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风流去朱买臣读后感_风流朱太守打一生肖
tamoadmin 2024-08-01 人已围观
简介1.四折一楔子的分类2.有没有带泽峰,光韦的古诗‘3.四部备要的集部 元戏剧《无名氏》鉴赏 《渔樵记》全名《朱太守风雪渔樵记》,因剧名中“朱”犯“朱” 明皇帝之“朱” ,所以此剧后来曾一度改名《王鼎臣风雪渔樵记》,主要写朱买臣功名未遂时虽贫贱而不改其志,得志之后不忘故友、知恩报恩的故事。 朱买臣招赘与刘二公家,打柴为生。他十载攻书,满腹才学,一心一意追求功名俸禄。可是半生埋没,老来不遇。虽然
1.四折一楔子的分类
2.有没有带泽峰,光韦的古诗'
3.四部备要的集部
元戏剧《无名氏》鉴赏
《渔樵记》全名《朱太守风雪渔樵记》,因剧名中“朱”犯“朱” 明皇帝之“朱” ,所以此剧后来曾一度改名《王鼎臣风雪渔樵记》,主要写朱买臣功名未遂时虽贫贱而不改其志,得志之后不忘故友、知恩报恩的故事。
朱买臣招赘与刘二公家,打柴为生。他十载攻书,满腹才学,一心一意追求功名俸禄。可是半生埋没,老来不遇。虽然学成“谦谦君子” ,胜过“泛泛庸徒” ,却不能“鹏程万里信风扶” ; 虽有“赡天才” ,没有“安身处” ; 其才其志应“在翰林院出职” ,可现在却“在柴市里迁除” ; 他“空学成七步才,谩长就六尺驱” ,却无官无职,“风雪混樵渔” ,“每日家长叹吁” 。他的处境使他不由得不相信功名富贵乃天之数。但他又用“常言道皇天不负读书人”安慰自己,回家挑灯看古书,“饥寒便似活地狱”他也能忍受。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虽不做真宰辅” ,“俺可也伴着他播清名一万古” 。他在和结拜兄弟王安道、杨孝先于风雪中在船上饮酒闲谈时,谈到会稽城中那等富贵人家,在这大风大雪天,红垆暖阁,低簌毡帘,兽炭银瓶,羊羔美酒,佳人伴唱,美人陪饮,好不受用! 自己这种人纵然有司马相如之才,却比不上“石崇家夸金谷” 。但是“冰炭不同垆” ,“贤愚不并居” ,那些富贵人家就知道“卖弄些好妆梳” ,扮一个 “峨冠士大夫” ,实际上“本下愚、扮儒” 、“谎喳呼” 、皮包草、腹中空,“学料嘴不读书,他每都道见贤思齐是说着谬语,那里也温良恭俭,那里也诗词歌赋,端的个(简直是)半星无” 。可见他对那些无才无德的富贵之徒多么鄙视!
以儒术起家的大司徒严助奉皇帝之命遍巡天下,访文学之士,于风雪迷漫中到了会稽城外。朱买臣和杨孝先低头迎着风雪行走,撞了严助马头,杨孝先被祗从打跑了,朱买臣放下拘绳匾担,立在道旁,身边还有一本书。严助得知他是个贫穷的书生,问他为什么不进取功名,却在布衣中负薪为生,“莫非羞矣” ?他不慌不忙地回答严助: “大人,自古以来,不只是小生一个,多少前贤,曾受窘来” 。严助见他“贫则贫,攀今览古,象个有学的” ,便问他“前贤有那几个受窘来”?他列举说: 傅说扳筑,殷高宗封太宰; 倪宽抱锄,后为武帝时御史大夫; 甯戚叩角而歌,齐桓公举为上卿; 韩信曾经钓鱼,以后成了三齐王; 白起军卒出身,成了秦将; 苏秦田无半亩,几乎冻死, 做了六国宰相;公孙弘曾牧猪东海,做了汉朝宰相;灌婴曾经贩履,做了将军……这些前贤都是“始贫终富” 。朱买臣虽年已四十九,但他把自己和姜子牙相比: 姜子牙“曾朝歌市里为屠,蟠溪水上为渔,直到满头霜雪八旬余,才得把文王遇” 。严助见他是个饱学的贤士,问其姓名,知是朱买臣,慌忙下马: “久闻贤士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幸遇尊颜,实小官万幸也” 。严助看了朱买臣所做万言长策,赞不绝口: “真乃龙蛇之体,金石之句” ,主动要求代转皇帝,并告诉买臣:“到来年春榜动,选场开,我保举你为官” 。买臣也充满信心,现在“不得时便韫椟藏诸,” “若是钓鳌鱼,怕不 (岂能不)压倒群儒” ,让普天下文人们“拱手的伏” 。他要“凭着这砍黄桑的巨斧,端的(真的)便上青霄独步,落可便(无意义,发首词)我把那月中仙桂剖根除” 。剧作者就是这样在开头一折,通过朱买臣虽身居贫贱,但却鄙视富贵无学之人,以及以前贤自勉、写成万言书等情节,表现他的贫而不移其志的品格和情操。
这天朱买臣冒着“挦绵扯絮”般风雪、冷冻难捱地回到家里,妻子玉天仙不分青红皂白,冲着他骂“穷厮” 、“穷短命,”穷弟子孩儿” 。接着便“左掴 (guāi打耳光)来右掴” ,他却雪压着脖项头难抬, 冰结住髭髟口难开, 只喊得“刘家女徕你与我讨一把儿家火来” 。刘家女不但不给他火反而将他奚落了一顿。他责怪妻子“每日家横不拈竖不抬” ,妻子责怪他没有把绫罗彩缎拿回来; 他说惯的妻子“千自由万自在” ,妻子说跟他这“穷短命、穷弟子孩儿、穷丑生” ,理应“自在些儿” : 他说自己虽穷但“不曾少人甚么钱债” ,妻子说如果少下人钱债,便要割了他穷耳朵、剜了他的穷眼睛,剥了他的皮。妻子冲着他这个穷丈夫喊: “我的儿,休向嘴,晚上下锅的米也没有哩” 。他斥责妻子“是个坏人伦的死象胎” ,妻子骂他是“穷短命、穷剥皮、穷割肉、穷断脊梁筋的” ;他说妻子“这般毁夫主畅不该” ,妻子又喊他为“我的儿” ,声称和他“顶砖头对口词,我也不怕” ; 他说“好人家好家法” ,妻子是“恶人家恶家法” ,“只学这般恶叉白赖” ,妻子又骂他“穷弟子、穷短命,” 咒他“一世儿不能够发迹” 。他在无可奈何之际,只好听任妻子去骂,自己“侧坐着土坑这般颏 (脸下部分) 搀着膝” ,自我解嘲地说: “留着些热气,我且温肚咱” 。而“歹婆娘”则“斜倚定门儿手托着腮” ,只管哩放她那“狂乖” (不顺教)。玉天仙“穷图匕首见” ,提出索要休书。朱买臣向她解释: “有人算我明年得官,我若得了官,你便是县君娘子” 。玉天仙不听,反将他挖苦讽刺了一番。买臣要玉天仙学习先贤的女人,笑则“学贾氏妻只为射雉如皋笑靥开”,哭则“学孟姜女把长城哭倒” ,不要胡言乱语把他“厮花白”,应该“举案齐眉”将他待。玉天仙不管他这一套,只是一个劲儿索要休书。他骂玉天仙是“叵耐” (可恶) “贱才” 、“嫌贫爱富” 、没有“三从四德” ,自己虽为寒儒,却是个栋梁材,不怕人嗔怪。玉天仙激他说: “你是一个男子汉家,顶天立地, 带眼安眉, 连皮带骨, 带骨连筋, 你也争?(上进)些儿波” ,“你也布摆 (争气)些儿波” ,并把匾担拘绳放到他面前: “则这的便是你营生买卖” 。这几句话刺痛了买臣的心,但他认为这都是他的时也运也命也,而“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就在刘家女拿来纸墨笔砚和书桌,他要动手写休书时,再一次提醒说: “人都算我明年得官,我若得了官呼,把个夫人的名号与了别人,你不干受了二十年的辛苦”,要刘家女“回头儿自揣 (回过头再想想)”。刘家女毫不动摇,执意要休书。朱买臣只得把休书给了这个“贱才” ,并要求借一领席荐儿,外间里宿到天明便去。玉天仙以王安道来找他为骗词哄他出门,赶他在风雪地里走。朱买臣在门外骂玉天仙眼不识玉,是个“没眼的燕雀” ,不识“插翅的金鹏” ,“折灵芝喂牛草,打麒麟当羊卖,摔瑶琴做烧柴” ,“把沉香木来毁坏,偏把那臭榆裁” 。他相信自己是耐寒松柏,“守定心肠,留下形骸,但有日官居八座,位列三台,日转千阶,头直上打一轮皂盖,那其间谁敢道我负薪来” 。那时侯,他要到九龙殿里题长策,五凤楼前骋壮怀。总之,他“若是不得官和姓改” ,定叫褴衫换冠戴,刘家女哭哭啼啼、怨怨哀哀来跪拜,他将坐在马上,醉眼朦胧,不把她睬!
