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本月运势 本月运势
李可染画牛作品_李可染十二生肖画
tamoadmin 2024-06-09 人已围观
简介1.动画巅峰《牧笛》故事,顶级大师的合作,为什么难以复制?2.画家李可染的作品《万山红遍》体现了中国画技法上的什么特点3.李可染简介4.印章趣谈·李可染5.浅谈名家画牛,谁最牛作品分析如下:在技法上,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塑造雄浑之势。虽然红为画面主调,但墨色依然是重要的背景和轮廓衬托。积墨山水完成之后,再蘸朱砂由浅至深地逐步点染。可染先生用朱砂如用墨,运用完全相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色、墨融合,浑
1.动画巅峰《牧笛》故事,顶级大师的合作,为什么难以复制?
2.画家李可染的作品《万山红遍》体现了中国画技法上的什么特点
3.李可染简介
4.印章趣谈·李可染
5.浅谈名家画牛,谁最牛
作品分析如下:
在技法上,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塑造雄浑之势。虽然红为画面主调,但墨色依然是重要的背景和轮廓衬托。积墨山水完成之后,再蘸朱砂由浅至深地逐步点染。
可染先生用朱砂如用墨,运用完全相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色、墨融合,浑然天成。只见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整个画面最终呈现出的色调效果颇有明代剔红、剔犀漆器的特点,极为庄重雄浑、古朴典雅。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年代以后的作品,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李可染的人物画画面动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朴质却不古拙,富于诙谐、机智特色和生活情趣。
李可染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寥寥数笔,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动画巅峰《牧笛》故事,顶级大师的合作,为什么难以复制?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1]?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2]
画家李可染的作品《万山红遍》体现了中国画技法上的什么特点
论起我国动画片的巅峰作品,大多数人会选择《大闹天宫》,这个没毛病。也有不少人会选择《天书奇谭》,这个也有道理。
笔者认为,如果单从动画艺术的角度看,1963年的水墨动画《牧笛》,堪称是我国动画艺术的巅峰,原因有三:
1、顶级的绘画艺术。
2、顶级的配乐。
3、超前的意境。
本文就介绍一下水墨动画《牧笛》。
一、《牧笛》的创作背景,世界第二
在上美影厂创作的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问世之后,由于该片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和极多的赞誉,上美影厂备受鼓舞,第二部水墨动画作品也就呼之欲出了。
还在创作《小蝌蚪找妈妈》时,上美影厂就已经开始分工协作,将各种动物分给不同的人去攻关,除了画蝌蚪的、画青蛙的、画螃蟹的,还有画马的和画牛的。
《小蝌蚪找妈妈》里的蝌蚪和虾取材于齐白石的画作,那第二部水墨动画的层次也不能低了,这次上美影厂选择的素材是著名画家李可染的牛。
为了体验生活,上美影厂创作组在广东乡间呆了两个多月,每天跟着当地的牧童和水牛一起出去,观察水牛的动作和牧童的状态,还有竹林和山水,这些内容在动画片里都有体现。
最终,经过50个人15个月的努力,世界上第二部水墨动画《牧笛》横空出世。
二、《牧笛》的剧情,简单而单纯
实事求是讲,虽然《牧笛》在我国动画史上的地位极高,但其故事却非常简单,几乎简单到毫无故事性。
一位牧童去放牛,他骑着水牛趟过河流,每当牧童手中的笛声响起,水牛就会立刻被吸引。
牧童在树上睡着了,睡梦中,他梦到水牛走丢了。
牧童询问了渔翁、其他牧童和樵夫,都没有找到走丢的水牛。
在山涧瀑布下面,牧童终于发现了水牛,但水牛却流连山水不愿意跟随牧童回去。
情急之下,牧童找到了一根紫竹,他亲手做了一根牧笛吹了起来。
牧笛再次吹响,水牛又回到了牧童身边。
牧童醒了,发现是一个梦,他骑上水牛,在黄昏下、笛声中走上回家的路。
这个故事没有具体时间,没有具体地点,人物没有具体身份,甚至没有任何对白,只有风景、山水、竹林、水塘、大树、水牛和牧童,故事简单到非常单纯的地步,在趣味性上比《小蝌蚪找妈妈》要逊色不少。
那么,为何《牧笛》会选用如此简单的故事呢?
