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元帅带亲兵是什么生肖_元帅的元

tamoadmin 2024-07-15 人已围观

简介1.需求一份完整的关于三国时期马超的资料2.朱元璋的生平事迹是怎么样的?3.春秋晋国中军元帅荀偃简介,在史曾参与湛阪之战等4.张大的老婆瑶琴结局是什么?5.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6.历史中那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人问题一:宋代统制官相当于现代何种军职 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皇帝直接控制军队,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则在各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相当于临时设置的战区司令员)的名

1.需求一份完整的关于三国时期马超的资料

2.朱元璋的生平事迹是怎么样的?

3.春秋晋国中军元帅荀偃简介,在史曾参与湛阪之战等

4.张大的老婆瑶琴结局是什么?

5.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

6.历史中那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人

元帅带亲兵是什么生肖_元帅的元

问题一:宋代统制官相当于现代何种军职 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皇帝直接控制军队,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则在各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相当于临时设置的战区司令员)的名义,以节制兵马。

南宋建炎六年(公元1127年),设置“御营司都统制”,始成为禁军将官之职衔。南宋禁军高级指挥官都统制下有统制(相当于下辖的大军区司令员)、同统制、副统制等官。此后,边要地区亦设“都统制”,并加“御前”二字,以示属于朝廷直属军队。并非地方军事长官。

问题二:都统制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军衔? 是北洋的还是清朝的?北洋是文官类似清朝的道台,比大,比小清朝的为从一品武官界于现在的上将和中将之间

问题三:南宋统制、统伶、正将是几品军官 南宋“大军”(正规军)的先后有御营、御前、神武、行营护军以及三衙军等,都用前、中、左、右、后五军系列编制,各军(除宣抚使时期外)军队多的设都统制,军队少的只设统制为长官。各军内部以及后来的各屯驻大军,其下也设前、中、左、右、后军,军队多的还增设选锋军、游奕军、摧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有时还有水军等;各大将还设亲兵,如韩世忠、岳飞的背嵬军,刘光世的“亲兵(部落)”,张俊的“银枪亲兵(亲随)”等,均设统制、同统制、副统制为统兵官,有时也设都统制为统兵官,部队少或统兵官职阶低的,只称统领、同统领、副统领,或设统制为正长官,统领为副长官。军下设“将”以第一、第二等序列,通常设正将、副将、准备将各一员为统兵官。

宋朝官员是不恭品的!拜托。。。。

问题四:。历官御前忠武统军、鄂州驻答诸军都统制使、河阳等三镇节度使。是什么意思? 这里指的是于飞将军的官位,只不过是几个职务摆了。

岳飞幼年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传说其母透过在他的背上刺“尽忠报国”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曾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

1124年21岁从军为宗泽部下,屡建战功,尝以八百岳家军大破万五金兵,声名大噪。历官御前忠武统军、鄂州驻答诸军都统制使、河阳等三镇节度使。

1126年靖康之变,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1134年(绍兴四年) ,岳飞首次伐金,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这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满江红》。

1140年(绍兴十年)春,金兀术南侵,岳飞出兵大破金兵,收复郑州、洛阳,兵临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南20公里),直迫金户首府汴京。岳家军士气高昂,高喊“直捣黄龙”。主和派秦桧向宋高宗献计,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退兵前,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干坤世界,无由再复!” 结果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之后岳飞父子被秦桧以谋反罪名予以逮捕审讯,由于找不到证据而无审讯结果,最终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于绍兴十一年(1142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风波亭被赐死。。

至绍兴三十二年(1153年),宋孝宗即位,准备北伐,便下诏 *** 岳飞,追封鄂王,谥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并立庙祀于湖北武昌,额名忠烈,修宋史列志传记 。

问题五:岳飞手下大将都有哪些人? 岳飞手下所有大将统计:

1:王贵,相州汤阴人,从岳飞起兵。建炎四年( 1130 )战宜兴,败郭吉;绍兴元年( 1131 )随岳飞平定虔州盗贼;绍兴二年( 1132 )随岳飞进军郴州、桂阳监讨曹成;绍兴三年( 1133 )在袁州击败高聚、张成,杀获甚众。绍兴四年( 1134 )从岳飞战汉上,收复襄阳、邓州;绍兴六年( 1136 )率兵收复伪齐卢氏县、唐州、直逼蔡州。绍兴十年( 1140 )从岳飞北伐,克复郑州、西京洛阳,在顺昌大败金兀术。累官承宣使,提举岳家军一行事务,中军统制。绍兴十一年( 1141 年)岳家军归隶枢密院,任鄂州御前诸军都统制。绍兴十二年( 1142 )引疾辞职,改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福建路副总管等闲职。

2:张宪,从微随岳飞征战,是岳飞最心爱和倚重的将领,任岳家军同提举一行事务,前军统制。绍兴二年( 1132 )随岳飞在郴州破曹成,与王贵、徐庆招降曹成降卒 2 万,在沅州擒获曹成部将郝政。绍兴四年( 1134 )岳家军收复襄阳六郡,张宪率本部攻克随州,又与董先、王万等收复邓州。绍兴十年( 1140 )金人败盟,张宪与金兵战颖昌、陈州、克复其城,与兀术主力战临颖县,破其众 6000 ,兀术夜遁,中原大震。绍兴十一年( 1141 )被诬谋反,下狱遇害,后赠宁远军承宣使。

3:岳云,岳飞前妻刘氏之子, 12 岁从张宪征战,军中呼为赢官人。岳家军南征北伐,岳云每战必从,手握两柄铁椎,重 80 斤,往往先诸将登城,数立奇功,岳飞隐而不报。绍兴四年( 1134 )随张宪攻随州、破邓州、平长河,功在第一,岳飞不上奏。后铨曹辨功,迁武翼郎。绍兴五年( 1135 )平杨么,功又第一,都督张浚得知其事,奏上迁资,岳飞又不受。绍兴十年( 1140 )岳家军北伐,岳云率背嵬军战颖昌,身受百余创,甲裳尽赤,以功迁忠州防御使,带御器械。绍兴十一年( 1141 )与张宪同时被诬遇害 ,年仅 23 岁,后赠安远军承宣使。

4:徐庆,相州汤阴人,从岳飞起兵,为岳家军重要领将。绍兴元年( 1131 )平定白波寨叛兵姚达、饶青。绍兴二年( 1132 )与张宪、王贵讨曹成,降其众 2 万。绍兴三年( 1133 )从岳飞平虔、吉盗贼,率本部讨彭友,又赴袁州击高聚。绍兴四年( 1134 )参加收复襄阳六郡战役,与牛皋等攻克随州,斩守将王嵩,又与牛皋战庐州,击败金伪联军。绍兴十年( 1140 )随岳飞北伐,克淮宁府,与张宪取得临颖大捷。累官防御使、岳家军统制 。

5:姚政,相州汤阴人,从岳飞起兵,建炎四年( 1130 )与岳飞杀建康留守司叛逃统制刘经,并有其军。绍兴三年( 1133 )任岳家军正将,屡战有功。绍兴九年( 1139 )任岳家军游奕军统制。绍兴十年( 1140 )岳家军北伐,与张宪赶顺昌援刘琦,战临颖获捷。绍兴十一年( 1141 )任鄂州御前诸军统制。

6:寇成,岳家军马军统制。绍兴六年( 1136 )与金人战虢州,抚定商、虢等京西属县。绍兴十年( 1140 )金人南侵,攻占临颖县;寇成与李山、徐庆、傅选随张宪在临颖东北与金人交战,取得临颖大捷。十一月金人进犯铁岭关,寇成设伏于横涧,突然出击,大获全胜。后因违犯军律,被岳飞撤职。

7:王经,岳家军后军统制。绍兴二年( 1132 )五月,岳飞与曹成战莫邪关,岳家军第五将韩顺夫与曹成将杨再兴作战失利。正值王经率本部军卒运粮到此,与前军统制张宪,大败曹成军,活擒杨再兴。绍兴三年( 1133 )随岳家军赴饶阳与张俊会师,官至正任团练使。

招降将领。南宋初年社......>>

问题六:求古代将领等级 现在给个唐朝你:

兵马大元帅

兵马副元帅

以上为临时军衔只在战争时期授予,无品级,一般是出征军队主帅,征程结束立即收回恢复原军衔

服紫色,金玉带,(金夸)十三。

骠骑大将军 从一品

辅国大将军 正二品

镇军大将军 从二品

冠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

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上

怀化将军 正三品下

云麾将军 从三品上

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上

归德将军 从三品下

服绯色,金带,(金夸)十一。

忠武将军 正四品上

壮武将军 正四品下

怀化中朗将 正四品下

宣威将军 从四品上

明威将军 从四品下

归德中朗将 从四品下

服浅绯色,金带,(金夸)十。

定远将军 正五品上

宁远将军 正五品下

怀化朗将 正五品下

游骑将军 从五品上

游击将军 从五品下

归德朗将 从五品下

服深绿色,银带,(金夸)九。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 正六品下

怀化司阶 正六品下

振威副尉 从六品上

归德司阶 从六品下

服浅绿色,银带,(金夸)九。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 正七品下

怀化中侯 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 从七品上

翊麾副尉 从七品下

归德中侯 从七品下

服深青色,(金俞)石带,(金夸) 八。

宣节校尉 正八品上

宣节副尉 正八品下

怀化司戈 正八品下

御侮校尉 从八品上

御辱副尉 从八品下

归德司戈 从八品下

服浅青色,(金俞)石带,(金夸) 八。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 正九品下

怀化执戟长上 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 从九品上 :

