到台湾来。
虽然说「社会影响我们,我们被社会影响」,但站在宗教教育的立场,人是可以不受环境影响而变坏,反而可以因为信仰的熏陶而变好,进而影响社会。一般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宗教教育的精神,是不会对任何人失望,也不会对任何情况绝望。
心净则国土净
《维摩经》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大乘起信论》说:「心生则种种法生」,意思是说,当人的内心清净时,他所看到的环境便是清净的,心所向往的、心想要完成的,也一定会完成;例如「心静自然凉」,当心安静下来时,体温就不会升高,会比较耐得住闷热。
所以,如果内心能够清净,对环境、社会的感受,就会大不相同;如果心不清净,充满了不平、忿怒、仇恨、嫉妒与不满,所看到的人,都觉得是坏人,碰到任何事都会觉得讨厌,这全都是因为心不清净,所以看到任何现象就会引起自身的烦恼。如果心能安定,那么所看到的社会,也会让人感到安心。
今天的社会风气,处处显示出人心的苦闷,以及得不到安定感的困境。多数人以为要谋求人心的安定,先要从改善生活做起,所以期望用政治、经济、法律来改善社会环境,也就是希望人人有饭吃、有屋住、有衣服穿,进一步希望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措施以及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人民;因此,历来政治家、教育家、宗教家、企业家们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都纷纷提供他们的力量,贡献不同的才能,期望建立安定的社会。
因此,过去的人,为了国家、民族、社会而努力奉献,心中就找到安定的力量。但现代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意识已逐渐淡薄模糊,所以今天社会上很多人觉得自己茫茫然地一天过一天,不知道每天是为了什么而忙,完全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其实,如果人心有所寄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心都能够安定下来。所以说,救人必先救心。要使社会获得真正的安定,仍要从人心的安定做起。
心不随外境所转
如何安心?最重要的就是不受外在环境影响。如果心不受环境所左右,那就是智者,心中必定自在安定。若心为环境所转,必生烦恼。例如过于强烈的欲望将因无法满足而产生忿怒,随之而来的挫折,又会带来恐惧与猜疑;又例如人家谤你一句,就暴跳如雷;人家赞你一句,就洋洋得意;被人冤枉,就痛苦懊恼;被人恭维,就趾高气扬。虽然这些反应都是人之常情,但这都是因为不能自我肯定,才会处处需要别人肯定自己。佛法教我们应该做到心不随「境风」所动,也就是「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当然,生活中难免出现逆境,我经常劝勉大家,处理棘手的问题时,应该坦然地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说,遇到任何困难、艰辛、不平的情况,都不逃避,因为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担负起来,才能真正从困扰的问题中获得解脱。
为了达到内心的安定,我们应该要接受心灵环保的观念,就是要少欲知足,知足常乐。虽然,在实际生活上不容易立刻做到,更不容易时时刻刻都做到,但是不妨每天练习著,慢慢一点一滴做着安心的工夫。
实践心灵环保的方法有三种:
佛教的禅修念佛,能够让人心自然安定。
时时生起惭愧心,反省与悔过,就像儒家所说「吾日三省吾身」。其实一天反省三次还是不够的,应该要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心在做什么。
经常以感恩心,面对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及每一件事,全心奉献服务,目的是为了报恩。
用这三种方法落实心灵环保,就可以随时随地安定自己的身心,成长自己的人格,也能为社会大众,带来安定的力量。
人间需要温暖,社会需要关怀,人人若能自安己心,必然也能安定他人,所以大家必须携手合作,共同建立一个安定的社会。(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六日,讲于台北市 *** 警察局员工月会)
第二篇 安身.安心.安家.安业
我不是科技的专家,也不是生理、营养、心理分析、家庭问题专家,更不是企业管理专家;我是以佛法来整合问题、疏导问题的法师,站在佛教徒的立场,把对佛法的体验,将人间所有身、心、环境的问题,做整体性的疏导,提供大家一些原则性的指导,以达成安心、安身、安家、安业的目的。
安谁──能够安人必能安己
行菩萨道──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一般人总是先求安身,才求安心,也就是说,以为自己的身体得到安全的保障,内心才能安定下来;也认为自己应先求得安全的保障,然后再考虑到社会上其他的人。
但是学佛的人,一位菩萨道的修行者与实践者,观念恰好相反,是以安心来作为安身的基础原则,以安人来完成自安的功德。
因为心安定了以后,身体自然也会安定。心理健康,身体即使有病也算是个正常健康的人;如果心不健康,身体再怎么好,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对社会、对家庭,都可能造成困扰。
如果能够随时随地,以他人的安全、他人的安定、他人的幸福,以及他人的利益为首要考虑,你一定是个很安定的人,你的家人、亲友,也都会因此而得到安全。
因此修行菩萨道的人,一定是舍己而利人,安心而安身。
如何安心?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的心不受环境污染,也不因个人心念的蠢动而影响社会环境,这就是法鼓山所提倡的「心灵环保」。
如何安身?就是要落实法鼓山提出的「礼仪环保」,其中包括了心仪、身仪、口仪,要我们从语言、身体,乃至于面部的表情、动作,都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尊重、感谢、感激与感恩。由于我们对人真诚有礼貌,所得到的回响也一定是安定的、安全的,当然我们所处的环境就会是安全的。
身心平安──身心的平衡与安稳
身体不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身体机能不平衡,佛法称为「四大」──地水火风失调,也就是冷热不调、饮食不调、睡眠不调、运动不足或运动过度、生活作息不规律等,这都会使我们的身体失衡。此外,不能够控制内心的浮动,而造成种种心不由己、身不由己的状况,也会使得身体的健康受损。
此外,外在的诱惑,环境的压力,也会让我们失去平衡。本来不想生气结果生了气,本来不想喝酒结果喝了酒,本来不想结果却,本来不想暴饮暴食,为了克制烦恼就拚命地吃喝……,凡此种种,都是根源于内心的不平衡,最后终将演变成身体机能的失调。
平常生活中,当你发现心中有矛盾、痛苦、不平衡的时候,首先要注意你的呼吸,然后注意你的心在想什么?然后把自己客观化,观察自己为什么会生气?生的是什么气?看一看你生气时的呼吸如何?心脏跳动得如何?接下来注意你自己的感觉,是不是很不舒服?
也就是说,在内心不安定时,不妨马上把心念移转到观照自己身体的种种反应,心情便会立刻平和下来。这种平衡与稳定身心的方法,非常有用,但是要经常练习。
所以,落实「心灵环保」,实际上就是运用佛法来调整我们的心;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就顿悟成佛,但至少可以用这些简单的方法,使得身体平衡,心理平衡。
除此之外,当遇到重大困难,光是着急、痛苦,是没有用的,应该提起心念,持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圣号,祈求佛菩萨的护佑,给你信心和力量。其实,当你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的时候,你的心情已经是平静、稳定下来了。
安居乐业──家业的幸福与安全
家的定义是指同住在一起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家,也都有不同层次的家。有家就一定有眷属,眷是眷爱、眷顾、亲爱、亲近、关怀、照顾的意思,对所属的人眷顾、关爱,就叫眷属。在家庭中,每一位成员应该互相照顾、关怀、勉励,彼此相爱、相助,也一定要有责任、义务,以及伦理的分际关系。
现今一般家庭,都是由大家庭分出的小家庭,所以家庭的安定力,往往比较薄弱,夫妻间常常为了一丁点小事就吵架、闹离婚。孩子稍微长大些,就开始叛逆,甚至离家出走。
如果我们能够从一个小家庭、小家族,慢慢把范围扩大,把所服务的机关、公司、团体,都当成是自己的家,如此一来,心量就会宽大,而不会老是围绕着个人的小家庭而吵架、闹意气。
释迦牟尼佛便告诉我们,要以如来的事业为家务,以一切众生为眷属,这样的家,范围就非常大。在《维摩经》中,维摩诘菩萨是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以一切众生的俗眷为成佛的家业。
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庭,是菩萨行基础,但如果能再扩大,以一切众生的烦恼为家,荷担起「如来家业」,那更是深广的菩萨行愿。但是大家千万不要把顺序颠倒了,一定要由小而大,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安稳与平安。
安身──在于生活的勤劳俭朴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生活的节奏太快不一定是坏事,但生活得太舒服也不一定是好事。
许多人拚命赚钱,为的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希望辛苦努力赚钱之后,晚年就可以享受安定的生活;似乎工作的目的,只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得到安定的保障。
因此很多人都说,老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有「老本」。但是很多人为了老本,老夫妻两个人会吵架,和儿女、兄弟、朋友之间也会争吵,结果老本反而变成了一个不安全的东西。
基于安全的保障,对国家来说,要藏富于民;对个人而言,则不妨将努力的成果储藏于社会、众人之中,把自己的安全寄放在社会上,那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
若只希望自己安全、儿孙安全,十代、百代、千代以后还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这想法不但不可靠,反而会害了儿孙。当然,首先你自己要创造财富、增加财富,然后你的家人、团体、社会,都会因你的努力而得到幸福。
人是应该工作,但工作不等于人生,人生也不仅是为了物质的富裕而工作,更不仅是为了满足物欲的享受而勤劳地工作,乃是为了健康的身心以及感恩的奉献而工作。
一个勤劳的人,通常是健康的,勤劳的人,身体即使不好,也会懂得照顾自己;勤劳的人,也不会寂寞。所以我鼓励年纪大的人,虽不一定是为了钱,也要有事做,否则便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勤劳努力除了让身体健康、心里平安,多半也会得到物质的报酬,但是有了物质的报酬,必须节制地使用,否则为了享受物欲,对身心又会产生不健康的行为。
换句话说,勤劳工作的同时还应该要俭朴,所以「勤劳」、「节俭」这两个原则是身体健康的秘诀。而且俭朴的结果,便会拥有很多福利,可以提供给他人,到那时候你将会是一个人人都喜欢、人人都赞叹的人。
忙忙忙,忙得很快乐!累累累,累得好欢喜!
