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本月运势 本月运势

飘然意思_飘然不作世俗词的生肖

tamoadmin 2024-06-09 人已围观

简介1.腾矫的解释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描写技巧总结?3.哪一首特别潇洒不羁的诗词,写到了你心里?4.《上梅直讲书》原文翻译及赏析5.18-25岁:还不了解自己,却要被逼着做出人生的选择6.音乐史的西方音乐史 相思,自古是诗词经典的题材;而无奈,则是相思常见的主题。有不少千古流传的名句,尽见于此。 下面我试举一些例子: 李商隐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刘郎已恨蓬山远

1.腾矫的解释

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描写技巧总结?

3.哪一首特别潇洒不羁的诗词,写到了你心里?

4.《上梅直讲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5.18-25岁:还不了解自己,却要被逼着做出人生的选择

6.音乐史的西方音乐史

飘然意思_飘然不作世俗词的生肖

相思,自古是诗词经典的题材;而无奈,则是相思常见的主题。有不少千古流传的名句,尽见于此。

下面我试举一些例子:

李商隐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崔郊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崔护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张沁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贺铸

——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俞彦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夏完淳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纳兰性德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欢迎继续补充。

爱一个人,却不能在一起。人世间最大的无奈莫过于此,古今中外人类的 情感 都是相似的,表达这种“求之不得”的无奈的诗词太多了。

一、最经典的莫过于《诗经》中的《关雎》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这首短小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就是说,一翻开中国的古典文学,最先看到的就是这首诗。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那美丽贤淑的好姑娘,昼也思来夜也想。苦苦追求却不得,白天黑夜思断肠。岁月悠悠思念长,叫人孤枕难眠好惆怅。多么痛彻心扉的单相思!看来几千年前的先人,失恋时的状态,内心的感情世界和现代人没什么两样。

二、《唐·铜官窑瓷器题诗二十一首·佚名》,作者不详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其实本诗原文只有前面四句,后面据传为当代诗人程东武续作。但续作的天衣无缝,与原文浑然一体,非常完美!

三、《宋·钗头凤·红酥手·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是南宋诗人陆游写自己的感情悲剧。和心爱的人明明心心相印,相爱之深。却又阴错阳差,异地两隔。词中那深情的感喟,加之一咏三叹的表现形式,读之催人泪下,令人痛断肝肠!

四、《唐·离思五首·元稹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五.《唐·长恨歌·白居易》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六、《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七、《宋·凤栖桐·柳永》;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八、《宋·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篇幅所限,节选一部分。关于此诗的作者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泰戈尔,有人说是张小娴,有人说是当代诗人成武东。

是时间的错,让彼此擦肩;

是距离的错,怨天各一边;

是世俗的错,叹情深缘浅……

爱上了一个人却不能在一起,好难好难。《诗经》中的《关雎》就是明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唐朝诗人张籍的《节妇吟》更加直接,描述了相爱双方的许多无奈。

节妇吟.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我已为人妇,不能朝三暮四了。你来迟了,抱歉。

怅诗.晚唐.杜牧

自是寻春去太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迟了,迟了,人家已经儿女成行了。认了,打道回府吧。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真的好无奈呀。具体情况,谁都不知道。有好事者添成喜剧了,说那姑娘死而复生,终结连理。也好,有情人终成眷属。

1.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2.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惜君不知。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5.伤心桥下春波绿,应是惊鸿照影来。

6.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缘来缘去,缘已成空。自古因情留下的古诗词有很多。读来别有一番意味。

苏轼的《蝶恋花》中的天涯何处无芳草。

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崔郊的《赠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候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泰戈尔们《飞鸟集》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由于古代通信不便,交通冗长,人们为了生计总难免东奔西走。有时一别,相距之日遥遥无期,更恐一别成用离。

试举类别二三,以此引玉:

纳兰性德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画堂春》

李商隐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

温庭筠

玲珑骰子安红豆,透骨相思知不知——《南歌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采桑子》

李白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长相思》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长相思》

苏轼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鹊桥仙》

欧阳修

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青玉案》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共?——《浣溪沙》

柳永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忆帝京》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一、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二、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四、

《梦江南》纳兰性德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霖铃 秋别》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浣溪沙》纳兰容若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无题》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长干行》李白

妾髪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长相思》晏几道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玉楼春 · 别后不知君远近》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5似此星宸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8他生莫做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9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10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惜君不知。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腾矫的解释

飘然的词语解释是:飘然piāorán。(1)形容飘摇的样子。(2)形容轻飘飘像要飞扬的样子。(3)形容心情轻松的样子。

飘然的词语解释是:飘然piāorán。(1)形容飘摇的样子。(2)形容轻飘飘像要飞扬的样子。(3)形容心情轻松的样子。词性是:动词。拼音是:piāorán。结构是:飘(左右结构)然(上下结构)。注音是:ㄆ一ㄠㄖㄢ_。

飘然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轻捷貌。引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往若飘然,去则难从。”唐李白《古风》之七:“举首远望之,飘然若流星。”冰心《三年》:“她没有等到_的回答,又飘然的走到茶桌旁边去。”⒉飘泊貌;流落散失貌。引晋葛洪《抱朴子·明本》:“而中世以来,为道之士,莫不飘然__幽隐,何也?”宋刘克庄《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词:“老矣征衫,飘然客路。”明徐元《八义记·周坚沽酒》:“父母双亡妻未娶,一生好酒任飘然。留落在晋阳间,蹉跎不觉又三年。”⒊高远貌;超脱貌。引《文选·成公绥<啸赋>》:“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刘良注:“飘然,高远貌。”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_。”宋苏轼《上梅直讲书》:“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明刘基《少微山眉岩神仙宅记》:“履其地,思其人,_不飘然有凌云之志哉!”⒋轻松闲适貌。引元曹之谦《东坡赤壁图》诗:“雪堂闭户读书史,兴来飘然弄云水。”《红楼梦》第七八回:“闻馥郁而飘然兮,纫蘅杜以为佩耶?”⒌飘残貌。引元张可久《折桂令·别后》曲:“花已飘然,春将暮矣。”

二、国语词典

迅疾的样子。

三、网络解释

飘然飘然piāorán(1)[waver]∶形容飘摇的样子(2)[flare]∶形容轻飘飘像要飞扬的样子飘然欲仙(3)[relaxed;light]∶形容心情轻松的样子