陪戎副尉 从九品下

归德执戟长上 从九品下

问题七:古代军官等级是怎么分的啊? 公侯伯 驸马都尉附仪宾 五军都督府 京营 京卫 锦衣卫附旗手等卫南京

守备 南京五军都督府 南京卫 王府护卫附仪卫司 总兵官 留守司都司附行都

司 各卫 各所 宣慰司 宣抚司 安抚司 招讨司长官司附蛮夷长官司 军民府

附土州土县

公、侯、伯,凡三等,以封功臣及外戚,皆有流有世。功臣则给铁券,封号四

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难推诚;余曰奉天

翊运推诚,曰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岁禄以功为差。

已封而又有功,仍爵或进爵,增禄。其才而贤者,充京营总督,五军都督府掌佥书,

南京守备,或出充镇守总兵官,否则食禄奉朝请而已。年幼而嗣爵者,咸入国子监

读书。嘉靖八年,定外戚封爵毋许世袭,其有世袭一二代者,出特恩。

驸马都尉,位在伯上。凡尚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并曰驸马都尉。其尚郡

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者,并曰仪宾。岁禄各有差,皆不得与政事。明初,

驸马都尉有典兵出镇及掌府部事者。建文时,梅殷为镇守淮安总兵官,李坚为左副

将军。成祖时,李让掌北京行部事。仁宗时沐昕,宣宗时宋琥,并守备南京。英宗

时,赵辉掌南京左府事。其馀惟奉祀孝陵,摄行庙祭,署宗人府事。往往受命,一

充其任。若恩亲侯李贞,永春侯王宁,京山侯崔元,以恩泽封侯,非制也。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

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恩功寄禄,无定员。其属,经历司,经历,从五品都事,

从七品各一人。

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详见《兵志?卫所》中以达于兵部。

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袭替、优养、优给,所属上之府,移兵部请选。既选,移

府,以下之都司、卫所。首领官听吏部选授,给由亦如之。凡武官诰敕、俸粮、水

陆步骑操练、官舍旗役并试、军情声息、军伍勾补、边腹地图、文册、屯种、器械、

舟车、薪苇之事,并移所司而综理之。凡各省、各镇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并以三

等真、署都督及公、侯、伯充之。有大征讨,则挂诸号将军或大将军、前将军、副

将军印总兵出,既事,纳之。其各府之掌印及佥书,率皆公、侯、伯。间有属老将

之实为都督者,不能十一也。

初,太祖下集庆,即置行枢密院,自领之。又置诸翼统军元帅府。寻罢枢密院,

改置大都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设司马、参军、经历、都事

等官。又增设左、右都督,同知,副使,佥事,照磨各一人,并设断事官。定制,

大都督从一品,左、右都督正二品,同知都督从二品,副都督正三品,佥都督从三

品,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统军元帅府元帅正三品,同知元帅从三品,副使正

四品,经历正七品,知事从八品,照磨正九品;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先是属

中书省秩从四品。寻罢统军元帅府。吴元年,更定官制,罢大都督不设,以左、右

都督为长官,正一品同知都督,从一品副都督,正二品佥都督,从二品俱升品秩。

其属,设参议,正四品经历,断事官,从五品都事,正七品照磨从七品洪武九年,

罢副都督,改参议为掌判官。十二年,升都督佥事为正二品,掌判官为正三品。十

三年,始改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惟锦衣等亲军,上直卫不隶五

府。及在外各都司、卫所,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十五年,置五军十

卫参军府,设左、右参军。十七年,五军各设左、右断事二人,提控案牍一人,并

从九品二十三年,升五军断事官为正五品,总治五军刑狱。分为五司,......>>

问题八:抗金大将王贵为何要背叛岳飞? 他建议令统制官张宪负责处理,杜绝欺弊,随后秦桧将此事上奏,认为可行,这样高宗诏统制官王贵与张宪共同办理。可是谁都没有想到,有个上殿官鲍琚横插一杠子进来,他得到高宗的授命,让他到军中去清点钱财,搞清楚岁入多少,诸路的月椿钱是多少,供给军队的是不是有名无实,而敛于民的有多少?在经过了一番调查之后,高宗接到报告,说岳飞军中有钱二千万缗,为了核实清楚,高宗遣人去问岳飞,岳飞回答说所有之数基本准确,占十之九。高宗还说,今遣琚往,纵不能全部归了朝廷,若得其半,亦不少矣。问题就出在要把这些钱归了朝廷,本来鲍琚不去说不定还可以瞒下来,结果查明了岳飞的老底。为什么江公詹和鲍琚会出面,谁是他们的幕后人,说不定就是王贵。如果张宪能做到公平地分配财产,王贵也许就不做声了。显然出现了让王贵不满意的地方,并且也争不回来,王贵只能撕破脸皮,不管不顾了。这样的推测应该是有道理的,如果没有过去积累的问题,产生了矛盾为什么不能自行化解?从目前的情况看,王贵是深恨张宪的。所以他这一搞,就搞死了张宪,他甚至连岳云也不肯放过,从史料看,是张宪先下的狱,而不是文学作品中说的,张宪、岳云一同系狱。岳飞在狱中肯定是深恨王贵的,至于他说了王贵什么,不得而知,人说张俊、秦桧拿隐私来要挟王贵,但是岳飞就不能揭发王贵吗?要么是岳飞不知道王贵做了什么,要么是想放过王贵。其实岳飞见到张宪和儿子的那一刻起,就知道谁在使坏了,岳飞也清楚,他并没有将书信送去王贵那里,这一步棋走对了,否则王贵将这些文字递上去,这个案子就不需要审上两个半月了。王贵会是因为其他问题置张宪于死地吗?也不能排除掉,甚至可以认为,王贵是忠于国家和朝廷的。他早就知道岳飞是个什么人了,见到岳飞背叛国家,义愤填膺,随即大义灭亲,让岳飞受到法律的追究。九月,癸卯,鄂州前军副都统制王俊,诣都统制王贵,诬告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为变。先是秦桧欲害宪以及岳飞,乃言宪有异图,佯称金人侵略上流,冀朝廷还岳飞复掌兵,而己为之副。会宪诣枢密行府白事,俊承风旨上变,以统制官傅选为证,贵即日以闻。张俊在行府,闻之,遂收宪属吏。俊,东平人,初为雄威卒,后从范琼为右军统制者是也。

问题九:曲朝勃简介 曲 端(1090~1131),南宋将领。字正甫。镇戎军(今宁夏固原)人。父亲曲涣,任左班殿直,战死。3岁以父荫而授三班借职。曲端自幼聪明好学,喜欢文史,热心于兵略。

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乘金人围困汴京(开封),乘机攻占宋西安州(今宁夏海原西安乡)和怀德军(今宁夏固原黄铎堡乡),镇戎军告急。镇戎军是宋朝西北门户,如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但当时这处要塞却没有守将,上级便任命曲端担任知镇戎军兼经略司统制官,去镇守镇戎军城。曲端临危受命,不辱使命,抵御夏人,使其不能南下一步。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金将娄宿“入长安、凤翔,关、陇大震”。当时,曲端驻防在泾原,抓紧练兵,并招抚流民溃卒,力撑残局。曲端的叔父时任偏将,打了败仗,他不徇私情,把叔父在军前斩首示众。在办理后事时,他又亲自为叔父撰写了祭文,祭文落款为“斩偏将者泾原都统制曲端也;祭叔者侄曲端也。”全军折服。六月,升任集英殿修撰知延安府,又改任吉州(今江西吉安)团练使。此时,遇到金兵来攻打延安,王庶命令曲端驰援,而他怕关中有失,派遣副将吴d出师襄乐,以牵制金兵。延安失陷,王庶逃至襄乐,曲端指责他“固知爱身,不知爱天子城”,一怒之下,拔刀要杀王庶。建炎三年(1129年)九月,曲端调任康州防御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封威武大将军,知渭州(今甘肃平凉),军士欢声如雷。但是,南宋朝廷对西北这位抗金名将,前曾对指挥官动刀,而产生怀疑,便派大臣张彬到渭州以招兵为掩护,对他进行暗中考察。这时,宣慰川陕大臣张浚到陕,劝他率部南下,而曲端则主张按兵据险,扰敌后方,待其自困,而又与张浚意见不合。四年秋,金兀术进兵江淮,张浚要他带兵参战,曲端仍然力主屯兵保陕西,所以宋廷对他的疑心更大,解除了他的兵权,被降为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团练副使,实任万州(今四川万县)安置。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曲端一度复出,改任“荣州刺史,提举江州太平观,徙阆州。”但张浚深恐曲端怀有二心,难以制服,便诬告曲端在家中的房屋庭柱上所题写的诗句:“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是影射和攻击高宗赵构的意思,因而被捕投入恭州(今四川巴县)监狱。曲端知道张浚不容他,朝廷也不信任自己,这次是必死无疑。曲端有一匹心爱的战马名叫“铁象”,是“日驰四百里”的宝马。他仰天长叹道,“我死不足惜,铁象可惜!”在狱中,曲端被施以种种酷刑仍拒不“认罪”,竟被用药酒毒死。年仅41岁。关陇乡人得知曲端被害,“莫不惜之”。未死之前,“蜀人多上书为端讼冤”。遇难之后,“远近士民,闻端之死,无不帐恨,有数日食不能下者”;“陕西军士,皆流涕怅恨,有叛去者”;“陕西士大夫莫不惜之”。不久,张浚的罪行被揭露,受他迫害的曲端得 *** 昭雪,被追认为宣州观察使,谥“壮愍”。

1 曲端,又一个忠臣被屈死的,

张浚忌杀曲端

曲端,镇戎军人,长于兵略,屡战有声。张浚宣抚川陕,以端有威声,承制拜端威武大将军、都统制、知渭州,军士欢声如雷。娄室寇州日,端屡战皆捷。至彭原店,撒离喝乘高望之,惧而号泣,虏人目之为啼哭郎君,其为敌所畏如此。既而浚欲大举,端力劝浚按兵以伺金人之弊。浚不悦。金犯环庆,端遣吴d拒之彭原店,战少却,端劾d违节制。时参谋王庶亦与端有宿怨,因共谮于浚。浚大怒,罢其兵柄。是年,浚大举军至富平县,将战,仍伪立前军都统制曲端旗以惧之。娄室日:“闻曲将军已得罪,必绐我也。”遂拥军骤至,军遂大溃。浚心愧其言,而欲慰人望,乃下令,以富平之役,泾原军出力最多,皆前帅曲端训练有方,遂复叙左武大夫,欲复用端。d惧端复起,因与王庶力谮之。浚入......>>

需求一份完整的关于三国时期马超的资料

参考:140248.htm?fromId=1690&from=rdtself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21]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29]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30]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2][21]

朱元璋在实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3]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31]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2][21]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32]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21]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2][21]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2][21-23]

