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本月运势 本月运势

终生为奴是什么生肖_终身为奴是哪个生肖

tamoadmin 2024-07-15 人已围观

简介1.湖北已经发现了“董永墓”,天仙配是真实存在的吗?2.董永的孝顺体现在哪些方面?3.穷人孩子和富人孩子的区别。4.俘虏是战争牺牲品,战场上抓到的俘虏有什么用?5.情绪决定命运——关于海蓝博士《不完美,才美2》的分享6.历史为什么轮回?7.揭秘满清征服朝鲜:劫掠30万朝鲜官宦女人为奴 区别大了,再不好的奶奶是你的内亲,然而再好的外婆她也是你的外戚。首先你得把血亲分清楚。 就拿我来说,我从小在外

1.湖北已经发现了“董永墓”,天仙配是真实存在的吗?

2.董永的孝顺体现在哪些方面?

3.穷人孩子和富人孩子的区别。

4.俘虏是战争牺牲品,战场上抓到的俘虏有什么用?

5.情绪决定命运——关于海蓝博士《不完美,才美2》的分享

6.历史为什么轮回?

7.揭秘满清征服朝鲜:劫掠30万朝鲜官宦女人为奴

终生为奴是什么生肖_终身为奴是哪个生肖

区别大了,再不好的奶奶是你的内亲,然而再好的外婆她也是你的外戚。首先你得把血亲分清楚。

就拿我来说,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到八岁,才被接回奶奶家,大家肯定认为我会和外婆比较亲,但是你们错了,我和奶奶要比我和外婆亲的多得多。并不是我忘恩负义,因为我明白一个道理,再亲的外婆她都是别人的奶奶,而我的奶奶她只是我的奶奶。

我记得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哭的痛哭流涕,整夜守在灵堂,不停地烧纸钱,我就怕奶奶路上不够花。外婆现在还在世,我却从来不曾给过外婆多少钱。

长大后我才知道,外婆再亲,她的钱是一分都不会花在你的身上的,因为她有自己的孙子孙女,她的钱是要花在他们身上她才会心甘情愿的。然而奶奶就不一样了啊,她有一点点积蓄,都会想着自己的孙子孙女。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得了阑尾炎,需要做手术。那时候我家里比较穷,而外婆家稍微富裕一点,当时的生活水平远远比不上现在,那时候五千块钱可是一笔大数目。为了凑手术费,我爸妈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到处筹钱,因为都知道我外婆家有钱,所以我妈妈去外婆家借钱,我心想着准能借到一点,可是妈妈是哭着回来的,我瞬间就明白了一切。

然后我爸爸就去找奶奶,因为我爸是老大,奶奶有两个儿子,结婚后都分家了。奶奶平时也不怎么和我们来往,当爸爸说明原委之后,奶奶二话没说,给了我爸一千块钱,说是先去医院住着,挂点消炎药,让孩子别那么疼,等会我想想办法,给你把钱送到医院去。

爸爸回来就拿着凑到手的两千多块,和妈妈一路换着背着我,去了县城医院。当天晚上奶奶就来到了医院,她问了问医生,能不能先做手术,然后明天她补交剩下的费用,却被医生拒绝了。满脸泪痕的我看向奶奶,奶奶抱着我说,“孩子别怕昂,有奶奶在,你会没事的。”然后从兜兜里拿出了三块糖果,放在我手里。“乖,听话,等你这三颗糖果吃完了,咋就可以看病了。乖乖等奶奶。”

第二天一大早,医生过来说早上十点就可以做手术了,让把该准备的准备一下。过了一会,奶奶走了进来,满头大汗的说。“医药费我交了,赶紧给孩子先做手术,其他的都别管。”我住院十天,外婆不曾来看过我,奶奶却在我的床边陪了我九天九夜。

后来我才知道,奶奶把家里唯一种地的那头牛给卖了,她回去的那一晚上,牵着牛和爷爷走遍了整个镇,挨家挨户问有没有人愿意买她的牛,后来在一个牛肉贩子那里,卖了牛,至于买了多少没人知道,奶奶也不曾在提过。

从那以后我才明白,什么是内亲,什么是外戚。我也才明白了同样叫着奶奶,谁会更加把你放在心上,谁只是嘴上念叨念叨你罢了。奶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称呼啊!就算天南地难,她也会为了自己的亲孙女,到处求人。然而外戚的奶奶,嘴上说着有多疼你,多关心你,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她却远远的躲在了一边。她能给她亲孙子一万块钱去做生意,却不愿拿出一分钱来为你治病。有什么区别,其实自己心里都有一杆秤。记住了,奶奶一辈子都是你的奶奶,为你付出从不求回报,然而外婆,在帮助你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你能不能还给她这份恩情。

我也明白,这法理和血缘上的关系题主十分清楚,他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而是想论一下 情感 上的亲疏。那我就说说自已的感受。

从我记事起,就看着奶奶总是戴着个口罩,因为她有肺气肿,一到冬天就受不了。奶奶没带过我们兄妹,一方面是身体原因,一方面是姥姥在我家,还有一方面是老娘说的:奶奶不疼你们,疼她的外孙。

