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田园寂寥干戈后_田园寥落干戈后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06 人已围观
简介1.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2.辞根散作九秋蓬3."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是一句诗句吗?如果是,那么其题目是什么?4.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是什么意思5.共看明月应垂泪下一句6.白居易有一首诗,第一句是“时难年荒世业空”,可为什么有的地方是“时难年饥事业空”?1. 白居易关于西湖鸟的诗句 白居易关于西湖鸟的诗句 1.白居易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哪些
1.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2.辞根散作九秋蓬
3."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是一句诗句吗?如果是,那么其题目是什么?
4.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是什么意思
5.共看明月应垂泪下一句
6.白居易有一首诗,第一句是“时难年荒世业空”,可为什么有的地方是“时难年饥事业空”?
1. 白居易关于西湖鸟的诗句
白居易关于西湖鸟的诗句 1.白居易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哪些
1.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2.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3.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唐代: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译文:
在西湖附近的孤山上有座孤山寺,傍晚听完高僧佛经讲解划船回去。
因为卢橘饱含雨水,所以其果实沉重而低垂,棕榈的叶子随着清风的吹动相互击打着。
湖上的水气迷蒙,微波动荡,水天一色, 望湖上琼楼珠殿,参差不去,倒映在夕阳下。
回到对岸,请各位客人在回首望去,孤山寺仿佛像仙山中的蓬莱宫一样,坐落在水中央。
《杭州回舫》
唐代: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译文:
自从告别杭州的好山好水之后,我酒喝得少了,诗也懒得写了,我想将我的这些心意放在桨上,告诉西湖的风和西湖的月亮。
《春题湖上》
唐代: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译文: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 2.关于白居易的西湖诗句
白居易写西湖的诗
1、《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答客问杭州》
白居易
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4、《西湖留别》
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5、《杭州回舫》
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6、《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7、《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3.白居易写的关于西湖的诗句
1、《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答客问杭州》
白居易
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4、《西湖留别》
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5、《杭州回舫》
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6、《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7、《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4.谁知道几首白居易写的关于西湖的诗词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 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 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 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 蓬莱宫在海中央。 长庆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
政事之余,他常喜欢到佛寺里听听僧侣讲经。这首诗便是写他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感受。
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孤山寺的秀美,风景中处处点染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柳湖,即西湖,因湖上垂柳掩映,故云;松岛,即孤山,因山矗立湖中,故称:莲花寺,即孤山寺,湖中莲花盛开,因而以之形容其美;道场,僧侣诵经礼拜之处,即佛殿。这两句,虽然仅是对“西湖晚归”的一个交代,但在写法上却很见技巧。
试以现代的**摄影手法作比,先是全景:波光漪涟的柳湖。然后镜头向前推近:映出松岛、莲花寺。
最后是两个分镜头:湖上,天近傍晚,撑船人正摇动“归桡”,准备接客归去;寺中,诗人正和“诸客”走出道场,准备“晚归”。这种写法,层次分明,主从有序,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
其次,这两句五处用了富有特征性的修饰词语和“借代”之法,从而增加了景物的质感和特征,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喜悦之情。试想,如果直说“西湖孤山山上寺,晚动归舟出庙堂”,这就索然无味,不能写出孤山寺的特色及诗人的喜悦之情。
诗贵别趣,意忌直出,没有诗人的这种精心安排和恰当修饰,就不会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的。 上二句,从大处写起,由景到人;下二句,是从小处着笔,由人观景。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就是写诗人归路所见。卢橘即批杷,栟榈即棕榈。
批杷硕果累累,金实翠叶,本来就多么令人喜爱,山雨过后,清香四溢,连果枝都被压得低垂下来;一个“重”字,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多少喜悦之情!棕榈树高叶大,俨若凉扇遮径,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它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一个“凉”字,透出诗人多少快感!好的画境,首先要看它能否表现出典型的物象;好的诗情,首先要看它能否把作者的精神融于画境。
这两句,可以说是美景爽情的融冶,诗情画意的结合,似情似景,难解难分。 诗人移步登舟,船行湖上,这时的情景是: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的寒烟似有似无,蓝蓝的湖波共长天一色,所以说“烟波淡荡摇空碧。”
“淡荡”二字,使人如泛仙槎,如升青冥,写出了清爽闲适之情。回望孤山寺:“楼殿参差倚夕阳”,“参差”二字,写出了随山势高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的特有景色,从而使人想到檐牙错落、各抱地势的瑰丽情景;加之夕阳晚照,红砖绿瓦,金光明灭,真是佛地宛如仙境,因而诗人发出由衷的感慨:“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落笔到“回望孤山赠诸客”的题旨,作品便戛然而止。蓬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而孤山寺中又有蓬莱阁,两者浑然一体,不着痕迹,更增加了韵外味,弦外音,使孤山寺的诗情画境久久萦绕于读者的脑际。
这首诗,短短八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读后如随诗人游踪,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幕幕湖光山色的画图。它宛如一篇优美的游记,更配有铿锵的韵致,荡起喜悦的心声,如画卷在目,如乐章在耳,给人以情景水融的快感。
(唐)白居易《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这是一首著名的杭州西湖春景诗。作者于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822)七月,除杭州刺史,十月到任,至长庆四年五月底离杭赴洛阳任所。
此诗即作于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 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
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作者以具有如此浓重感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
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一。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
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戢其德惠。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绘西湖的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颖,语言益见精妙。
这首诗的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那么其“言外余情”是什么呢?这得联系作者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寻。
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
5.白居易描写“西湖”的诗是什么
1、白居易描写“西湖”的诗有两首,分别是:《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
(1)《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春题湖上》
唐代: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2、译文:
(1)《钱塘湖春行》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2)《春题湖上》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
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
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6.白居易描写鸟的诗有哪些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慈乌夜啼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蓬草。
出处:唐代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原句节选: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自怜好象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扩展资料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辞根散作九秋蓬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此诗是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战乱、表达身世飘零的抒情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下面是此诗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欢迎阅读~!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原文: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翻译: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字词解释: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⒅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⒆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799年)至贞元十六年春(800年)之间。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三月,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平叛战争规模较大,时间亦长。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值此人祸天灾纷至沓来之际,田园荒芜,骨肉离散,诗人不免忧国思亲,伤乱悲离。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见祖业一空,兄弟姊妹失业羁旅,天各一方,于是有感而作。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战乱给家庭带来的灾难,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表达了身世飘零的感伤情绪。题目很长,题中直接交待了写作的原因、背景,可以当作序言: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下一联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是一句诗句吗?如果是,那么其题目是什么?
望月有感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代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注释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是什么意思
[名句]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原文]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年荒”或作“年饥”)
〔析赏〕“干戈”是兵器,代表战争。骨肉指兄弟姊妹血亲。
家里的田园经过战争后,已是一片的荒芜寥落;兄弟姊妹离散,都流亡在异乡的道路中。这两句写因战乱而家园破落,姊妹血亲离散流离的哀伤。
共看明月应垂泪下一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同看一轮明月都该伤心落泪,夜晚思乡的心情都五地相同。该诗句出自唐代白居易所作的《望月有感》,全诗原文如下: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话文释义: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同看一轮明月都该伤心落泪,夜晚思乡的心情应该都五地相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叛军,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值此人祸天灾纷至沓来之际诗人自不免忧国思亲,伤乱悲离。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读此诗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即写离别,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后两句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最后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
白居易有一首诗,第一句是“时难年荒世业空”,可为什么有的地方是“时难年饥事业空”?
共看明月应垂泪的下一句: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
作者:白居易?(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
此诗描写了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