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2][19][21]

成长之路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

早期和朱元璋结识的徐达[33]

兴的赏识,[34]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名马秀英(即后来大脚马皇后),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对自己的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35]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从前的小名重八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朱,为“诛”,元,指大元朝,璋,一种尖锐玉器,意思就是诛杀元的利器)。[2][17-21]

当时,在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郭子兴。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2][21][36]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2][19][21][37]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安徽省滁州市)。[2][21][38]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2][19][21][38]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伤心。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甚是可怜,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2][19][21]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2][19][21]

1355年,朱元璋用计一举攻克了和县。消息传来,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2][21][39]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2][19][21][40]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在浙西驻扎6年(吴晗曾经著有《浙西明教大明太祖的宝库》),借助覆船山(是徽州白山,主峰搁船尖)为中心的秘密明教总舵,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41]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以这里原有的《九宫八卦阵》训练明教圣战士,韬光养晦,以图大业。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因为此时实力十分微弱,自己也处于几家大军阀中间。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2][19]

决胜策略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

南京石头城

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只能望江兴叹。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石,常遇春一马当先,率军冲杀,攻克食,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2][19]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42]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2][19][43]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2][19][44]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44]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2][19][45]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声势比过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没有对付不了的敌人,并且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2][19]

在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在初期,军粮的

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的刘基[46]

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执法如山的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2][19]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长、朱升。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即唐桂芳,以字行),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2][19]

统一江南

主词条: 鄱阳湖大战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2][19]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47]后来他杀死倪文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塑像[48]

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2][19][49-50]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50]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51]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知道刘基有主张,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2][19][52-53]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54]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55]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2][19][52][56]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57]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58-59]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60]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61]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62]陈友谅被乱箭射死。[2][19][63]

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2][19]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64]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2][19]

张士诚是泰州人,早年贩卖私盐为业。[65]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66]1356年,建都平江(今苏州)。消灭陈友谅父子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2][19]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67]檄文列举了张士诚八大罪状,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与西吴有关外,其余的全都是指责张士诚背叛元朝。不看开头和结尾,非常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元朝的讨伐令。这表明朱元璋已经以顺承天命的王自居,准备继承王朝的正统。[2][19]

朱元璋的军队攻势迅猛,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2][19]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68-69]

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火铳向城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2][19][70]

建立大明

主词条: 洪武之治、徐达北伐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71]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72]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

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

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17-18][20][73]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1368年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74]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攻来时,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98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至此道通天下。[19]

1368年元大都被攻占,元帝国宣布灭亡,标志着朱元璋从1352年作战以来又一个重大的战争变化。他不再是要为争取政治生存和个人性命而战争了,也不再需要拼全力来征服中国本部的土地了。战事虽然仍旧很重要,但它越来越多地限于在边境作战,而其他与军事有关的问题都突出起来了。它们包括这样一些问题:使朱元璋的帝位能得到他的军队的完全承认;建立一个允许经济运转的和平时期的军事体制,但要避免大规模复员所带来的社会紧张。尽管有这些要关心的事情,可是在1368年到1372年之间仍有军事行动,它将大大地影响明朝未来历史的进程。有三个省已被征服:山西、陕西、甘肃和四川。[19][75]

忧劳而逝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朱元璋遗诏[76]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葬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后世康熙帝历次南巡必拜孝陵,曾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

朱元璋的生平事迹是怎么样的?

马超(176-222)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马超是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起初随父亲马腾在西凉为一方军阀,后与韩遂一同进攻潼关,被曹操以离间计击败。此后马超又起兵攻杀凉州刺史韦康,不久被韦康故吏杨阜击败,投奔张鲁。刘备入蜀后马超投奔刘备,并为刘备作前驱,进入成都。刘备称汉中王后拜马超为左将军,节;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又进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斄乡侯。公元222年,马超病逝,终年47岁。

马超(176-222)(47岁),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族。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因长相非凡,穿着讲究(《三国演义》中:一来人才出众,二来结束非凡),被称为“锦马超”。马超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名门望族,其父马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腾父马肃,字子南,汉桓帝时为天水兰干县尉,后失官流落陇西,娶羌女生马腾,故而马超有四分之一的羌人血统。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马超从马腾与韩遂相攻击。遂走,合众还攻腾,杀腾妻子,连兵不解。(母被)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腾遣超随繇讨郭援、高干於平阳,超将庞德亲斩援首。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及马腾之入,马超诏拜为偏将军,使领腾营。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统众,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马超言: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弃父) .曹操谴曹仁讨之。 曹仁破超渭南。(1败 )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七月,曹操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操急持之,而潜遣徐晃等夜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操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操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操犹坐胡黙不起。张郃等见事急,共引操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 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操乃得渡。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2败)超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九月, 曹公与遂、超单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 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超走保诸戎。(3败) 曹操回后诏收灭超家属。(父及族人都被)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马超围凉州刺史韦康於冀,渊救康,未到,康败。去冀二百馀里,超来逆战,军不利。汧氐反,渊引军还。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马超在汉阳,复因羌、胡为害,氐王千万叛应超,屯兴国。使夏侯渊讨之。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杨阜、赵衢等,合谋击超。破之,枭其妻子,(妻被杀)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4败)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到,诸县皆已降。(5败)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马超从张鲁得兵还。异复与昂保祁山,为超所围,三十日救兵到,乃解。(6败)超卒杀异子月。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马超数从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鲁遣往,无利。(7败)又鲁将杨白等欲害其能,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刘备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张鲁。鲁败,曹公得之,以董赐阎圃,以秋付鲁,鲁自手杀之。(再次弃妻,子女再次被)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冬十月,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洪破吴兰,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马超等上疏:劝刘备进位汉中王。刘备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节。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卒。时年四十七。谥曰威侯。

个人荣誉

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封马超为左将军,节。221年,刘备称帝,马超任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马超为三国时名将,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历来为世人所称赞。

赞诗马超帅越

马超肝胆千年照,单枪匹马曹不敌。

名门望族伏波后,割须弃袍震海时。

五虎大将排名四,一枪在手无人敌。

生时威武死后英,永垂千史万人呤!

江城子

狮盔银铠玉面郎。目如星,体赛狼。跋扈飞扬,报仇反西凉。六战渭水逼潼关,麾铁骑,捻金枪。

白虎星君转世将。才高俊,命悲殇。养晦韬光,遁隐皇叔帐。一定成都逞声威,戍阳平,慑西羌。

七律

东汉烽烟起连绵, 西州孟起血爷冤。

渭桥六战施勇略, 成都一定逞强言。

骠骑英名神威天, 独镇阳平蜀关闲。

兼资文武运多舛, 生就锦绣谥曰威!

家庭马超父:马腾,东汉末年群雄之一,被召进京为卫尉。后因马超起兵反曹被杀。

兄弟:马休,马超之弟。被召进京为车都尉。后因马超起兵反曹被杀。

兄弟:马铁,马超之弟。被召进京为骑都尉。后因马超起兵反曹被杀。

兄弟:马岱,马超从弟。一直跟随马超,并成为蜀汉将领。

妹:马云禄(历史记载不详)

妻:董氏,马超庶妻,马超投刘备时,留于汉中。曹操打败张鲁后,曹操将其赐给阎圃。

子女:马秋,马超之子。马超投刘备时,留于汉中。曹操打败张鲁后,曹操交给张鲁处置,张鲁亲手杀了他。

子女:马承,马超之子。

子女:马氏,马超之女。嫁给安平王刘理。

郁郁而终马超建安十六年春正月,曹操从荆州回许昌后,经过数年的发展、恢复,决定西征。西面的情况是:张鲁割据汉中,马腾、韩遂、梁兴、马玩等10多股势力共同分割关中,关中势力之间互有兼并,后钟繇西镇长安,招抚关中势力,让他们修养生息,并利用他们来对付袁绍的并州军队;马腾受张既三寸不烂之舌所动,入京当官,由马超统其兵,韩遂等人也派亲人到许昌当人质。当时曹操从赤壁败归,水军全部消亡,无力南下与孙、刘争锋;遂决定西向铲除张鲁、马超等势力,夺取关中、汉中地盘;既巩固西部,又壮大实力。但关中势力一向与曹操保持较好关系,多次出物出兵帮助曹操打仗,曹操不好意思主动与关中势力反面;曹操决定让关中势力主动叛乱,好出师有名。于是曹操下令钟繇做好讨伐张鲁准备,并命令大将夏侯渊、徐晃等人率领部队与钟繇会合,又命令镇守襄阳的曹仁为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曹操如此大张声势,无非就是要关中势力认为曹操会偷袭他们,公开叛乱,出兵拦截曹军;果然如曹操所预料那样,关中势力怀疑曹操意图攻击自己,遂合兵拦截曹操渡河;这正是曹操希望看见的,既然关中势力公开拦截曹军,曹操就出师有名了,遂亲自带领大军西征。为什么说是曹操故意让关中势力叛乱呢?其实并不难想象,曹操虽然以讨伐张鲁为理由集结兵力,但讨伐张鲁,必定要经过关中诸将的地盘;虽然曹操和关中势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同盟关系,但要让数量是自己数倍的曹军通过自己的地盘,未免会产生怕被兼并的念头;何况曹操绝对不会未清除障碍就贸然攻击张鲁,要攻击张鲁,就得翻越高山大岭,补给线很长,如果补给线要经过别人的地盘,对曹操这样的军事家来说,是不可能犯的低级错误。可见关中马超等人,并非因为疑繇欲自袭而公开和盟友曹操决裂,而是分析到曹操是针对自己,才不得不出兵拦截;这并非是子虚乌有的原因,而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马超考虑到自己实力有限,不能阻挡曹操大军,遂决定和老仇人韩遂冰释前嫌,为了表示诚意,还推举韩遂为首领。这么一来,马超就背上了一个“认贼作父”的罪名,因为韩遂虽然早年和马腾关系很好,但后来为了争夺地盘,长期兵戎相见;而马超为了拦截曹操,居然主动和韩遂交好,不是认贼作父是什么?事实并非如此,马、韩兵戎相见,无非是利益的冲突,现大敌在前,先抛弃矛盾,无非是因为这样得到的利益比互相攻击更多。而马超不顾老父和两个弟弟还在曹操手中,贸然出兵,一直被后人骂“不孝”,以此来骂马超,以我看来,确实是冤枉了马超。为什么呢?曹操要灭的是关中势力,倘若关中势力一日不除(起码也是大幅度削弱),他就一日不敢杀马腾、韩遂之子等人质;而马超正是看透了曹操这点,才敢出兵抗衡,只要不败给曹操,曹操还顾忌关中势力,还要利用人质,就不会质。可惜的是,这次他失算了,他面对的是雄才大略、用兵有若神助的一代人杰曹孟德;就在关中势力被曹操击败后,曹操安心把所有人质杀个清光(除了阎向一家和逃出去的马岱),“不忠不孝”这块大石头就永远压在马超的心头上,一直到他死,还听见别人指着他窃窃私语:“这就是不忠不孝的马超!他出卖了亲生父亲和两个弟弟!”