原来玉天仙这样和朱买臣大闹,索要休书,全是刘二公的安排。刘二公因见朱买臣“偎妻靠妇” ,恋着他家女孩儿玉天仙,不肯去进取功名,只管在山中打柴,几时才是发迹的日子?所以设计让女儿玉天仙向买臣索要休书,逼买臣进京取官;自己却暗中准备下十两白银,一套绵衣,送与买臣结义哥哥、渔夫王安道,让王安道斋发买臣上朝应试,若得一官半职,改换家门。朱买臣前来辞别王安道,王安道把刘二公交与他的白银、绵衣给了朱买臣,买臣表示“知恩报恩,风流儒雅,知恩不报,非为人也” 。他要王安道哥哥和杨孝先弟弟打听好消息,他要“一举成名天下知” ,“包夺的一个锦衣归”。
朱买臣得官除授会稽太守,对亲戚故友有仁有义。他的乡中伯伯张撇古做着个捻靶儿的货郎, 性子乖劣, 三月五日去会稽城中打勾物件,适逢欢迎新太守朱买臣,便直呼其名,被一帮大汉魔抓雀似的拿到买臣马前。买臣宽洪大量,并不责怪,恕他抬头,一见是乡中伯伯,便滚鞍下马,在道旁边放下那栲栲圈银交椅, 命两个公吏把张撇古按在椅上, 自己纳头拜了两拜, 接着劝张撇古连吃三锺从未吃过的黄封御酒, 口称: “伯伯,你孩儿公事忙,不曾探望的伯伯,伯伯休怪” 。买臣骑上马走了不远, 又返回来, 问这位张撇古伯伯: “王安道哥哥好么”? “杨孝先兄弟好么”?把那四村上下、姑姑姨姨、婶子伯娘、兄弟妹子都问了一遍“好么” 。朱买臣拨回马头去后二次又拨回马头来问道: “那刘二公家那个妮子还有么” ? “你见他时, 说你侄儿这般威势” 。 张撇古答应后, “转疃寻村” ,摇着蛇皮鼓,“若遇见朱太守夫人,索与他寄一个烧的着燎的着风信”,心里想着:这小 *** 竟不顾二十载夫妻情,实在是狠、狠。
张撇古来到刘二公家门口,刘二公向他打问理任的新官是谁?张撇古告诉他新太守是刘二公前年休离的朱买臣,并说买臣虽做官但“不论大不嫌贫”,“他把那旧伴等可便从头儿问”。刘二公唤出女儿见张撇古,张撇古挖苦地称玉天仙为“夫人奶奶”。玉天仙告诉他自己已向朱买臣讨了休书。张撇古故意说道: “奶奶不是那等不贤惠的人” 。玉天仙说自己真个讨了一纸休书, 并问张撇古: 朱买臣说了些什么?张撇古说: “他把你十分恨” ! 玉天仙责骂买臣“忘人大恩,记人小恨,改常(改变常态)早死的歹弟子孩儿” ; 张撇古责问她为什么不同买臣“生则同衾,死则同坟” 。玉天仙为自己辩解道: “他每日家偎妻靠妇,四十九岁全不把功名为念,我生逼的他求官去, 我是歹意来”?张撇古引用庄东头王学究说的一句书道:“他则是个君子人可便固穷守分” 。刘二公说玉天仙又不曾改嫁他人,“他如今做了官,便不认识俺家里,眼见的是忘恩负义了也” 。玉天仙急不可耐地问朱买臣还说了些什么?张撇古对她说:“他道你不和那六亲,端的是雌太岁母凶神” ,对买臣“无些儿淹润(温柔和气)” ,使买臣终日与斧镰绳担、琴剑书文“相随趁” 。玉天仙问买臣的模样比旧时如何?张撇古回答她说: 他现在貌随福转急难认,旧时“黄干黑瘦衣衫破” ,“到如今白马红缨彩色新,一弄儿(一派)多豪俊,摆列着骨朵衙仗,水罐银盆” 。刘二公这时突然一下如同刚从睡梦中醒过来一样,说: “这话不是他说的,都是你说的” 。玉天仙也恍然大悟地说这些话都是张撇古老而嘴麻, “没空生有,说谎吊皮, 片口张舌, 诌出来的”。张撇古却坚持说这是买臣让他转达的意思。玉天仙以夫人自居,声言买臣不会把她怎么样。张撇古临走警告她:“他将你棚扒吊栲施呈尽” ,“直将你那索休离的冤仇他待证了本(偿本)” 。
王安道为了让朱买臣“不忘旧” ,在曹娥江边堤圈左侧,安排下酒席,请他到此饮宴。买臣也很领会兄长的这一番用心,前往赴宴。他“对着这烟波渔父国,还想起风雪酒家天。见了些霭霭云烟”,“映着堤边耸定双肩,尚兀自打寒战” 。见了王安道,买臣下马先问: “哥哥间别无恙” ;接着向王安道主动说起当初临别之言: “去年时也则是朱买臣,到今年也则是朱买臣,道不的个知恩报恩,风流儒雅。知恩不报,非为人也” 。说着又向王安道跪拜。这时杨孝先也来赴宴,直呼“朱买臣哥哥徕” ,张千等听他叫买臣的讳字,便打杨孝先。买臣先不知来人是谁,只责张千“好无礼也,不得我的言语,檀自把那打马的棍子打他这平民百姓,你跟前多有罪过” ,他正要打张千,听说来人是杨孝先,便想起当初“合火分钱,共起同眠” ,距离今天已“隔岁经年” 。他听说杨孝先“还靠打柴薪为过遣” ,感叹兄弟“怎这般时命蹇” 。
兄弟三人正在饮酒,有一妇人前来跪见,口称: “相公喜得美除,我道你不是个受贫的么” 。朱买臣责备张千在他兄弟饮酒时放进一个妇人来,命张千将妇人“打出去” 。当王安道告诉他这是夫人来了,买臣登时怒气冲天,揭露玉天仙说:“你道你正青春正少年,你道你好描条好眉面,善裁翦,善针线,无儿女,厮牵连,别嫁取个大官员” ,“你今日呵要团圆我不团圆” 。“非是我自专,你把那长城哭倒圣人宣” 。玉天仙要求相认,朱买臣命张千“抢出去” 。这时刘二公也来认女婿,朱买臣责岳丈是卓王孙不重贤,“搬调的个文君女嫌贫贱” ,坚决不认,王安道以不认他则去,杨孝先以不认则打柴去,要挟买臣,但无济于事。玉天仙发狠说: “朱买臣,你若不认我呵,我不问那里,投河奔井,要我这性命做甚么” !朱买臣喝“噤声” ,表示即使她投井奔河,也决不“相怜” 。总之,朱买臣对“凛冽寒风,大雪漫天” ,被赶出门,“身上无衣,肚里无食,怀内无钱” ,忍饥挨锇,耿耿于怀。他让玉天仙将一盆水泼于地上,要求她收完泼于地上之水“再成姻眷” 。王安道这时才把刘二公激发买臣进取功名、暗中相济的事从实相告,朱买臣这才感叹岳丈“元来是姜太公使机变,不钓鱼儿只钓贤” 。这个新太守竟然因刚才对岳丈、妻子的态度无情而“羞羞答答闭口无言” ,表示“如今意转、性转” ,合家相认团圆。
戏剧最后,大司徒严助奉旨前来,表彰朱买臣“苦志固穷,负薪自给。虽在道路,不废吟哦,特岁加二千石,以充俸禄” ; 玉天仙“其貌如玉,其舌则长,虽已休离,本应弃置,奈遵父命,曲成夫名,姑断完聚如故” 。王安道、杨孝先、刘二公等“并系隐沦,不慕荣进,可各赐田百亩,免役终身” 。朱买臣和众人同谢皇恩如日月雨露;风雪渔樵,后世流传。
此剧是根据民间传说汉代朱买臣发迹变泰故事改编的。不过由于作者的创造性加工,人物、情节、主题已经和民间传说大不相同了。民间传说旨在谴责其妻的势利和庸俗,她因夫贫离去,后来又因丈夫得官要求破镜重园。此剧对朱妻的“舌长”也有讽刺批判 (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折和第三折) ,但全剧主旨却在表现朱买臣贫不移志和富不忘旧的品格情操,即使在第二折和第三折也没有离开这一主旨。而且由于作者把玉天仙两要休书写成是刘二公激发买臣求官的计谋,所以对玉天仙的谴责也是极有限的了,对朱买臣贫不移志、富不忘旧的品格揭示得更突出了。
四折一楔子的分类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苏东坡出生在书香家庭,与父亲苏洵、弟弟苏澈(子由)并称三苏。
苏东坡的名字耳熟能详,他的诗作普通人也会吟诵几句。对于他的人生经历在上学时也略有了解,知道他一生坎坷。但这次却是第一次较为系统性的去了解作为一名诗人、政治家、画家、生活艺术家的一生。(顺便题外话一下,我看的是宋碧云翻译的林语堂先生的著作,林先生用英文来诠释一位中国传统文化千古名人,可想林先生的中西学术造诣非同一般,大写的佩服。)
1、 苏东坡的女人缘
东坡一生女人缘很旺,而且这些女人或多或少都帮助了他。在他刚走入政坛、心思单纯时有原配夫人王弗实施照料、多多提点,时常劝他远离小人、说话有度。但可惜结发妻子早逝,年方二十六,留下一个六岁的儿子。在妻子死后十周年,苏东坡曾写过一首短词来悼念亡妻,就是这首凄美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两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二十七个月的丧期届满,他续了玄。新娘是她妻子的堂妹,叫王润之。这位妻子比丈夫小11岁,性情比较温和,是苏东坡最活跃期间的伴侣,抚养了堂姐的孩子和自己的两个孩子,也分享了他一生所有的起伏荣辱。也正是由于这位如水的女人始终能给颠沛流离中的苏东坡一种稳定感吧,也使混沌中的苏东坡早一点醒来。在苏东坡居家被贬密州时,生活困苦,他又对新颁布的税表政策不满,有一天孩子拉着他的衣角,他不耐烦地说孩子真傻,他这位清醒又稳定的妻子说:“你才傻呢,整天闲坐呆想有什么用?来,我弄酒给你喝。”这位苏夫人还曾说:“我喜欢春天的月亮,秋月太悲哀了,春月使大家快乐而满足。”可见,这位苏夫人的乐观、豁达也在生活上对苏东坡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位妻子在苏东坡56岁的时候去世,也正好躲过了丈夫一生中最惨淡的年华(之后苏东坡被流放海南,这才是他一生中真正的流放)。十年后苏东坡的弟弟将夫妻二人合葬。
在他后半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时有妾侍朝云不离不弃,两人在俗世的爱情和宗教的信仰下达到了合二为一(都笃信佛教)。这位朝云在12岁时被第二位苏夫人买了做了贴身丫鬟,后来做了苏东坡的侍妾。苏东坡在被贬惠州期间的故事就是围绕着朝云,到惠州时朝云31岁,东坡57岁。朝云聪明、愉快、活泼有灵气,在苏东坡一生中的女人似乎她最能了解他。有一次苏东坡指着自己的大肚子问家人,他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家里人都纷纷说一肚子诗书、一肚子学问,只有朝云说一肚子不合时宜。这位朝云初来苏家并不会读书认字,但是她始终在学习,尽量在精神上与这位她敬仰的大诗人丈夫达到同一境界。苏东坡对晚年朝云的陪伴也作诗多首,感谢她、赞美他,把彼此的热情化为共寻仙道的不巧友谊。然而,朝云不久也身染瘟疫去世,从此他鳏居到老。他对她的情都在一诗一词中:“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在他饱受政敌攻击、身心巨创时,皇帝不管太后管,在宋哲宗、宋徽宗时期摄政的两卫太后先后排除众异,给了他信任和尊重,“乌台诗案”最后也是仁宗皇后临终对儿子宋神宗力保苏氏兄弟,才不至于被小人残害,最后只是被贬黄州。但是,在三位太后驾崩后,苏东坡的命运又再次反转,逃不了被贬被流放的命运。三位太后之所以对苏东坡施以援手,除了他的才华,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涉政不深,只是用女人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判定了苏东坡不是朝中小人口中的坏人。宋朝朝政混乱,但是摄政的几位太后却都很贤明。
作为当世才子,苏东坡的身边怎么还能少了其他佳人?但这些对他而言就是那窗外的风景,倒是他把名妓琴操劝说出家常伴青灯古佛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演绎的空间。关于这一点,我也认同,琴操当时同意出家,肯定也是认为自己赎身出家能嫁给苏东坡。即便是琴操会错了意,但苏东坡作为一个男人还是一位风流倜傥的大诗人劝他赎身出家,人家姑娘能不多想吗。可惜妾有意郎无情,苏东坡没有娶她。