关于飘然的近义词

仍然超脱轻松闲适

关于飘然的诗词

《月夜江行·吏隐飘然在一涯》《秋日·独客飘然物外游》《寄季毅·南北飘然各转蓬》

关于飘然的诗句

便觉神思飘飘然飘然月下凌波步飘然转旋回雪轻

关于飘然的单词

breeze

关于飘然的成语

断梗飘萍飘飘欲仙飘风苦雨飘洋过海飘洋航海飘飘忽忽魄散魂飘飘茵落溷

关于飘然的词语

飘然若仙飘洋航海飘风苦雨飘然欲仙飘然远翥魄散魂飘飘洋过海飘茵落溷济窍飘风断梗飘萍

关于飘然的造句

1、一叶飘然下弋阳,残霞昏日树苍苍。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

3、夕阳西下,当你蓦然回首时发现朝日里的花瓣已经不再受到花菇羁绊,飘然落满了院子,你奔突过去想抓住那时间的间隙,不想它却悄悄溜走。

4、看到宛如划破黑夜,飘然出现的天使。

5、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飘然的详细信息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描写技巧总结?

腾矫的解释

犹飞升,升空。 唐 吴筠 《登庐山东峰观九江合彭蠡湖》 诗:“而我临 长风 ,飘然欲腾矫。”

词语分解

腾的解释 腾 (腾) é 奔跑,跳跃:腾骧。 奔腾 。欢腾。腾跃。腾越。 上升: 腾空 。腾云驾雾。升腾。飞腾。飞黄腾达。 空出来,挪移:腾退。腾个地方。 词尾,用在 动词 后面表示动作的 反复 连续(读轻声):翻腾。折腾。 矫的解释 矫 (矫) ǎ 纠正,把弯曲的弄直:矫正。矫形。矫治。矫世(矫正 世俗 )。 矫情 ( 故意 违反常态,表示与众 不同 )。矫枉过正。 假托:矫命。矫诏。矫虔(官吏假托上命掠夺百姓的财物)。 强壮,勇武: 矫健 。矫捷。

哪一首特别潇洒不羁的诗词,写到了你心里?

在国内语文高考题目中,诗歌鉴赏是重点和核心内容,那么诗歌有哪些描写技巧需要考生掌握?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描写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描写技巧

1、衬托

A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或者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反衬,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衬托,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金属质感分割线

2、对比

B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衬托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简析下面诗歌的写作技巧。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衬静

4、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络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络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如杜甫的七律名作《蜀相》,由诸葛亮的祠堂写到这位蜀汉贤相的一生事业。其颈联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之所以显得格外厚重,就是因为它所包容的内容异常丰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对》,后一句,抵得两篇《出师表》;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他与先主刘玄德的君臣遇合,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绩和北伐的功业;“天下计”言其巨集图,“老臣心”表其忠贞;……。老杜以外,哪个诗人曾有过这样的笔力?类似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5、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如元稹的小诗《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喝叹有情”纪昀。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各显其妙: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金属质感分割线

V

6、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

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金属质感分割线

7、观察角度的变化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仰视。

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低头。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金属质感分割线

8、白描手法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物件,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字

1上看:看诗歌题目,再看作者;

2下看:看注解提示;

3中看:看全诗主体。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比如:

1采用的写作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注意:对题干必须字斟句酌!

第三步:回答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型别: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 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 *** 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无尽的情味。

2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问: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3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商山 早 行 温 庭 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问题:“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灸人口的名句。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它集中地表现了什么内容?怎样表现的?

这句诗的语言结构特点是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用白描手法,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的人还:

《上梅直讲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朱敦儒《好事近》。

朱敦儒晚年罢官后,又回归早年“行歌不记流年,花间相过酒家眠”的无拘无束生活。由于历经了官场上的起落不定,对个人自由、放浪形骸的追求更加强烈。晚年的他经常与友人行舟烟波之间,或笛或琴,观禽睹月,孜孜不倦。其六首组词《好事近》便是其晚年闲适之趣的反映。

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我以为艺术性最好的一篇。

好事近/渔父词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中学时代第一次读到就觉得它很好,仅仅开头五个字已经吸引了我。现在再读,依然不改佳作本色。

开篇五字堪称惊艳,虽不言形象,我却分明看到了一个不羁的灵魂,一个飘然出尘、无视人间世俗的傲岸姿态。这五个字不仅勾勒出渔夫的鲜明形象和个性,同时也定下全词基调并总领全词:“摇首出红尘”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以下七句都围绕这一表现来写。

紧随其后的“醒醉更无时节”更进一步表明,人生自由比什么都好。不按世人的节奏步伐,只按自己喜好的方式生活,这种自已管自己的感觉,真好。哪怕穿上斗篷,风里来雨里去,为了这份自由,也是太值得的事。

一个“惯”字,道出了词人的应付自如以及依然淡定洒脱的精神风貌。读这两句,不自觉就会想到张志和的千古名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朱敦儒稍加点染,化用其境,同时又不乏个人风色。环境由风雨变成了更严厉的霜雪,渔父形象却更坚定自得了。

下阕四句表现渔父生活的一个片段,呈现出的是一副千里暮江垂钓图。这里朱敦儒其实同时化用了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柳宗元的五言古绝《江雪》。

千里江波浩渺,背景是新月,远远望去,水天接处,又偏偏有一只孤鸿在飞,其景其境,何似王勃的千古名句!而渔父的垂钓端坐,面对千里秋光,静视一切,且钓且赏,如何不想到柳宗元的《江雪》,只不过较之抗俗之态,渔父显得更闲雅而不那么凄冷。

全词语言清疏爽朗,格调闲逸有致,虽多处化用而能了无痕迹,反而构成自家特色,是一篇同类作品中的绝妙好词。其书写自由、享受自由之貌,颇令人神往。可以说整个词空灵蕴藉又个性十足,是比张志和《渔歌子》渔父形象更饱满、更有风致的作品。

18-25岁:还不了解自己,却要被逼着做出人生的选择

 《上梅直讲书》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是苏轼写的酬谢书。苏轼因为得到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赏识,得以跻身仕途,而后参加在礼部欧阳修列席的宴饮,向欧、梅二位表现酬谢之情,感念知遇之恩。文章旁征博引,文意雄阔,是向举荐之人陈情的上佳之作。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上梅直讲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上梅直讲书》