兵败逃回西凉后,马超无法接受失败的现实,更无法接受老父和两个弟弟惨死的现实,再次起兵,准备东山再起,保住父亲和自己多年奋斗才出来的果实,可惜他已经背上了“不忠不孝”这个罪名,追随他的人已经大不如前了,他根本连当地的驻军也打不胜。失败和亲人的惨死,两个无法让他接受的事实,和无数的流言蜚语在不断打击这名虎将,他只能默默忍受;在听到姜叙的老母骂他:“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马超终于无法忍受,狂怒之下把她杀死。可惜他杀得了一个,杀不了十个,杀得了十个,杀不了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杀戮,只会增加他的残暴和印证种种流言蜚语。

马超再次失败的马超,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园,投奔张鲁。张鲁听说马超来投,也想利用马超在西北的威名来谋取凉州,逐步发展他的宗教王国,打算把女儿嫁给马超;但张鲁手下的一句话“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让张鲁打消了念头。马超借助张鲁来为父报仇、东山再起的如意算盘落空,又受到张鲁手下杨白等人的排斥,终日郁闷不已。但他并没有放弃,他一直在苦苦寻觅机会,当他听说刘备把刘璋围困于成都时,一个念头产生了,为何不投靠刘备,借助刘备的实力东山再起?马超投靠刘备,在成都城内产生极大的震撼,不到10日,刘璋就献城投降;马超兴奋不已,本以为刘备会因此重用自己,可惜他再次看错了人,刘备的老谋深算并不在曹操之下,刘备只是要马超来谋取西凉,但又怕他坐大,根本不给他多少部队,只给他一个“平西将军”的空名,驻守在临沮这个鬼地方。

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马超以为自己一展身手的机会来了,但这次他又失算了!刘备只是让他作为张飞的副将,攻入下辩,阻挡曹洪援兵,张飞的战术能力毕竟还是有限,给曹洪打个屁滚尿流,还丢了部将吴兰的命。这里略开话题,记得某网友很看不起曹洪和曹休,还说张飞都大败过张合呢;可惜他看好的张飞居然大张声势欲断曹休军后,给他看不起的曹休看破机关,被杀得片甲不留(见曹休传)。马超在和曹操决战时,表现之好有目共睹,但这次居然连名字也不提多一次,可见张飞着实让马超领教到什么叫“沉默是金”。

此时的马超,可谓历经沧桑了,他终于认识到刘备根本不信任他,虽然在赢得汉中后封他为凉州牧,但手中根本没有一城一地,不过空头支票一张。马得越来越郁闷,处处小心谨慎,惟恐做错一件事而被杀头。有一件事很有说服力:“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辞,於是收羕付有司。”彭羕自认怀才不遇,去找同样郁郁不得志的马超,向他大吐苦水,激动之余甚至说出大逆不道的话,他本来以为可以得到马超的共鸣,可惜此时的马超,已经不再是哪个叱咤沙场的虎将,而是一个常怀危惧、贪生怕死的可怜虫,马超内心恐慌之余,又恐是刘备故意试探自己,干脆把一切都上表如实告诉刘备。结果就是彭羕被收监,然后很快被处死。此时的马超,可谓惊弓之鸟,做人做到这个地步,不能不说是个悲哀。

但马超还是终日恐惶不安,终于郁忧成疾,临死前上表刘备:“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说:我一家人都给曹操杀了,我也客死他乡,西凉马家已经雄风不再,希望陛下放过我的表弟马岱,以留为微宗血食之继。可怜吧?一代虎将,不但永远带着“不忠不孝”、“认贼作父”这两顶大帽子,临死还要委婉向刘备求情,希望放过马岱。

马超,这名驰骋沙场20多年的西凉豪雄,除了长期面对流言蜚语,还要应付防范刘备,处处提心吊胆,郁忧成疾,终于带着无限痛苦、悔恨和内疚去见他父亲。或许他不作挣扎投降曹操会得到善终,但马超不是张绣,马超绝不会学张绣那样放弃自己奋斗多年的基业。在他心中,可能涌现过这个念头:“田横,不过一壮士,尚且不投降刘邦;我堂堂西凉豪雄,又安能甘作人下?”

马超投靠刘备后受排挤与压制 马超

本文摘自《三国历史的另类观察》 作者:李异鸣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关羽北上襄阳后,吕蒙献计,换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将领陆逊守备陆口。是年十月,吕蒙亲任征荆州大都督,率兵西上,一路上吴兵装扮成白衣商人模样,骗过了关羽沿江的哨所,直抵江陵、公安,守将麋芳等先后投降,吕蒙不费一兵一卒便拿下荆州。这就是“白衣过江”的历史故事。

关羽非常骄傲,喜欢别人的阿谀奉承。马超初来投降时,远在荆州的关羽曾特地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人品等级。诸葛亮当即明白了关羽的用意,回信中先是大夸马超如何英雄了得,说是和张飞也有得一比,随即笔锋一转,“终不及你美髯公之超群绝伦呀!”关羽读信后非常满意,还把这封信让手下人传阅。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战争的伊始,关羽先是攻下襄阳,随即围攻樊城,并将曹操的增援部队全歼。史载“羽威震华夏,曹公仪徙许都以避其锐”。但就在此时,吕蒙袭取江陵、公安,侵占了关羽的根据地。此时的关羽,第一反应就是回头收复失地。但荆州军人心涣散,溃不成军,丧失了战斗力。关羽只有率领残部逃亡,最终在临沮被俘并被杀。

《三国志》中对关羽的记载很简单,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赠给关羽的美名最多,对关羽的一生事迹虚构得也最多。如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都是的。至于关羽死后在玉泉山显圣、并活捉吕蒙使其毙命,则纯粹是封建迷信。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关羽放水淹七军事虽有所本,但与史实相差很远。

黄忠最初在刘表手下任职。刘备派关羽攻长沙时,城破被困,降了刘备。刘备平荆南四郡后,随刘备进取四川,常打先锋,勇冠三军。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取汉中时,黄忠在定军山用计斩曹军大将夏侯渊,大败曹军,被封为征西大将军。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发百中,年岁虽大,却常不服老。

马超出身于凉州豪强家庭。他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进攻曹操,与许褚大战于潼关,后被曹操用反间计打败,逃回凉州,又被扬阜等杀败,逃往汉中归附张鲁。后投归刘备,攻取成都时立下大功,拜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乡侯。用一杆长枪,有神威将军的美名,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勇有余,谋不足。后病死。

史料证明,马超的父亲马腾当时不是被曹操诱骗到许昌的,是他自己归降曹操,曹操为了安抚凉州的诸侯,封了他卫尉。马腾也准备在许昌过后半生。后来曹操谋划进攻汉,马超置自己的父亲和家人于不顾,造反抗曹,曹操马上杀了马超全家三百多口,并且在潼关一带击败了马超。

三国演义里,马超的身世非常悲惨,他全家被曹操诱骗。他投靠了刘备后,开始了风光的生活,并且被授予了骠骑大将军的显爵,在荣誉和恩宠中幸福的度过了最后的岁月。但是,历史上的马超在投靠刘备后日子过的是非常压抑和痛苦的,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并且处处受到排挤和压制,在惶恐中度过了后半生。

魏延,蜀国名将。关羽攻长沙时,魏延杀主献城,后随刘备入川,一路战功赫赫。任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随诸葛亮平定南蛮,在陈仓力劈曹魏大将王双,迁升为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争兵权,被诸葛亮生前安排的马岱诛杀。擅用大刀,刀法熟练。

刘备平定了汉要派一个名将来镇守。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个角色非张飞莫属,张飞自己也认为非自己莫属。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刘备让魏延做了汉中太守。在任命仪式上,刘备郑重的问魏延:“你打算怎么守护汉中?”,魏延回答:“曹操尽其精锐之师来打,我就利用城池和险要来抗拒。如果他只是让偏将带领少数人马来骚扰,我就打开城门迎战。”

刘备病逝,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回到成都。魏国的大将郭淮和费耀前来进攻凉州的羌人,破坏羌人和蜀汉的联盟。诸葛亮找到魏延说:“你去破敌,但我没有多余的兵给你,你带着汉中现有的兵去解救羌人。”岂料魏延大笑,说:“丞相放心,我不动用国家的兵马,我带着一队亲兵,指挥着羌人就行。”于是魏延当机立断,马上出兵。他带着少量亲兵秘密的潜进了羌部,指挥着一帮被打烂了建制的少数民族兵马在阳溪一带大破魏兵。名声大噪。

赵云以勇敢善战著称。原为公孙瓒的部下,后归刘备。刘备被曹军打败于当阳长坂坡,赵云在曹操百万军中,救出了甘夫人与阿斗。刘备东吴招亲,赵云领军护卫,后拦江截救阿斗,一杆长枪,神出鬼没,浑身是胆,一生征战无数,屡建奇功,后拜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公元227年随诸葛亮进攻关中,失利于箕谷,退回汉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岁。

赵云跟随刘备,和关张一样,不论刘备颠沛困顿,终不相弃。赵云从不矜功,和同僚永远保持和洽的关系。赵云在刘备兵败当阳长坂时,和诸将一时失散,乃各自为战,不见踪影。有人在刘备前议论,认为赵云一定北去降曹操了,刘备怒举手中短戟,敲那人的甲胄说:“不要胡说,子龙绝不弃我而去。”果然,没多久,赵云胸裹刘备襁褓中的儿子阿斗,一身血污,护送了刘备的甘夫人匆匆来到,还向刘备哭拜谢罪,深以未能阻止刘备的糜夫人投井自杀为罪。