2、 苏东坡的男人缘
苏东坡人品极好,性格豪爽、待人真挚,吸引了一大帮朋友生死相随。当然,谁的一生遇不到几个渣友,后来迫害他最狠的就是曾经的朋友章惇。
苏东坡一生挚友首当其冲就是他的亲弟弟苏澈即子由。苏东坡亦在写给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从出生开始,兄弟俩一起成长、学习,他们悲伤时互相安慰、灾难中互相帮助,常常梦到彼此,也常常给对方写信。兄弟俩一起步入政坛,哥哥被任命为凤翔判事官,弟弟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但是由于父亲在京做官,两兄弟总有一人要留在京城陪伴父亲。于是子由谢绝赴任,送哥哥离京赴任。他们兄弟俩一有机会一定会聚在一起,苏东坡杭州任职期间,弟弟在陈州任教,属于自己视察行程范围内,他就在弟弟家住了70多天,还一起过了个难忘的中秋,此后六年他们始终没机会共度佳节。杭州三年任期满,苏东坡申请调往密州(密州当时属于非常贫瘠的地区)就是因为子由当时在济南任职,两地都在山东距离很近。每一次的相见都会让离别更难受,他们一生有好几次很感伤的离别,子由送过哥哥好几次,最短的是陈州之别,送了半个月,最长的是三个月,子由携家属赴商丘任通判,东坡赴徐州任职,子由就把家人交给张方平(兄弟俩人一生挚友),自己陪哥哥到徐州,住了三个月才回到家眷身边。兄弟俩人无论相隔多远总是书信不断,或互赠新诗、或相互勉励、或讨论时政、或感伤牢骚,总而言之,只有兄弟二人的通信才是完全表露了自己的真心。后来苏东坡如愿来到密州却没有如愿见到子由,就写出了史上最好的中秋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文人气十足、个性鲜明、不合时宜、不拘小节、旷达洒脱;子由性格沉稳内敛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以忠告,因此子由的仕途相对平坦一些,然而子由也多次受哥哥牵连被贬被迫害,但子由始终不离不弃,从来没有怨言,还曾上书皇上,愿以一切官爵替哥哥赎罪。子由一共三个儿子、七个女儿,全部都是苏东坡帮助婚配的。另据其他史料所载,苏轼病逝后,“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这一点也不无可能,当苏东坡从海南结束流放后接旨可以随处定居时,子由就写信让哥哥一家和他同住,可惜兄弟二人“夜雨对床”的约定终因政风变化、东坡病逝而未能实现。
恩师——欧阳修。欧阳修曾对一位同僚说过,“读苏东坡的诗,我全身喜极汗下。我应当退隐,让这个青年出人头地。”想想就知道这句话当时对苏东坡要产生多大的影响。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学权威,他的一句褒贬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这句话一出来,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据说欧阳修还曾经对他的儿子说:“记住我死后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谈起我。”预言果然被实现,那个时代,在欧阳修死后人们确实都在谈论苏东坡,偷读他被禁的作品。欧阳修是苏东坡的伯乐,如果没有他的引荐,苏东坡也不会年纪轻轻就步入官场。后来苏东坡对恩师如此评价:“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诗僧参廖。苏东坡与参寥交往前后将近三十年,对参寥的诗才特别赏识,经常和他吟咏唱和,互相切磋。而参寥也时常追随他,二人可谓文学上的知音密友。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期间,参寥陪他在此住了一年多,这种情谊超越于世间政治忌讳和利害得失,显得难能可贵,令人十分感动。苏东坡出任杭州时,参寥又在地处西湖畔的智果院任住持。苏东坡再次被贬居惠州、海南昌化时,他还打算往访,经东坡去信力加劝阻才罢。汹涌的政治风云、流淌的时间生命,唯一不变的两人的情谊,他俩始终保持书信往来,苏东坡常将自己的生活情况向他诉说,也写诗文托人转给他。再伟大的人也需要有个人静静地聆听自己,懂他的心思也懂他的无可奈何。
根据书里谈到的,我搜索了一下,和苏东坡关系比较好的还有:
李公麟,字伯时,北宋著名画家。
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
黄庭坚 ,字鲁直,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佛印,宋代云门宗僧。法名了元,字觉老,俗姓林。
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
秦观,字太虚,又字少游,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3、 为什么都爱苏东坡?
第一, 苏东坡性格乐观豁达、随和谦逊、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真挚豪爽。这种性格在他小时候就能看出。他小的时候除了读书还有很多兴趣爱好,比同龄人贪玩。他会和丫鬟一起偷探鸟巢,拉着兄弟姐妹去逛市集,遇到好石头还会做砚台,经常记录自己的梦境,总之是个很有趣的小男孩。苏东坡一生漂泊不定,被贬数个地方,被动的游遍了祖国山川河水,但是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是闲不住。贬谪黄州期间,他已经四十岁了,会蹲在田头和种田的大伯聊个半天,认真讨教种庄稼的技巧,也会自己筑水坝、修鱼塘,种蔬菜果苗,脱去了知识分子的矜持,当上了实实在在的农夫,自己写诗:“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他还自己做饭,炖猪肉、煮鱼,还发明了东坡羹。简直是五好男人。实际上黄州是个很贫瘠的地方,他过得十分清苦,连肉都吃不上,而靠着诗人乐观豁达的万缕闲情、丰富的想象力、知足常乐的精神和一点点的月光美食,竟然混合成为强大的魔力,使苏东坡在此地过的很诗意,而换作常人早就叫苦不迭了,哪能写出那么多佳作还注解了《周易》和《论语》?被贬惠州期间他又忙活着学酿酒,被贬海南时他又忙活着药、治墨,还在儿子的协助下整理各种杂记,编成《东坡志林》,又注解了《尚书》,完成了124首“和陶诗”,真正的闲不住,但又自得其乐。苏东坡特别喜欢开玩笑,自己也开的起,有一次他想拿佛印开玩笑,就说:古人常用僧对鸟,比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鸟对僧的智慧。佛印回答:难怪我这个僧人要坐在你的对面。(古代的鸟字在俚语里含有*秽的意思)。苏东坡待友人十分豪爽,在他主动申请赴杭州任职,皇帝送给他茶叶、银两还有一匹马,苏东坡就把这匹马送给了穷书生李荐去卖钱。还有,无论对象是谁,苏东坡凡遇不平,不吐不快。
苏东坡读过杜默一首《送守道六子诗》,诗曰:“学海波中老龙,圣人门前大虫。推倒杨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这样形同白开水的诗也被石介列为文坛“三豪”之一,苏东坡深感反胃,忍不住打趣说:“吾观杜默豪气,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这么多性格特点在他身上集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他无论升官还是被贬,身边总会吸引大批的文人墨客和老百姓拥护他、爱戴他,连他被贬的哪几个地方的太守都是极尽礼遇,并经常给他送酒菜、陪他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当然后来被小人章惇知道都给罢免了)。
第二, 苏东坡的心中始终装着天下苍生。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苏东坡早早就看到了新政的弊端,多次上书朝廷直言,历经宋神宗、宋哲宗、宗徽宗,他向神宗进言:改革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他对激进的改革进行批评,让宋神宗和王安石都不高兴。于是苏东坡被贬。即使是面对排挤,苏东坡依然对“青苗法”提出了直言不讳的批评。“青苗法”,简单地说就像由成立一个“农业银行”,农民春种时借钱买种,秋收时还本付息,其目的一是抑制土地兼并,二是为农民提供生产资金,三是创收。然而,这一表面诱人的政策,在执行中却由“不许抑配”,即农民自愿演变成了强迫,由帮助资助生产与创收兼顾变成了创收和官员谋利,导致许多农民债台高筑,有的甚至家光业尽。歉收的时候农民吃不饱,丰收的时候农民换不上账,很多人都是背井离乡。苏东坡了解实情后,连续向皇帝上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神宗皇帝书》,细数“青苗法”在执行中对农民造成的伤害。王安石知道后,十分恼怒,不久便指使御史弹劾苏东坡。苏东坡从此开始了贬官生涯,由北至南,由富庶之都到不毛之地,越贬越远。最后,六十一岁的他,还被贬至茫茫海外的海南。
苏东坡被贬,但更贴近百姓,深深地了解到百姓的疾苦,因此也创作了很多诗词,描写人民悲惨生活情景,揭露抨击苛税弊政,以他的知名度这些诗词迅速的传遍全国,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统治者施压。我摘录几句,即便是现在也能感受到当时水生火热的黎民百姓: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因为胸怀天下黎民百姓,苏东坡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不过,苏东坡虽然因为刚直而屡遭厄运,但他的境界高就高在,他只对事不对人,不记恨那些给他使过绊子的人,对王安石、章惇等人,从来都没有表露过丝毫的怨恨或愤懑之情,后来甚至到南京还去看望了王安石,与他一起谈诗论佛。
第三,苏东坡踏踏实实的为百姓办实事。苏东坡一生做过无数的好事。徐州大水漫城,他舍身救城,好几周没有回家,每天住在城墙顶的小棚内,监督工程,洪水退去后他又主动上书朝廷要求加强堤防,获准后在城外建了一道木坝,还修建了“黄楼”,为当地人民解决了水患。他亲身关注囚犯的健康和利益,古往今来这么做的人这怕也是凤毛麟角。苏东坡指出,法律虽禁止地方官鞭死囚犯,对囚犯病死或失于照顾而死却没有明文规定,囚犯也是百姓,因此第一次排除狱医照顾病患。他看到很多士兵离营逃走,变成强盗,只因为军士出远差没有旅费,逼得他们债务满身,因此他立即纠正这一规定。