 作者: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翻译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才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有断绝,并与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我不是犀牛老虎那样的野兽,为什么要沦落到在野外游荡的境地?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理想非常宏大,所以天下不能接受;虽然这样,不被人接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不被人接纳之后更能显现出您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理想,但孔子和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凭召公的贤能,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呢?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凭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啊!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随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共同议论文章。从那时起,我日益成长,才能够读先生们的文章词赋,想象出先生们的为人,领会到先生们潇洒地摆脱世俗的快乐,而陶醉在自己的快乐之中。因为我当时刚刚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什么才能可以进见诸位先生,所以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查我们。我没有想到自己,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不作世俗的文章而录取我,因此我能留在及第的行列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推荐,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很值得自负了。如果凭一时的侥幸而得意,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能代替这种快乐啊!《左传》上说:“不埋怨天,不责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天年”。先生名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面色温和而不恼怒;文章宽厚质朴而没有怨言。这必定有乐于此道的原因,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诲啊。

 赏析

 苏轼的《上梅直讲书》是书信体的应用文。那一年他在礼部考试中得到第二名,循例要向所有考官分别写感谢信。梅尧臣位分不高,本来不一定能参与到阅卷工作中来。是挚友欧阳修的保荐,用临时借调的方法让他参加的。在那一届的五六个考官当中,梅尧臣是品阶最低的一个。但是古文观止选入这一篇是有理由的。我认为,整本观止里,得第落第的士人写给权贵和考官的信里,这一篇是最好的。《上梅直讲书》的好处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苏轼非凡的见识眼力。全文被现代人断成了两大段。

 作者是用他的读书心得开头的。我每每独到诗经的《鸱鸮》,和尚书的《君奭》时,都暗自为周公的不遇而悲伤。看《史记》的时候,读到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没有断绝,颜渊、仲由这样的弟子还在与他来往问答。孔子曾说:“现今朝野上到处充斥着恶人,是我坚持的道不对吗?不然我怎么还会落到如今的地步?”颜渊说:“夫子的道是极其广大的,所以这个世界还容纳不下它。不过就算这样,又有什么好担心的?正是因为您不被这俗世接受,才能结纳到志同道合的君子啊。”孔子忍不住喜动笑颜地说:“颜回,如果你以后富有了,我就要做你的管家。”虽然天下都不能容纳孔子和他的道,但是他却能在与弟子的交流中得到莫大的乐趣。推算起来,周公的富贵又比不上孔子的贫贱了。召公这样的贤者,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兄弟尚且不理解周公的心,周公又能与谁一起分享他的富贵呢?但是,和孔子共处贫贱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这就是值得孔子快乐的地方了。

 这个开头一大段是意味深长的`。周公和孔子的生平本为大家所熟知,一般运用起来都和废话差不多。苏轼却不怕麻烦,不嫌人家说他废话地从他自己的角度把这两人的故事又叙述了一遍,还写的特别长,是有很深考虑的。梅尧臣的潦倒不遇是很厉害的了,如果不是欧阳修自始至终地帮助他、赞美他,“到处逢人说项斯”,可能他在身后一点名声都留不下来。这一点不仅后人这么看,连同时代的人也是这么想的。我倒不是说梅尧臣得到的名声与实际不符,而是说他真的是多亏了欧阳修。欧阳修从认识梅尧臣开始,直到梅死去,直到自己老年退休回乡,始终不渝地绝口称赞梅尧臣的文学才干和他们共同的文学见解。这里头有欧阳修本人的气质因素使然——他是个热情开朗的人,见了优秀的青年,奖掖揄扬唯恐不尽,经他提携的人都名声大振。但是,得到欧阳修这么长时间关注,这么深情关注的人,只有梅尧臣一个。千古之下,我想到这段故事仍然觉得感慨不已。梅欧的情谊,和李杜的不同,和元白的也不同,大概是在一个文士朝代里能有的最好的朋友知己之情了。此文的开头,妙在不直言自己的仰慕结交之意(这是俗人的做法),也不直言自己对梅尧臣生平的看法(这样太突兀,读之恐梅公不喜),而是疏荡开去,以圣贤故事淡淡开头,而且叙述得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提起精神看他后面如何讲。

 第二段的章法、态度更妙。我七八岁时才知道要读书,听说世上有位欧阳公,为人就好像古时的孟轲、韩愈这样的人。又有一位梅公,与他交游议论。等我后来长大了,才能读懂他们的诗文,私下揣度他们的为人,感受他们那种脱离世俗的快乐,于是自己也觉得快乐了。但是,那时我为求得一点做官的俸禄,还在学习作诗作文,自惭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献给二位看的。所以我为了应试来到京师一年有余,还没有登门拜访过。今年春天,您和欧阳公主持礼部考试,我没想到自己能得到第二名。后来又听说,您喜欢我的文章,觉得有孟轲的风度气格;欧阳公也觉得我的文章不是一般世俗人的文章,所以我才能有这样的名次。我没有通过您二位的左右仆役,也没有通过您二位的亲戚旧识来为我请托。之前十几年只听过大名却没见过真容的二位阁下,一天之内就成了我的知己。我回去沉思这件事,做人不能光为了享受富贵,也不能无知无识地处于贫贱。世间有这样的大贤士,我又能成为他们的门生,这就足够了。就算让我一时交了好运,带着十几个人乘车骑马气派地出行,引来市井百姓对我围观称羡,我又怎么能拿来交换这种快乐呢?左传上说:“不怨天,不尤人”,只因为“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您名满天下,官位却不过五品,容貌神情一向温和平静,文章宽厚敦朴没有怨言,一定是从这种“道”里有所启迪。我希望与您一起了解它。