通常我们忙的时候都会很累,累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烦,其实能够忙也是一种幸福。或许有人会认为,忙人的时间一定很少,其实忙人的时间是比较多的,因为他会珍惜时间、安排时间、争取时间,抽出时间来,做他应该做而且想要做的事。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带笑。
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发生任何事,遇见任何人,都不必害怕,不要担心,心存感谢对方,就能面带微笑。如果经常是在紧张、忧愁、忿怒的状态,或挖空心思、胡思乱想而又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脸上一定缺乏笑容,造成心理不健康,结果身体也不会健康。
我们应该要心中常常保持没有需要烦恼的事,也就是头脑里没有忧郁、不满意的事,因为世界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既然已经知道,可能会有八、九成不如意的事出现,那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
知福惜福,广种福田,利人利己,多结人缘。
所谓「得道者多助」、「有德者不孤」,若能广结人缘,常为他人着想,把安全给别人,对方多半也会给你安全;把安乐给别人,别人多半也会给你安乐,此即「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
当然,这样做好像是舍近求远,而且有人质疑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连自己都不保全自己、都不照顾自己,还能够利益他人吗?
我在「四众佛子共勉语」里有两句话:「利人便是利己,尽心尽力第一」,便是鼓励大家,以利人而为利己,但不是先利己以后再利人。不过,我们一定是先努力成长自己,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利益他人,成长他人;但成长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那么你就会有安全了。
我个人一生之中都在求成长,为了什么?为了「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这么少,误解的人那么多」。为了弘法,所以必须要自我充实,自我成长,而且是一边充实成长,一边弘法利生、广结人缘,这样同时更成长了自己。
安心──在于生活的少欲知足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需要」是什么?就是少了它就不能活,例如:阳光、空气、水分、起码的食物、御寒的衣服、避风遮雨的房子,在我们这个时代,基本的交通工具、电脑、电话也成为需要的,有这些必需品并不算是欲望。
欲望是什么呢?是除了必需品之外的奢侈品、装饰品,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或撑场面用的东西。不过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位,为了配合当时的环境因缘,还是要有一定程度的庄严,那也可以算是一种需要,但一定要有适度拿捏的分寸。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还有呼吸,当然满足了。
当你的心在忿怒、忧虑、恐惧,不能够平衡的时候,念这四句话,心就能够安定下来。因为还有呼吸,虽然什么都没有了,至少还没有死;活着还能呼吸,表示还有希望,就是一个有福报的人,又何必那么担心、忧虑与恐惧呢!
为了个人的私利,应当少欲知足,安自己的心。为了众生的福利,必须尽心尽力,安他人的心。
少欲知足,就不会有强烈的欲望而贪得无厌,就能够安自己的心了。
安他人的心是一种菩萨行为,也是一种慈悲愿心,应当发起悲愿来利益众生,为他人谋求福利;否则仅仅少欲知足,不但不够积极,甚至还有可能是消极的。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
上等人安心于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中等人安心于事,给他适量而较忙的工作,他就不会自寻烦恼,或为他人制造烦恼;下等人只知安心于名利物欲的追求。希望大家至少能做到安心于事,而非追逐名利的下等人。
安家──在于家庭中的相爱和相助
家庭的功能在于成员之间伦理关系的互敬、互助、各尽其责、各守其分、共存共荣、同甘共苦、共同成长。
家庭的温暖在于互相敬爱,家庭的可贵在于互相帮助。互助的意思,是让需要接受帮忙的人,能够得到帮助。帮助对方的时候,不要趾高气昂,不要认为自己是施恩者,别人应该感谢你;而是应该心存感谢,感谢对方让你有机会来做奉献,有机会在为他服务之中获得成长。
家庭伦理的责任与义务一定要遵守,也就是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做母亲的要像个母亲,做太太、做丈夫、做儿女的,也都要各尽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千万不要斤斤计较,那会出问题的,因为家庭成员就和我们的社会一样,是分工合作、各有本分的。如果能够如此,家庭一定会和乐平安。
凡是建立起相爱、互助的共同生命关系者,都算是家。
家的范围可大可小,小至一夫一妻,大至一家、一社、一族、一国、一世界,凡是建立起相爱、互助之共同生命关系的,都算是一个家。
安家的要领是互相尊敬、互相学习、互相体谅、彼此关怀、彼此感恩、彼此奉献。
光在物质上把自己的家安顿好,不算是真正的安家;真正的安家,是要使得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各尽其力,各守其分。
家中的成员,是共同修行慈悲行与智慧行的菩萨伴侣。
把家中其他的人都当成菩萨来看,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是在帮助我们,都在警惕我们,让我们有机会学习、成长。
尤其身为佛教徒,就是一名菩萨道的菩萨行者,不论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性格、行为如何,都是增上缘菩萨,都是在帮我们成长,助我们在菩萨道上更往前走。
更何况菩萨是救苦救难的,要救苦救难,先要学着受苦受难,有了受苦受难的经验,才能够真正成长,才能够真正安身安心,才会知道如何救众生苦、如何救众生难。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与家人相处时,若能常念这两句话,家庭一定非常和乐。
以智慧来对待自己,就不会有烦恼,如果没有智慧,就要来学佛法、听闻佛法,借着佛的智慧来帮助自己并照亮自己的心,也藉佛的智慧照亮他人的心,同时学习菩萨的慈悲来利益所有的人,关怀所有的人,敬爱所有的人。
安业──在于身口意三类行为的清净和精进
凡是举手投足、一言半语、举心动念,都叫作业。
一般人所讲的安业,是指对自己的职业、工作,要有安定和保障。可是若以身口意三类行为的清净与精进为范围,便已经将个人行为,以及工作都包含在内了。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安于身口意三业的本分,不要轻举妄动、没有准则,不胡言乱语、信口开河,也不要心猿意马、三心二意,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修养。
更进一步来说,修行菩萨道的人,要修两种业:一种是「慧业」,即是智慧业;一种是「福业」,即福德业。智慧的业圆满,就如同文殊菩萨;慈悲的业圆满,就像观世音菩萨,此二种业圆满的时候,名为福慧两足,那就是佛了。诸佛菩萨都是以安定众生为如来的事业,这种精神,是我们大家应该学习的榜样。
「婴儿菩萨」,要屡跌屡起,坚定菩萨道的愿心。
发了菩提心的众生,虽然是凡夫,虽然还有缺点,但已是在修行菩萨道的初发心菩萨,是「婴儿行的菩萨」。婴儿时期的人,学走路时总是摇晃着而常常跌倒,跌倒的时候多,站起来走的时间少。虽然站起来的时间少,爬在地上的时间多,还是得练习著,一直要到渐渐成长以后,才会独立站起来。
因此作为一名「婴儿行的菩萨」,要勉励自己,跌倒了没有关系,只要再站起来就好,继续前进就能照着我们所要修行的菩萨道,一直走下去。
对自己的行为全心全力、认真负责,是敬业、精进。
凡事以「利人便是利己」的观点来考量就是乐群、清净。
敬业乐群虽是老生常谈,但很不容易做到,纵然在平常做得事事成功,称心如意,一旦有些波折、困扰、难题出现的时候,就会怀疑所做的工作,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若出现了这些想法,就不是敬业乐群了。
敬业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负责认真;精进是努力不懈、全心投入;如果对心力、体力、能力,样样都是持着保留的态度,那就不叫敬业精进了。
对自己的任何行为,都应以「利人便是利己」的观点来考量,不为自己的利益而追求,但为他人的福利而努力,并且是以他人的远利与近利来设想。如果凡事都能用这种心态来面对,不论在家中、公司,乃至在任何场合,相信你会很有人缘,也会很得人心。
在安定和谐中,把握今天,才能走出明天。
这不是现实主义,而是「现在主义」。修行一定是以把握现在为最重要,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只有现在这个时刻最重要,它使我们有着力点,能及时努力。
如果我们现在有努力的机会而不努力,有演戏的舞台而不演戏,错过一个机会,就少了一次成长的因缘,那就很可惜了。所以,现在能够让我们做的,就要尽力做好。
在明确的方向感中,时时踏稳脚步,步步站稳立场。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应该及早确立方向,考虑自己的才能、兴趣,以及所拥有的资源,包括身体的健康、智能、愿心,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然后找到人生的大方向。
方向确立就不能轻易改变,立场则是可以换的,例如今天做总经理,明天做董事长,今天做儿子,明天做爸爸,今天做太太,明天做妈妈,立场可以不断地换,如果一个人的立场不换,立足点也不调整,那他大概是已经不进步、不活动的人了。
选定方向,踩稳了立足点后,一定要步步踏实,步步为营,如此做任何事业都会成功。
以智慧时时修正方向,以慈悲处处给人方便。
一般人常常会因为环境的影响、时代的转变,种种外在因素,加上本身的条件不具足,便产生一种茫然的感觉,迷失方向,不知该如何?就好像走在三叉路口时,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到底在那里?