到杭州,他最关心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和穿过市区的运河淤泥。他到任后第三个月就开始实施运河清理工程,耗时七个月。原先,城中运河需要海水才能运行,但海水造成河床充满淤泥,疏通麻烦,挖出来的泥沙就堆在百姓门口,交通也十分拥挤。苏东坡在城北余杭门外又挖了一条运河,与西湖相通,这样用水源源不断,疏通城内盐河桥的费用和烦恼也免除了。当时的百姓喝的是带盐分的水,不然就要花钱买湖水,一文钱一桶。接下来,他想把西湖的水引进城里,他将输水管道全部由竹筒换成了陶制的管子,上下用石板保护,这是一个投资巨大的工程,要建筑长达274米的陶管,由一个水库通向另一个水库。他还把湖水引进杭州北郊的两个新水库,供应军营用水。据说,工程修好后,杭州几乎每个地方都可以喝到西湖的清水。下一步自然就是应对大水库——西湖了。整治之前,西湖湖面蔓草丛生,已经覆盖了西湖一半的面积,他感到意外和悲哀,于是立即向太后请旨拨款,整个需要三万四千贯,他筹到了一半经费,请太后再给他一万七千贯。太后同意后他立即着手动工修湖。挖出来的水草和淤泥又成为一大问题,这时候苏东坡灵机一动,用这些修建了长堤。他还在湖心小岛开发了“三潭印月”。如今我们不得不感叹东坡居士的审美。引用林先生一句话:“苏堤和西湖之于杭州就像明眸之于美人”。西湖之美不在一汪湖水,而是有了这画龙点睛的苏堤和仙岛。
苏松坡在杭州还建了史上最早公立医院。杭州气候潮湿、河湖密布,加上经济贫困和医药匮乏,古代瘟疫频发。对当时那种零碎的、没有组织的救治工作十分不满意,于是就从公款里拿出两千缗,自己又捐了五十两黄金,在城中心众安桥建了一座公立医院。这所名为“安乐坊”、看病吃粥不要钱的免费医院,明显带有民助性质。后来医院搬倒西湖边,改名为“安济坊”。
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期间,了解到当地有溺婴的陋习,立刻写信给朱太守,希望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自己还成立了救儿会,自己捐一部分钱,向富人募捐不少钱财,创立了史上第一个孤儿院,救治下不少婴儿。
有些小事只要有人肯做,就可以轻易办到,可惜只有苏东坡关心而已。
后人称呼苏轼最多的就是苏东坡,而事实上,他的人生也就以此名号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或者说,成为东坡居士后的苏轼其身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才造就了后人所敬仰的巨星。也就是在被贬黄州期间,他开始因情势所迫务农、又因脾气和天性变成隐士,自比陶公,变成了可爱的游走在大自然的大顽童。而此时,他刚刚经历过生死,灵魂受到巨大的冲击,大顽童的释放让他找到了真我。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苏东坡和友人郊游,途中偶遇风雨,他便写下了这首《定风波》 ,标志着另一个更沉稳豁达、超凡脱俗的东坡居士归来!我自己也最喜欢这首。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没有带泽峰,光韦的古诗'
这其间用的最多的是四折一楔子,共101部作品,占现存作品一半以上。 只存曲子,无宾白,不做讨论。这10部作品分别是:
《闺怨佳人拜月亭》、《大都新编楚昭王疏者下船》、《新刊的本散家财天赐老生儿》、《诸宫调风月紫云亭》、《赵氏孤儿》、《新刊的本薛仁贵衣锦还乡》、《新编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新刊关目张鼎智勘魔合罗》、《新刊死生交范张鸡黍》、《辅成王周公摄政》。 其余91部作品,从结构进行分析,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楔子在一折之前有60部作品,而剧情之间有以下几种:
1、“起、承、再承、转、合”,22部,分别为:
《布袋和尚忍字记》、《同乐院燕青》、《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一本、《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三本、《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五本、《散家财天赐老生儿》、《月明和尚度柳翠》、《郑孔目风雪酷寒亭》、《?梅香骗翰林风月》、《陈季卿误上竹叶舟》、《杜牧之诗酒扬州梦》、《东堂老劝破家子弟》、《杨氏女杀狗劝夫》、《吕洞宾三度城南柳》、《李云英风送梧桐叶》、《庞居士误放来生债》、《小张屠焚儿救母》、《冻苏秦衣锦还乡》、《包待制陈州粜米》、《施仁义刘弘嫁婢》、《谢金吾诈拆清风府》、《萨夜断碧桃花》。
例如《布袋和尚忍字记》,楔子,兄弟结义;第一折,布袋点化均佐;第二折,后园念佛,再次点化;第三折,寺院修行,难断尘缘;第四折,见浮世一场,悟佛法真义。
《同乐院燕青》,楔子,燕青违例受罚,怨气失明下山;第一折,燕大、燕二失和,燕二为燕青复明;第二折,同乐院,燕青、燕大结义;第三折,燕青捉奸,二燕被捕;第四折,破牢而出,三燕捉杨。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一本,楔子,交待背景;第一折,张生游殿,巧遇莺莺;第二折,拜见长老,又遇红娘;第三折,月夜联诗;第四折,道场弄才。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三本,楔子,莺莺让红娘代看张生;第一折,红娘看望张生;第二折,红娘为莺莺传书;第三折,月夜相会,莺莺斥张生;第四折,红娘再看张生。
《月明和尚度柳翠》,楔子,柳翠请僧做道场;第一折,月明点化柳翠;第二折,柳翠愿入空门;第三折,柳翠断却俗缘;第四折,月明说禅,柳翠升天。
《郑孔目风雪酷寒亭》,楔子,义救宋彬;第一折,妻死离家托双儿;第二折,搽旦薄情打俫儿;第三折,孔目知奸怒;第四折,宋彬义气救孔目。
《?梅香骗翰林风月》,楔子,白敏中吊孝投亲,老夫人迎之礼之;第一折,樊素、小蛮夜听琴,留存香囊表深情;第二折,樊素来回传迅;第三折,有情人月下相会,老夫人棒打鸳鸯;第四折,状元娶妻下聘礼,临近方知皆旧人。
2、“起、承、转、再转、合”,17部,分别为: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感天动地窦娥冤》、《状元堂陈母教子》、《尉迟恭单鞭夺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须贾大夫谇范叔》、《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崔府君断冤家债主》、《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四本、《包待制智赚生金阁》、《洞庭湖柳毅传书》、《李亚仙花酒曲江池》、《张孔目智勘魔合罗》、《死生交范张鸡黍》、《玉清庵错送鸳鸯被》、《争报恩三虎下山》。
例如《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楔子,人物出场,为第一折作铺垫;第一折,剧情快速进展,各死一人,直接诱出断案;第二折,矛盾迭起,如何断案;第三折,剧情回转,但仍未解决矛盾;第四折,真相大白,大团圆。
《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楔子,人物出场,韩、杜相识;第一折,二人相约嫁娶,但已藏伏机;第二折,虔婆作梗,二人产生误会;第三折,石好问设宴为二人合好不成;第四折,公堂处理,二人终于携手。
《感天动地窦娥冤》,楔子,窦天章以女抵债,上京应试;第一折,蔡婆索债险遭,张驴儿父子硬入其家;第二折,张驴儿误杀亲父,嫁祸于窦娥;第三折,法场三桩誓愿;第四折,父为女平冤。
《状元堂陈母教子》,楔子,选场开,陈良资赴试应考;第一折,陈良资、陈良叟均高中状元,陈良佐亦决心高中一趟;第二折,招状元婿,羞探花郎;第三折,陈母寿众气三末,陈良佐终得状元,陈母再训三末;第四折,寇莱公加官赐赏。
《尉迟恭单鞭夺槊》,楔子,设计降尉迟;第一折,君臣欢欣;第二折,元吉害尉迟,元帅信忠义;第三折,单鞭救主;第四折,探子叙战情。
3、“起、承、转、承、合”,13部,分别为:
《钱大尹智宠谢天香》、《临江驿潇湘秋夜雨》、《薛仁贵荣归故里》、《秦翛竹坞听琴》、《迷青琐倩女离魂》、《桃花女破法嫁周公》、《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翠红乡儿女两团圆》、《鲠直张千替杀妻》、《关云长千里独行》、《朱砂担滴水浮沤记》、《王月英元夜留鞋记》、《雁门关存孝打虎》。
例如《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楔子,柳、谢分别;第一折,柳嘱钱照顾谢天香;第二折,钱设计宅中养谢;第三折,谢天香愁闷难诉;第四折,终成玉配。
《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楔子,江岸风浪起,父女两别离;第一折,义夫主婚配;第二折,寻夫遭发配;第三折,押解程途艰;第四折,江驿父女聚,替女罚负心。
《薛仁贵荣归故里》,楔子,辞亲从军;第一折,破贼立功;第二折,梦回故里;第三折,荣归家乡;第四折,全家受封。
《秦翛竹坞听琴》,楔子,彩鸾出家从道;第一折,琴声夜促佳配;第二折,鸳鸯两拆分离;第三折,情人终成眷属;第四折,老夫妻重相会。
4、“起、转、起、转、合”,4部,分别是: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宋上皇御断金风钗》、《包龙图赚合同文字》、《都孔目风雨还牢末》。
例如《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楔子,人物出场,鲁霸占李妻,李、张结义;第一折,上坟鲁识张妻;第二折,鲁占张妻还李妻;第三折,李四夫妻团聚,张珪失妻丢子;第四折,智斩鲁斋郎,两家均团圆。
《宋上皇御断金风钗》,楔子,人物出场,上京应举;第一折,状元失仪被免;第二折,周桥卖诗,送钱与人;第三折,金钗、银钗之乱,招致杀身之祸;第四折,绑凶手、奏圣人,加封赵鹗。
5、“起、转、再转、承、合”,2部,为:
《包待制智赚灰阑记》、《醉思乡王粲登楼》。