 作者的心态是非常镇定从容的,他对自己写的文章足够吸引人这一点毫不怀疑。梅尧臣不是高官,但每天也必然有公文来往要看;一次科举有二百多人入选,即使只有一半人特别懂礼给他写信,也不是轻松的阅读量。苏轼敢在主旨之外貌似游荡一半的文字(主旨说白了就是套近乎),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能够不鸣则已一击即中。在这一段开头,作者依然非常沉得住气,自叙读书经过和对欧阳修的企慕,这才淡淡提到了梅尧臣一句,算是交代了梅的出场。而且自叙身世时,并不自失身份。他始终将欧梅并称,并不对梅尧臣满口谀辞。真正表现出作者的倾心结纳之意的,其实只有全文最后一句罢了。换了一般人,一定会焦急地将最后一句放在开头来表明心迹。这样力气在第一口就泄光了;不像这篇始终含着一口气,从容不迫缓缓吐露,气势深厚又浑然一体。这是《上梅直讲书》章法的妙处。当然又不止于此。我把此文最大的好处概括为“格高”,格是立意境界见识胸襟眼光。作者在文中抓住的是梅尧臣生平最得意处,所以只需轻轻一挠,读者就浑身舒泰了。梅尧臣生平最得意什么?是有人赏识他吗?是欧阳修赏识他吗?是当政的欧阳修赏识他吗?是当政的欧阳修赏识他又切实地帮助了他吗?都不是。我说,是赏识梅尧臣的欧阳修值得他回报以同样的赏识,这才是梅的平生最得意处。以国士待我者,我当以国士报之。回报贵人是有义,回报值得回报的贵人是有情有义。而且这时并不需效仿常人,非得肝脑涂地杀身以殉不可。以梅尧臣和欧阳修的平生行止而言,他们是知己而兼朋友。非要数说过去梅尧臣的仕途如何被欧阳修一再连累,欧阳修又如何卖力为梅尧臣奔走鼓吹,倒是落入下乘了。这时,欧阳修像孟子韩愈,乃是梅最喜闻者,绝不会引起丝毫不快。第一段中,用富贵而不快乐的周公,衬托出贫贱而快乐的孔子,也是因此意图彰然。这种写法顶妙在于,既然欧梅互引为知己,苏轼又深表自己以受知于二人为至乐之心,则苏氏也自许二人为自己的知己了。苏轼以大贤为知己,即自期为大贤之意表露无遗。这就是我认为本文“格高”的所在。作者在几百字之内,给梅尧臣拍了一个至高无上(拿孔子作比)、极其巧妙又极为真实的马屁,同时寄表现了对考官的好感,又不露痕迹地显示了自己的野心。真是非有极大胸襟极深见识的人不能做到。

 此文的布局深谋远虑,表面看来却稀松平常。它的语言也有它的好处。比如颜渊说的“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有深意,夫子的笑是“油然而笑”,很形象。“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算是全文的名句。引用的两句《左传》也是恰到好处,十分得体。欧阳修觉得苏文有孟轲之风,是指苏轼滔滔雄辩、言辞无碍、气势浑成而言。

音乐史的西方音乐史

01

猛然想起,离2018年的结束只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时间总是在慌忙中溜得格外快。这一年经历了太多,身份的转换,时常会让我有种“时间过了好久”的错觉。

不知道是不是年末的缘故,很多人都开始焦虑、惶恐甚至是自我怀疑。

“马上要毕业了,可是我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工作。”

“毕业三个月,觉得现实和想象相差甚远,想辞职又不敢辞职。”

“毕业两年,不知道是继续待在大城市打拼,而是回小地方安稳。”

每天各色各样的难题和困惑等着我们,波诡云谲的怪诞和奇妙降临,时常不知道该走还是该停,左拐还是右转,琐碎和意外让人猝不及防又触目惊心。

18-25岁,真的是一个很容易迷茫和踟蹰的年龄段呀,很多时候连自己都未弄清楚,却要被推搡着做出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决定。

日子像没有思想的水草,看似飘然柔软,其实身不由己,浮着水的波澜,顺势而流压根不知道将去往何处,命运又如何。

别人眼中的舒适自由呀,大多数时候也就是随波逐流,其实也有很多方向可以选择呀,只是奈何承担不起选择过后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日子看似坦途又宽阔,但留给自己的,永远是崎岖与待定。

02

看郑琼那部纪录片《出.路》时就对“选择”这个词心有忌惮。

《出.路》记录了三个来自不同人城市、不同阶层的年轻人的6年成长经历和重要人生选择,讲述了三个年轻人面临的现状,内心的期许和经历的人生选择,以及做出选择后所承担的后果。

三个人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和选择,也让我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别无选择的窘迫和拥有众多选择的放肆之间存在一种怎样的鸿沟。

听说,每个选择背后都藏着未来自己的样子。那么是不是每个选择于我们都是至关重要且不可拖延的呢?如果我们做错了一个选择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整个轨迹都已经偏离?

有人说,选择是成功的关键,很多人都是因为一步错,而后步步错,所以得深思熟虑。

也有人觉得,无论你中途做出怎样的选择,其实最后你到达的目的地都一样,所以不必锱铢必较。

其实,不然。在大多数做选择的情况下,我们根本都是没有思考的时间的,我们不知道自己处在怎样的位置,也不知道自己将前往何处,过得晕头转向且全然不知。

18—25岁就刚好处于这种混沌又浑噩的当口儿。慌乱得不知所措,又疲倦得无地自容。年龄上虽也成年,但依旧以一种“巨婴式”的依赖和懒散去窥探窗外,活得尴尬又颓靡。

大多数时间,追求散千金的随心所欲和爱自由的放荡不羁,但却没有完全承担阔绰和狂妄的能力。

站在拥挤的人潮,时常被来去的人流裹挟着向前,也不知道是混进了胡同,还是被拥进了小巷,时而被交替转换的脚步踩得生疼,不能叫,也不敢叫。所有的委屈和痛楚都是在暮色下沉以后,和着眼泪吞下去的。

害怕被别人瞧见自己的懦弱,但始终没有自己做自己盔甲和利刃的能力。

年轻是真的好,除了带了点一无是处,还真是个绚丽的词语。只是这样的“绚丽”太过刺眼,我抓不住。

03

处于18-25岁这个年龄段的很多人都正经历着这种年轻的尴尬和波澜。很多时候,决定是被迫做的,选择是胡乱选的,人生中的ABCD压根就不知道应该选哪个,或者说不清楚哪个才是无比正确的答案。

时常感慨万千:“为什么有些人做选择那么容易,而自己总是踟蹰再三,关键是,别人做出选择后,紧接着是人生‘开了挂’,而自己呢,平淡算是皆大欢喜,越过越混倒是生活常态。”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18-25岁呀,还真的是一个不自知的年纪。我这里的“不自知”,不单单是对自己本人不自知,还有对自己所处的局势不自知。

对自己的不自知表现于,对自我认识迷糊,不能很好地评判出自己的能力底限和极限,常常做出“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明明自己可以,但……”的事情。

对自己处境的不自知,则是缺少一种敏感度或自我感知的能力,时常将自己推进一个死胡同,挣扎着出来,却总是迷路,然后越过越浑浊。

下班过后,我总是喜欢站在回家必经的人行天桥上远眺和张望,看白天和黑夜接缝的华灯初上,看人流和车流之间的犹疑和惊慌。

我会默数红绿灯上的时间秒数,但从没有一次准确无误,就像我会在心底暗自为自己打气,但依旧有丧气和无奈的时刻。

生活还真的是很奇妙的,现实和想象总是不能对等,而选择和结果又总是在未知和明了之间悬疑。

时间催促着我们做完一个又一个我们自己都还未想清楚的决定,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抛给我们一个又一个五花八门的选择。

?