赵云在史料上事迹很少,但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得神乎其神,笔墨众多。他每每单枪匹马,或与人单挑,或只身斗群敌,都是毫发无伤,勇不可当。

廖化在当时名叫廖淳,其后改名为化。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每每以为廖化是一个年轻的三等角色。我们也常常听到一句“俗语”,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其实,廖化年纪大,有相当能力,并不“窝囊”。他是襄阳县人,当过关羽的主簿;于关羽兵败之时流落在东吴官吏之手,他用装死的方法逃出东吴官吏的掌握,陪了母亲向西边走,在秭归县遇到来伐东吴的刘备。其后先后做了宜都郡太守、诸葛亮的丞相府参军、广武驻军的督(当时称为“督广武”),最后升到“右车骑将军”,遥领并州刺史,封为中乡侯。他为人富于决断,作战很勇敢:“以果烈称”。

黄权在三国演义里笔墨不多,但在历史上却是刘备生前很看重的人物。黄权甚至是刘备继关张后最倚重的大将。建安二十年春,曹操去汉中讨伐张鲁,黄权对刘备说:“汉中是重要的地方,我们得派兵去救援张鲁。”刘备说:“好吧,我委派你去。”于是黄权就动身去了集结军队,可没想到张打,抵抗了五个月就被消灭了,黄权没法,只好回到了成都。但是黄权的“汉中情结”一直没有割舍,后来曹操安置了夏侯渊镇守汉中,黄权和法正就趁机攻打,经过了多年的苦战终于把汉中据为刘备之手了。

阿会喃是南蛮王孟获帐下的大将,第三洞元帅。与蜀汉军交兵,被俘。蜀军放他回去后,他,再次出兵挑战,被蜀军大骂不知羞耻,他面红耳赤,火速撤军。

乌戈国国主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骑象当先,头戴日月狼须帽,身披金珠缨络,两肋下露出生鳞甲,眼目中微有光芒。赵云、马岱等都不敢与他直接交手。威震一时。

虎将马超如何被闲置?

入蜀归顺刘备后,马超仕途一度颇为得意,前后历经三次升迁,官位仅在关羽之下。刘备先是拜他为平西将军,取汉中后迁为左将军,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又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官越做越大,马超混得却越来越差。

马超归刘后出现了一个插曲。史书记载,马超见刘备待自己不错,当时刘备的身份还只是汉朝左将军,不免有点傲气,见了刘备仍是直呼其名,刘备不免气恼。有一次,关羽、张飞皆在刘备身后,马超仍不知趣,直呼刘备大名,关羽、张飞大怒,欲拿马超开罪,马超吓出一身冷汗,再不敢造次。其实,自刘备入川以来,关羽一直镇守荆州,自然不会为了这等小事专门跑到成都一趟,所谓关、张二人吓唬马超只是稗官野史而已,不过却仍可从中管窥马超在刘备集团地位并不牢靠,而这一切又跟他自己的性格缺陷有关。马超半路降刘,终非刘备嫡系,又不注意礼仪尊卑,日渐孤立,他除了偶任偏师,极少统兵出征,只能企羡黄忠冲锋陷阵,坐观魏延镇守汉中,并无太大建树。刘备更多只是想借他的威名争取羌人,赢得爱才美名。马超焦躁难忍,却又无可奈何。

武将不能外出征战,可谓悲哀,家人又被杀戮殆尽,中年的马超,终日生活在碌碌无为与丧亲的双重悲痛之中。一年春节,马岱向他拜年,马超不禁悲从中来,吐血泣曰:全家数百口人都已送命,你我二人还有什么可庆祝的。建安二十年,从前对他忠心耿耿的部将庞德在张鲁兵败后投奔曹操,也在樊城之战中为关羽擒杀。

伴随着寂寞而来的是政治上的小心翼翼与自我保全。马超跟一个叫彭漾的私交不错,刘备下放彭漾为江阳太守,彭漾不悦,便向马超大倒苦水。马超说,你有才有能,本可与孔明并驾齐驱,怎么跑到那个小地方当太守了?听得此言,彭漾一时性起,便忘了分寸,说刘备、孔明“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言“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听闻彭漾言语大逆不道,便默不作声,日后将彭漾所言,悉数上奏刘备,彭漾被收监,很快丢了性命。彭漾自以为怀才不遇,向马超发发牢骚,本以为可以得到马超共鸣,没想到自己信任的朋友却成了告密者。马超为求自保尚能理解,如果因此出卖朋友,却是为多数人所不齿的。他在蜀汉的状况,可见一般,所谓鱼水情欢,只是家粉饰太平而已,英雄气短的马超才是历史上真实的马超。

此事过后,马超在蜀汉更加孤立,寂寞悲凉地走过了余生。刘备称帝两年后,马超病卒,临死前向刘备上书:“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诧陛下,余无复言。”这段浸透血泪的遗言,实在令人痛惜。

附:《三国志·马超传》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也。父腾,灵帝末与边章、韩遂等俱起事於西州。初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后腾袭长安,败走,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锺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陈祸福。腾遣超随繇讨郭援、高干於平阳,超将庞德亲斩援首。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於是徵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典略曰:腾字寿成,马援后也。桓帝时,其父字子硕,尝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腾少贫无产业,常从彰山中斫材木,负贩诣城市,以自供给。腾为人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而性贤厚,人多敬之。灵帝末,凉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民王国等及氐、羌反叛。州郡募发民中有勇力者,欲讨之,腾在募中。州郡异之,署为军从事,典领部众。讨贼有功,拜军司马,后以功迁偏将军,又迁征西将军,常屯汧、陇之间。初平中,拜征东将军。是时,西州少谷,腾自表军人多乏,求就谷於池阳,遂移屯长平岸头。而将王承等恐腾为己害,乃攻腾营。时腾近出无备,遂破走,西上。会三辅乱,不复来东,而与镇西将军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始甚相亲,后转以部曲相侵入,更为雠敌。腾攻遂,遂走,合众还攻腾,杀腾妻子,连兵不解。建安之初,国家纲纪殆弛,乃使司隶校尉锺繇、凉州牧韦端和解之。徵腾还屯槐里,转拜为前将军,节,封槐里侯。北备胡寇,东备白骑,待士进贤,矜救民命,三辅甚安爱之。十(五)年,徵为卫尉,腾自见年老,遂入宿卫。初,曹公为丞相,辟腾长子超,不就。超后为司隶校尉督军从事,讨郭援,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破斩援首。诏拜徐州刺史,后拜谏议大夫。及腾之入,因诏拜为偏将军,使领腾营。又拜超弟休奉车都尉,休弟铁骑都尉,徙其家属皆诣邺,惟超独留。

春秋晋国中军元帅荀偃简介,在史曾参与湛阪之战等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即明太祖,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1368年建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统治。公元1387年,统一全国。

朱元璋出生时,正是元朝一步步走向衰亡之时。他家世世代地主的佃农,生活十分清苦,朱元璋10岁左右就开始给地主放牛放羊。在南山放牛时,竟然和小伙伴们把小牛犊给宰杀吃掉了,被地主毒打一顿赶走。

朱元璋16岁时,生活没有着落,便去皇觉寺当了和尚,后出外化缘。

他在外面化缘漂泊了三年后又返回皇觉寺。当时,由于各地人民群众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纷纷揭竿而起。在儿时的伙伴汤和的推荐下,朱元璋离开皇觉寺到濠州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身材魁梧、英勇机智且多谋善断,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把他由一名普通士卒升为亲兵九夫长,并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他做妻子。之后又升任为镇抚、总管,成了郭子兴的得力助手和亲密心腹。当时濠州城里的红巾军节制元帅包括郭子兴在内共有五人,均受彭大和赵均用的调遣。

由于朱元璋率兵打仗,十分注意约束部队,因此很得老百姓欢迎,他在军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公元1356年,红巾军统帅刘福通在亳州立韩林儿为皇帝,国号宋,年号龙凤。不久郭子兴得病去逝,宋委任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祜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实际上军中大事皆由朱元璋说了算。这年三月,朱元璋率兵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集庆为应天府。

刘伯温是大家熟知的明朝开国元勋,他的文韬武略对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全国起了很大的作用。刘伯温不但是元朝进士,而且当过相当长时间的官吏,只是由于后来官场失意才隐居家乡的。刘伯温对红巾军也毫无好感。朱元璋攻占金华后,当即振人带着礼物去请刘伯温出山,帮助他与元军作战,可刘伯温软硬不吃,就是不答应。但朱元璋却不以为然,再次派人重礼请刘伯温出山相见。刘伯温为朱元璋的诚心所打动,当即陈述时务,献了十八条计策。朱元璋大喜过望,即令属下为刘伯温建造礼贤馆让他居住,以后凡军中大事都与他商量定夺。

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自郭天叙、张天祜战死,朱元璋成了名副其实的元帅之后,为了寻求能征善战的骁将,他常常不惜任何代价。常遇春就是在一个山坳里的普通人家发现的。常遇春在后来的日子里随朱元璋转战南北、勇冠三军,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关于朱元璋严明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的事前面已谈及,这里再提一笔关于他斩徐达整顿军纪的故事。攻占南京以后,士兵在街上买东西不给钱、调戏妇女的事时有发生,朱元璋对此十分恼火。有一天他正在与诸将讨论向东作战攻取镇江之计,忽有人报说一些官兵抢劫财物,横行街上。朱玩璋本想立即把这些犯法的官兵斩首示众,但转念一想大战当前,此刻斩杀将士,恐动摇军心。经过一番苦心冥想,朱元璋终于想出一条计来。就在第二天队伍集合准备出发攻打镇江时,统兵大将军徐达违犯军纪被抓了起来,原因是怂恿部下欺压良民、作践百姓,为正军纪,准备斩首示众。三军将领一听出征之前要斩主帅那还得了,纷纷跑到朱元璋面前苦苦求情。经过众人的再三请求,最后朱元璋答应饶徐达不死,但必须立功赎罪,攻占镇江后约法三章:一不许烧房子;二不许抢财物;三不许滥杀无辜。众将官异口同声保证约束三军,不再为主帅惹事,三军无不佩服朱元璋执法严明。当然,这是朱元璋和徐达早就商量好的计策。

张大的老婆瑶琴结局是什么?