其实我知道,奶奶是因为自已作主把姑姑许配给了一个外乡人,后来生活的不好,心里内疚。所以把我大伯、叔叔及我们家给她的钱粮,都明着暗着支援了姑家。

姥姥在我们家18年。全家7口人吃穿及缝补洗浆,都由她操持,我们兄妹几人也都是她带大。我至今最温馨、最初的记忆,就是姥姥一早忙完推磨摊煎饼及全家的早饭,再过来把我从被窝里抱起穿衣,然后踮着缠过的小脚,拽着我的小手到大街上,去喝那2分钱一碗、白生生香喷喷的豆腐脑。

想对题主说:奶奶和外婆其实没什么区别,都是我们祖辈的亲人!当然,她们谁和我们共同生活的时间长,自然那感情就更深。

严格讲应该是有区别的。奶奶是儿子的母亲,外婆是女儿的母亲,虽然都是母亲,但和子女的关系是不同的。

奶奶更多倾向于自己的儿子,外婆倾向于自己的女儿,当小夫妻结婚生子后,这个时候就看得出奶奶和外婆的关系到底哪个亲一些了。

奶奶如果身体可以,愿意帮儿子带孩子,外婆就不同了,看在女儿生孩子很辛苦的份上,主动帮忙带孩子。

奶奶对孙辈的关系应该没有外婆那边亲,主要是外婆心疼女儿又心疼孙辈的缘故吧,奶奶一般比较心疼自己的女儿,对儿媳妇就不是十分关心。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女方的父母格外心疼自己的女儿,在女儿成家后,都希望女儿能经常回娘家,享受天伦之乐。奶奶这边因为是娶了别人家的女儿,关系度没有亲家高。

媳妇终归是媳妇,不能替代女儿,但婆婆也是从媳妇做起的,要理解媳妇,并且像女儿那样心疼媳妇,体谅媳妇才好,这样婆媳关系会好相处。

我是这样认为的,未来我也是当奶奶的,我希望自己的儿子很优秀,更希望儿媳妇也很出色,我会把她当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因为我没有机会养女儿,儿媳妇就有机会体验我的母爱。

我觉得是人都知道奶奶是父亲的生身母亲,外婆是母亲的亲生母亲。一般民族都是父系,随父姓氏是自家人,外婆是外姓氏人。也算是内外区别吧。

奶奶和外婆都是祖母辈的,只不过一方是父系一方是母系。从传统来讲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意思是女儿嫁人之后就是外人了,显得奶奶亲外婆远点。但现在时代在进步,像我们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女孩也是和男孩一样,就是奶奶和外婆都亲,我们是江苏的,现在我们那大部分称外婆也是奶奶,有很多人表示外婆就是外婆干嘛非要喊奶奶,说小孩都不知道外公外婆是谁了,其实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长大了小孩自然分得清,还有奶奶就是一种称呼没有必要分的那么清楚。我家宝宝就喊我爸妈爷爷奶奶,当时宝宝生下来的时候我老公还说准备和我姓,我爸妈没有同意,其实这种问题双方理解大度一点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所以我认为奶奶和外婆都是一样的,我虽是女孩我也要养我父母老,我们家就相当于我公婆多了一个女儿我爸妈多了一个儿子

我明确地告诉你奶奶属于父系,外婆属于母系,虽说但是至亲,按照传统观念,奶奶是自家人,姥姥家是亲戚,如果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再问

奶奶和外婆的区别在于疼孩子的程度

奶奶不会心疼自己的儿媳妇,不管他嘴上怎么说,儿媳妇就和闺女一样疼,事实上都不会,她会因为你的懒而嫌弃你,会因为你的习惯而不满意,会因为某件事而记恨于心,会因为你很她分享了儿子而嫉恨。她不会记得你爱吃什么,不会像闺女一样原谅你的错误,不会因为你累就主动帮你带孩子,不会因为你生病而关爱有加。

外婆她会因为爱女儿,而更爱女婿,记得女婿的习惯,吃的东西,口味,因为她想让你更爱自己的女儿,不会挑你的毛病,也不会因为自己女儿的错误而记恨,总之把最好的都给了自己的孩子。

奶奶可以因为儿媳妇的罪了她,选择不帮忙带孩子,让儿媳妇自己累,自己悠然自得。

外婆不会因为女婿的罪她而不帮忙带孩子,因为她是帮自己的女儿减轻负担,哪怕自己受委屈,也要带孩子。

奶奶的爱在嘴上,看着长大,没买过玩具,没买过衣服,没换过尿不湿,没冲过奶粉。

外婆的爱在心里,因为疼女儿,更疼孩子,熬了数不尽的夜,做不完的辅食,洗不完的衣服

个人观点:奶奶和外婆对于宝宝来说,只是称呼上不一样罢了,他受到的爱是一样的。 分析如下:

奶奶 对宝宝的爱,那是掏心掏肺的爱。甚至超过自己亲生的儿女。 奶奶当妈妈时,由于经验不足,加上工作忙,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给予自己孩子过多的爱。等到她们当了奶奶,退休了,积累的知识也多了,特别是 育儿 知识也在与日俱增,因此,他们把自己的宝贝孙子,当做心头肉一样去爱。