“这样的日子好难过呀。”一个和我同届的朋友跟我吐槽。

朋友当时因为害怕毕业后没有工作,所以很早就签了工作,至于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都是自己不喜欢的。

她当初的想法就是,保证自己毕业后有一个去处,所以就胡乱地选择了一个公司和职业,但是她没想到的是,这“胡乱”地背后,却是以后无限期的烦躁和抑郁。

我依然记得她当初的坦荡与豪情 “反正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做哪一行,去哪里都是一样的。”

我不知道,如今她再回头看这句话时,是不是会为之前自己的草率而难过。

但是我要告诉她的是, 在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大多数的你我他都是一样的,我们都在一个朦胧又无知的时间节点,做出一个个悬而未决的决定。其实混乱的年纪重要的并不是拥有怎样的选择,或是做过什么样的决定,而是选择和决定过后,自己以怎样一种姿态去迎接和拥抱。

太阳是一个灼热又伤人的光体,但是太阳光却是太阳选择温暖我们的另一种方式。

所以,别未你曾做过怎样的选择或决定而忧伤,最值得期待和等待的时刻永远在此刻或未来。

04

我倒觉得,我们这样一个年龄段,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最后或多或少都会有后悔,或者说遗憾。

心理学家keniston说: “在这个阶段的年轻人身上,始终存在着一种‘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以及‘对于被完全社会化的拒绝’。”

深以为然。我们总有一种“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自信,所以大多数时候做完选择过后,都有一种自己的能力远不止于此的张力,极力想拓展更宽。但我们又常常会产生一种“不愿深入这个社会”的惶恐。

不想被别人定义为一个傻白甜,但又不想完全被世俗和功利化。

其实说白就是很多时候, 我们都是不了解自己的,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我们想去到什么地方,不过都是在确定和未确定之间漂移转化的。永远不会固定,也很少能称心如意。

但你要有这种自信,你所做出的每个选择衍生的结果,你都有把它们朝好的方向发展的能力,或者你要坚信你做出的每个选择,都是此刻做好的选择。

这样,你是不是就没有那么难过了。这样,工作或考研,回家或远方……在你心目中是不是变得不那么蹊跷了。

别沮丧,你永远有把选择化成优势的战斗力,你永远会排除万难,把人生的多选锁定为单选的 。

西方艺术音乐的历史始于基督教音乐。4世纪初,随着罗马帝国国势的衰落,基督教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在帝国内部崛起。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给基督教徒以信仰自由,他本人也在临终前受洗入教。基督教乘势在各地兴建教堂,广泛传教。音乐作为传播信仰的工具,依附于宗教仪式,得到迅速发展。早期基督教音乐吸收了古希腊、犹太、拜占廷、东方国家以及基督教地方教会音乐的因素。

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的功能主要是祭祀、和典仪。其音乐形态是单声部的,器乐为人声演唱的旋律添加装饰,构成支声复调。乐器有拨弦乐器里拉和它的改良类型基萨拉;吹管乐器有阿夫洛斯管和西林克斯。音乐体裁有史诗、颂歌、抒情诗和悲剧。音乐表演基本是即兴性质的。音乐总是与诗歌、舞蹈相结合。基督教会排斥令信徒想起异教生活的古罗马音乐。早期基督教音乐与古希腊音乐形态十分接近,它们同样是单声部的,旋律在节奏和节拍的处理上与歌词关系密切;没有固定记谱法,以即兴表演为主等。尽管中世纪看不到古希腊音乐的任何音乐的实例,但古希腊音乐理论是中世纪音乐理论的基础。它包括音乐哲学以及关于音阶、调式的理论和音乐术语。这个理论认为音乐是与自然界相关联的一个有秩序的体系,音乐具有道德的力量,能够影响人的思想品质。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史诗、悲剧一直对西方音乐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至于犹太音乐的遗产,长期以来,音乐史学家们认为基督教的仪式仿效了犹太教会堂,因为没有文献支持,今日的学者表示怀疑。拜占廷的影响值得关注。拜占廷(或称君士坦丁堡)于330年定为罗马帝国的首都,那里的音乐大量融合了东方国家的音乐因素并传到西方,例如叙利亚的赞美诗通过拜占廷传到罗马和米兰,特别是拜占廷传给基督教圣咏的8种调式,被认为源于东方国家。 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467年。这时,西方国家四分五裂,各地的礼拜仪式和圣咏也不统一。5~6世纪有几个地方教义和圣咏发展中心:法兰克王国的高卢、意大利的贝内文托、西班牙的莫扎比克、罗马的罗马城和米兰。590年,格列高利出任教皇。相传他派人收集整理各地圣咏编成圣咏曲集,统一罗马教会的教仪和圣咏,重建罗马教会唱歌学校。基督教圣咏就以他的姓氏命名,称为格列高利圣咏或称素歌。格列高利圣咏用于礼拜仪式,内容取自圣经,用拉丁语演唱,是一种没有固定节拍、无伴奏的单声部歌曲。其旋律根据词曲结合的关系可分成音节式、纽姆式和花唱式。大约从8世纪开始把圣咏按调式分类。单声部圣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为插入性旋律段落配上歌词的继叙咏;作为正规圣咏的序或者穿插在圣咏中间的附加段;从附加段发展出的宗教仪式剧。