荀偃(?—前554年):姬姓,中行氏,名偃,字伯游,谥号“献”,又称中行偃(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姬姓,却不叫姬偃),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偃,时人尊称其中行伯,史称中行献子。 荀偃是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六卿之一,晋悼公时升任晋国中军元帅,即正卿。荀林父之孙,荀庚之子,荀(即智)堂侄。

中行世家

中行氏在晋国起家,还得从荀林父说起。晋献公的相国荀息生逝敖,逝敖生长子荀林父,又生幼子荀首。前631年,晋文公在三军之外又设置三行军以防备戎狄,其中刚刚出道的荀林父率领中行军,立中行氏。

荀林父在朝中凭借着独当一面的才能,官衔不断升迁,为官刚正不阿,公忠体国,成为晋国仅次于中军元帅赵盾的高级官僚,即中军佐。

前5年,荀林父晋升为中军元帅,荀氏家族一夜爆发,就连荀首的智氏家族也因为哥哥的得道而得以升天。

前594年,荀林父告老,荀庚继立。中行氏家族已经在晋国站稳了脚跟,而且实力强劲,与至亲的智氏,同朝为官。前588年,晋景公为褒奖之战中表现优异的三军将士,增置12卿,其中,荀首佐中军,荀庚将上军,荀骓将新下军。荀氏一门三卿,显赫异常。至前577年,时任中军佐的荀庚逝世,中行偃代父上朝,因为荀氏在朝中的实力较大,且与正卿栾书的关系比较牢靠,中行偃一出道,就高居上军佐一职,可谓官运亨通。时八卿将佐如下:

厉公时代

早在前587年,年轻的栾书就接替S克,成为了晋国执政,晋国进入了栾书时代,栾书作为晋国朝臣的一把手是非常称职的,他具备着一个成熟政治家所应该拥有的一切才能,《左传》称他“从谏如流”;赵朔赞扬他:“实其言,必长晋国!”,可见S克在临终前对栾书的安排是多么的睿智!

由于S克与栾书的关系是世交,栾S两家关系密切。遗憾的是S克的儿子S过分狂悖自大,而且权欲熏心,不断地安排自己的本家人成为卿大夫,组成强大的三S。三S成型后,在政治、军事、司法、外交各方面都渗透极深,对栾书的正卿权威形成了巨大挑战。

三S张狂,锋芒外露,在晋国倚强凌弱造成众怒所向。相比之下,栾书则要显得温和得多,至少是外表上的温和。中行偃完全与栾书站在了同一战线。

前574年,栾书阴谋陷害S至,利用厉公的力量图灭三S,中军佐S被杀,中行偃顺势代S成为了中军佐,出道仅仅3年,就的成为了国家的二把手,地位仅仅次于正卿栾书。

总言之,由于父亲与正卿栾书的关系亲密,又有着共同的政治对手,荀氏、栾书相互扶持。中行偃对栾书的态度非常谦和,是栾书非常坚实的追随者。

弑君从犯

三S被灭后,胥童与长鱼娇并没有因此而息兵,而是率队扑向了栾书,将中军元帅栾书与上军将中行偃一并拿下,交由晋厉公处理。本来这是一次剿灭强族,重新树立国君权威的最好机会,可惜厉公放弃了。他自己声称:“一天杀了三个卿,寡人已不想再残忍下去了。”

遗憾的是,晋国的竞争本就很残忍,由不得厉公优柔寡断。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晋厉公释放了栾书,还好言相劝,这是误会…误会。

之后的栾书、中行偃度日如年,整天心惊胆战。老谋深算的栾武子自然清楚,胥童将自己逮捕肯定不是误会,至少是晋厉公对自己已动杀心。

在晋国打拼了二十余年的栾书意识到了危机的来临,与其被晋厉公所杀,还不如自己先发制人。

栾书决定向晋厉公下手,又担心自己实力不济,最终弄巧成拙那就麻烦了。既然要出手,那就必须成功。首先就找到年轻脑热也已被厉公下了警告处分的中行偃,中行偃在中行氏家族当家已经有3年了。最善于搞政治阴谋的栾书甚至不惜要挟荀偃。如今S氏被灭了,如果栾氏再被灭,恐怕下一个轮到的就是你们荀氏和范氏了,上次胥童逮捕我们只是一个热身运动。

想到了自己家族的未来,想到栾书昔日的诸多恩惠,荀偃被征服了,他决定跟着栾伯“闹革命”,走上了一条影响了他一生命运的不归路。

前574年,晋厉公按照往常的习性,出游于匠丽氏,朝中空虚。栾书乘虚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出动亲兵逮捕游兴正浓的厉公。一代霸主竟然一夜间沦为了臣子的阶下囚。

栾书与中行偃共谋杀了晋厉公,另立新君,深恐被后世所唾骂,分别向韩厥与士询问意见。士刚入政坛,相对低调,婉言拒绝。韩厥大骂栾、荀之流弑君,而且名正言顺的表态:“我绝对不会苟同!”

此时的栾书骑虎难下,只有荀偃才是他忠实的追随者。栾书还是要一条道走到黑,弑晋厉公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为他们已经商量好新君的人选。

前573年,栾书、中行偃派遣荀氏家族的程滑,杀晋厉公于狱中。同时新君孙周已经在来晋国的路上。

悼公打压

前573年二月初一,孙周正式即位于朝堂,是为晋悼公。晋国进入了悼公复霸时代,年仅15岁的晋悼公胸怀大志,力图匡扶晋国霸业。首要的就是惩治祸乱元凶。不久,栾书消失了,去哪里了?不知道。被杀了?还是被废了?我们都无从知晓,反正到前这一年的11月份,韩厥已经顶替了栾书,成为了晋国的新一任执政大夫。

与以往的正卿不同,韩厥是晋悼公一手破格提拔的,而不是前一任正卿安排。之前的韩厥只是上军将,职位在中行偃之下。而晋悼公一即位,直接将荀偃隔过去。本已官居中军佐的中行偃按照晋国六卿的常规制度,只要身体健康,接替栾书的必然是他。由此可以看出晋悼公的用人标准,才能重要,政治品质更重要。

晋悼公做完了八卿将佐的人事安排后,开始复霸之旅。

前566年,正卿韩厥告老,荀罂执政。此时晋国六卿将佐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晋悼公与以往的晋灵公、晋景公、晋厉公不同,他有着极强的驭人之术,可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意志力,来实现八卿将佐的任免升迁。这次,晋悼公安排中行偃的叔叔智为执政,又破格提拔士为中军佐,委屈中行偃继续率领上军。

中行氏与智氏虽然在名义上已经分家,但是在血统上还是一宗。晋悼公提拔智为正卿,也算是中行氏的光荣。然而士的功勋与资历都不如中行偃,却位居中行偃之上。这应该是晋悼公为平衡世卿而做出的调整。如果荀氏家族的智与中行偃一起率领着晋国最为精锐的中军,就可能具备左右君权的实力。悼公刻意设置范氏(士、士鲂)与荀氏的权利交叉,便于自己操控国政,又可以继续压制有弑君案底的中行偃,长期观察。

升任执政

公元前560年,正卿智武子荀以及下军佐彘恭子士鲂几乎同时寿终正寝,晋悼公裁撤新军,是八卿重新编制回六卿。按照常规,中军将智武子死后,就该由中军佐范宣子士执政。但是悼公却又撇开士,直接提拔上军将中行偃为正卿。此时六卿将佐如下:

经过晋悼公长期的观察与考验,中行偃终于修成正果,继叔父智成为了晋国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族弟荀朔(智之子)早亡,族侄荀盈尚幼,难得卿位,晋悼公未设置新军将领,晋国回归六卿军制。荀偃本为中行氏之主,现又代理智氏之权。荀偃一身相当于两家共主,势力强大的同时,亦在呵护着智氏的发展。

南征北战

在叔父智执政时,晋国的中原霸权就已经确立,楚国已经无力再与晋国争夺,悼公成功复兴了晋国霸权。

迁延之役

在晋国人对中原进行轰轰烈烈的复霸运动时,秦国人却在不断地袭击晋国后方,由于秦国的力量很有限,对晋国完全构不成致命威胁,但是态度终归不好

前562年,郑国彻底被晋国征服,剩下的只是扫尾工作。晋悼公得以腾出手来收拾一下一直在给晋国添麻烦的秦国人。

前559年,晋悼公号召诸侯“合纵”伐秦,晋国六卿全体出动,晋悼公在秦晋国境线上等待,中行偃统领全军。这个与战国时代的合纵伐秦不一样,春秋时代的秦国对晋国基本上不构成杀伤力的,中行偃的任务就是教训秦国人。

晋、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13国诸侯联军浩浩荡荡的开入秦国,强渡泾水,如入无人之境,很快便推进到秦国的腹地,秦景公顶住压力,不肯屈服。元帅中行偃决定继续前进,并命令全军:明天鸡叫时套车,填塞水井,推平灶台,跟着我的马头的方向前进(唯余马首是瞻)。时任下军佐的栾d跳出来反对:“什么?看着您的马头?我们晋国从没有这样的军令。我的马首还向着东方呢!”于是带着自己的下军以及附属的新军(相当于晋军的半数)掉转方向提前回国了。中行偃看到晋国人自己整出这样一出闹剧,在天下诸侯面前丢尽颜面,干脆委屈自己服从栾将军,下令全军撤退。就这样,秦国逃过了一劫,中行偃统帅军队回国,晋悼公对中行偃没有处罚,对栾d、魏绛等下军一班将佐也是姑息不惩。这场声势浩大的伐秦战争不了了之,晋国人戏称为“迁延之役”。

湛阪之战

前558年11月,时年不满30岁的晋悼公突然病危,不久崩逝。其公子彪立,是为晋平公,由执政中行偃辅佐。

前557年,许灵公担心楚国靠不住,一意孤行打算投靠晋国,并向晋国请求把整个国家都迁到晋国境内,来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前557年初,尊王攘夷的晋国自然是欢迎的,会合诸侯为新成员搬家。没想到许国人民留恋故土不愿搬家,晋国人十分恼火,准备出兵攻打出尔反尔的许国。