例如《包待制智赚灰阑记》,楔子,海棠无奈嫁员外;第一折,大妇设计害亲夫;第二折,污吏屈打成招案;第三折,押解路途兄妹见;第四折,待制智赚灰阑记。
6、“起、转、承、再承、合”,1部,为《玎玎珰珰盆儿鬼》,楔子,出外经商避灾;第一折,归途遭贼;第二折,窑神警告贼人;第三折,魂子哭求帮忙;第四折,待制审理冤情。
7、“起、再起、转、承、破”,1部,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楔子,番王请公主;第一折,元帝封明妃;第二折,番王索昭君;第三折,元帝送佳人;第四折,深宫思玉人。
二、楔子在二折前有12部作品,有以下几种:
1、“起、转、承、转、合”,5部,分别为:
《黑旋风双献功》、《江州司马青衫泪》、《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二本、《救孝子贤母不认尸》、《逞风流王焕百花亭》。
例如《黑旋风双献功》,第一折,孙荣泰安烧香,李逵护臂;楔子,念儿、衙内设计私奔;第二折,二兄弟寻房归来;第三折,李逵巧计救孙荣;第四折,杀郭、白,双献功。
《江州司马青衫泪》,第一折,三学士初识裴兴奴;楔子,白居易被贬江州;第二折,刘一郎设计娶兴奴;第三折,江边琵琶会;第四折,宪宗亲断,情人终合。
2、“起、承、转、再转、合”,3部,分别为: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老庄周一枕胡蝶梦》、《神奴儿大闹开封府》。
例如《邯郸道省悟黄粱梦》,第一折,汉钟离客店点化吕洞宾;楔子,吕洞宾征讨吴元济;第二折,洞宾捉奸,卖阵事发;第三折,发配沙门岛,大雪入深山;第四折,邦老,钟离再点吕洞宾。
3、“起、承、再承、转、合”,3部,分别为:
《河南府张鼎勘头巾》、《荆楚臣重对玉梳记》、《李素兰风月玉壶春》。
例如《河南府张鼎勘头巾》,第一折,王小二索钱受辱;楔子,设计杀亲夫;第二折,屈打成招,张鼎伸义;第三折,巧问词因;第四折,伸张正义。
4、“起、转、再转、又转、合”,1部,为《半夜雷轰荐福碑》,第一折,范仲淹三信荐张镐;楔子,黄员外身死;第二折,刘仕林死,张镐被张浩替官,险遭杀身;第三折,荐福碑夜半被雷轰;第四折,中状元,众贺喜。
三、楔子在三折前有13部,有以下几种:
1、“起、承、起、转、合”,4部,分别为:
《破苻坚蒋神灵应》、《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张天师断风花雪月》、《阀阅舞射柳蕤记》。
例如《破苻坚蒋神灵应》,第一折,苻坚不听王猛、苻融,执意图晋;第二折,谢安、谢玄设计破敌;楔子,蒋神庙谢玄布阵;第三折,晋大败苻坚;第四折,封赏众将。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一折,吕洞宾点化柳、梅二精;第二折,吕以茶点化二精(已成人);楔子,郭马儿改卖酒,再遇吕洞宾;第三折,郭妻被杀;第四折,郭马儿、贺腊梅弃俗从仙。
2、“起、承、转、承、合”,6部,分别为:
《张子房圯桥进履》、《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刘晨阮肇误入桃源》、《狄青复夺衣袄车》、《摩利支飞刀对箭》、《海门张仲村乐堂》。
例如《张子房圯桥进履》,第一折,子房入山,仙人指迷;第二折,圯桥进履,石公授书;楔子,告别长老,子房图志;第三折,子房献计,众将破阳;第四折,大胜而归,萧何封赏。
《吕洞宾度铁拐李岳》,第一折,岳寿吊洞宾,得罪韩魏公;第二折,因惊身亡,对友托孤;楔子,洞宾地狱相救,岳寿借尸还魂;第三折,重入阳间,再见亲人却不识;第四折,亲人相争,点化成仙。
3、“起、承、转、再转、合”,1部,为《钟离春智勇定齐》,第一折,齐公子打猎,钟离春桑;第二折,桑女话大义,公子娶良妇;楔子,丹诚奏薄琴,妙手解连环;第三折,三国大用兵,桑女定乾坤;第四折,各国来朝拜,方显淑女志。
4、“起、转、承、再承、合”,1部,为《苏子瞻醉写赤壁赋》,第一折,醉写满庭芳;第二折,因诗贬黄州;楔子,刺史慢苏轼;第三折,聚友游赤壁;第四折,受诏回京都。
5、“起、转、承、转、合”,1部,为《朱太守风雪渔樵记》,第一折,渔樵聚,路看书,遇京官;第二折,贤岳父,巧妻子,讨休书;楔子,出银两,托朋友,去应举;第三折,中太守,表恩情;第四折,不认亲,析缘由。
四、楔子在四折前,6部,有以下几种:
1、“起、承、再承、转、合”,2部,为《苏子瞻风雪贬黄州》、《龙济山野猿听经》。
例如《苏子瞻风雪贬黄州》,第一折,因诗贬黄州;第二折,正卿接苏轼;第三折,太守辱东坡;楔子,思才召子瞻;第四折,重回庙堂,再发感慨。
2、“起、承、转、承、合”,1部,为《山神庙裴度还带》,第一折,裴中立穷中守志,不愿弃之经商;第二折,赵野鹤为裴相面,韩琼英替父祈钱;第三折,裴度还带避灾;楔子,聚谈缘由,一证赵言不差;第四折,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故交旧亲。
3、“起、转、承、再承、合”,1部,为《说鱄诸伍员吹箫》,第一折,伍员全家被杀,被迫外逃;第二折,为保忠义在,浣女、渔翁亡;第三折,吹箫遇鱄诸,共谋图大计;楔子,伍员带兵复仇;第四折,表忠义赏烈属,尽恩情员罢兵。
4、“起、再起、转、承、破”,1部,为《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第一折,介子推劝晋王;第二折,圣令药死太子;第三折,追杀重耳,介林自刎,割肉为主;楔子,奉母归山;第四折,火烧介子。
5、“起、转、再转、又转、合”,1部,为《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周瑜设计取荆州;第二折,诸葛识破将计行;第三折,再设计谋又未成;楔子,刘备、夫人巧回荆;第四折,众将庆赏成功计。
四部备要的集部
宣诏厅歌赠朱太守
宋 郭祥正
使君心画天下无,构厅宣诏西南隅。晓(光)初散射檐桷,夜气欲合吞江湖。
甓甃摩挲滑瑶玉,重窗窈窕明青朱。胡生画手出前辈,素壁为写巫山图。
一条江练澄碧落,十二(峰)色峨珊瑚。元猿老虎啸彷佛,长松瘦石寒扶疏。
中间皓鹤最恬淡,九霄独立形神孤。君去班春劝耕稼,君归命客同欢娱。
三冬垂帘醉春瓮,六月静坐临冰壶。巴笺血色洒醉笔,五字七字排玑珠。
和风匝地怨气灭,险吏缩手穷氓苏。地随人盛古今好,姑熟自此为名区。
君不见滕王阁庾公楼,樽罍千载夸风流。又不见宴寝一诗尚不灭,至今人道(韦)苏州。
噫吁嚱,四座勿歌听我歌,宣诏之名君谓何。守臣不壅帝王(泽),长静无干戈。
楚辞
楚辞(十七卷) (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 FB.59:9.327
汉魏六朝别集
蔡中郎集(十卷外纪一卷外集四卷卷末一卷) (汉)蔡邕撰 FB.59:9.328
曹子建集(十卷) (魏)曹植撰 FB.59:9.329(1)
嵇中散集(十卷) (晋)嵇康撰 FB.59:9.329(2)
陆士衡集(十卷) (晋)陆机撰 FB.59:9.329(3)
陆士龙文集(十卷) (晋)陆云撰 FB.59:9.329(4)
靖节先生集(十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晋)陶潜撰、(清)陶澍集 FB.59:9.330(1)
鲍氏集(十卷) (南朝宋)撰 FB.59:9.330(2)
谢宣城诗集(五卷) (齐)谢朓撰 FB.59:9.331(1)
梁昭明太子文集(五卷) (梁)萧统撰 FB.59:9.331(2)
江文通集(四卷) (梁)江淹撰、(清)梁宾辑 FB.59:9.331(3)
何水部集(一卷) (梁)何逊撰 FB.59:9.331(4)
庾子山集(十六卷总释一卷)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并撰 FB.59:9.332(1)
庾子山年谱(一卷) (清)倪璠编 FB.59:9.332(2)
徐孝穆全集(六卷备考一卷) (陈)徐陵撰、(清)吴兆宜笺注 FB.59:9.333(1)
唐别集
初唐四杰文集(二十一卷) 中华书局辑 FB.59:9.333(2)
王勃文集(九卷) (唐)王勃撰 FB.59:9.333(3)
杨炯文集(七卷) (唐)杨炯撰 FB.59:9.333(4)
卢照邻文集(二卷) (唐)卢照邻撰 FB.59:9.333(5)
骆宾王文集(三卷) (唐)骆宾王撰 FB.59:9.333(6)
唐丞相曲江张文献公集(十二卷) (唐)张九龄撰 FB.59:9.334
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 (唐)李白撰、(清)王琦辑注 FB.59:9.335-336
杜工部集(二十卷卷首一卷) (唐)杜甫撰 FB.59:9.337
王右丞集(二十八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唐)王维撰 FB.59:9.338
孟浩然集(四卷) (唐)孟浩然撰 FB.59:9.339(1)
唐元次山文集(十卷拾遗一卷) (唐)元结撰 FB.59:9.339(2)
颜鲁公文集(三十卷补遗一卷) (唐)颜真卿撰、(清)黄本骥编 FB.59:9.340
韦苏州集(十卷) (唐)韦应物撰 FB.59:9.341(1)
刘随州集(十卷外集一卷) (唐)刘长卿撰 FB.59:9.341(2)
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 (唐)韩愈撰 FB.59:9.342-343
唐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五卷遗文一卷附录一卷) (唐)柳宗元撰 FB.59:9.344-345
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唐)刘禹锡撰 FB.59:9.346
孟东野诗集(十卷) (唐)孟郊撰 FB.59:9.347(1)
唐贾浪仙长江集(十卷) (唐)贾岛撰 FB.59:9.347(2)
李长吉歌诗(四卷卷首一卷外集一卷) (唐)李贺撰 FB.59:9.347(3)
元氏长庆集(六十卷集外文章一卷) (唐)元稹撰 FB.59:9.348
白香山诗长庆集(二十卷后集十七卷别集一卷补遗二卷) (唐)白居易撰 FB.59:9.349-350
樊川诗集(四卷别集一卷外集一卷补遗一卷) (唐)杜牧撰 FB.59:9.351
玉溪生诗笺注(六卷玉溪生诗详注补一卷) (唐)李商隐撰 FB.59:9.352
樊南文集详注(八卷附补) (唐)李商隐撰、(清)冯浩编订 FB.59:9.353
樊南文集补编(十二卷玉溪生年谱订误一卷) (唐)李商隐撰 FB.59:9.354
温飞卿诗集(七卷别集一卷集外诗一卷) (唐)温庭筠撰 FB.59:9.355(1)
唐女郎鱼诗(一卷) (唐)鱼撰 FB.59:9.355(2)