据900年有关资料记载,当时西方音乐已经发展出一种复调音乐体裁奥尔加农。奥尔加农由在格列高利圣咏的上方或下方添加声部构成。它的形态逐步复杂丰富,依据发展的阶段可分成平行奥尔加农、自由或反向的奥尔加农、花唱式(或称华丽)奥尔加农和采用节奏模式加以组织的有量奥尔加农。当节奏模式不仅组织对位声部,也对作为定旋律的格列高利圣咏加以组织时,经常会形成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种对位风格被称作狄斯康特。用狄斯康特风格编写的复调歌曲叫克劳苏拉。13世纪中叶,为克劳苏拉上声部填上拉丁语或法语歌词,发展出一种新的、长期被采用的体裁经文歌。由于音乐的形态日益丰富,通过教会音乐家们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记谱体系。935年奥多提出的字母体系是现代音名的基础。8~14世纪指明旋律音程和音高的纽姆记谱法逐步形成了线谱。圭多(阿雷佐的)发明唱名、音阶和调式体系等。经过中世纪漫长的音乐实践,以教会音乐为基础,发展出西方艺术音乐特有的声乐复调和记谱法。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主要是方言歌词的歌曲。写作者有法国的游吟诗人,德国的恋诗歌手和名歌手,民间职业艺人游唱艺人。世俗歌曲的歌词采用押韵的诗,有明快的节奏,曲调是歌谣性的。它继承了教会调式,但更多采用大、小调式。演唱时常有乐器伴奏。世俗歌曲与教会圣咏区别明显,但互相影响。例如宗教仪式剧中含有的世俗因素;11~13世纪宗教和世俗都采用的单声部歌曲孔杜克图斯的定旋律而不采用格列高利圣咏,是新创作的歌谣式的风格。 可分成两个阶段: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1300~1450)和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14世纪教皇力量衰落,世俗文化抬头,出现人文主义萌芽。在法国反映为“新艺术”与“古艺术”之争,其中心内容是节奏划分问题,新艺术反对古艺术受神学观念支配的三分法,主张更科学的二分法。因此,14世纪又被称作“新艺术”时期。新艺术的技法首先用于经文歌,产生了以固定节奏型来组织定旋律声部的“等节奏经文歌”。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创作世俗歌曲要多于宗教音乐,代表人物G.de马绍首先把中世纪的固定格式歌曲叙事歌、回旋歌、维勒莱写成复调歌曲,他写作的主要体裁还有法语世俗歌曲尚松。

14世纪,意大利的帕多瓦、博罗尼亚、米兰、佛罗伦萨等中、北部文化中心城市的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复兴罗马黄金时代古典文化的思潮,掀起了早期文艺复兴运动。在音乐上,体现为母语世俗歌曲的繁荣。主要音乐体裁有牧歌、狩猎曲和巴拉塔。代表性人物是佛罗伦萨的音乐家F.兰迪尼。

自14世纪英国的三声部经文歌中就存在被称为“法伯顿”的平行六和弦效果。15世纪英国最有名望的作曲家J.邓斯特布尔所作的经文歌,没有常规的定旋律声部,而是以主调织体为主,含有大量三和弦结构的音响。此时的英国音乐对欧洲大陆产生了影响。与此同时,欧洲大陆的音乐中心转移到勃艮第公国。宫廷小教堂拥有15~27位音乐家,还有由民间艺人组成的乐队,欧洲许多音乐家都在那一地区学习或在大教堂工作过,被称为“勃艮第乐派”。代表人物G.迪费有高超的对位写作技巧,作品涉及世俗音乐和教堂音乐,主要成就在复调的常规弥撒套曲。

艺术史上一般将1450~1600年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原意为“再生”,它表明这一时期的艺术家都认为自己的目标是复兴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同时还反映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享乐与死后的得救同样关注,音乐家们既写作宗教题材也写作世俗题材的作品。早在勃艮第公国时期,欧洲北部就形成一个文化圈。勃艮第公国并入法国之后,仍然是来自这一地区(法国北部、荷兰南部和佛兰德,被称为佛兰德乐派)的音乐家活跃于欧洲各地,处于西方音乐的领导地位,对各国音乐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佛兰德乐派运用模仿手法,使复调音乐的各个声部取得平衡,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他们擅长写作经文歌和弥撒曲以及尚松、牧歌、维勒莱等世俗歌曲。主要作曲家有长期供职于法国宫廷小教堂的J.奥克冈,活跃于意大利的若斯坎·德普雷,初在康布雷后到意大利的J.奥布雷赫特,在意大利和德、奥宫廷供职的伊萨克和O.di拉索。他们把佛兰德的声乐复调写作的成就带到其他国家,形成一种国际性的风格;同时又与当地音乐结合,具有各自民族的特色。

16世纪的基督教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罗马教会借助统一的宗教仪式、宗教音乐和教会语言来维持西方精神领袖的局面。新教同样把音乐作为传播信仰的工具,在礼拜仪式中用本民族语言代替拉丁语,演唱用方言写成的歌曲。德国产生了众赞歌,法国和瑞士有格律诗篇,英国有赞美歌和礼拜乐。天主教的反改革运动同样波及音乐。托兰特宗教会议关于教会音乐的指导性意见,促成了风格纯净安详的罗马乐派。以G.帕勒斯特里那和西班牙作曲家T.维多利亚、F.格雷罗为代表。此外,以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为中心形成的威尼斯乐派,以来自佛兰德的音乐家A.维拉尔特为开端,包括A.加布里埃利和G.加布里埃利叔侄、C.梅鲁诺等好几代音乐家。他们大大丰富了教堂音乐,创造了双重合唱队构成的交替圣咏,形成了托卡塔、坎佐纳、前奏曲等器乐音乐体裁,是巴罗克风格的先声。

在文艺复兴思潮影响下,西方世俗音乐空前发展。声乐体裁在意大利有从世俗歌曲风格的弗罗托拉发展而来的牧歌,法国有法语世俗声乐复调歌曲尚松,德国有同样为复调形态的利德,西班牙有比良西科,英国除了有受意大利影响的牧歌外,维吉那琴(属羽管琴族)音乐已形成了成熟的风格。主要作曲家是W.伯德、J.布尔和O.吉布斯。 巴罗克原意“怪异”,17、18世纪指装饰华丽的建筑风格,后来指一个艺术风格时期。巴罗克时期的音乐特征是:歌剧的诞生和器乐音乐的发展,复调风格逐渐向主调风格转移,教会调式逐渐被大小调体系代替,数字低音的运用引起了“和声学”的新概念。大量新的音乐体裁涌现,音乐语言在不断更新。