这个时候就要回过头来想一想:「我的根本大方向是什么?」如果发现目前的状况已经偏离原来的目标,就要用智慧的判断来做修正。
不自私自利,自求安乐,不可不自量力,轻言牺牲,轻诺寡信。
少以近利私利为着眼,多以远利公利来着想。
人品的成长,以及菩提心的坚固,才是大成功。
成功是多元化的、多层面的,不要斤斤计较于某一个特定的事件、某一种特定的情况,才叫作成功。即使一时间财富、地位、事业,都没有成功,也千万不要把菩提心也失掉了,不要把人格也丢掉了。纵然一切的努力都未成功,只要人格成长、人品提升,就是成功。
凡事都必须靠各种因缘来成就,因缘往往不是一个人所能操控的,个人努力是主因,尚得有助缘的成熟,才会有成果。所以,一帆风顺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一波三折的时候也不必灰心丧志。情况好的时候,不能没有警觉心、没有危机感;坏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丧失毅力;很可能时机、环境、条件一改变,情况马上就会转好。
所以用因缘、因果这两个观念,能够使你勇于面对现实,开创未来,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嫉妒人、羡慕人。因为没有永远的失意失败,也没有个人的成就与成功可言。(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讲于农禅寺的四安讲师培训课程)
什么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有关谨慎的名言
1、头要冷,却要热。日本
2、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礼记
3、谨慎的人脑后有眼。威罗伯逊
4、谨小慎微的科学家既犯不了错误,也不会有所发现。英国
5、言为世范,行为士则。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6、鸟三顾而后飞,人三思而后行。中国
7、然而没有一种利剑是单刃的,每把剑都有双刃,一边伤了人,另一边便伤了自己。雨果悲惨世界
8、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9、用时不一爱一惜,就要损坏;做时不慎重,就要失败。蒙古族
10、一盎司的小心值一磅的学问。英国
11、在你下剪刀之前要量三次。意大利
12、成事每在穷困日,败事多在得志时。中国
13、事前谨慎总比事后补救强。一爱一科克
14、艰难之日要坚定,顺利之日要谨慎。蒙古
15、加倍小心总是好的。法国
16、我宁愿在光天化日之下凭着我短绌的天资到处碰壁,也不肯在黑暗中凭着谨小慎微使自己得救或者发财。拉美特里
17、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经办衣
18、言行如走棋,一动思三步。中国
19、谨慎是勇敢的一部分。西班牙
20、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宋胡宏胡子知言文王
21、谨慎的人才能稳一操一胜券。斯梯尔
22、话说得太多,就难免说些废话。高尔基母亲
23、严谨慎重,智慧之母。德国
24、多言不可与谋,多动不可与久处。明薛宣读书录
25、浅河要当深河渡。日本
26、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唐白居易
27、在薄冰上滑行,速度就是安全。一爱一默生
28、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尉缭子
29、小船应当靠近海岸行驶。美国
30、得意之事不可再做,便宜之处不可再住。中国
31、没有谨慎的态度,智慧再多也无济于事。德国
32、永远谨慎乃是至高无上的价值。马克吐温夏娃日记
3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34、四周的东西是你的,脚底下的也的你的;地上的东西是你的,地底下的也是你的,这样的人才算是站稳了!高尔基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35、机运永远战斗在谨慎者一边。欧里庇得斯
36、人们唯一的防御力量就是谨慎。玉外纳
37、言寡尤,行寡悔。论语为政
38、谨慎纯粹是一种心的质一性一,它是凭感觉而不是凭理智进行的,它所能达到的限度是相应地更广阔、更崇高的,使它能够觉察和避免根本不存在的任何危险。马克吐温冉达克
39、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清玄烨
40、真诚是玻璃,谨慎是钻石。英国
41、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史记
42、一百个满怀信心和决心的人,要比一万个谨小慎微的和可敬的(可尊重的)人强得多。辛克莱
43、谨慎此其余任何智能使用得更频繁。日常生活中的草率事件使它发挥作用,对微小的事情产生影响。塞约翰逊
44、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45、不要对任何人都敞开你的心胸。圣经后典便西拉智训
46、慎重对待问题就是智慧的一半。英国
4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篇
48、太害怕被欺骗的人,失去豪爽的本领。法国
49、谨慎是安全之本。英国
50、怒多横言,喜多狂言。明吕坤续小均语
51、小谨慎多制胜,感情冲动事多难。绪儒斯
52、必须全心全意地致力于你所从事的工作。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时,不可立刻有所行动;可是在经过考虑之后,纵然考虑错误,也该断然地去做。托尔斯泰传
53、事前的谨慎包含一着事后的宽恕。德国
54、事前要思免后悔。元关汉卿
55、谨慎是智慧的长子。法国
56、当竞争与敌视同你比邻而居时,谨慎就会茁一壮成长。格拉西安
56、大多数的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容词和夸张手法都是深恶痛绝的,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 贝弗里奇
57、浅河要当深渡。日本
58、靠谨慎比靠鲁莽更能制胜。塔西佗
59、每个人都应该知足,不该妄想越轨。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60、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来证明看起来什么也不怕的人,是多么害怕对什么都小心翼翼的人。雨果论司各特
61、事前的谨慎,胜于事后的追究。日本
62、出门要三稳:身稳,手稳,口稳。中国
63、言有物,行有格。礼记缁衣
64、地雷手在一生中只能犯一次错误。苏联
65、重视结避的人,开始就会谨慎。日本
66、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宋苏轼
扩展阅读
关于谨慎的名言大全
1、 用时不爱惜,就要损坏;做时不慎重,就要失败。——蒙古族
2、 言为世范,行为士则。——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3、 小船应当靠近海岸行驶。——美国
4、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史记
5、 头要冷,却要热。——日本
6、 怒多横言,喜多狂言。——明·吕坤《续小儿语》
7、 谨慎此其余任何智能使用得更频繁。日常生活中的草率事件使它发挥作用,对微小的事情产生影响。——塞·约翰逊
8、 话说得太多,就难免说些废话……——高尔基《母亲》
9、 出门要三稳:身稳,手稳,口稳。——中国
10、 然而没有一种利剑是单刃的,每把剑都有双刃,一边伤了人,另一边便伤了自己。——雨果《悲惨世界》
11、 严谨慎重,智慧之母。——德国
12、 谨小慎微的科学家既犯不了错误,也不会有所发现。——英国
13、 在你下剪刀之前要量三次。——意大利
14、 多言不可与谋,多动不可与久处。——明·薛宣《读书录》
15、 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礼记
16、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唐·白居易
17、 言行如走棋,一动思三步。——中国
18、 重视结避的人,开始就会谨慎。——日本
19、 成事每在穷困日,败事多在得志时。——中国
20、 言有物,行有格。——《礼记·缁衣》
21、 在薄冰上滑行,速度就是安全。——爱默生
22、 谨慎纯粹是一种心的质性,它是凭感觉而不是凭理智进行的,它所能达到的限度是相应地更广阔、更崇高的,使它能够觉察和避免根本不存在的任何危险。——马克·吐温《冉·达克》
23、 浅河要当深渡。——日本
24、 永远谨慎乃是至高无上的价值。——马克·吐温《夏娃日记》
25、 谨慎的人脑后有眼。——威·罗伯逊
26、 言寡尤,行寡悔。——《论语·为政》
27、 谨慎是安全之本。——英国
28、 不要对任何人都敞开你的心胸。——《圣经后典·便西拉智训》
29、 一盎司的小心值一磅的学问。——英国
30、 事前谨慎总比事后补救强。——爱·科克
31、 加倍小心总是好的。——法国
32、 靠谨慎比靠鲁莽更能制胜。——塔西佗
33、 真诚是玻璃,谨慎是钻石。——英国
34、 事前要思免后悔。——元·关汉卿
35、 人们唯一的防御力量就是谨慎。——玉外纳
36、 慎重对待问题就是智慧的一半。——英国
37、 必须全心全意地致力于你所从事的工作。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时,不可立刻有所行动;可是在经过考虑之后,纵然考虑错误,也该断然地去做。——《托尔斯泰传》
38、 艰难之日要坚定,顺利之日要谨慎。——蒙古
39、 事前的谨慎包含着事后的宽恕。——德国
40、 小谨慎多制胜,感情冲动事多难。——绪儒斯
谦虚谨慎的名言_关于谦虚谨慎的名言
它实在太年轻了。别看它体格和成年公豺差不多,其实心理上还是一只幼豺。它不懂得越是春风得意就愈要夹着尾巴做豺,谦虚谨慎是弱者的护身符。它才一岁半龄,对豺群许多无形的规矩似懂非懂,对生活的潜规则一窍不通,不晓得在这样的场合根本就没有它露脸的份儿。这里肯定没有、陷阱和捕兽铁夹,也不是围捕穷凶极恶的狗熊和野猪。这里不需要苦豺。岩羊是豺群的传统猎物,只要地理位置选择得好,只要不是在峭陡的崖壁上,不必冒什么风险就可擒捉到。只要把这家子岩羊引进豺群布下的圈套,就等于是网里捕鱼,瓮中捉鳖,有百利而无一弊。在这种情形下,豺王是理所当然头一个扑咬者。头一个扑咬方能显出王者的胆识。王者比芸芸众生更需要表现。 ----沈石溪《双面猎犬》
优者谦虚谨慎,主动帮助同学,差者,不弃不馁,虚心好学。
Y象小树,意味着青年正处于发展期,需要不断茁壮成长;O象太阳,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朝气和活力;U象一个空水杯,我们要不断汲取营养,同时要虚怀若谷,谦虚谨慎;T象一个戴帽子直立行走的人,很多青年人获得了荣誉,但只是一个开端,我们不能被荣誉的帽子压弯了腰,要直立行走;H象一个单杠,希望青年在工作之余,能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那是本钱。这就是YOUTH,这就是青春。