姥姥对外孙的爱和奶奶同样多。她们几乎把全部爱给了宝宝。 有一部分宝宝就是姥姥一手带大的。有个别宝妈信不过奶奶,干脆让自己母亲带孩子,这充分说明这一点。

奶奶和姥姥对宝宝的爱一样,但只是因为个人原因有的奶奶或者姥姥不能给予宝宝过多地爱。 例如奶奶或者姥姥上班、身体不舒服等因素导致不能带孩子。但,无论哪一方带孩子都是尽心尽力,把宝宝当成自己的心肝宝贝看护。

综上所述,我觉得无论姥姥还是奶奶对宝宝的爱都是一样的。

奶奶和外婆的区别就是,奶奶是父亲的母亲,外婆是母亲的母亲。区别就在于,父亲称外婆为岳母或丈母娘,母亲称奶奶为婆母娘,这就是奶奶和外婆的区别之处。

人世间: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山哪有水。没有女人哪有人,没有鸡蛋哪有小鸡!

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哪有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没有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哪有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

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就没有亲爹亲娘。没有亲爹亲娘,自己很难哇哇大哭的,光光的一丝不挂的来到这个世界,很难人模人样的在这个花花世界里生活!

人世间有个不争的事实是:能来到这个世界,能人模人样,人模狗样,人五人六的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奶奶外婆爷爷外公缺一不可,功不可没。否则根本就不可能成人,就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然后混成仕人,富人,名人,猩人,红白黑,黄白黑人,商人,工人,农民,网络大佬,网络骗子人等!

言归正传,话转主题:奶奶外婆,媳妇儿媳,孙媳从孙媳人等,相同之处在于:大家都是外来户,外姓人,外来移民,都是来到原居民家中安家落户的。大家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来此本姓大户的主要责任是:帮原居民原姓人生产,劳动,做家务的。帮原居民原姓人传宗接代生儿育女的,帮原居民原姓人终身为奴终身为仆人的,帮原居民原姓人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分文不取,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来到原居民原姓人家里:上侍候老,下侍候小,中侍候老不正经的。侍候他们本姓人:侍候不好不行,吃不好不行,侍候不高兴也不行,侍候不满意更不行!

给原居民原姓人:光生女不生男孩他们不高兴,光生男孩没有女孩他们也不乐意。他们外姓人还要儿女双全,成龙成凤,两全其美,传递香火,光宗耀祖。实在是难为外姓女人了啊!再说了,生儿育女男人有责,生儿育女与祖宗十八代积德行善密不可分,怎么能把责任全推在外姓女人身上呢!

人世间:做人难啊!做女人难,做奶奶外婆,婆婆儿媳,孙媳从孙媳更难!这些外来户,外姓人来此本地人家,安家落户,生是他家的人,去是他家的鬼。生同床,死还得给他同穴!

外姓人嫁给原居民过生活,讨生计,受的那个累,受的那个委屈,冤屈:冤!冤!冤!比豆蛾还冤!受的那个苦:苦!苦!苦!比黄连还苦!!受的那个难:难!难!难!难上加男!难难难啊!!!!

湖北已经发现了“董永墓”,天仙配是真实存在的吗?

不能,因为古人婚配一直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门当户对”、“良贱不通婚”。“妾本贱流”这是道德上约束,妾是没有资格与“良人”结婚的。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是“一妻多妾制”, 相比明媒正娶的原配正室妾的地位是非常低的。那如果正妻去世了妾可以转正吗?下面咱们就来说说古人正妻去世妾室可以转正吗。

详细内容 01

民间有句老话,说的是人生四大喜为“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是首要之喜。古人对于婚姻是非常看重的,也有着一整套的神圣仪式,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做妻子常常会自豪地说:“我是你们八抬大轿,明媒正娶进来的。”

02

那言外之意,还有不是明媒正娶的?这个可以有,那就是“妾”。现代男人一直羡慕古人可以“三妻四妾”,那是因为,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是“一妻多妾制”,所以,才会有人能享受齐人之乐。 相比如明媒正娶的原配正室,“妾”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妾的低下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03

其一,男人纳妾不用举行任何仪式,“女为人妾,妾不娉也(《春秋》)”。因为“来路不正”,所以在家里就不能谈什么地位,妾之于妻,就好比现在的在编职工与临时工,可以干相同的活,但是,却不可能有相同的待遇,甚至有时还会拿出来背锅。 妻那些妾与正妻争风吃醋,甚至大打出手古装剧,都是为了收视率而欺骗观众的。真正的小妾,巴结正妻还来不及,把妻子惹毛了,分分钟赶出家门。唐朝女诗人鱼,嫁状元李忆为妾,因为李忆夫人强悍,不同意,而且会经常殴打鱼,最后被无情抛弃。

其二,妾是可以买卖与转让的, “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礼记》)”。在此,妾已被定性为物品,是商品,所以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唐律疏议》规定:“妾乃贱流”、“妾通买卖”。正是因为妾的“商品”身份,有时也被当作礼品。古代文人互相赠妾的情况很普遍,而且视为一种雅事。据相关史料记载,苏东坡就曾多次将小妾送人,据说其中两个还是怀着孕的。