宋别集
徐公文集(二十卷补遗一卷校记一卷) (宋)徐铉撰 FB.59:9.356(1)
林和靖诗集(四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 (宋)林逋撰 FB.59:9.356(2)
苏学士文集(十六卷) (宋)苏舜钦撰 FB.59:9.357(1)
司马温公文集(十四卷卷首一卷) (宋)司马光撰 FB.59:9.357(2)
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 (宋)梅尧臣撰 FB.59:9.360
欧阳文忠全集(一百五十三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1-364
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一卷) (宋)胡柯编 FB.59:9.361(1)
居士集(五十卷外集二十五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1(2)
易童子问(三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2(2)
外制集(三卷内制集八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2(3)
表奏书启四六集(七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2)
欧阳文忠公奏议(十八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3)
河东奉使奏草(二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4)
河北奉使奏草(二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5)
欧阳文忠公奏事录(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6)
欧阳文忠公濮议(四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7)
崇文总目叙释(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8)
于役志(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1)
归田录(二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2)
欧阳文忠公诗话(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3)
笔说(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4)
试笔(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5)
近体乐府(三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6)
集古录跋尾(十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7)
欧阳文忠公书简(十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8)
欧阳文忠全集附录(五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9)
嘉佑集(十五卷) (宋)苏洵撰 FB.59:9.365
东坡集(四十卷) (宋)苏轼撰 FB.59:9.366-369
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 (宋)苏辙撰 FB.59:9.370-372
斜川集(六卷附录二卷订误一卷) (宋)苏过撰、(清)吴长元订误 FB.59:9.373
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 (宋)王安石撰 FB.59:9.374-376
山谷诗集注(二十卷外集诗注十七卷别集诗注二卷) (宋)黄庭坚撰 FB.59:9.377-378
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 (宋)陈师道撰 FB.59:9.379
淮海集(十七卷后集二卷词一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考证一卷) (宋)秦观著 FB.59:9.380
增广笺注简斋诗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外集一卷正误一卷) (宋)陈与义撰 FB.59:9.381
诚斋集(四十二卷) (宋)杨万里著 FB.59:9.382
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放翁逸稿一卷) (宋)陆游撰 FB.59:9.383-385
渭南文集(五十卷) (宋)陆游撰 FB.59:9.386
南唐书(十八卷音释一卷) (宋)陆游撰、(元)戚光音释 FB.59:9.387
水心文集(二十九卷) (宋)叶适撰 FB.59:9.388
龙川文集(三十卷卷首一卷补遗一卷附录二卷) (宋)陈亮撰 FB.59:9.389
张子野词(二卷补遗二卷校记一卷) (宋)张先撰、朱孝臧撰校记 FB.59:9.390(1)
片玉集(十卷校记一卷) (宋)周邦彦撰、(宋)陈元龙集注 FB.59:9.390(2)
石湖词(一卷补遗一卷校记二卷) (宋)范成大撰、朱孝臧撰校记 FB.59:9.390(3)
稼杆长短句(十二卷补遗一卷补遗校记一卷) (宋)辛弃疾撰 FB.59:9.390(4)
白石道人诗集(二卷集外诗一卷附录一卷附录补遗一卷) (宋)姜夔撰 FB.59:9.390(5)
白石道人诗说(一卷) (宋)姜夔撰 FB.59:9.390(6)
白石道人歌曲(四卷别集一卷) (宋)姜夔撰 FB.59:9.390(7)
白石道人诗词评论(一卷) (清)许增辑 FB.59:9.390(8)
白石道人逸事(一卷补遗一卷) (清)佚名辑 FB.59:9.390(9)
梦窗词集(一卷补一卷小笺一卷) (宋)吴文英撰、朱孝臧撰小笺 FB.59:9.391(1)
苹洲渔笛谱(二卷集外词一卷校记一卷) (宋)周密撰 FB.59:9.391(2)
山中白云(八卷附录一卷校记一卷) (宋)张炎撰、(清)江昱疏证 FB.59:9.391(3)
花外集(一卷附录一卷) (宋)王沂孙撰 FB.59:9.391(4)
金元别集
元遗山诗集笺注(十四卷附录一卷补载一卷) (金)元好问撰 FB.59:9.392(1)
元遗山年谱(一卷) (清)施国祁编 FB.59:9.392(2)
清容居士集(五十卷目录二卷札记一卷) (元)袁桷撰 FB.59:9.393-394
道园学古录(五十卷) (元)虞集撰 FB.59:9.395-396
铁崖乐府注(十卷咏史注八卷逸编注八卷) (元)杨维桢撰 FB.59:9.3(1)
贞居词(一卷补遗一卷) (元)张雨撰 FB.59:9.3(2)
蜕岩词(二卷) (元)张翥撰 FB.59:9.3(3)
明别集
宋文宪公全集(五十三卷卷首四卷) (明)宋濂撰 FB.59:9.398-400
青丘高季迪先生诗集(十八卷遗诗一卷扣舷集一卷凫藻集五卷) (明)高启撰 FB.59:9.401-402
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二十四卷) (明)方孝孺撰 FB.59:9.403-404
震川先生集(三十卷别集十卷) (明)归有光撰 FB.59:9.405-406
清别集
亭林诗集(五卷文集六卷余集一卷) (清)顾炎武撰 FB.59:9.407
南雷文定集(前集十卷后集四卷三集三卷诗历四卷附录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408
姜斋文集(十卷) (清)王夫之撰 FB.59:9.409(1)
壮悔堂文集(十卷遗稿一卷年谱一卷) (清)侯方域撰 FB.59:9.409(2)
吴诗集览(二十卷谈薮二卷补注二十卷) (清)吴伟业撰 FB.59:9.410-411
曝书亭集(八十卷附录一卷) (清)朱彝尊撰 FB.59:9.412-414
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十卷) (清)王士禛撰、(清)惠栋训纂 FB.59:9.415-416
安雅堂诗(一卷未刻稿五卷入蜀集一卷) (清)宋琬撰 FB.59:9.417
饴山诗集(二十卷文集十二卷附录一卷) (清)赵执信撰 FB.59:9.418
莲洋集(二十卷附录一卷) (清)吴雯撰 FB.59:9.419
敬业堂诗集(五十卷续集六卷) (清)查慎行撰 FB.59:9.420-421
望溪先生文集(十八卷集外文十卷补遗二卷) (清)方苞撰 FB.59:9.422-423
樊榭山房集(十卷) (清)厉鹗撰 FB.59:9.424-425
山房诗集(三十七卷诗集补遗二卷文集三十五卷外集八卷) (清)袁枚撰 FB.59:9.426-428
戴东原集(十二卷覆校札记一卷) (清)戴震撰、(清)段玉裁撰 FB.59:9.429(1)
述学(内篇三卷外篇一卷补遗一卷别录一卷春秋述义一卷) (清)汪中撰 FB.59:9.429(2)
卷施阁文(甲集十卷乙集八卷诗二十卷) (清)洪亮吉撰 FB.59:9.430-431
更生斋文(甲集四卷乙集四卷诗八卷诗余二卷) (清)洪亮吉撰 FB.59:9.432(1)
骈俪文(三卷) (清)孔广森撰 FB.59:9.432(2)
惜抱轩文集(十六卷) (清)姚鼐著 FB.59:9.433-434
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二卷补编一卷) (清)恽敬撰 FB.59:9.435(1)
茗柯文(初编一卷二编二卷三编一卷四编一卷词一卷) (清)张惠言撰 FB.59:9.435(2)
唐确慎公集(十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清)唐鉴撰 FB.59:9.436
定盦文集(三卷) (清)龚自珍撰 FB.59:9.437
曾文正公诗集(三卷) (清)曾国藩撰 FB.59:9.438(1)
曾文正公文集(三卷) (清)曾国藩撰 FB.59:9.438(2)
巢经巢文集(六卷诗集九卷诗后集四卷遗诗一卷附录一卷) (清)郑珍撰 FB.59:9.439(1)