歌剧的诞生是追求人文主义艺术理想的结果。最早出现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接着传播到其他城市。18世纪上半叶逐步程式化,定型为“正歌剧”。大批作家从事歌剧创作,如C.蒙特威尔第、A.斯卡拉蒂、G.F.亨德尔等。法国歌剧既受意大利影响又有自己的古典悲剧和芭蕾传统,因而重视歌唱与语言音韵的结合和在格局中安排芭蕾场面。重要作曲家有J.-B.吕利、J.-P.拉莫等。英国流行“假面剧”和半歌剧,仅H.珀塞尔写过一部贯穿音乐的歌剧。德国歌剧在汉堡得到发展。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还有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

巴罗克时期流行的键盘乐器有管风琴、羽管键琴、楔槌键琴,重要的体裁有即兴风格的托卡塔、幻想曲、前奏曲;变奏手法的帕萨卡利亚和夏空以及赋格和组曲。各国均有重要的作曲家,如G.弗雷斯科巴尔迪、D.布克斯特胡德、F.库泊兰等。在巴罗克时期提琴族乐器与维奥尔族乐器并存。室内乐的主要体裁是奏鸣曲,从织体上看有三重奏鸣曲(常用2件小提琴和2件通奏低音乐器)和独奏奏鸣曲(1件独奏乐器和2件通奏低音乐器);体裁可分成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合奏音乐有协奏曲和乐队组曲。协奏曲因乐器组合的不同又可分成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众多音乐家都采用这些题材,最重要的作曲家有A.科雷利和A.维瓦尔第。巴罗克时期成就最高的作曲家当数J.S.巴赫和亨德尔。 可分成两个阶段:前期(1730~1770)和盛期(即维也纳古典乐派,1770~1820)。18世纪初,西方音乐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一方面,古典风格并非巴罗克音乐的直接延续,两者在30~50年代平行进行,同时存在;另一方面前期古典风格自身在不同国家也有各自的特点,反映于器乐领域,法国以华丽风格为主,德国发展了情感风格,意大利有受喜歌剧影响的器乐风格。这一时期形成的最重要的新体裁和形式是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套曲,它不仅用于独奏奏鸣曲,也用于室内乐和管弦乐音乐。D.斯卡拉蒂、C.P.E.巴赫等意大利和德国作曲家对它的确立作出贡献。在室内乐的各种重奏组合中,弦乐四重奏成为最重要的方式。古典交响曲在巴罗克器乐合奏,特别是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基础上发展定型。歌剧领域的新体裁和新风格也开始涌现。N.约梅利和T.特拉埃塔等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对正歌剧加以改革,C.W.格鲁克把意大利歌剧与法国歌剧完美地结合,力图使歌剧符合古典主义的理想。喜歌剧作为新风格的代表逐渐在音乐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意、法均有自己民族特点的喜歌剧,德、奥流行歌唱剧,英国有民谣歌剧。

18世纪70年代,古典主义音乐进入盛期。成熟的古典风格以J.海顿,W.A.莫扎特的中、晚期,L.van贝多芬的早、中期作品为代表。经过古典主义前期众多作曲家的创造,古典风格的基本语汇和表现手法已经基本定型,盛期的三位作曲家用各有千秋的表达方式使之进一步发展。由于他们都在维也纳活动过,成熟的古典风格又融入了明显的奥地利因素,因而历史上将古典主义盛期的音乐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 从19世纪开始,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占据重要地位,音乐史上将这100余年称为“浪漫主义时期”。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人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在音乐中表现自我尤为盛行的同时,公开的音乐会成为重要的形态,为取悦听众,音乐家们追求高超的技巧、富丽堂皇的音响和丰富多彩的风格。纯音乐是表达超凡脱俗的浪漫情感最好载体,期望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的“整体艺术”观念以及标题音乐亦受关注。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各国作曲家都重视音乐中的地方因素。在东欧、北欧和南欧诸国,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成了一种自觉的运动。音乐家们收集整理和出版民间音乐,以本民族的历史传说、人民生活、自然风光等为题材,偏爱歌剧、标题交响音乐、艺术歌曲和器乐小品等体裁,运用民间歌曲舞曲的音调和节奏,发掘民族音乐的种种表现手段,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汇,这一音乐实践活动被称为“民族乐派”。民族乐派是浪漫主义音乐潮流中的重要力量,为19世纪西方音乐注入活力和增添色彩。音乐向更广泛的群众普及,业余音乐生活日趋活跃,带动了音乐评论、音乐出版业的发展。为培养音乐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不少人既是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又是优秀的教师。19世纪运用的音乐语言对于古典时期既有承袭的一面,也有革新的一面。调式、和声体系以及曲式规范等基本相同,只是手法更丰富、更个性化、更自由。各种体裁与当时的音乐思潮同步发展,直接反映了音乐的时代特征。

钢琴被加以进一步改进,成为19世纪备受喜爱的乐器。传统体裁中,奏鸣曲地位虽不如古典时期重要,但具有个性特征。如F.舒伯特赋予其抒情性和歌唱性,F.F.肖邦保持了它的巨大容量和思想内涵,F.李斯特把多乐章的套曲融为单一乐章;变奏曲从分段的装饰变奏发展成贯穿的性格变奏。一大批被称为特性乐曲(又称“风格小品”)的题材涌现,反映出19世纪作曲家对个人情感抒发的偏好。这类作品由J.菲尔德首创,有肖邦、G.福雷爱用的夜曲,R.舒曼、J.勃拉姆斯的间奏曲,舒伯特、舒曼、巴拉基列夫的幻想曲,肖邦、勃拉姆斯的叙事曲等。把一系列内容相关的器乐小品按照一定的构思组合成套亦是常见的形式,例如舒曼的《狂欢节》、李斯特的《旅游岁月》、M.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P.I.柴科夫斯基的《四季》。