其三,妾死后,是不能入葬祖坟的。清末民初,就有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是出自偏室的,一个是河南的袁世凯,一个是湖南的谭延闿。这二位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可是,由于他们的母亲是偏室(妾室),所以,死后均被家族势力拒入祖坟。结果是两人各自闹了一出好戏,才让母亲勉强入土的。

04

都说多年的媳妇可以熬成婆,那么,当男人的正牌妻子死后,妾室是否可以顺利转正呢?答案是,不能!因为古人婚配一直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门当户对”、“良贱不通婚”。上文说过,“妾本贱流”,这是道德上约束,妾是没有资格与“良人”结婚的。所以,男人丧偶后,大部分会选择“续弦”——再娶一个良家女子为妻。另外,有些朝代对此还有明确的法律禁止,比如,《唐律疏议》就有这样的规定:“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意思是说,如果有人将妾室扶正做了妻子,将被服一年半的徒刑。 妾可以拿来用,拿来宠,就是不能给她转正指标,只能打一辈子的临时工。这就是,一日为妾,终身为奴。

董永的孝顺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个人感觉天仙配肯定是存在的,只不过可能是两个人都是凡人,可能女方是一个富人子女,而董永可能是一个穷小子,当时肯定遭到家里人的反对,可能作者是由于这个故事改编为神话剧。

天仙配是一个比较感动的爱情故事,最开始条件不好没有作品的时候,古代有才华的人把这个故事编成黄梅戏。黄梅戏中的《天仙配》还叫《七仙女下凡》、是黄梅戏知名保留剧目之一,故事是说董永以卖身葬父的孝心,感动了上天的七仙女,不顾天规,下凡与董永之结为夫妻。当剧中夫妻二人作做着织布和农作还清债务,正要开始过上属于自己好日子,玉帝狠心的破坏了这对小两口,开始了一场苦情的动人爱情故事。

天仙配是否是真实的事惹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在支持董永有的学说,认为董永是古代的西汉朝代人。因为汉代比较提倡孝道,鼓吹“以孝治天下”,孝子董永生卖身葬父便成了统治者极力表彰的典型。之后,历代统治者都把“孝”字作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董永的故事也就久传不衰。

我们现在生活的湖北,《孝感县志》也同样出现了董永这个人物的故事,说董永是属于东汉末年朝代的人物。东汉灵帝年间,董永和他的父亲从千乘迁至安陆(即今湖北省孝感市),靠为人佣耕生活。父亲死之后,向富人裴氏借钱埋葬,约定终身为奴偿还。至今孝感市内还能看见董永墓。

现在很多人都在议论董永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我们虽然不能说清楚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但是我们要学习董永的精神,不管是他的孝心还是他对妻子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穷人孩子和富人孩子的区别。

汉代时,在湖北孝感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的家境非常贫困,父亲还身患重病,不久之后就撒手人寰了。

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借钱,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为了尽早还钱,就去地主家做工。在去地主家的半路上,董永遇到一位美貌的女子,要董永娶她为妻。

董永想到自己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谁知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

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300尺的细绢,帮助董永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

正所谓“百行孝为先”,董永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的事父至孝的故事,被人们当作典范。而在流传过程中,董永故事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渐渐由孝子故事演变为爱情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并逐步趋于完善。这个民间故事的演变,反映了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

相传董永的父亲为董秀,会打铁铸造、木工制作,住在武陟大董村。后来大董村被沁河冲毁后,就迁到小董村。在很小的时候,董永的母亲不愿受恶人欺压自尽而死。

董秀只好担着一根扁担,挑着董永和行李,逃难到山西高平,打铁为生。董秀手艺好,为人忠厚,很受当地人欢迎。

在高平住了几年,董秀还给董永找了后娘,母子感情也亲如骨肉,后来一家人搬到长安居住。西汉末年,王莽继位,长安动荡不安,董秀又生了病,于是就萌生了归意,携带妻儿回到武陟小董村,一年以后病故。

当时董永才12岁,心里非常悲痛。村里人见他们家太穷,愿意出力帮他把父亲埋了。董永非常孝顺,说父亲当了一辈子木匠、铁匠,死了连口棺材都没有,做儿子的宁可自己当推磨工,也要给父亲买棺木下葬,奉养继母。

从小董村往东有个付村,村里有个财主,人称付员外,在小董集镇上有商号。经商号老板说合,付员外买棺材帮董永埋葬了父亲,董永便到付家终身为奴,当推磨工。

从此,每天天不亮,董永就起身往付村做工,晚上提着饭罐回家照顾继母,时间久了,在田间走出一条小路。

种田人虽爱惜土地,但因为董永行孝,很受感动,就把董永走的小路保留下来。就连小路上的小草也被感动了,早上向东倒,晚上向西倒,不绊董永的脚。

董永的故事越传越远,感动了朝廷,感动了上天,并感动了王母娘娘的一个女儿七仙女。七仙女在下凡村的落仙台处下凡后,便在董永回家的路上与他在槐荫寺的一棵大槐树下相遇,七仙女说无家可归,要与董永成亲。