定山堂诗余(四卷) (清)龚鼎孳撰 FB.59:9.439(2)
珂雪词(二卷补遗一卷) (清)曹贞吉撰 FB.59:9.440(1)
湖海楼词集(三十卷) (清)陈维嵩撰 FB.59:9.440(2)
弹指词(二卷) (清)顾贞观撰 FB.59:9.441(1)
纳兰词(五卷补遗一卷) (清)纳兰性德撰 FB.59:9.441(2)
灵芬馆词四种(七卷) (清)郭麟撰 FB.59:9.441(3)
蘅梦词(二卷) (清)郭麟撰 FB.59:9.441(4)
浮眉楼词(二卷) (清)郭麟撰 FB.59:9.441(5)
忏余绮语(二卷) (清)郭麟撰 FB.59:9.441(6)
爨余词(一卷) (清)郭麟撰 FB.59:9.441(7)
总集
文选(六十卷考异十卷) (梁)昭明太子辑、(唐)李善注 FB.59:9.442-445
六朝文絜(四卷) (清)许梿评辑 FB.59:9.446
古文辞类纂(七十五卷校勘记一卷附录一卷) (清)姚鼐辑 FB.59:9.447-448
骈体文钞(三十一卷) (清)李兆洛辑、(清)谭献评 FB.59:9.449-450
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 (清)黎庶昌辑 FB.59:9.451-453
经史百家杂抄(二十六卷) (清)曾国藩辑 FB.59:9.454-455
乐府诗集(一百卷) (宋)郭茂倩辑 FB.59:9.456-458
玉台新咏(十卷) (陈)徐陵辑、(清)吴兆宜注 FB.59:9.459
古诗选(三十二卷) (清)王士禛辑 FB.59:9.460
古诗源(十四卷) (清)沈德潜辑 FB.59:9.461(1)
五言今体诗抄(九卷) (清)姚鼐辑 FB.59:9.461(2)
七言今体诗抄(九卷) (清)姚鼐辑 FB.59:9.461(3)
十八家诗抄(二十八卷) (清)曾国藩辑 FB.59:9.462-464
花间集(十卷) (五代)赵崇祚辑 FB.59:9.465(1)
草堂诗余(四卷) (宋)武陵逸史编 FB.59:9.465(2)
绝妙好词笺(七卷续抄一卷续抄补录一卷) (宋)周密辑 FB.59:9.466
词综(三十八卷) (清)朱彝尊辑 FB.59:9.467(1)
明词综(十二卷) (清)王昶辑 FB.59:9.467(2)
国朝词综(四十八卷) (清)王昶辑 FB.59:9.468
国朝词综二集(八卷) (清)王昶辑 FB.59:9.469(1)
国朝词综续编(二十四卷) (清)黄燮清辑 FB.59:9.469(2)
宋六十名家词(六十一种) (明)毛晋辑 FB.59:9.470-472
珠玉词(一卷) (宋)晏殊撰 FB.59:9.470(1)
六一词(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470(2)
乐章集(一卷) (宋)柳永撰 FB.59:9.470(3)
东坡词(一卷) (宋)苏轼撰 FB.59:9.470(4)
山谷词(一卷) (宋)黄庭坚撰 FB.59:9.470(5)
淮海词(一卷) (宋)秦观撰 FB.59:9.470(6)
小山词(一卷) (宋)晏几道撰 FB.59:9.470(7)
东堂词(一卷) (宋)毛滂撰 FB.59:9.470(8)
放翁词(一卷) (宋)陆游撰 FB.59:9.470(9)
稼轩词(四卷) (宋)辛弃疾撰 FB.59:9.470(10)
片玉词(二卷补遗一卷) (宋)周邦彦撰 FB.59:9.470(11)
梅溪词(一卷) (宋)史达祖撰 FB.59:9.470(12)
白石词(一卷) (宋)姜夔撰 FB.59:9.470(13)
石林词(一卷) (宋)叶梦得撰 FB.59:9.470(14)
酒边词(二卷) (宋)向子諲撰 FB.59:9.471(1)
溪堂词(一卷) (宋)谢逸撰 FB.59:9.471(2)
樵隐词(一卷) (宋)毛开撰 FB.59:9.471(3)
竹山词(一卷) (宋)蒋捷撰 FB.59:9.471(4)
书舟词(一卷) (宋)程垓撰 FB.59:9.471(5)
坦庵词(一卷) (宋)赵师使撰 FB.59:9.471(6)
惜香乐府(十卷) (宋)赵长卿撰 FB.59:9.471(7)
西樵语业(一卷) (宋)杨炎正撰 FB.59:9.471(8)
竹屋痴语(一卷) (宋)高观国撰 FB.59:9.471(9)
梦窗(甲稿一卷乙稿一卷丙稿一卷丁稿一卷绝笔一卷补遗一卷) (宋)吴文英撰 FB.59:9.471(10)
近体乐府(一卷) (宋)周必大撰 FB.59:9.471(11)
竹斋诗余(一卷) (宋)黄机撰 FB.59:9.471(12)
金谷遗音(一卷) (宋)石孝友撰 FB.59:9.471(13)
散花庵词(一卷) (宋)黄升撰 FB.59:9.471(14)
和清真词(一卷) (宋)方千里撰 FB.59:9.471(15)
后村别调(一卷) (宋)刘克庄撰 FB.59:9.471(16)
芦川词(一卷) (宋)张元干撰 FB.59:9.472(1)
于湖词(三卷) (宋)张孝祥撰 FB.59:9.472(2)
洺水词(一卷) (宋)程珌撰 FB.59:9.472(3)
友古词(一卷) (宋)蔡伸撰 FB.59:9.472(4)
龙洲词(一卷) (宋)刘过撰 FB.59:9.472(5)
初寮词(一卷) (宋)王安中撰 FB.59:9.472(6)
龙川词(一卷补一卷) (宋)陈亮撰 FB.59:9.472(7)
姑溪词(一卷) (宋)李之仪撰 FB.59:9.472(8)
归愚词(一卷) (宋)葛立方撰 FB.59:9.472(9)
石屏词(一卷) (宋)戴复古撰 FB.59:9.472(10)
海野词(一卷) (宋)曾觌撰 FB.59:9.472(11)
逃禅词(一卷) (宋)杨无咎撰 FB.59:9.472(12)
空同词(一卷) (宋)洪瑹撰 FB.59:9.472(13)
介庵词(一卷) (宋)赵彦端撰 FB.59:9.472(14)
平斋词(一卷) (宋)洪咨夔撰 FB.59:9.472(15)
文溪词(一卷) (宋)李公昂撰 FB.59:9.472(16)
丹阳词(一卷) (宋)葛胜仲撰 FB.59:9.472(17)
孏窟词(一卷) (宋)侯置撰 FB.59:9.472(18)
克斋词(一卷) (宋)沈端节撰 FB.59:9.472(19)
芸窗词(一卷) (宋)张矩撰 FB.59:9.472(20)
竹坡词(三卷) (宋)周紫芝撰 FB.59:9.472(21)
圣求词(一卷) (宋)吕滨老撰 FB.59:9.472(22)
寿域词(一卷) (宋)杜安世撰 FB.59:9.472(23)
审斋词(一卷) (宋)王千秋撰 FB.59:9.472(24)
东浦词(一卷) (宋)韩玉撰 FB.59:9.472(25)
知稼翁词(一卷) (宋)黄公度撰 FB.59:9.472(26)
无住词(一卷) (宋)陈与义撰 FB.59:9.472(27)
后山词(一卷) (宋)陈师道撰 FB.59:9.472(28)
蒲江词(一卷) (宋)卢祖皋撰 FB.59:9.472(29)
琴趣外篇(六卷) (宋)晁补之撰 FB.59:9.472(30)
烘堂词(一卷) (宋)卢炳撰 FB.59:9.472(31)
十五家词(三十七卷) (清)孙默辑 FB.59:9.473
梅村词(二卷) (清)吴伟业撰 FB.59:9.473(1)
棠村词(三卷) (清)梁清标撰 FB.59:9.473(2)
二乡亭词(二卷) (清)宋琬撰 FB.59:9.473(3)
南溪词(二卷) (清)曹尔堪撰 FB.59:9.473(4)
炊闻词(二卷) (清)王士禄撰 FB.59:9.473(5)
百末词(二卷) (清)尤侗撰 FB.59:9.473(6)
含影词(二卷) (清)陈世祥撰 FB.59:9.473(7)
溪南词(二卷) (清)黄永撰 FB.59:9.473(8)
月湄词(四卷) (清)陆求可撰 FB.59:9.473(9)
丽农词(二卷) (清)邹祗谟撰 FB.59:9.473(10)
延露词(三卷) (清)彭孙遹撰 FB.59:9.473(11)
衍波词(二卷) (清)王士禛撰 FB.59:9.473(12)
蓉渡词(三卷) (清)董以宁撰 FB.59:9.473(13)
乌丝词(四卷) (清)陈维嵩撰 FB.59:9.473(14)
玉凫词(二卷) (清)董俞撰 FB.59:9.473(15)
二主词(一卷) (五代)李璟、(五代)李煜撰 FB.59:9.474(1)
白香词谱(四卷) (清)舒梦兰撰、(清)谢朝征笺 FB.59:9.474(2)
元曲选(一百种) (明)臧懋循辑 FB.59:9.475-478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5(1)
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杂剧(一卷) (元)乔孟符撰 FB.59:9.475(2)
包待制陈州籴米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3)
玉清庵错送鸳鸯被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4)
随何赚风魔蒯通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5)
温太真玉镜台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5(6)
杨氏女杀狗劝夫杂剧(一卷) (元)萧德祥撰 FB.59:9.475(6)
相国寺公孙合汗衫杂剧(一卷) (元)张国宾撰 FB.59:9.475(7)
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5(8)
争报恩三虎下山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9)
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杂剧(一卷) (元)吴昌龄撰 FB.59:9.475(10)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5(11)
东堂老劝破家子弟杂剧(一卷) (元)秦简夫撰 FB.59:9.475(12)
同乐院燕青杂剧(一卷) (元)李文蔚撰 FB.59:9.475(13)
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杂剧(一卷) (元)杨显之撰 FB.59:9.475(14)
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杂剧(一卷) (元)石君宝撰 FB.59:9.475(15)
楚昭公疏者下船杂剧(一卷) (元)郑廷玉撰 FB.59:9.475(16)