夏六月,中行偃、栾d率领晋、郑、宋、鲁、卫五国组成联军伐许,大军进到Я郑ㄔ诮窈幽鲜∫断囟北)驻扎。9日,联军进驻于函氏(叶县北)。荀偃、栾d进而率领诸侯攻击楚国本土,以反报前561年楚秦伐宋的扬梁之役。在湛阪(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与由公子熊格率领的楚军决战,楚军大败,中行偃、栾d乘胜追击,攻打方城(山名,为进出楚国腹地的门户),进攻楚国本土,并再次顺便讨伐许国,而后胜利班师。

大举攻齐

晋悼公后期,齐国在东方再次蠢蠢欲动。前558年夏,齐灵公背着晋国联合邾国攻打鲁国,鲁襄公急忙向晋国求救。晋悼公会合诸侯,准备讨伐好了伤疤忘了痛的齐国人。很不幸,就在这一年的11月9日,晋悼公病倒了,再也没有好起来过,不久与世长辞。援鲁只能搁浅,晋悼公的死大大助长了齐灵公的野心与决心。

前557年,晋国人安葬晋悼公,晋平公与诸侯们会盟于温(今河南温县)。齐灵公派遣高厚参加会盟,会议还没有结束,高厚心中有鬼,就提前开溜。

随即晋楚发生了湛阪之战,齐国也乘机再次攻击鲁国,鲁襄公派叔孙豹前往晋国求援。正卿中行偃与中军佐士决意伐齐。

前555年,晋平公携六卿,会合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诸国国君,正式起兵伐齐。中行偃向天祷告:“齐国的吕环靠着地形的险要,仗着人多,丢弃好友并违背盟誓,欺凌虐待百姓。陪臣彪(晋平公的名)将率领诸侯前去讨伐,他的官臣偃(中行偃自称)在前后辅佐,如果得到成功,不带给神灵羞耻,官臣偃不敢再次渡河。唯神灵制裁!”言罢,将玉沉入水底,大军横渡黄河。

齐灵公在平阴(今山东平阴县西南)驻防,企图抵挡联军。中行偃坐镇中军,率领联军很快便兵临平阴城下,联军强行攻城,齐军伤亡惨重。首战不利,雄心勃勃的齐灵公信心受到不小的打击。

不久,齐国大夫析文子从晋国人那里打听到鲁国与莒国打算破釜沉舟,出动兵车1000辆攻打齐国后方,为晋国助战。析文子也不管是真是,连忙向齐灵公报告,齐灵公更加胆怯了。

中行偃下令联军到处插上旌旗,伪装军队。每辆战车左面是士卒,右面摆上草人,打着大旗走在前面,后面的战车干脆拖上干柴进发,一时间征尘漫天,要有“草木皆兵”的视觉效果。齐灵公等高一看,漫山遍野都是晋军,顿时吓破了胆,撇下守军,逃回临淄。

最高指挥官吕环(即齐灵公)临阵脱逃,这个仗已经没有意义再打下去了,没过几天,平阴守军悉数撤离,中行偃下令追剿……

以晋军为主力的联军向齐国腹地平推,齐灵公在兹(在今山东平阴县东)、(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卢(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囤积了防御重兵。仅仅一个月,联军就将齐国的兹、、卢三城团团包围。这是齐灵公的最后赌注,吕齐的最后一道防线,关乎齐国生死存亡的时刻来临了!

中行偃决定分兵强攻齐国的三座防御堡垒:中军(中行偃、士)攻打兹;上军(赵武、韩起)攻打卢;下军(魏绛、栾盈)攻打。11月13日,中军攻克兹城;19日,下军攻占邑。只有卢邑在高厚的领导下仍然坚守,卢是高氏的封地,经历过高氏世世代代的经营,城郭牢固,人民殷富,才没有被晋军迅速攻破,也给了这几个月来不断受到 *** 而近乎崩溃的齐灵公一丝安慰。

中行偃的身体就快支撑不住了,也想着尽快结束对齐国的剿杀。12月,中行偃率中军、下军绕过卢,径取齐都临淄。联军将临淄团团围住,这比起后世的乐毅伐齐提前了足足270年。

齐灵公坚守的信心动摇了,精神近乎崩溃,又想着逃离临淄。齐国世子吕光强留父亲坐镇临淄,保卫齐国社稷,与齐国共存亡。联军在临淄周围大行扫荡,联军向东侵及潍水,向南推进到沂水,齐国依然在坚挺。诸侯联军士气仍然士气高涨,晋国人却要退兵了,因为主帅中行偃已经难以维持自己的生命了。

死不瞑目

晋国军队终于要撤兵了,最大原因还是中军元帅中行偃就快走到他人生的尽头。

自从厉公被弑,悼公即位以来,中行偃总是做恶梦,梦见晋厉公向他争讼索命。不知道栾书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梦境,这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可以看出中行偃在与栾书合流弑君后内心深处的惭愧与忏悔。

就在中行偃即将大举伐齐期间,他又一次做了噩梦,梦见自己与厉公争讼,自己理亏,厉公拿着戈一挥,首级就坠落身前,荀偃赶紧跪下来把自己的头捡起安上,捧着脑袋就跑。遇到了一个巫师。噩梦惊醒后,过了几天,荀偃还真的就在路上碰见这个巫师,谈起梦中景象,不料巫师也在同一天做了同样的梦。巫师告诉荀偃:“今年,您必死无疑!”

中行偃也没有再去行凶,而是对死神的降临从容面对。

伐齐战争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荀元帅的身体已是一天不如一天。中行偃强挺着身体的种种不适,以国家为重,也算是对当年造成国家内乱的自我赎罪与解脱吧!

自从晋军渡过黄河以来,大约也是水土不服,中行偃的病情加重了。他头部生了恶疮,两眼突出,死亡已在旦夕之间。

晋国的卿大夫都来探望他,他拒不接见。就连自己的得力副手士都没有见他的机会。前554年2月,中行偃走完了他的一生。诸卿前往探望,入殓时,中行偃两眼不瞑,咬紧牙关,仆人无法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玉珠。士抚摸中行偃的尸体:“我侍奉中行吴哪里敢不像侍奉您一样啊?”中行偃如故,死不瞑目。士疑惑,士的外孙栾盈(栾盈之母栾祁为士之女)站在一旁说:“元帅是不甘心没有将伐齐大业进行到底而不瞑目吧!”士的外孙栾盈又说:“如果你死之后我们不继续你的愿望进攻齐国的话,有黄河为证!(主苟终,所不嗣事于齐者有如河!)荀偃这才闭上眼,松开嘴巴接手做口含的珠玉。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

《满江红》张大和瑶琴结局都死了。张大和瑶琴是恋人,为了岳飞的遗言来到了秦桧府衙,成为了死士,瑶琴被何立所杀,张大被孙均所杀。

张大和瑶琴都是热血的人,为了岳将军的遗言不怕危险,最后双双赴死。虽然结局凄惨,但他们所追求的梦想都实现了,也没有辜负自己的初心,守住了爱国之心。

《满江红》中张大的目的

《满江红》**中的张大正是岳飞岳元帅亲兵。他对于大忠臣岳飞的无辜被害,是非常气愤的。看了**开头,我们想当然以为张大等人想利用那封密信,接近秦桧,刺杀秦桧,为岳元帅报仇雪恨。张大的老婆瑶琴自作主张,手持匕首,前去行刺秦桧,更加深了观众的为岳飞报仇的猜测。

实则不然,**剧情来了一个大反转,张大等人的真实目的并不是要刺杀秦桧,而是为了“它”。这个“它”就是岳飞临终前的绝笔“满江红”。

张大、刘喜等小人物不惜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设下这么大的圈套,就是为了让岳元帅的“满江红”传遍大江南北,激起所有宋朝将士们的昂扬斗志,与金军决一死战,收复沦陷的山河。

历史中那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人

蜀汉最终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

汉末三国有三场大战对天下局势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本文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爆发在孙刘之间,是两家为争夺荆州地区而进行的大规模战争,时间从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八月,一年多,最终刘备大败,蜀汉受到重大损失,那么这一战刘备败的多惨呢?

夷陵之战

首先:军队损失惨重,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刘备起全国之兵70万,实际上没有那么多人,因为蜀汉只有一州之地,实力弱小,不过毫无疑问,刘备的军队都是蜀汉的精锐。

正史记载:刘备带亲兵数万(没有具体说数量,应该不少于三万)、将军吴班、冯习、张南并蛮王沙摩柯部共计五万,张飞帅万余人准备出发,但是被部下杀死,因此,粗略估计刘备应该带了七、八万人,加上转运粮草的估计会有二十万人。

刘备,可惜这一战刘备大败亏输,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魏晋时期的傅玄(217年-278年)在他的《傅子》一书中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可见刘备败的多么惨烈。

其次:人才的损失

俗话说,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军队损失大只是一方面,而人才的损失则是致命的,这一战刘备集团人才的损失更是难以弥补,也注定了蜀汉再也无力统一天下,阵亡将士如下。

冯习,张南,两人看上去是小人物,实际上刘备入川后就很欣赏这两个将军,带在身边亲自培养,后来与他们同地位的吴班、张翼都成了蜀汉的栋梁之材,如果他们不死的话,肯定也会有杰出的贡献。

傅彤,为保护刘备牺牲,当时他的官职是中军护卫,地位和赵云类似,如果不死,或许能达到赵云一样的高度,并且他的儿子傅俭也为蜀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是蜀汉后期的重臣,真是一门父子两忠臣啊。

程畿在刘璋时候就有不少贡献,例如帮助刘璋说服了庞羲,刘备入川后被看中,担任祭酒一职(和魏国的郭嘉差不多),他的战死使蜀汉少了一名顶级参谋。

王甫,刘备入川后收服,被派去襄助关羽,在荆州期间多次劝戒关羽小心东吴,可惜关羽不听,后来关羽兵败身死,潜逃回蜀中跟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不幸战死,蜀汉文臣又少一人。

沙摩柯,五溪蛮首领,领蛮兵助战,最后战死,所带蛮兵也全军覆没,沙摩柯的战死导致了少数民族对蜀汉失去信心,后来蜀汉的南蛮叛乱的根也种在这里。

黄权,正史中有元帅之才,曾劝说刘璋别接纳刘备。投降刘备后就策划了攻取汉中的计谋并和法正一起实施,取得成功。

在刘备伐吴的时候力劝,不被听从后还谏言让自己当先锋去和吴国交战,但刘备只是让他独领一军去防守魏国,虽然他成功完成了任务,但刘备大军失败,不得已投降了魏国,蜀汉的一名大将就这样埋没了,如此之多的人才在这场战斗中损失,蜀汉最终没能一统天下也就不奇怪了。

自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华夏文明一路高歌猛进,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很多注定要刻在炎黄子孙心中的人物,他们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生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大秦帝国之所以到了秦王嬴政这里实现大一统,一方面始皇帝确实雄才大略,不亏为千古一帝,另外一方面还要归功于商鞅为秦国确定了法制。

周幽王在骊山整了一出“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攻破镐京。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在秦国演变历史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秦穆公,就是那位春秋五霸之一,是他灭掉西戎,使得秦国大后方得以稳定,这才有了秦国东出的大前提。后秦孝公拜商鞅为大良造,然后秦国开始变法,自此大秦帝国崛起!