董永说自己卖身为奴,娶不起媳妇,说不敢相攀。但七仙女说愿意跟他受贫寒,便以槐树为媒,土地为证。董永不信,除非土地爷现身作证,老槐树开口说话。

于是老槐树开口说他们是前生姻缘,给他俩当媒人,董永和七仙女便在槐树下成亲。

听说七仙女要为董永赎身,付员外百般刁难,给她乱丝,让她在3日之内织出黄绫百匹。

七仙女大显神通,一夜之间织好了100匹花团锦簇的黄绫,3天就织出300匹。从此,换得了董永的自由,过起了男耕女织的幸福日子。

没过多久,玉帝发现七仙女下凡,就差天兵天将把她追回天庭,如有违命,就将董永碎尸万段。

七仙女不忍丈夫无辜受害,只得将自己的来历向董永说明,并在槐荫树上刻下“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返回天庭。

这个故事承载了人们太多无法实现的人生梦想,所以魅力无穷,长盛不衰,永远都是那么深入人心。

虽然《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的原生结构并没有改变,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内涵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

孝感地区流传的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在孝感深深扎根,发育成熟,堪称优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作品。通过说唱、戏曲等多种样式的艺术创造走向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既是我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优美艺术作品。蕴含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传说,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可谓家喻户晓,是中华民族广为流传的著名民间传说之一,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它不仅体现了孝行这一传统美德,也反映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对婚姻自由的追求。这个美丽的传说将流传千秋万代。

俘虏是战争牺牲品,战场上抓到的俘虏有什么用?

穷人孩子和富人孩子的区别。

富人的孩子学领袖魅力,学人性学,学商业,学哲学。

穷人的孩子学技能,学厨师,学电焊,学修车,学开挖掘机

富人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被灌输对这个社会的认知,以及如何更好地***穷人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被灌输如何学好技术,如何更好地为老板打工,如何做一个听话的奴隶,生为奴,代代为奴。

人一旦形成认知习惯,终身都很难改变。不是他不努力,不是他不勤奋,而是他不懂真相,不了解规律。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爱是一种本能,但高质量的爱,需要永不停息地自我成长。

情绪决定命运——关于海蓝博士《不完美,才美2》的分享

俘虏是历史上最可怜的人群之一,是战争的牺牲品,一旦不幸成为俘虏,就失去了,如同羔羊,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古代大多数俘虏的命运都是非常悲惨的。

古人打仗抓俘虏是有很多用途的。男俘虏的处理情况有这几种。

第一:找身强力壮的补充兵力,这种办法比较常见,评书和正史里都经常提及。

第二:和己方的士兵换装,混入敌营迷惑敌军。这种办法多出现在演义里。六出祁山的时候,诸葛亮曾经用此方法诈营。

第三:充当奴隶,去干体力活。这是处理俘虏最常见的方法,正史里多有记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靖康之难中,金兵俘虏了包括徽钦二帝,宗室,王子,大臣,公主,以及百姓一共3000多人北上,男的被当成奴隶,每天干活。

第四:遣散,对正规军很少用此方法,一般用在农民起义军身上。平定农民起义之后,杀死几个领导者,其余的遣散,回家种田。

第五:,这是最残暴,最没有人性的做法。杀降诛俘一直被人认为是最残忍的行为。凡是这样做的人都会引起公愤,遭到报应。俘虏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立威’,用恐怖的手段彰显自己的武功,震慑敌人。另一种是因为粮食不够,遣散了怕他们聚众而起,所以。历史上俘虏的例子有很多,最经典的如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40万赵军。巨鹿之战之后,项羽坑杀20万秦军等等。随便说一句,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坑杀’并不是大家理解的‘活埋’。而是把人杀了之后都堆到一起,不让死者入土为安。‘尸骨如山’说的就是这种惨状。

古代战争中不有男俘虏,还有女俘虏。古代妇女的地位低下,女俘更是如此,他们基本处于人和牲畜之间。他们经常被当成财富,被人随意处置。古代女俘率的命运一般有几种。

第一:送进宫里或者王府里做女奴,侍婢。这是最常见的女俘出路,这样的女子大多数终身为奴,供人使唤,主人不高兴说杀就杀。但也有个别的女子被亲王或者皇帝看中,成为王妃或皇后。比如薄姬被俘虏之后成了纺织女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刘邦看中,接进宫封为嫔妃,生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薄姬后来也成了太后。

第二:赏赐给功臣做奴婢。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中,女人没有,会被看作战利品,奖赏给属下。

第三:充当军妓。军妓也叫营妓,是古代的一种。用来供士兵们享乐,满足生理需求。这样的女人命运很悲惨。但也有个别儿能改变命运。比如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她就是营妓出身,后来被韩世忠看中,嫁给了他。梁红玉帮着自己的丈夫出谋划策,屡立奇功。还留下了‘擂鼓战金山’的千古佳话。

历史为什么轮回?