庞居士误放来生债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17)
薛仁贵荣归故里杂剧(一卷) (元)张国宾撰 FB.59:9.475(18)
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一卷) (元)白仁甫撰 FB.59:9.475(19)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一卷) (元)白仁甫撰 FB.59:9.475(20)
散家财天赐老生儿杂剧(一卷) (元)武汉臣撰 FB.59:9.475(21)
朱砂担滴水浮沤记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22)
便宜行事虎头牌杂剧(一卷) (元)李直夫撰 FB.59:9.476(1)
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2)
冻苏秦衣锦还乡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3)
翠红乡儿女两团圆杂剧(一卷) (元)杨文奎撰 FB.59:9.476(4)
李素兰风月玉壶春杂剧(一卷) (元)武汉臣撰 FB.59:9.476(5)
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杂剧(一卷) (元)岳伯川撰 FB.59:9.476(6)
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7)
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一卷) (元)戴善夫撰 FB.59:9.476(8)
鲁大夫秋胡戏妻杂剧(一卷) (元)石君宝撰 FB.59:9.476(9)
神奴儿大闹开封府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10)
半夜雷轰荐福碑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6(11)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12)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6(13)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6(14)
说鱄诸伍员吹箫杂剧(一卷) (元)李寿卿撰 FB.59:9.476(15)
河南府张鼎勘头巾杂剧(一卷) (元)孙仲章撰 FB.59:9.476(16)
黑旋风双献功杂剧(一卷) (元)高文秀撰 FB.59:9.476(17)
迷青琐倩女离魂杂剧(一卷) (元)郑德辉撰 FB.59:9.476(18)
西华山陈抟高卧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6(19)
庞涓夜走马陵道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20)
救孝子贤母不认尸杂剧(一卷) (元)王仲文撰 FB.59:9.476(21)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6(22)
杜牧之诗酒扬州梦杂剧(一卷) (元)乔孟符撰 FB.59:9.476(23)
醉思乡王粲登楼杂剧(一卷) (元)郑德辉撰 FB.59:9.476(24)
昊天塔孟良盗骨杂剧(一卷) (元)朱凯撰 FB.59:9.476(25)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6(26)
朱太守风雪鱼樵记杂剧(一卷) (元)庾天锡撰 FB.59:9.477(1)
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7(2)
四丞相高会丽春堂杂剧(一卷) (元)王实甫撰 FB.59:9.477(3)
孟德耀举案齐眉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7(4)
包龙图智勘后庭花杂剧(一卷) (元)郑庭玉撰 FB.59:9.477(5)
死生交范张鸡黍(一卷) (元)宫大用撰 FB.59:9.477(6)
玉箫女两世姻缘杂剧(一卷) (元)乔孟符撰 FB.59:9.477(7)
宜秋山赵礼让肥杂剧(一卷) (元)秦简夫撰 FB.59:9.477(8)
郑孔目风雪酷寒亭杂剧(一卷) (元)杨显之撰 FB.59:9.477(9)
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杂剧(一卷) (元)王晔撰 FB.59:9.477(10)
陈季卿误上竹叶舟杂剧(一卷) (元)范子安撰 FB.59:9.477(11)
布袋和尚忍字记杂剧(一卷) (元)郑廷玉撰 FB.59:9.477(12)
谢金莲诗酒红梨花杂剧(一卷) (元)张寿卿撰 FB.59:9.477(13)
铁拐李度金童玉女杂剧(一卷) (元)贾仲名撰 FB.59:9.477(14)
包待制智赚灰阑记杂剧(一卷) (元)李行道撰 FB.59:9.477(15)
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杂剧(一卷) (元)郑廷玉撰 FB.59:9.477(16)
梅香骗翰林风月杂剧(一卷) (元)郑德辉撰 FB.59:9.477(17)尉迟恭单鞭夺槊杂剧(一卷) (元)尚仲贤撰 FB.59:9.477(18)
吕洞宾三度城南柳杂剧(一卷) (元)谷子敬撰 FB.59:9.477(19)
须贾大夫諕范叔杂剧(一卷) (元)高文秀撰 FB.59:9.477(20)
李云英风送梧桐叶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7(21)
花间四友东坡梦杂剧(一卷) (元)吴昌龄撰 FB.59:9.477(22)
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7(23)
王月英元夜留鞋记杂剧(一卷) (元)曾瑞卿撰 FB.59:9.477(24)
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杂剧(一卷) (元)尚仲贤撰 FB.59:9.477(25)
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7(26)
马丹阳度脱刘行首杂剧(一卷) (元)杨景贤撰 FB.59:9.478(1)
月明和尚度柳翠杂剧(一卷) (元)李寿卿撰 FB.59:9.478(2)
刘晨阮肇误入桃源杂剧(一卷) (元)王子一撰 FB.59:9.478(3)
张孔目智勘魔合罗杂剧(一卷) (元)孟汉卿撰 FB.59:9.478(4)
玎玎珰珰盆儿鬼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5)
荆楚臣重对玉梳记杂剧(一卷) (明)贾仲名撰 FB.59:9.478(6)
逞风流王焕百花亭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7)
秦修然竹坞听琴杂剧(一卷) (元)石子章撰 FB.59:9.478(8)
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9)
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一卷) (元)纪君祥传 FB.59:9.478(10)
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8(11)
梁山泊李逵负荆杂剧(一卷) (元)康进之撰 FB.59:9.478(12)
萧淑兰情寄菩萨蛮杂剧(一卷) (元)贾仲名撰 FB.59:9.478(13)
锦云堂暗定连环计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14)
罗李郎大闹相国寺杂剧(一卷) (元)张国宾撰 FB.59:9.478(15)
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杂剧(一卷) (元)郑廷玉撰 FB.59:9.478(16)
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杂剧(一卷) (元)李致远撰 FB.59:9.478(17)
洞庭湖柳毅传书杂剧(一卷) (元)尚仲贤撰 FB.59:9.478(18)
风雨像生货郎旦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19)
望江亭中秋切鲙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8(20)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8(21)
萨夜断碧桃花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22)
包待制智赚生金阁杂剧(一卷) (元)武汉臣撰 FB.59:9.478(23)
冯玉兰夜月泣江舟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24)
沙门岛张生煮海杂剧(一卷) (元)李好古撰 FB.59:9.478(25)
诗文评
文心雕龙(十卷) (梁)刘勰撰、(清)黄叔琳注 FB.59:9.479(1)
诗品(三卷) (梁)钟嵘撰 FB.59:9.479(2)
诗品二十四则(一卷) (唐)司空表圣撰 FB.59:9.479(3)
渔隐丛话(前集六十卷后集四十卷) (宋)胡仔撰 FB.59:9.480-481
初月楼古文绪论(一卷) (清)吴德旋撰、(清)吕璜纂 FB.59:9.482(1)
说诗晬语(二卷) (清)沈德潜撰 FB.59:9.482(2)
鸣原堂论文(二卷) (清)曾国藩辑 FB.59:9.482(3)
词律(二十卷拾遗八卷补遗一卷) (清)万树辑 FB.59:9.483-484
佩文诗韵释要(五卷) (清)周兆基辑 FB.59:9.485(1)
词林韵释(一卷) (宋)佚名撰 FB.59:9.485(2)
上一篇:生肖小报手抄报_做生肖小报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