三、超前的意境之美
《牧笛》在我国动画史上的地位,一方面来自于其极高的艺术造诣,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其超前的意境。
在《牧笛》中,没有世间的纷扰,没有劝学的说教,没有竞争,没有喧嚣,只有慢悠悠的乡间漫步,只有如诗如画的美景和悠扬动听的笛声。
换句话说,《牧笛》的世界就是一个虚幻的世外桃源,它反映的是中国历史几千年来文人墨客心中最向往的境界。
也就是说,《牧笛》已经超越了传统动画片注重情节、寓意、科普的束缚,完全是在展示一种“美”,除了如诗如画的美景,还有一种唯美的心灵和唯美的境界。
这也是《牧笛》厄运的由来。
四、《牧笛》的命运
在《牧笛》问世之后,虽然它曾获得丹麦童话**节金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但在那个年代,这种唯美意境的作品的命运并不好。
有人质疑甚至批判《牧笛》的立意,一个没有竞争没有斗争的世界是不存在,这是一种虚无观念的作品,脱离现实的东西没有存在的价值。
当然,笔者所写的这些只是学术上的批评,至于那些荒谬如“骑牛吹牧笛等于吹牛”的批评则没法去评价。
实事求是的讲,学术上的批判有道理吗?是有一定道理的,《牧笛》确实是太唯美了,唯美到无法直视,会让人产生心灵上的悲伤之感。
悲哀的是,即使是半个世纪后的现在,《牧笛》这种超前意境的作品似乎依然没有存在的空间,没有多少人会去欣赏一个剧情简单的唯美之作,更多观众喜欢的是更直接的糊在脸上的感官刺激,家长更喜欢的是有教育科普甚至带英语教学的动画,《牧笛》表达的意境依然遥不可及。
而即使有人想复制《牧笛》这样的作品,恐怕其超高的成本也不是普通**公司能够承受的。
五、顶级大师的合作带来超高的成本
首先,《牧笛》的人工成本就极高,这是上美影厂50个人苦干15个月的作品,同样的人工量,放到现在估计能拍好几部**了。
其次,《牧笛》内在的艺术成本更是高到普通公司无法企及。
《小蝌蚪找妈妈》是借鉴了齐白石大师的作品,而《牧笛》干脆是由李可染先生直接给画的原稿。
当初,在确定拍摄《牧笛》时,上美影厂特意请李可染给予指导和帮助,擅长画牛的李可染为剧组画了十四张原稿图,这些原稿图里有山有水,有牧童也有水牛,这就是《牧笛》最早的蓝本。
李可染有很多画在现代的拍卖价格已经上亿了,这十四张原稿图价值几何?
《牧笛》的背景山水设计师则是干脆聘请的长安画派代表画家之一的方济众,他是著名画家赵望云的三大弟子之一,曾任陕西省国画院院长。
而《牧笛》中那悠扬的笛声则是来自于有“中国魔笛”之称的陆春龄,他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传承人,南方笛派代表人物。
注意一点,《牧笛》中牧童吹笛子时的指法和真实的指法是一样的,这种严谨简直令人发指。
能聚齐李可染、方济众和陆春龄,再加上上美影厂那些专家,这个动画片的成本放在现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诸位顶级大师的合作,带来了中国动画艺术巅峰之作《牧笛》,也建立了后世难以企及也难以复制的高度,不论是艺术上的还是成本上的。
六、曲高和寡,仍要坚持吗?
综合来看,《牧笛》的处境是一种曲高和寡的状态,不论是意境还是艺术还是成本,都是。
那么,如果单从艺术创作角度看,这样有超前意境同时市场生存空间不大的作品是否还有必要去继续创作?