感谢蚂蚁私塾无悔班长做的这本书的分享,这其实是我们人生的情绪必修课,只是还有很多人没觉察到它的重要,感恩班班这样温暖的人,影响我们变得更好。这是本好书,有原书需求的强烈推荐购买。

海蓝博士,也许有的人听说过,也许有的人第一次听说,她的书比较平实,没有什么大理论,很易读。

海蓝博士自己也是一个转行的典型代表,在从事心理领域之前,她有二十余年医学领域科研和工作经验。一个眼科医生功成名就后,选择追逐自己的内心,这个在她第一本书里的有提到。今天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她的第2本书里第七章的“情绪关怀7步法”。

海蓝博士在《不完美才美2》的序言里说:

“我的第一本书《不完美,才美》出版后,许多读者问得较多的问题是——‘如何使自己在情绪不宁时能够很快恢复平静,保持与人的和谐?’ 我也自然联想到每日新闻中播报的、周边朋友的、同事的、学生的、家长的、夫妻情侣的大量案例——由于情绪失控引发各种矛盾,最后导致关系破裂,甚至在与恶劣情绪的纠缠、挣扎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让自己的生命以罹患疾病,甚至以自灭的形式消失。”

因此她写了这本书:

“一本关于如何梳理自我情绪的书,也许能够使大家看到自己生命的全相,不会因为陷入不良情绪的死角而备受煎熬,不会使生活常常充满焦虑、恐惧、担忧、不满、愤怒、悲伤、怨恨、内疚,羞耻,不会让本该活得美好的日子变得黯然失色。”

这个世界上,所有人不管做什么,忙什么,其实都在为两个字而忙,那就是—— 幸福 。

生活是否幸福,过得好与不好,是否完满,不仅仅在于成就了什么,拥有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感受了什么。

感受宁静、和谐日子的多少,决定了我们幸福的多少。

(此处可以链接到其他书了:蚂蚁私塾里拆解过的《重塑幸福》、我在深圳线下活动时提到的《幸福的神话》,哈哈~~ )

静心想想,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甚至硕士、博士毕业,绝大多数人从未学习过决定我们幸福程度的根本方法——如何与自己的各种负面情绪相处。

(的确是这样,不过哈佛有了“幸福课”现在)

好消息是,只要开始学习和践行,不管你是什么年龄都为时不晚,你的心境都可以变得淡定而宁静。

情绪梳理七步法就是这样一种可以现在就可以开始学习和践行的方法

在第7章的开头,海蓝博士这样说:

情绪梳理七步法是我的静修生的日常必备技能之一,大量地运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法对于多种情绪的缓、扭转和深层需求的满足,都有很好的效果。

情绪梳理七步法的具体适应症状:

(1)当你因想起过去的某个人或某件事,导致自己内心起伏、难过、不安、生气、不舒服时;

(2)当你因今天发生的一件事情而心绪不宁时;

(3)当你因想到未来而焦虑不安时。

情绪梳理七步法的时间与环境要求:

需要一个至少可以连续30分钟到一个小时不受打扰的环境和时间,同时准备好纸和笔

关键词:

不受打扰、不受打扰、不受打扰

当一个人有负面情绪时,一定会感到不舒服,不仅心里不舒服,身体也会不舒服;而当人身体不舒服时,也一定是有情绪的。

(此处又可以链接到私塾另外一本书:《具身认知》)

人体在接收身体的信号时,是最为直接的。身体的不舒服对我们自身的影响和刺激是最大的。只是许多时候,大多数人只关注了心里的不舒服,而没有察觉到身体的不舒服。还有许多人在自己有情绪的时候,会投入很多精力来对抗、报复或逃避外在的人与事,从而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难以把控。

事实上当我们有情绪时,最需要做的是把关注点从外面的人和事上收回来,用来关怀自己。只要我们的身体舒服了,情绪就会缓解平复;只要我们的内心平静了,就容易产生有智慧、有创造性的应对方法

自我关怀的三个步骤:

1.停下,呼吸,标注情绪

把关注点放在你的呼吸上。随着每一次吸气、呼气,让自己的思绪回到过去或现在发生的,让你有点不舒服的事。

果用0~10给难受程度打分,0是最低,10是最高,选择一个难受程度在4~5左右的事。认真感受那件事里自己的情绪,问问自己,这是什么情绪?给它一个名字。是愤怒?焦虑?悲伤?委屈?烦躁?失望?还是渴望?也许,这件事掺杂了很多种不同的情绪。那就选择其中让你感受最明显、最强烈的情绪,给它命名。

2.感受不舒服的情绪在身体的哪个部位——定位情绪

然后,从头到脚扫描一下自己的身体,感受这种不舒服的情绪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最明显?不管是哪种情绪,都会在身体相应的承载部位显示。感受这个部位是哪种不舒服,是疼痛、紧张、憋闷、麻木,抑或恶心?

这里说一句课外话:我之前在进行“内观”的时候,也是重点进行身体感觉的感受,那种不好情绪会以身体不舒服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记得我后面几天就是脖子脊椎处非常非常沉重的感觉,那种感受特别强烈。

因而这里提到的关注身体的感受,我自己很认同,我们的心里情绪,是会在自己的身体上反映出来的,但我们需要去感受到

继续,第三个步骤:

3.把关注点放在身体不舒服的位置——软化-安抚-允许(SSA: Soften–Soothe-Allow)

接下来,让我们把关注点放在身体不舒服的位置。让这个部位慢慢软化、放松。如果感到这个部位很硬很紧的话,可以从这个部位的周边开始软化和放松。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手放在感到不舒服的位置上,感受自己手的温暖。让手的温暖,就像暖流一样传到这个部位。让你的身体就像沐浴在温泉里面,感受身体的温暖和放松。