人,切莫自以为是,地球离开了谁都会转,古往今来,恃才放肆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所以,即便再能干,也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做好自己的事情,是金子总会发光。
你要相信 ,冷静自持,隐忍努力,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必会得到一个交代。无论如何,经验告诉你,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所有的苦,都不会白吃。
大多数的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容词和夸张的手法都是深恶痛绝的,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 ----贝弗里奇
我只能继续锻炼耐心,锻炼低下头来,锻炼谦虚谨慎再谦虚谨慎,锻炼忘记各种的虚妄、虚无缥缈,锻炼自己平凡些再平凡些,锻炼自己溶化于人众之中,锻炼自己等待于无所等待之中,即无所等待于任何等待之中,最好的等待就是忘却,最沉静的风度就是无无忧、无为、无欲、无梦。 ----王蒙
你简单,人生就对你简单。但这份简单,并非不顾他人感受随性而行,反倒是要心存善意真诚待人;并非生活不负责任肆意妄为,反倒是要勤恳努力脚踏实地;并非不求品性成长顽劣不羁,反倒是要谦虚谨慎恪守准则其实,简单,从来都不简单,它是那个无需妆饰却更美好的自己!你美好了,人生就美好! ----杨牧师(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 )
木老头拒绝,只肯帮龙王控制目标,我向好姑娘发过誓,绝不再,就算别人欺负到我头上,我也只能轻轻地教训一顿,你不要用这种眼神看我,重生之后,我不再撒谎,说话算话,誓言全是真实的。
顾慎为对木老头连一成信任都没有,不过他试探过了,木老头的功力的确没有完全恢复,可能永远也无法当顶尖高手了,他要是再敢像从前那样飞扬跋扈,活不过三天。现在的木老头,不只是受托保护龙王,其实也受到龙王的保护,他的仇家遍布西域,要是听说他功力衰减,会排队前来报仇。所以,木老头负责抓俘虏并折磨俘虏,后一项任务简直是他的爱好,可如今的他已经变得谦虚谨慎、乐天知命,所以动手之前先要道歉,小兄弟 ----冰临神下《死人经》
悟:悟是由心和吾(古文的我)组成的说明了只有用心自己才会悟出道
好:女子也,现在样女孩要比男孩好啊。好久以前就有人知道这个道理了,还是女孩子好。不正。歪臭:自大一点就是臭,以此教育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满。
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我们看到,孔夫子所称道的君子,主要是这样三种人:一是行事果断勤勉、说话谦虚谨慎的人;二是亲近贤德、见贤思齐的人;三是安于贫困、好学不倦的人。事实上,也只有这些人,才真正值得称道。 ----李时秋《大众论证》
欲望是人之常情,何必谦虚谨慎呢,放开一切,享受生活的激情吧!
通则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贵则观其所进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富则观其所养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那是资源和形势造就的;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听则观其所行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了做不到。止则观其所好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习则观其所言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是不是跟当初一致,跟当初的差别越大,人品越不好。 谨慎交友的名言警句
谨慎交友的名言警句
1、正如真金要在烈火中识别一样,友谊必须在逆境里经受考验。奥维德
2、最擅长应付对外面敌人的恐惧的是尽量交友;对于不克不及交为朋侪的人,至少要避免和他们树怨;要是连这个也办不到,就要尽大概地避免和他们往来,为自己的长处疏远他们。伊壁鸠
3、先淡后浓,先疏后密,先远后近,交友之道也。胡氏家训
4、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刻刻防备。鲁迅
5、诚的友谊好象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哥尔顿
6、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巴甫洛夫
7、一个好朋友常常是在逆境中获得的。
8、交朋必择胜己者,讲贯探讨,益也。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君子与君子以同利为友。与朋侪交,只取其长,不计其短。
9、最善于应付对外面敌人的恐惧的是尽量交友;对于不能交为朋友的人,至少要避免和他们结怨;要是连这个也办不到,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和他们往来,为自己的利益疏远他们。伊壁鸠
10、一切善的终点与顶峰,生命最后的明星都是友一爱一。埃马卡姆
11、亲戚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朋侪是我们自己挑选的。马姆福尔德
1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13、所谓以礼待人,即用你喜欢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别人。切斯特菲尔德
14、唉,难于这个摧一残天然仁厚和真诚友谊的鬼把戏假派头,我再也不能忍受了。什么应有的骄傲!好一个品位和特权!品位和等级的次序简直是胡扯,应该把它扔到火里去!安排品位和特权吗?先前时代的掌握礼官们专会搞这个!来啊,现在来个伟大的典礼官在社会上安排平等吧。愿您的权标把一切骗人的金杖吞下去!假如这不是不灭的真理,假如世人不想这么做,假如世传的伟大崇拜并不是欺骗和偶像崇拜,那么我们还不如再把斯图阿特王朝的君王们迎回来,在颈手枷上割掉自一由言论的耳朵!萨克雷
15、蔗味老弥甘,友一爱一久更挚。袁牧
16、想与所有的人交友的人,不是任何人的朋友。普菲费尔
17、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18、面对不幸,了解朋友。赫尔德
19、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贾岛
20、我需要三件东西:一爱一情友谊和图书。然而这三者之间何其相通!炽一热的一爱一情可以充实图书的内容,图书又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蒙田
21、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而之容;镜于人,则知凶与吉。墨翟
22、要这样生活;使你的朋侪不致成为仇人,使你的仇人却成为朋侪。毕达哥拉斯
23、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莫罗阿
24、知道危险而不说的人,是敌人。歌德
25、如果要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朋友。
26、有些人对你恭维不离口,可全都不是患难朋友。莎士比亚
27、青年男一女应当保持真诚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有这样一种关系:无论对任何事物,不夸大,也不低估。如果彼此不欺骗,如果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这时候,不管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友谊的、一爱一慕的等等关系-那都是健全的关系。马卡连柯
28、那些背叛同伴的人,常常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一起灭亡了。伊索
29、竭诚相助亲密无间,乃友谊之最高境界。瓦鲁瓦尔
30、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
31、没能弄清对方的底细,决不克不及掏出你的心来。巴尔扎克
32、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慕听之。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
33、在业务的基础上建立的友谊,胜地过在友谊的基础上建立的业务。洛克菲勒
34、以权利合者,权尽绝交疏。司马迁
35、以探讨之谊取友,则学问日一精一;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弘一法师
36、后面是古,背面是今,还有一些本国的,欠美意思交广博友,如读名书;交风雅友,如读诗歌;交谨慎友,如读圣书;交滑稽友,如读传奇小说。搏弈之交不终日,餍饫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37、只有在磨难的工夫,才能瞥见朋侪的至心。克雷洛夫
38、一切朋友都要得到他们忠贞的报酬,一切仇敌都要尝到他们罪恶的苦杯。莎士比亚
39、只能和你同乐不能和你共苦的人,丢掉了天堂七个门中的一把钥匙。纪伯伦
40、交朋友要交有义气的人,正如聪明的医师治病前必须切脉考察病根,交朋友也必须考查对方的品德,否则是危险的。伊本穆加发
41、人心只能赢得,不能靠人馈赠。叶芝
42、在欢乐时,朋友会认识我们;在患难时,我们会认识朋友。科林斯
43、没有一宗友情是地久天长的。人们在你的生活里来去如流,有时,友情的过程是短暂的,有限的。索菲娅罗兰
44、在不幸中,有用的朋侪更为必要;在幸运中,高尚的朋侪更为必要。在不幸中,寻找朋侪出于必须;在幸运中,寻找朋侪出于高尚。亚里士多德
45、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46、只要一起经历过长大和成熟的过程,就足以使最肤浅的相识变为最亲密的知己。洛根史密斯
47、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克雷洛夫
48、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司马光
谨慎交友的名言警句