笔者认为,艺术本身就应该是超前的,一门手艺如果叫艺术,甭管是**还是字画,甭管是相声还是书法,只要是艺术的范畴,那么在适应市场节奏和需求的同时,都要有超前于时代的作品,艺术本身是有前瞻性和引导性的。
即使无法实现,但我们依然应该向往《牧笛》的意境,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李可染简介
画家李可染的作品《万山红遍》是体现李家山水范式所有重要特点的代表作。
其一,在技法上,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塑造雄浑之势。虽然红为画面主调,但墨色依然是重要的背景和轮廓衬托。积墨山水完成之後,再蘸朱砂由浅至深地逐步点染。可染先生用朱砂如用墨,运用完全相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色、墨融合,浑然天成。只见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整个画面最终呈现出的色调效果颇有明代剔红、剔犀漆器的特点,极为庄重雄浑、古朴典雅。
其二,在构图上,呈现出李家山水中典型的“丰碑式构图”和“门板式构图”,又巧妙构成了“两度半空间”。传统山水画里,画面上下总会留出很大空白;然而李可染偏偏截掉了峰峦和坡脚,采用了不留余地的满幅构图。这样,就迫使观众的视线集中於山体,产生如同仰望纪念碑一般的震撼感。此外,可染先生还刻意减弱透视,强化了平面感:画面主景的七八层山几乎被压缩到同一个平面,像门板一样垂直地堵在观众面前。如此,通过丰碑式和门板式构图,山体造型的视觉冲击力被极大地强化,更凸显群山之气势撼人。
值得注意的是,画面的平面感虽被刻意加强,但并非全平。一方面,近、中、远景的层次关系采用了类似浅浮雕的处理手法;另一方面,为营造“万山”之境界的幽深辽阔,李可染在画面左上角做足了深度的文章。“门板”在这里似乎开了一道窗,可以遥望见氤氲云气中直达天际的层层远山,并继续通向无限深邃悠长的空间。於是,通过这左上角约占全画五分之一的篇幅,传统山水画借以表现辽阔意境的“远”势得以保留,而又全然不妨碍门板式构图所强化的视觉冲击力。李可染把这种微妙的空间处理手法称为“两度半空间”,即以高远立势、以平远结境,使高大雄浑与深远幽邃合二为一。
其三,李可染早年山水画遵循传统,以留白为主、墨色为辅,又以淡墨为主、浓墨为辅。然而这种传统的山水画,黑白对比关系不强烈,整个画面大体上是灰调子,显得不够精神。近代以来,黄宾虹和林风眠两位大师曾分别以“夜山灵光”和引入西画低调高光之手法来尝试突破传统水墨的灰调;曾师从黄、林二师的可染先生,也从中受益匪浅。在前人的基础上,西画功底深厚的李可染又借鉴了素描的五度色阶:以纸张本身的明度为零,屋顶和树干为五,又将绝大部分画面统一在四至五的深色阶上;同时结合丰碑式的满幅构图,不留无谓之虚空,只把反射天光的瀑布、白墙等极小块区域留在零的明度上。从1956年起,沿着这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思路,李可染逐渐发展出一套结合了山水画之积墨法与西画之逆光法的艺术语言体系,实现了对传统水墨画黑白关系的“拓扑反转”。
《万山红遍》将李可染这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的边角几乎全被填满;浓重的墨、色连同其他中间色调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在挤之又挤、不能再挤之下才留出了飞瀑、白墙、云气等极其狭小的空白。恰恰是因为周围浓郁色彩的映衬,这些挤出来的白才显得愈发明亮夺目、摄人心魄;黄宾虹所说的“灵光如炬”,就正是此意。常有观众误以为李可染在这些“挤白”的地方使用了白色颜料,其实,这不过是可染大师所营造的视觉幻象罢了。
这种对光暗的处理,使得画面顿时有了灵性,显得神采奕奕、如沐神辉。被“挤白”点亮的万山,在积墨、积色和“两度半空间”所营造出的气势与意境之上,更多了一层静穆而崇高的精神空间。祖国的壮阔河山,也由此在李可染的笔下被赋予了神圣而永恒的力量。
李可染? 万山红遍
《万山红遍》的诞生,有着特殊而深刻的时代烙印。1954年,李可染、张仃和罗铭克服重重阻力,赴江南写生,由此拉开了中国新山水画变革的序幕。此後,以赵望云、石鲁、傅抱石、钱松岩等为代表的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等也开始走向真山真水,描绘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山川新貌,描绘新时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与此同时,毛泽东诗词逐渐成为中国画坛极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各家各派纷纷投入创作,以展现其诗词中的山水意境。1960年结束多年写生、重新回归画室创作的可染先生,也自然而然地开始涉足这一题材。