你也可以直接对自己讲,可以称呼自己的名字,对自己说:我觉得你经历并承受这种事,真的很不容易,也很难过。不过,世界上有很多人也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你所经历的痛苦,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

然后,不管现在身体的感受、情绪的感受和自己的想法是什么,都允许自己,允许此时此刻自己的身体、情绪、思想的存在。也可以对自己说:我接纳此时此刻的自己,不管身体和情绪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想法,我都接受接纳此时此刻的自己。

以上,就是“静观自我关怀”的三个步骤,是来自哈佛大学临床心理学家Christopher K. Germer博士和德克萨斯大学Kristin Neff教授联合创始的静观自我关怀的应对困难情绪的三个主要方法。

情绪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

我们常常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而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当我们确切地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事情就好办了。所以,第二步是发掘自己的内在和外在需求。注意,不是想要(want),而是需要(need),需要是发自内心的真正需求。

这一个关键是要能区分「想要」和「需要」

如果细细觉察,就会发现自己的情绪是一层一层的,就会发现层层情绪下包裹的深层需求到底是什么。

海蓝的书里,情绪分“硬”情绪和“软”情绪,是个挺重要的点,因为如果只是感受到了“硬”情绪,而不去继续感受背后的各种“软”情绪,也是解决不了问题~~

比如,很多人很容易感到愤怒,这是一种很容易产生、很快产生的情绪。但是,愤怒往往只是一个坚硬的掩盖。愤怒是一种硬情绪,它往往掩盖了更柔软、更脆弱的情绪,比如悲伤和恐惧。比如,一位看到孩子摔跤的妈妈,如果孩子伤得不重,她的第一句话往往是充满愤怒的: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为什么这么不小心!在这个愤怒之下,是妈妈心里的担忧和心疼,还有对孩子的爱。

你经常感到的情绪是什么?有哪些硬情绪,愤怒、指责、埋怨?

在这之下,你感到了哪些软情绪,悲伤、委屈、害怕或者孤单?

再深一步,在这些柔软的情绪之下,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是想被看见,被听见,被尊重,被认可,被关爱,感到安全,感到爱吗?

ABC情绪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创建的。艾利斯认为,造成人们情绪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客观,而是主观认识和评价才直接导致我们的情绪。同样的,如果我们的主观认识和评价不同,产生的情绪会大相径庭。

所以,导致一个人的行为反应和情绪反应的根本原因,不是本身,而是人对的看法、想法、解释、评价。归根到底,是人对此类的信念。

这一步,拿出笔和纸,开始做情绪ABC。

大家可以尝试把让你难受的那件事按照这样一种方式写下来。

A就是你刚才想到的那个;

B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读,一件事可以有多种解读,大家可以多写几个B,一般建议写4~6种,也有的人曾经写过十几种可能;

C是基于不同的B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结果。

(这一步要大家自己书写的哈)

当ABC梳理完之后,请你跟智者进行一个对话。

智者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比如你最信任的、最爱你的、最智慧的人,他非常了解你,非常爱你,希望你过得舒适安闲、轻松如意,希望你远离痛苦。他可以是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某位老师或者其他长者。也可以是你信仰的宗教人物,比如佛祖、耶稣等等,或是其他任何让你感到安全、信任、可依赖的人,也可以是一束光,幻想的生物。

你可以问问你的智者,对方为什么那样说,那样做,你的各种解读里,哪种可能性是最大的。

当我们做完前面四步后,情绪已经得到平复,并且对己、对人、对事的想法也会有很大的变化。我们能够看到多种可能,并对事情做出更客观的评价,而不是出于情绪的冲动反应。

但也许,ABC里所有的解读、智者给你的建议,都未必与真实的情况一样。

“曾经有个学生找我核对,她写了21种可能的解读(ABC当中的B),但事实上,真正的想法是第22个。”

因此,我们需要在现实当中,与中涉及的其他人进行核对。如果我们能真正去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我们就可以将视野扩大、格局拓宽、理解加深。

核对时,最好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核对之后,我们对于彼此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加深刻和宽广,但那还停留在思想的层面。接下来,我们要制订一个行动,也就是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你该怎么办?你需要一个具体、可量化、可实现、可操作、有时间表的行动。没有行动,就不会有真正的改变和成长。

世上无小事,每个行为都是冰山一角。

正是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在一次次和人的交往中,我们打破了自己原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开始练习用新的利人利己的方式来回应。

这就像你在大脑中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只有积极地开荒、除草、一遍遍地铺路,才能让这条新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平坦、越来越习惯。

(行动,去行动,不管怎么都去行动,太多关于改变的书里,都有「行动」这个步骤了,哈哈)

没有总结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

这最后一步,需要你思考并记录下来,在这一次练习中,你收获了什么。

以上是关于7步法的每一步的介绍。

海蓝博士说:

通往淡定智慧的道路没有捷径,只有反反复复的练习。

——这个点,非常非常重要,不要一次两次进行不下去了,就灰心了怀疑自己了,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慢慢来,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进步一点点儿,就好的呢~~~