1、正如真金要在烈火中识别一样,友谊必须在逆境里经受考验。——奥维德
2、最擅长应付对外面敌人的恐惧的是尽量交友;对于不克不及交为朋侪的人,至少要避免和他们树怨;要是连这个也办不到,就要尽大概地避免和他们往来,为自己的长处疏远他们。——伊壁鸠
3、先淡后浓,先疏后密,先远后近,交友之道也。——《胡氏家训》
4、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刻刻防备。——鲁迅
5、诚的友谊好象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哥尔顿
6、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巴甫洛夫
7、一个好朋友常常是在逆境中获得的。
8、交朋必择胜己者,讲贯探讨,益也。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君子与君子以同利为友。与朋侪交,只取其长,不计其短。
9、最善于应付对外面敌人的恐惧的是尽量交友;对于不能交为朋友的人,至少要避免和他们结怨;要是连这个也办不到,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和他们往来,为自己的利益疏远他们。——伊壁鸠
10、一切善的终点与顶峰,生命最后的明星都是友爱。——埃·马卡姆
11、亲戚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朋侪是我们自己挑选的。——马姆福尔德
1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13、所谓以礼待人,即用你喜欢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别人。——切斯特菲尔德
14、唉,难于这个摧残天然仁厚和真诚友谊的鬼把戏——假派头,我再也不能忍受了。什么“应有的骄傲”!好一个“品位”和“特权”!品位和等级的次序简直是胡扯,应该把它扔到火里去!安排品位和特权吗?先前时代的掌握礼官们专会搞这个!来啊,现在来个伟大的典礼官在社会上安排平等吧。愿您的权标把一切骗人的金杖吞下去!假如这不是不灭的真理,假如世人不想这么做,假如世传的伟大崇拜并不是欺骗和偶像崇拜,那么我们还不如再把斯图阿特王朝的君王们迎回来,在颈手枷上割掉“自由言论”的耳朵!——萨克雷
15、蔗味老弥甘,友爱久更挚。——袁牧
16、想与所有的人交友的人,不是任何人的朋友。——普菲费尔
17、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18、面对不幸,了解朋友。——赫尔德
19、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贾岛
20、我需要三件东西:爱情友谊和图书。然而这三者之间何其相通!炽热的爱情可以充实图书的内容,图书又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蒙田
21、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而之容;镜于人,则知凶与吉。——墨翟
22、要这样生活;使你的朋侪不致成为仇人,使你的仇人却成为朋侪。——毕达哥拉斯
23、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莫罗阿
24、知道危险而不说的人,是敌人。——歌德
25、如果要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朋友。
26、有些人对你恭维不离口,可全都不是患难朋友。——莎士比亚
27、青年男女应当保持真诚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有这样一种关系:无论对任何事物,不夸大,也不低估。如果彼此不欺骗,如果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这时候,不管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友谊的、爱慕的等等关系-那都是健全的关系。——马卡连柯
28、那些背叛同伴的人,常常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一起灭亡了。——伊索
29、竭诚相助亲密无间,乃友谊之最高境界。——瓦鲁瓦尔
30、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
31、没能弄清对方的底细,决不克不及掏出你的心来。——巴尔扎克
32、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慕听之。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
33、在业务的基础上建立的友谊,胜地过在友谊的基础上建立的业务。——洛克菲勒
34、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司马迁
35、以探讨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弘一法师
36、后面是古,背面是今,还有一些本国的,欠美意思交广博友,如读名书;交风雅友,如读诗歌;交谨慎友,如读圣书;交滑稽友,如读传奇小说。搏弈之交不终日,餍饫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37、只有在磨难的工夫,才能瞥见朋侪的至心。——克雷洛夫
38、一切朋友都要得到他们忠贞的报酬,一切仇敌都要尝到他们罪恶的苦杯。——莎士比亚
39、只能和你同乐不能和你共苦的人,丢掉了天堂七个门中的一把钥匙。——纪伯伦
40、交朋友要交有义气的人,正如聪明的医师治病前必须切脉考察病根,交朋友也必须考查对方的品德,否则是危险的。——伊本·穆加发
41、人心只能赢得,不能靠人馈赠。——叶芝
42、在欢乐时,朋友会认识我们;在患难时,我们会认识朋友。——科林斯
43、没有一宗友情是地久天长的。人们在你的生活里来去如流,有时,友情的过程是短暂的,有限的。——索菲娅·罗兰
44、在不幸中,有用的朋侪更为必要;在幸运中,高尚的朋侪更为必要。在不幸中,寻找朋侪出于必须;在幸运中,寻找朋侪出于高尚。——亚里士多德
45、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46、只要一起经历过长大和成熟的过程,就足以使最肤浅的相识变为最亲密的知己。——洛根·史密斯
47、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克雷洛夫
48、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司马光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有关谨慎的名言》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心寒的名言警句 专题。
佛教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什么?
菩萨修学阶梯,是菩萨的路线图,《华严经》正宗分的各卷都说明此内容,分为七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十信
信,要凭理智对于佛的境界有所认识。《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是专门说明十种信心: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等。 第一、信心。是指听到大乘经典,大乘佛菩萨的境界,没有疑惑,坚定信念; 第二、念心。经常忆念三宝的功德,念持不忘。 第三、精进心。不要懈怠,要策励自己:身业、口业、意业,不能放松,身拜佛,口念佛,心想佛。 第四、慧心。慧就是智慧,要善于观察,检查善恶邪正,不起恶心,不起邪心,而要起善心,正心,这要靠智慧的心灵。 第五、定心。内心要随时保持定力,不要散乱,不要随随便便的,时高时低的。 第六、不退心。遇到什么困难,不退,困难是各种的,有些朋友、儿女、亲戚,拉你的后腿,有些外人要讽刺你一下,或者有什么阻碍,遇难不退。 第七、护法心。知道三宝的功德,佛法的伟大,就要护持正法,时时护念正法。 第八、回向心。就是要随时把你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不是为了人天小果。 第九、戒心。就是在信仰过程中,要严守三皈,奉行五戒,内心常常要提起警惕,保持三业清净。 第十、愿心。要发大愿,要发四弘誓愿,学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的大愿,不要失掉愿心。 以上就是十信。这十种信仰,都属于资粮位,这个资粮位,学佛才走第一步,是最基本的。
十住
什么叫住,内心要安住,心猿意马,要开始收拾。安住于菩提境界,就必须要有般若正见,菩提是由般若而生的,般若首先要有正见。有正见就与般若相应,有般若就可发菩提之心,证菩提之果。十种就是: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第一、发心住。发心就是以正见发菩提心,这是很重要的,学大乘经,学菩萨,菩提心不可缺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一初发心即成正觉”,这叫发心住。受菩萨戒,必须发菩提心,菩萨戒又名金刚光明宝戒,价值非常高,与无漏真如相应。 第二、治地住。治就是治理的治,地就是心地的地,为了度众生,要治理心地,开阔心地。因为地能生万物,心能够治理,就能生出种种功德,种种善法。 第三、修行住。要安心住于修行,安心行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为了度众生,要修六度万行,一心专注,不要二用。 第四、生贵住。就是能坚持这种行动,就是出生佛菩萨的,就好象生在佛的种族家,很珍贵;世间上的人生在王宫,就很尊贵,能够学佛法,依法而行,就是生在法王家,法王比帝王更高贵。 第五、方便具足住。就是世出世间,二谛圆融,弘法度生,既要有原则,又要有善巧,真就是真谛,真如、法界、真心,是真;俗就是世俗谛,一切缘生法,一切世间法,都在其中,真俗并用,方便善巧,接引众生。 第六、正心住。就是心要正,光明正大,不忘佛法,不忘佛恩,虽然遇到恶境恶缘,其心不动。 第七、不退住。就是走上正道,对于三宝、因果、三世、佛菩萨境界,坚定信心,修学不管什么恶缘现前,不恐惧,不后退,要有大无畏的精神。 第八、童真住。童真是形容,象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保持这种童真之心,不被淤泥所染。 第九、法王子住。能够从真入俗,由俗入真,不失真谛,也能善于用俗谛,真俗圆融,与佛心相合,就可以绍隆佛种,就象法王子一样,成为佛的儿子。 第十、灌顶住。成就了智慧,住于十地的十智,即将成佛,就象王子登位,首先举行灌顶之礼。 以上十住说明学佛要把心意收拾起来,安住于十方面,就有正见,具足般若,就在菩萨道上走,故称为十住。