19世纪的室内乐可以说是最缺乏浪漫精神的领域。它继续强调音乐思想的纯净,乐器之间对位化交谈和主题动机的展开。由于这一时期的室内乐主要供专业音乐家演奏,技巧高超,色彩感更强,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各类重奏作品。19世纪的管弦乐队沿用古典时期已经定型的乐器组。管乐器经过改良,技术性能和表现力得到加强,乐队编制在后浪漫主义作曲家手中不断扩大。交响曲、协奏曲、音乐会序曲、交响诗、交响组曲是这一时期的常用体裁。对于作品结构规模愈来愈庞大和主题相对精练集中的矛盾,作曲家们采用了诸如“主导动机”(R.瓦格纳)、“主题变形”(李斯特)、“展开式变奏”(勃拉姆斯)、“循环形式”(C.–A.弗朗克)等手法解决。

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艺术歌曲不仅在德、奥和法国大大发展,亦受民族乐派作曲家喜爱。歌剧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各国均有各自特点的歌剧:德国的浪漫主义民族歌剧和瓦格纳的“乐剧”;法国的大歌剧、喜歌剧、轻歌剧、抒情歌剧;意大利歌剧几乎构成该国音乐的全部;民族乐派歌剧的兴起也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盘点百年音乐史不一定非要翻阅大部头著作,检索一下音乐辞典中的名词,同样有徜徉长河的感受。一个词汇产生于一个时代,并把时代氛围忠实呈现,一词脱口而出,时风跃然纸上。查阅辞典,就是阅读中国音乐史。

1900年,“学堂乐歌”赫然跳出,风姿绰约,夺人耳目。奏鸣曲、交响乐、歌剧等西方概念,一轮轮涌入口语,一时间,如果不能从一个人口中听到这类概念,就意味着说话者的教养欠火候、思想欠开放。气鸣、弦鸣、体鸣乐器开始代替古老的“八音”。于是,钢琴、小提琴、长笛、圆号、萨克斯,伴随着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外国音乐家的名字以及《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歌剧《卡门》、芭蕾舞剧《天鹅湖》等作品名称开始流行。这些刚刚翻译未确定到底用哪几个字、一时间还不知道到底讲什么意思的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相继出版了《外国音乐辞典》、《中国音乐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才算有了最终定版,保持永不出错的经典用字。一大堆技术术语如五线谱、小节线、高音谱号、总谱、和声、复调、配器和“四大件”的意识,开始进入思维,由边缘到厅堂,由外来到主流,甚至渗入潜意识层面,到了反客为主、让中国音乐家数典忘祖的程度。

如果说“启蒙”成为新词汇的一大部类,那么“救亡”则成为另一大部类。民族危亡时刻,救亡歌曲、抗战歌曲、进行曲、大合唱、群众歌曲就逐渐成为最前排的词汇。《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的旋律也就有口皆碑,聂耳、冼星海的名字也就妇孺皆知。

1930年,出现了第一轮“时代音乐”,现代流行歌曲的第一个潮头登陆黄埔滩头。但这股潮水很快被定义为“**音乐”,一段时间,主流意识以最大贬义来评价这类软绵绵的“精神鸦片”。1953年,“抒情性轻音乐”与资本主义画等号,属于“半殖民地文化产物”的“小资情调”。这些概念直到20世纪末才废除,成为再无人问津和查阅的老黄历。

1966年,“世界最强音”开始鸣响,“语录歌”传遍神州大地,与此相对,世界音乐史上最奇怪的“牛鬼蛇神歌”在一批人口中低回,五音不全的孩子口中跳出了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一定要把世界“砸个稀巴烂”的吼叫,成为乐谱上标志过的最强“力度”符号,声源来自六万万同胞的力度,自然无人可比,与此相对,“样板戏”成为只有中国音乐辞典中出现过的无法复制的专有“版权”。1970年,出现了“知青小调”,终于知道愁滋味的伤感,意味着红色小将的成熟。

1980年后出现了“气声”唱法,“爱”不再要求只限于对祖国,越来越人性化的词汇飘然而至,本来就是倾诉“君子好逑”的歌,终于功能回归,又光明正大地开始倾吐个人感情。伴随着音乐名称前的各种颜色定义被删除,“宗教音乐”出版物不再打上“内部参考资料”“仅供参考”“不得外传”的神秘字样。从社会学角度看,两者的功能回归更符合刚刚获得解放的人性,从音乐角度看,两者的“魂兮归来”则显示了更符合艺术情感的自然渠道。

爵士乐、迪斯科、朋克、电声、架子鼓,滚过香江,“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喝彩欢呼,吹捧有加。80年代初,谁要被列为“歌星”,就等于被划定到“艺术家”之外,属于未受学院训练的异类,而今,不论唱得好坏都恨不能挤进“歌星”行列。“排行榜”和“粉丝”追捧,成为评价地位是否“当红”的标准,只有被媒体认定为“星级”,才是对未来身份的认可。“歌星”与“夜总会”不再属于资本主义专有,以邓丽君为代表的一批歌手名字成为大众语汇,甚至连不起眼的个人名字也因一首歌曲的连带获得了历史关注。“网络音乐”“电子音乐”“彩铃下载”,覆盖传媒,以空前的力度和速度,改写着来不及登录就已更新换代的辞典条目。独往独来,我行我素,词汇自生自灭,旋灭旋生。

21世纪初昆曲艺术、古琴艺术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当年这不是社会最大话题,但转过年来,中央电视台第十七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列入“原生态唱法”则呈现了史无前例的风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原生态唱法”成为点击率最高的词汇。有人较真,说词汇描述不合理,其实,约定俗成,存在即合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口语迅速传播的根本,就是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崛起的标志,十分“给力”。“文化多样化”和“文化自觉”成为引领新一轮艺术起跑的新概念。侗族大歌、福建南音、十二木卡姆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艺术品种。这些久已不用的词汇再次登场,再现了中国传统的确立与传承,完成了新一轮对民族文化尊严的捍卫。

音乐词汇,风生水起,千姿百态,无一雷同,穿行于历史思潮、主流意识、社会变迁、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打开每个时期的国民眼界,展示了从题材、体裁、技术到取向、情感、想象的新天地。一词风靡,天地焕然。词汇跃出的时间节点和密集呈现,就是历史狂潮的高发时段,成为时代划分恰到好处的分节点。爱屋及乌的赞美,恨及袈裟的厌恶,入木三分的描述,生动形象的刻画,都得益于民众意欲倾吐内心、表达感受、抒发抑郁的冲动。时过境迁,许多词令已经言不逮意,甚至滑稽可笑,但它们忠实地储存了我们的历史记忆。

文章标签: # 音乐 # 自己 # 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