毛泽东诗词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其中的意境又甚为广阔,在革命主题风行艺坛的年代里,是山水画家们乐於表现的主题。60年代开始,可染大师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魄力,以最难表现的毛泽东诗词名句为题,创作了一批经典佳作,如《百万雄师过大江》、《长征》等。《万山红遍》可谓这其中的巅峰之作。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五十年代开始,尽管中国画坛掀起了描绘毛泽东词意的热潮,但极少有画家敢於尝试“万山红遍”这一题材。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更莫提“红遍”了。这两大创作难点,令当时的画家普遍将其视为畏途,无从落笔。
面对这种情况,李可染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再者,从1961年开始,李可染获特许夏天寓居北戴河,冬天南下广东从化温泉,一连三年都在中央高层领导专属的疗养胜地潜心创作,其待遇之优在当时全国的画家中可谓绝无仅有。另一方面,为描绘“红遍”,朱砂自是必不可少;而李可染素以挑剔纸、墨等作画材料闻名,普通朱砂当然也难入其法眼。然而颇为凑巧的是,1961-62年间,可染先生偶然得到了故宫流出的半斤乾隆朱砂(乾隆朱砂是千挑万选始得的极品朱砂,本是乾隆皇帝自备以钤御用宝玺的,其珍稀程度不言自明)。至此,创作“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可谓万事俱备了。
1962年,李可染在广东从化温泉疗养地第一次尝试创作“万山红遍”。1963年,仍在从化温泉,又有了第二次创作。其後,1964年,可染先生在北京西山的八大处疗养地,又接连创作了四张《万山红遍》;同年,应荣宝斋之邀,又为十五周年国庆创作一幅。李可染先生前後共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
1961年开始的三年,堪称李可染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三年。这期间,李可染“采一炼十”,开辟出全新的山水天地;而“李家山”的范式也逐渐确立下来。这时期的作品,无不见证了一代大师在创作上的革新与突破,其中又以“万山红遍”系列最为典型。
2000年11月,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李可染水墨画艺术世纪大展”,共展出一百二十余幅李可染不同时期的山水、人物、书法作品。这些作品里,约六十余幅来自海外藏家,其中就有一张《万山红遍》。时任李可染基金会秘书长的王鲁湘先生陪同可染遗孀邹佩珠女士一同赴台观展,一出机场就觉眼前一红。原来,《万山红遍》作为这次大展的重头作品,被印成大幅灯箱广告,挂满了整个台北。一时间,浓郁的赤红前所未有地“占领”了台北的大街小巷,可见该作影响力之巨、知名度之广。
作为展览的主打巨作,《万山红遍》被安放在展厅最显著的位置,也是全场唯一装裱在金色画框中的作品。红与金相得益彰,使得满室生辉。邹佩珠女士在画前伫立良久,看了又看,不禁落泪。她嘱咐主办方一定要向藏家转达谢意,感谢其精心保管,使得画作历经数十年依然崭新如初。
《万山红遍》完整地展现了一代大师举世无双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境界;与此同时,它也无声地讲述着可染先生在动荡而光辉的二十世纪里,为中国画的继往开来进行过怎样艰苦卓绝的求索,为山水画的传承革新开辟了怎样超凡脱俗的天地。作为李可染大师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万山红遍》可谓当之无愧的旷世经典。
印章趣谈·李可染
李可染简介如下: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画家,齐白石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1907年,李可染出生于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排行第二,取名永顺。双亲均不识字,父亲是贫农,逃荒到徐州改做了厨师,母亲是城市贫民。李可染童年酷爱戏曲绘画,常用碎碗片在地上画戏曲人物,博得邻人围观。
李可染晚年成就
1979年,李可染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国画研究院院长。1981年,在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期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书写了鲁迅联语,并题鲁迅先生联语云俯首甘为孺子牛。此语给我启发教育,吾因此开始画牛,并名我画室为‘师牛堂’,今逢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年纪念,写此以志敬仰。一九八一,可染并记。