十行
上面讲了以智慧心,于佛的菩提道,安心而住,接着在行动上实践万行,做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人: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恚行,四无屈饶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住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第一、欢喜行。就是能够行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解决别人的困苦问题,使别人从忧恼中感到欢喜,予乐拔苦,是最使人欢喜的事情,菩萨就要这样,不要烦恼别人,干扰别人。 第二、饶益行。要严守菩萨的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指不要损害别人,要严守戒律;摄善法戒就是要广修善法,不管小善大善,世间善出世间善;饶益有情戒是以悲悯心修四摄六度饶益众生。 第三、无恚行。恚就是嗔恚,人一定要消灭恨心,烦恼火一起来,那罪就大了,“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就要修忍辱。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就是对冤家仇敌要宽容忍耐,以德报怨,冤家宜解不宜结;安受苦忍,生活中有痛苦,遇天灾人祸,能够忍受;谛察法忍,对佛法深刻信仰,坚定不移。这三种又名:生忍、法忍、无生法忍。《金刚经》讲“佛说我得无诤三味,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佛是赞扬无嗔无恚的,修行办道,不修忍辱是办不到的。 第四、无屈饶行。就是要精进于正道,坚持正法,不屈不饶,有威力加到你身上,不怕,不退,不屈服。 第五、离痴乱行。心中随时要保持一颗定心慧心,铭念不忘,对一切外境无所惑乱,临境不迷,假如临境迷了,就会迷失正路。 第六、善现行。就是经常要读经,要有正见,随时要与般若智慧相合,洞察一切,就象日光一样,朗照一切,这叫善现,这就必须要了解二空——人空、法空的道理。 第七、无住行。一切遭遇,随缘不变,保持真心,真心就是随缘不变,有两句话: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是在一切缘中保持真心,不变随缘就是在一切缘中发挥真心的妙用,真心不失,心无所住。 第八、难得行。做到善根智慧都能坚持,达到自他二利,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很难得。 第九、善法行。以微妙的善法之力,有智慧,有辩才,说法利生,令他生解,这就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到了善慧地就具足这四无碍解。法无碍解,谓能通达一切世出世间的法;义无碍解,对于文字的意义都能了解;辞无碍解,对一切名字辞章都要通达;辩无碍解,就是辩才无碍,能够四通八达,信手拈来,都成妙语。善法行就必须要以一种微妙善法之力,具足四无碍解,使他生解,说法度生。 第十、真实行。就是根据佛的真实智慧,在心中,语言中、行动中,做到说真实话,但重点是在行上。要言行不二,理论与实践一致,不要诳惑别人。 以上十信、十住、十行在菩萨的阶梯上都是属于资粮位,即准备成佛的资粮,这叫顺解脱分。什么叫顺解脱分?就是能够如此行持,就顺于涅槃菩提的道路,是在走解脱的道路,而不是世俗的道路。十回向
回向最重要的是悲智兼修,心要广大,不能自私,不能处处为我。自己在修行中积累的功德、培养的善根要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真如境界。 十项回向重点一是回自向他,把自己的功德不占为私有,布施给别人,这叫法布施,以法施人。二是回俗向真,就是修行的目的要达到真如境界,要象佛一样契证真如,达到一真法界,常住不变。三是回因向果,修习善法的因,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有这个远大的、崇高的志向,不是修来世,不是人天果报,而是无上菩提。 回向共有十项,《华严经》十回向品是正说十相名的,一是救生离相回向,二是不坏回向,三是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坚固回向,七等顺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第一、救生离相回向。救生就是我们的心,处处要想到众生,想到众生的苦难,不离众生,要救度众生,必须要以大悲为根本,广行济度,在广行济度中,有功而不自居为功,有德而不自居为德,心无所住,这是有大智慧,有大智慧必定同时有大悲心。悲智兼运,就包括四无量心,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见善随喜,布施平等,叫慈悲喜舍,这个心很广大,功德也是无量无边,所以叫无量心。我在读《大般若经》时候,经中佛就赞扬四无量心,心无量,行无量,功德无量,能够修四无量心,可以降天魔,伏妖怪,除灾害。所以四无量心,在修学菩萨行中第一第一,大悲广济,大智无住。 第二、不坏回向。对于三宝功德应该扎根信仰,坚定不移,不要破坏,若失掉对三宝的信仰,断了善根只有下堕,要自己和他人都不断善根。 第三、等一切佛回向。这就是《普贤行愿品》中的常随佛学,我虽然未成佛,但是我要向佛学习,我的行动,等同佛行,不管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佛是怎样修的,我就怎样修,所以叫等于一切佛回向。 第四、至一切处回向。就是心胸要广大,我的礼拜供养不是一个佛,而是十方诸佛、法界诸佛。至一切处,就是到一切十方世界三宝之前修供养,饶益众生,为众生谋利益,叫至一切处,这就是悲愿广大。 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就是境界无量,功德无量,果报无量,不离众生,广修善根。“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要把真心奉于尘尘刹刹的境界,尘尘刹刹的众生。这就有无尽的功德,我的身体存在,是为贡献三宝而存在,为救度众生而存在,不是为我自己,所以《法界观》的中心,要处处想到众生,众生中有我,我与众生打成一片,如此,无尽的地方,无尽的众生,无尽的功德,成了无尽的宝藏,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而不是世间上金银财宝的财富。 第六、随顺坚固回向。什么要坚固呢,善行要坚固,悲智要坚固,六度要坚固,不能有一点动摇,象金刚一样的不坏。 第七、等顺众生回向。等顺就是以平等心随顺众生,破除一切执着,铲除一切障碍,消除一切相的分别,平等平等,随顺饶益。 第八、真如相回向。就是说回向要顺于真如,修慈悲行,在修行中要无住生心,不要有所住相,就达到与真如境界相合。 第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要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既不住,也没有缠缚,既不住于相,也不住于见。在修行中,不为名利,不为自己,专利他人,这样就住于无缚,有住就有缚,缚就是束缚你,无住就无缚。 第十、法界无尽回向。定心纯净,远离垢秽,以法施,以清净心施于众生,心胸广大,等同虚空,周遍法界。总之,要心胸广大,修悲,修智,修行,其中真俗并融,悲智兼运,普周法界。 十回向中,每一个回向分为入心、住心、满心。从你发起心以后,最初叫入心,进入心的境界了,入心以后就是住心,有个过程,就是安住于一段时间,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最后就是满心,就是说这心已经要圆满了,要进入另外一个阶段了。 就在第十回向中,满心之后接着就是加行位。什么是加行位?即加功用行,勤修止观,要把内心知见纯正起来,由于错误的知见生起的人我执、法我执,要将其扫荡干净,就必须要加功用行,修止观,止观就是禅定,有四个阶段。《华严经》是属于修心的,要通过修心观阶段,其他各个宗派,不通过这个阶段也不行,什么原因?大家要知道,佛法讲修心,内心要净化,净化功夫就是要遣除我执、法执,建立我空、法空,否则,真空见就立不起来,般若慧无从发生,你则无从开悟,开悟就是破我执、法执,才能把生死根本拔掉,就如禅宗说的打破黑漆桶,因为我执、法执在,胸中是黑漆一团,见不到光明。所以这个静的功夫,相当重要。 四加行 加行位分四个阶段:暖、顶、忍、世第一。这里解释一下,暖就是暖和的暖,温暖的暖;顶就是山顶的顶,头顶的顶;忍就是忍辱的忍,忍可的忍;世第一就是世间上第一,数第一。小乘、大乘都是同样的称呼,但是境界不同,这叫四加行,由四加行才能入于见道,进入通达位,也就是一般说的开悟。 有些人动不动就说我悟了,我开悟了,哪有那么简单!?有些居士好象很聪明的样子,说我悟了,悟个什么,悟的什么境界啊?!没有经过前面几个资粮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没有锻炼好,开什么悟?还没有修加行位,悟什么悟?!顿悟的功夫,是从渐修来的,由渐到顿,哪有一步登天梯的道理,所以学佛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这里有几个定,在暖位修明得定,顶位修明增定,忍位修印顺定,世第一位修无间定。 什么叫暖,就是说你最初有点智慧、智火了,智火显发,很温暖的,叫暖。顶呢?智火显发进一步提高了,增加了,就象爬山,登到山顶了,叫顶;忍就是继续忍可下去,又要加功用行,巩固已有的成绩,转入一个新的境界;世第一呢,到了这个时候,做到能取、所取俱空,达到二空境界,世间是第一的,修道是第一的,叫世第一。这就是暖、顶、忍、世第一。 明得定,就是最初心里明白了,了解了,也就是智光出现。明增定,就是继续修,继续观,这种智光智火增加。印顺定,能够印证前面境界,又顺于后一步境界,前面证得所取空,后面就要进一步证能取空。所取就是境界,不执着境界叫所取空;能取,也不要执着内心,执着一个心,一个我,那都是错误的。所以印前顺后叫印顺定。无间定,就是很快。进入无间定以后,功夫就差不多圆成了,进一步证入见道位,那就是悟的境界了,证入见道位,就已经踏入第一地,十地中的欢喜地。 以上道理再重复补充: 第一位、暖位。由下品寻思观外境不实,不过是名义、自性、差别、假名安立,就印见所取空,一切境界是假的、空的。 第二位、顶位。又继续深入寻思,细微地寻思,叫上品寻思,进入顶位,加深了对所取空的认识,经过寻思以后,明确了,决定了,没有疑惑了,经过反复拣择、分析、推论,到此时内心得到决定了,这叫做如实智。 第三位、忍位。由下品如实智就进入忍位,不单是观所取空,进一步观能取空,能取的心、能取的我还是空,不要执著一个我,不要执著一个能取的心,讲唯识,识也是空的,等于般若一样,讲空,空还是空的,讲不可得,不可得还是空的,一切不可得,要把妄情杂念空得一干二净,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以下品如实智进入忍位,得了印顺定,既印证前面所取空,又顺于观察能取空。 第四位、世第一位。由上品如实智进入第四位,世第一位,双证能取所取,所取的境界既空,能取的心识也空,不要执着心,心也是空的。这样才将妄情执著扫荡得很彻底。 佛法讲神通,大家注意:真是到了这个境界,才有通,没到这个境界,内心有一点私心杂念,你通什么?!障碍多得很,你还证什么通!所以搞外道的,没有经过这些阶段,一上坐,就想神通,飞这里飞那里,想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结果走火入魔,我相、法相,种种魔相就生起来了,他得什么通?只能说邪通,所以学佛不要首先想得通,首先要想好好修习,象菩萨修行一样,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悲智兼修,积累福德智慧资粮,这样才踏实,再经过加行进入见道位,菩萨的悟道境界,这时就进入十地的第一地,住于欢喜地。 十地