孝公继位初期,秦国贫弱,六国企图瓜分秦国,嬴渠梁韬光养晦,颁布求贤令,任用卫鞅推行变法。卫鞅,后因封商地又称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上讲孝公意欲传位于商君,商鞅推辞不受。坦白说,这句话真实性有待考证,毕竟孝公在世时,秦惠文王嬴驷已经被立为太子,要想改变世袭制还是颇有难度的。但孝公对商鞅应该是一片赤诚,商鞅之所以没有步吴起的后尘,主要就是孝公顶住老世族的压力,在背后鼎力支持。后公子虔(太子傅,因太子,被商鞅处以劓刑)告商鞅“欲反”,惠文王随抓捕并车裂商鞅。商鞅虽死,然而商鞅所确立的法制却得到了从孝公到秦始皇历代君王的维护。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诸葛亮: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但我还是喜欢《战国策》中对这位“法圣”的评价:夫公孙鞅事孝公, 极身无二,尽公不还私 ,信赏罚以致治,竭智能,示请素,蒙怨咎,欺旧交,虏魏公子,卒为秦禽将,破敌军,攘地千里。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随后北宋灭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靖康之耻 。

在炎黄子孙遭遇奇耻大辱的时候,华夏大地上出现了一位武圣,他骁勇善战,驰骋疆场,精忠为国,力挽颓势,可谓是时世英雄,盖世无双。论排兵布阵,论学识造诣,论谋略和武艺,都堪称百年难遇的国之栋梁、社稷良将。

宣和四年(1122)二十岁

首次从军真定,任小队长,带兵首战告捷,活捉贼首陶俊、贾进和,因功补承信郎。十二月二十一日父岳和病故,回乡守孝。

宣和六年(1124)二十二岁

从军平定,参加了保卫太原的战斗。

靖康元年(1126)二十四岁

因功被提为偏校,进义副尉。次子岳雷生于平定军中。后因丢失“告身”(任命文书)离开部队,十月进相州兵马大元帅赵构军中,带兵奇袭游冠吉倩获胜,一举招降了三百八十名游寇,得到了赵构的赏识,补承信郎。接着在侍御林大败金兵,杀金军枭将,转保义郎。在滑州杀败金兵再立战功,迁秉义郎。

靖康二年(1127)二十五岁

岳飞转入宗泽部,在开德曹州(今山东荷泽)大破金兵,因功转武翼郎。七月,上奏章《南京上皇帝书》主张北上抗金,不符黄潜善、汪伯彦南撤的主张,被罢官离队。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了河北招抚使张所招兵再从军,被提拔为“准备将”。岳飞在参加收复新乡的战斗中,活捉金军千户阿里索,进战太行山,击垮了金军万户王索的反扑,因战功突出转武功郎。

建炎三年(1129)二十七岁

十一月杜充带领三千亲兵北降金兵。为了保存抗金实力,岳飞带领余部进驻茅山(今句容金坛),在广德取得六战六捷的战绩,升御使下都统制。

建炎四年(1130)二十八岁

春,岳飞向宜兴移营,平定了太湖流寇郭吉、戚方,在常州阻击金军,活捉万户一人,取得四战四捷之战功。岳飞妻刘氏在战乱中失散,岳飞在宜兴另娶李娃为妻,三子岳霖十月十五日生于宜兴唐门。岳飞在宜兴清水亭一仗斩获金军大小军将首一百七十五颗,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设下伏兵痛击金兵,斩首三千余,生俘三百余。六月,收复建康,北渡长江,收复泰州、高邮等国土。宋高宗授岳飞武功大夫、忠州防御使。

绍兴三年(1133)三十一岁

春,岳飞奉命到会江西虔吉(今赣县、吉安县)平定了盗寇彭友,时岳家军巳达一万八千人,分守在江州(一万人)虔州(五千人)广州(三千人)三处。九月九日,高宗在临安召见岳飞父子,并赐“精忠岳飞”锦旗,授镇南军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江南西培路舒蕲州制置使、江州建置制置使司等官职,岳飞在江州写下《满江红》词。

绍兴四年(1134)三十二岁

五月,岳飞被任命为镇南军承宣使,率军北伐,两个多月,取得了收复郢州(今钟祥县)、隋州(今隋县)、新野、唐州、邓州、襄阳六州郡的胜利,岳飞被晋升为清远军节度使。九月,金与伪齐大举渡淮南侵,岳飞收复襄阳六郡,岳飞部将牛臬在庐州(今合肥)击退金军,兀术会同刘豫渡淮南侵遭惨败。十一月,张浚再次被起用为知枢密院事。

绍兴六年(1136)三十四岁

初,由宰相张浚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北伐中原。张浚命令岳飞进军襄阳,作好直捣中原的准备,任岳飞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使。三月十六日,岳飞年近七旬的母亲姚太夫人病逝于鄂州军营。四月岳飞扶灵上庐山葬母,五月返回军营。七月底岳飞被任命为河东宣抚、从襄阳北伐,直取中原,不到一个月时间,岳家军先后收复汝州、颖州、卢氏县、商州、虢州、伊阳、长水、业阳等大片失地。但因得不到高宗的支持,被迫撤军。岳飞气愤以极,上庐山为母亲守丧。

绍兴八年(1138)三十六岁

岳飞施反奸计用完颜宗弼杀刘豫。岳飞向高宗请求增兵,被拒绝。

绍兴十年(1140)三十八岁

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七月,岳飞破金兵于郾城、颖昌,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高宗一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三十九岁

兀术再次攻击南宋,兵力少于宋军,朝廷决策围败金军,但后因岳飞未听朝廷决策,未能及时出兵、并赶到围败金军,使朝廷不能活捉兀术。在钦宗还被作为人质羁押的情况下,使南宋朝廷失去最好的一次收复中原的机会。岳飞因不受南宋朝廷节制而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四月二十四日,为剪除和谈障碍,秦桧指使万俟莴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证。十月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临安(今杭州)大理寺。十二月二十九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

值壮年三十九岁就屈死于风波亭,壮志未酬,实是日月昭昭,人神共愤。他所历下的赫赫战功,以及“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壮志,在当时朝廷一味求和的软弱背景下,显得极为正气浩荡。他的“岳家军”是当时唯一能够阻挡外族的军队,从而保住了华夏的大好河山。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一位凭借一己之力生生为大明帝国续命200多年的千古名相。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死伤惨重,英宗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证等66名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 土木堡之变 ”。

历史上不懂军事的君主往往都会以敌我双方的军力来断定战争的输赢,朱见深也不外如此。明军兵力30万,瓦剌兵力:5万。敌我军力相差如此悬殊,难怪明英宗有如此的自信,但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例子也不少,战争从来都不是这样算的。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人心惶惶,有大臣提议南迁。这时候有一位大臣站了出来大喊“言南迁者当斩”,这就是后来的救世宰相于谦,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等驰援,可当时京城没有支撑这些军队的粮草,于是于谦让勤王的军队自带粮草,人心渐定,也先以英宗为质要求明军投降,于谦等大臣拥立郕王为帝。并亲自率军在北京城下亲守九门,从这就可以看出,文臣硬起来也是非常的可怕的。在先打了几次小胜仗的情况下,于谦及时宣传称,瓦剌大军并没有传说中的可怕,于是明军士气大振,以二线部队击败了也先的瓦剌大军,是此 北京保卫战 结束,明朝得以保存,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嘉靖和万历等人。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 天下冤之 !

明英宗:气禀刚明,才优经济,兼资文武,茂着声猷,当皇祖北狩之时,正国步难危之日,乃能殚竭心膂,保障家邦,选将练兵,摧锋破敌,中外赖以宁谧,人心为之晏然,回銮有期,论功应赏,不幸为权奸所构,乃陨其身,舆议咸冤。

钱谦益:於乎!己巳之变,乾坤晦冥。公舍一身,以奠九鼎。朝社不改,枝叶重光。佑宪启孝,以逮我皇。承平日久,蠹生孽芽。政出多门,鬼载一车。犹之不远,戎索也。蠢尔佟奴,实讧东鄙。屠城覆师,势如燎原。建国僭号,自逾短垣。天门沉沉,灵琐不开。羽书警急,群言喧(阙)。司农司马,以及卿士。目瞬口张,象物而已。譬彼大厦,风雨漂摇。主伯偃卧,仆夫号啕,虽则号兆,亦不是力。或咀或呶,有党有克。人亦有言,主辱臣死。四郊多垒,大夫之耻。嗟余小子,忧心错迕。如梦方樱如喑欲诉。号伯有戒,助予无朋。哭泣不可,告哀于公。岳坟宰木,宋宫黍禾。湖山故国,公神所过。灵风肃然,素旗欲举。冯余悃诚,告以兆语。谨告。

当年明月: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 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文章标签: # 朱元璋 # 马超 # 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