1983年,李可染赴日本东京、大阪举办《李可染中国画展》。艺术教学片《峰高无坦途,李可染的山水艺术》,欣赏片《为祖国河山立传》《李可染画牛》拍摄完成。1984年,《江山无尽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荣誉奖。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李可染
浅谈名家画牛,谁最牛
印章趣谈·李可染
《李可染》:李可染(1907—1990),书画家。江苏徐州人。13岁拜师学画。1929年考入国立西湖艺术院研究部。同年参加鲁迅创办的美术团体“一八艺社”,开始致力于中国画的研究。曾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等。
“白发学童”印
李可染的印章常有格言、警句,如“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峰高无坦途”、“实者慧”、“千难一易”等,这些闲章构成画家的艺术见解与追求。他有一方唐云为他刻的“白发学童”印,尤其感人。
李可染是当代画坛大师,堪称“一世之雄”,他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的研究与创新。但他从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总是采取“自我否定”的态度。他在社会上已有一定名气的情况下,又拜齐白石为师,后又拜在黄宾虹门下。得名师亲炙,李可染从用笔方法到画风意境变化巨大,由此奠定了艺林巨匠的根基。有这样一件事,黄宾虹曾倾其所藏历代中国画,用特制的小滑车一张张拉挂起来,请李可染赏鉴,据说是足足看了两天才全部看完。李可染大饱眼福之余,钦佩老师画艺更胜古人一筹,说道:“吾师所藏皆不如吾师所画。”黄宾虹则说:“李生太过狭隘,须知吾之藏画皆吾之朋友,良朋益友愈多,识见愈广,他人之长尽收矣。”李可染感悟先生的高论,他依从黄宾虹所教,不断向艺术的高峰攀登。“白发学童”正是李可染勤奋自励的剖白。他还刻有“废画三千”、“七十始知己无知”等闲章,可谓虚怀若谷,发人猛省。
“师牛堂”印
李可染擅长画牛,在画上用“师牛堂”印,表示自己甘作孺子牛的精神,使画别添一层深意。
“师牛堂”的取义除了表示“以牛为师”外,还有另一层意思。那是上世纪40年代,李可染住在重庆金刚坡下的一户农民家里,卧室隔壁就是牛棚。入夜,牛的喘气声和反刍声勾起了他对童年牧牛情景的回忆。他披衣而起,借着油灯的微光,兴致勃勃地画起牛来。由于他与牛朝夕相伴,对牛的形态、性格了如指掌,故而所画之牛栩栩如生。时值重庆要开画展,李可染便送这幅《牧牛图》参展。开幕那天,国画大师徐悲鸿对他的《牧牛图》十分赏识,当即订购而去。这使他深受鼓舞。以后以牛为题材的作品频频出现在他的笔下。1947年,他年届不惑,在画坛已经小有名气,却投奔齐白石门下,为齐铺纸磨墨10年之久。一次,他又画了幅《晚凉风中看浴牛》,画中两头水牛沐浴池中,两个牧童嬉戏于牛背。画面上右上角晚风拂柳,柳枝上高悬牧童草帽。浓郁的乡村情趣,扑面而来。齐白石自称“耕砚牛”,对画牛颇有造诣,但他看到这幅画后,惊喜万分,对之大加赞赏,对李可染说:“原来你和我一样,也是牧童出身。好吧,我画的牛不如你了,从此我再也不画牛了,就让贤弟走这一条路吧。”从此,牛便成了李可染的“专利品”。为此,他取“师牛堂”为斋名,“师牛堂”印章便出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上。
“为祖国河山立传”印
此印道出了李可染画山水的创作意图,立意很高,很有气派。
李可染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三日一山,五日一水,坚持不懈地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营养,然而他“为祖国河山立传”并不是给景物“照相”,而是给景物“升华”。他说:“吾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见此景也。”这正是可染先生的高明之处。他描绘祖国河山是“以心为主,以笔为辅,默识于心,蕴养久之,手中之物已非眼中之物矣”。他的山水雄浑朴茂,令人称绝,恰恰贵在这里。
“不与照相机争功”印
此印恰点出画家的艺术追求,生动别致。有一幅李可染55岁时在广东从化温泉宾馆所画《钟馗嫁妹图》,馗重墨,妹淡色,馗在右,妹在左稍靠后,兄妹二人并立于画中央偏右处。观此画,不难看出李可染设色一黑一白,一浓一淡,以此反差,衬出馗之魁伟,妹之媚柔,凑其墨趣,故题“戏写此图”。真不枉戏写,大有时下老少皆宜的“卡通”意味。这别开生面的《钟馗嫁妹图》岂不是“不与照相机争功”的诠解?
白发学童
师牛堂
师牛堂
在精微
李可染绘《牧童看山图》,上钤“可染”、“孺子牛”、“陈言务去”印
张砚钧老师主要画人物,可我看他画的水墨牛牧童也不错。以下几幅
张砚钧画
张砚钧画
张砚钧画
张砚钧作品
张砚钧作品
张砚钧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