何为欢喜?内心得了法喜、轻安,有这个基础,就可悲智兼运,饶益众生,所以叫欢喜。到了这时,断了由后天邪师、邪友、邪见熏习的三界见惑。就进入菩萨的修道位,继续修行,彻底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现行和种子,经过十地。何为地?这是个譬比,到了这个阶段,福慧比较圆满,悲智也上升,就可生一切佛法,一切功德,就象大地能生万物一样,所以叫地。 十地依次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真正到了初地,开了悟以后,才晓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理。 何为欢喜地?就是由见道进入初地,此时生起无漏无分别智,契证了真如,悟得了人、法二空,再由无漏的有分别智,断了分别的二障,即烦恼障、所知障,这二障属于邪分别生起来的,能够断掉分别二障,就能够自利利他,生大欢喜,广修布施,圆成布施,施而不执,三轮体空,圆成施度。 二是离垢地,垢就是污垢,到这第二地,心性清净,具足清净见,在行动中远离烦恼污染,严持戒律,菩萨的三聚净戒,圆成戒度。 三是发光地,成就胜定即殊胜的禅定,证得微妙的法乐,生起慧光,心胸广大,忍辱柔和。一个心胸广大的人,能忍辱、柔和的人,是能发光的。此地修行圆成忍辱度。 四是焰慧地,由定光发出智慧的火焰,如火烧薪,慧焰增盛,在修行中精进努力,安住于菩提分法,即是三十七菩提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把身见、边见、一切邪见能够除掉,慧焰增胜,圆成精进度。 五是难胜地,就是难能可贵,很殊胜的,至此世俗谛与胜义谛,同时俱起,真俗互融,非常殊胜,修行禅定,圆成静虑度。 六是现前地,般若智现前,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在此时,缘起性空之义了了分明,圆成般若度。 七是远行地,何为远行?从初地到七地,观一切诸法无相,都是用力观察,加功用行,从时间上讲,即是第二阿僧祇劫,很长的阶段,加功用行,诸法无相的观察,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故叫远行地,这时修习方便般若,圆成方便度。 八是不动地,观诸法无相,而是任运观察,由勉强到自然的阶段,任运自如,修无相观,观我、法二空,一切内境外境现前,做到如如不动,不为无明烦恼所障,叫不动。读《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实际上是第八不动地的菩萨,这一地的菩萨悲心很深,智慧很高,观察诸法空相到了甚深微妙的境界,任运自如。这种智慧相续不断,一切内境外境都干扰不了,真是到了“八风吹不动”。这时完成愿度,真正才有大愿,普贤菩萨的大愿,文殊菩萨的大愿,观音菩萨的愿,到这时才能真正体现。 九是善慧地,经过八地以后,就成就了殊胜微妙的智慧,叫善慧,有这个智慧,就具备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乐说无碍解。法无碍解就是通达一切世出世间法,就象现在说的知识广博,这是佛法的知识,不是世间上的知识,是智慧发出来的;辞无碍解就是通达一切名相、言辞,文字般若;义无碍解就是名相中的内容能够了解;乐说无碍解,就是能够善巧地左右逢源,因机说法,又叫辩无碍解。此时就能说法利生,这一度完成力度。何为力?智慧才是力量,所以说大势至菩萨有大智慧,不是说双手能举千钧,而是指大智慧的力量。 十是法云地,就是十地圆满地,具足众妙功德,断除一切烦恼障碍,已经进入法身圆满的境界,法云是个譬喻:证得法身,智慧就象天空的云一样,满布天空,降大法雨,使众生得到滋润,大地得到清凉,到此时烦恼障所知障的现行和种子,彻底伏除,进入金刚道。
等觉
金刚道以后就是第六位叫等觉,此时就是成佛的预备阶段,即是一生补处,弥勒菩萨的地位,也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的地位,所谓等觉,就是等同于佛果,但是觉行还未圆。
妙觉
等觉以后是第七妙觉,就是佛位,此时圆证菩提,证得无漏的智果和涅槃果。智果就是菩提,涅槃就是真如,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无量功德。
(转)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有什么能耐?赞叹
〈一〉十信位:
凡夫从众善奉行诸恶无作开始,学修菩萨行,都一定要经过五十二个由浅入深的学习次第,才能完成佛果。
众生从行善不识三宝,不知因果,到善根因缘成熟,听闻佛法,精进修行,而发坚固不退之信心,始入十信位。佛法大海中信为先,以信能入,以智能度。
1.信心:因接触而对佛法僧三宝的不退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入中道纯真之境。
2.念心:因对三宝之心坚定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虽经多次生死亦不遗忘能时时忆念佛法僧三宝。
3.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以妙圆纯真之精神进趣真净,精进学习佛法僧三宝深入的修证法义。
4.戒心:修学诸戒,安住净戒心光常凝无为。
5.定心:修学与佛道相应的禅定,执持智明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宁静。
6.慧心:修学与佛道相应的大智慧,心纯行勤入真而智慧生。
7.回向心:将所学戒定慧三学与功德善根回向佛道利他人。
8.护法心:心进安道进趣功纯保持一切佛法不失,无论逢遇何境坚心护持佛法僧三宝。
9.不退心:心定慧明进修不懈深入自性无有退转心。
10.愿心:持戒自在大愿不失时时发出成佛愿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愿化导众生。
二〉十住位:
十信心既立,可入十住位,而发大心,趣入般若妙道,广行一切愿行,安住佛地,渐证空性。
1.发心住:厚集一切戒定慧等善根,修四弘誓愿,化导众生,以真方便,入十信,能自度利他,悲智成就。
2.治地住:修诸善行心明显真,能真心对治一切净修一切法不离成佛悲愿。
3.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修诸行随缘摄化众生,而无留碍,长养一切正定诸愿行。
4.生贵住:深修般若波罗蜜,无执行大悲利生,契入妙理,受佛气氛,入如来清净种性。
5.方便俱足住:修诸善法,集无量善根福慧,自利利他,而相貌俱足,方便俱足。
6.正心住:成就般若悲智,心与佛同,证悟解脱平等真实相,而出离生死。
7.不退住:广修正法,入空行无相,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已了生死,能念念证入无生毕竟空,而化导众生。
8.童真住:悟一切法无相,空无自性,而无所著,故菩提心不退,能常保坚定成佛心前进如女人之童贞般可贵,又如佛之十身灵相一时俱足之可贵。
9.法王子住:证空理,住四无量心愿行,化导众生,不离佛心悲愿,能入空相,寂灭一如,长养圣胎,绍承佛位,堪作法王之子。
10.灌顶住:修般若空观,入无生心三昧,广行佛事,自利利他成就,佛以智水灌注其顶,示受职义,藉表成就金刚大身。
〈三〉十行位:
菩萨修行,虽经十信十住自利,然需再长养利他功行,故需十行。
1.欢喜行:能观照己之心念,不为五蕴及外道所扰,能随顺十方,化导众生,而入正法果位修证中,法喜充满。
2.饶益行:佛道正念增长,禅定功力加深,智慧更明朗,身心更解脱自在,以佛法化导众生,令其得到解脱法益,以慈悲利益一切众生。
3.无瞋恨行:修得忍辱无我心,无瞋恨等视众生,不见其过,以慈悲心,自觉觉他,心无瞋恚。
4.无尽行:勤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之德,广度众生,随众生因机化导,三世十方平等摄化无尽。
5.离痴乱行:成就八正道,了达法门,利生度众无碍,命终没有无明之恼。
6.善现行:身口意及大悲愿力成就,早已了脱生死,能现诸相同中显异,异中现同,同异圆融,能常生佛国,普度众生。
7.无著行:能无我法空,利益众生,十方虚空法界,尘尘应化,悉令满足,不相留碍。
8.尊重行:慧性成就,广度众生,种种现前,皆能以般若观照对治,故六度中,独尊般若行。
9.善法行:觉悟十二因缘皆假相会合而成,悟实相本空之理,入法空之义,以圆融之德,化导众生。
10.真实行:成就无生无动,入佛智大海,常於六道,广度众生出苦得乐,其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纯真无为之自性真实,常恒俱足。
〈四〉十回向位:
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并回向佛道或无上菩提,当下不执著,心心趣向寂灭平等无相的菩提心中,以少功德,引无量果,长养十回向行。
前之十住位、十行位,及此十回向位,共三十位,谓之贤位,十住为下贤,十行为中贤,十回向为上贤,过此为圣位。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观一切法相平等不可得,以般若无相无著心,慈悲喜舍,教导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盘道。
2.不坏回向:
观一切法之受用,念念不住著,归趣中道,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
3.等一切佛回向:
随顺修学於戒慧,成就佛法不退,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於诸佛,虽处居家,未曾暂舍菩提之心,佛之法能一切时时行之,如过去佛所修回向行。
4.至一切处回向:
修习诸善根功德,通达一切法空不二之义,以大愿力,愿其功德,至一切处,供养一切,觉智周圆,无所不遍,无处不至。
5.无尽功德藏回向:
证无相空,成就自性功德,以佛法教导众生,行一切善事功德,成一切善根,由无尽境行成无尽善根功德,而得十无尽藏之果。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证无漏善法,教导众生,行善根令佛法相续不断,於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功德,回向一切种智,取涅盘道。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随顺修行一切善法,愿布施香花供品等物,令一切世界悉皆充满,观父母十方一切众生皆我性,俱无二本际平等,无有高下。
8.真如相回向:
明悟因果,常照有无二谛,无生无灭,正法明了,勤修一切功德智慧,志求大乘,以智方便,而为回向,即离一切法、离一切相,生无性体之真如。
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诸法本空心无缚者,修诸功德以功德回向而生一切微细智成就佛智,於根尘中得大解脱。
10.等法界无量回向:
觉一切法义,第一义谛,悟中道之相,广行法施,利益众生,教导有情,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
佛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摘录:一个凡人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切就发生了质变,他能在一刹那顷产生一百个化身(意生身),去一百个净土面见百佛尊;一刹那顷获得百佛加持亦能明清了知;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时,则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寿命,使之住寿历经百劫……经常听一些师兄说某某到了几地菩萨以上,某某是某菩萨的转世或化身,令许多普通大众乃至初入佛门者不知所云。菩萨,是梵文的音译(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垛”。它的意思,“菩提”是觉,“萨垛”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命。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都可以称为菩萨。亦即,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按华严之说,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十信位是凡夫,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是贤位菩萨,只有后十二个阶位是圣人,也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妙觉菩萨就是佛。或者说,地前者称菩萨,地上者则称大菩萨,七地以上即称菩萨摩诃萨。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也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我们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所谓十信,又叫做十信心,就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戒心,(十)愿心。十信位菩萨还是凡夫。所谓十住,又叫做十住心,就是:(一)发心住,(二)治地心住,(三)修行心住,(四)生贵心住,(五)方便具足心住,(六)正心住,(七)不退心住,(八)童真心住,(九)法王子心住,(十)灌顶心住。在此十住位中,初住断除三界内的见惑,第七住断除三界内的思惑,到此,不再为那贪瞋痴的烦恼所迷惑了,所以不再继续增加生死的业力,而证入(阶)位不退的境域。八住以上,断除三界之内的尘沙,调伏三界之外的尘沙。所谓尘沙,乃是天台宗所立“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之一。见思惑,障碍我人的涅盘之道而致沉沦生死;尘沙,则障碍我人化度众生的菩提之道而致不能成佛。此所谓尘沙,也相似唯识宗所称的所知障。由于所知有障,而不能通达多如尘沙之数的度生法门,所以称为尘沙。(见圣严法师著《戒律学纲要》))十行位和十回向略去不说。所谓十地,是:(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无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从初住至十回向,一共三十个阶位;乃是菩萨的贤者位,通常简称为三贤位。十回向的最后一念,首先破一分无明,便入初地。七住位以前的菩萨(有人讹传为是七地以前的菩萨),完全有可能退转,重又堕入生死轮回而沉沦。七住位以上初地以下的菩萨,虽然到了不退转境地,但还不能自主生死。也就是说,初地以前的菩萨,其生死是由业力决定的,无法自主的:只有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其生死则是由自己的愿力决定,能够自由作主的。有人认为禅宗(主修智慧圆满,而忽视福德修持)不是菩萨乘,是佛乘,但不小心,则可能变成罗汉乘、缘觉乘。所以禅宗的开悟,各人境界不同,有的开悟了只在七住位(贤者),有的开悟时就到了初地,有的开悟时境界更高,甚至直接成佛。但没有菩萨乘的善根积累,很难直入佛乘,导致有的禅修者很狂慢。密宗的生前圆满虹光化身(肉身完全融入法界,连头发指甲亦不留),应该是直接成佛或至少是证到十地以上菩萨位;而尚留有缩小的身体的虹化者,也起码证到了八地以上。菩萨一地一地的修证境界,都是在做清净心地,开发般若智慧的工作,通过不断调柔、寂静修行者的妄动之心,运用慈悲心怀来柔和、升华、宽大菩萨行者修学佛道前的凡夫狭窄胸襟,使心地在行与愿相互递进的修持过程中,愈来愈柔软、愈谦下、愈随顺、愈不浊、愈纯善、愈润泽、愈寂静、愈不动、愈广大、愈坚固、愈明盛、愈清净、愈平等、愈无相……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即达初地菩萨位。如果趋证此地,则与佛果相近,又能成就利生之事业,因此心生极大欢喜,故又名为欢喜地。初地菩萨与初地以前之凡夫或贤位菩萨,所得欢喜不同,初地菩萨念诸佛有无量功德,并确知将来必能成就佛果,故其心多欢喜。凡夫虽勤念诸佛,然不能作“我必当作佛”之念,故其欢喜异于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有九种欢喜:多信敬、多爱念、多庆悦、多调柔、多踊跃、多堪受、多不坏他意、多不恼众生、多不嗔恨。藏密宁玛巴自宗和中观宗、唯识宗所承认的大乘十地中的断障的观点相同,因烦恼障而起之八十二种烦恼,皆为初地见道时断舍无余,于所知障而言,则有三种相,其断除之相则似皮壳之层层脱落。亦即,二障的遍计种子在初地已断尽,俱生种子却未断尽,一直要等八地全部断尽(观世音菩萨原是初地菩萨,后在千光王静住如来处闻学大悲咒,即刻从初地菩萨证到八地菩萨,应时具足千手千眼。由此也可知,菩萨并非必须一个阶位一个阶位往上修,而是可以大幅度跳级跃升的)。证初地时,五种怖畏亦得脱离。《十地经》云: “方证欢喜地时,五种怖畏即得除遣;所谓资生缺乏之怖畏,名闻不彰之怖畏,死亡怖畏,堕于恶道之怖畏,处众不安之怖畏。”初地之菩萨,为成就利他故,众生有任何需要,即以其所需之方式而投生,因此能显现种种不同之相,但多投生南瞻部州为转轮圣王,能净除众生之悭吝障碍。初地之菩萨,总修十种波罗蜜多,但于布施波罗蜜多特为偏重,意乐满足一切众生心愿故。初地菩萨有七个征象:(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二) 不好诤讼。(三)身心柔软安隐。(四)说法时心得踊悦。(五)对于佛法,信心清净。(六)悲心愍念众生,给予他们救护。(七) 无嗔恚心,心常乐慈行。一个凡人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切就发生了质变,他能在一刹那顷产生一百个化身(意生身),去一百个净土面见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时,则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寿命,使之住寿历经百劫,色身依然不坏并广作饶益众生的事业;亦能证入前际百劫与后际百劫,即菩萨智见能入前际后际的百劫诸事;一刹那顷能入起百种三昧定;一刹那顷能震动百世界;一刹那顷体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刹那间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续;能于一刹那顷往游百佛刹土;以胜妙的智慧力一刹那顷能正思择百种深奥法门,此亦并不是以闻思的相似智慧加以思择,而是以修悟智慧来觉受真实法味;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刹那间即能示现不同的百种身相;在每一化身的周围皆有百位弟子来庄严围绕而为眷属,此等皆非他现而是自现的诸般海会菩萨。(《极显童子经》解)初地菩萨的能耐已经如此了得,二地以上菩萨自然更为厉害。到了四地以上菩萨,已经可以在刹那间化身无数。可是,这依然无法让我们判断我们所遇到的高僧究竟是几地菩萨,因为,菩萨绝对不会在凡夫面前随便显露神通,大菩萨一旦露形往往会很快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凡夫之眼也根本不可能洞察菩萨之能耐。当然,我们可以根据初地菩萨的七个征象,做出一些初步的或大致的判断。圣严法师指出,菩萨虽分凡夫与贤圣,不必要求初发心的菩萨做得跟圣位的菩萨一样,然而,菩萨行的目标是统一的。作为一个菩萨,既然不能作恶造罪,但为救度众生,也绝不怕为救众生而自己作恶造罪。宿世的业报临头了,或者冤家债主光临了,菩萨是只有欢迎欢喜而不恐惧害怕的,因为那可以将罪业的帐目早日清理。作为一个菩萨,受持佛法,就要完全如法;受了佛戒,就要如律清净。菩萨要以坚决的信心,才能毕竟成佛,要能博学内外各种知识,才能顺化广大的众生;要以慈愍的心怀,柔软的言语,去接近众生,不可反而中伤他人。菩萨虽不妨与妻子共同生活,但要如同防止冤家一样地谨防她来破坏自己的道念;虽然谨防妻子如养冤家,但终不得以冤家的态度对待妻子,仍须经常爱护体惜她的情意。菩萨应视女人如虎狼如毒蛇,但也并不畏惧爱欲的破坏与摇动,因为菩萨的清净心地,如同莲华,虽生于污泥而不沾污泥。菩萨是离欲舍欲的,虽为度生而入于爱欲障中,却不会因此而被爱欲之所沾污。菩萨独身居于深山之中,不会感到恐惧;虽然共妻子生活在家庭之间,也像是独处于深山之中。经常是在怡然安定的心境之下,没有痛苦与欢乐的思想分别。 ——转文——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欢迎点击进入佛往今来,更多精彩好文与你分享!
佛了,网络流行语,表示服了的意思。“佛”指代了服,服气的服。该词和我佛慈悲、佛系生活等等一点关系也没有,该词就是“我服了”一词的谐音的说法。
该词最早出自抽象TV吧,最早源自于直播间,而后慢慢作为一个比较大众的网络语开始被人所熟知。
其作为网络语的该词,其有比较常见的两种用法,一就是表达敬佩之情,心服口服了。二则指代并不是真正的心服口服,而是作为一种无语了的吐槽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