经常练习,就能够使我们把控自己情绪的时候越来越多,失控的次数越来越少,持续时间会越来越短,强度会越来越弱,这是我们的方向。

通向淡定智慧的道路没有捷径,只有反反复复的练习。

海蓝博士这样说: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们说,你如果没有练过100次的情绪梳理七步法,就别告诉我:我练了,但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我们练肌肉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强度,把控情绪也一样需要时间和训练的次数,功到自然成。

想想六块腹肌是多长时间的持久锻炼的结果,同样的时间,也给自己的把控情绪六块腹肌养成吧,哈哈

在做的过程中,你会慢慢掌握七步法的奥秘。做得越多,完成一个七步法的时间就越短、效果越好,对自己需求的认识就越深刻,创建行动就越彻底。

选择做情绪的主人还是奴隶,其实一直都掌控在你的手里。

践行者一定会是主人,空想者定会终身为奴。

道理和方法都很简单,关键是你真的想改变吗?如果你真的想拥有淡定和谐的生活,可以从练习七步法开始。

附:

后面书里提了3个案例

案例1:与爱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案例2:考试焦虑,被人训斥

案例3:孩子教育的烦恼

分享一下案例2:考试焦虑,被人训斥

这个案例是第二天驾校考试,头一天练车,被教练骂死~~

这个例子里写了7种解读,可以看出来有好几个维度了,对应的情绪,也很是不一样。

揭秘满清征服朝鲜:劫掠30万朝鲜官宦女人为奴

中国古代的王朝循环曾引起很多人的研究兴趣,为什么自秦汉以后,中国历史便轮回往返,一次次治乱反复而几无穷已?史家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有人说来源于中国的大一统文化传统、文化上缺乏弹性;有人说是因为外族的武力威胁,"游牧民-定居者"的生存竞争一次次使中国王朝死而复生、生而复死;有人说这乃肇于中国传统的等级制统治模式,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经常性冲突使每一代王朝都不可能长治久安。无疑,所有的说法都有其道理,都能解释部分甚至很多事实,但本文则侧重于经济角度,从经济层面看,王朝的循环又该如何解释?本文想要强调的是:每一王朝在其后期形成的强大既得利益阶层给国家税收带来的巨额损失,在掏空了国家的公共财政的同时也摧毁了王朝的统治大厦。这一既得利益阶层与国家公共财政之间的紧张,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其影响极其深远。1、自耕农递减律与公共财政的短缺循环从经济上来找原因,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理解尤其值得注意,他认为中国古代王朝循环、帝国走不出由盛到衰周期律的根本原因,乃在于经济管理的循环,"每个王朝在它建立约100年后都开始面临财政上的种种困难"(斯塔夫里阿诺斯,P294),而公共财政的崩溃,又直接导致帝国的灭亡。历史在历史学家的笔下,是轻滑而明快的,一两句提纲契领、富于概括的话语,就把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尽数罗入了其中。但历史作为一种过程,却绝没有这般从容平淡,欢乐和幸福是怎么产生的,悲伤和苦痛又是如何生长的,牵涉到具体而微的人和事,一切过往烟云都将浸透着迷茫和不确定,尤其对于今天站在与往日不同时间维度观察着历史的人,联系古与今、中与外,我们因观察历史所引出的联想,就特别地有一些不轻松。帝国的循环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历史如何诡谲地而不动声色地将前朝后世一起串联?而过去又能给未来提供什么样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好好对历史发问。王朝的循环、帝国的衰落,一般而言是一种综合性的结果,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全面凋零,统治秩序就将难以为继。但任何文明毕竟都是建筑在物质上,王朝的循环因此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显著表现为一种经济过程。但这种经济过程又和一种文明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相互之间互为因果,经济过程里有社会政治机理作用的存在,而随社会政治机理生发的某种经济过程,反过来又会强化某种政治机理,并产生某种社会结果。还是从公共财政的匮乏说起,这是每个王朝到其晚期之后的之症。而公共财政为什么会发生短缺?把自然的因素排除在外,我们先来看一看因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一些景象。检索一下历代王朝在其晚期经济上所出现的征侯,不难发现,以下几点是共通的:税收大量短缺。每个王朝在其建立之初,都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安宁和繁荣,如汉朝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有"贞观之治""盛世",清朝有"康乾盛世",宋明两代也曾有过休养生息、政治清明、国家财政充裕、人民生活安康的和谐局面。但好景不般都不长久,每一朝代在前几任皇帝之后,由于缺乏有效的货币制度和商业法律,税收无论是提取量还是在其现有制度维护上,都开始遇到许多困难,以至到王朝后期,都面临开支超过税收的困难局面。自耕农剧减。中国历代王朝更换的基本动力,是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所呼唤的平均地权思想,对每一代王朝都有震撼力,也因为此,每一代王朝在建制伊始,都通过打倒原有大地产拥有者、重新分配土地,使"耕者有其田",土地基本能够按照人口来平均。平均土地的结果,是在国家形成自耕农阶层,这一阶层占据着农民的大多数。然而,这同样是暂时的,随着休养生息阶段的过去,赋税增加,自耕农逐渐承担不起生存的压力,不得不将自己的土地让给大地主,而自己则沦为佃农。这一过程通常时间都不长,到帝国后期,慢慢就形成佃农和农奴占据着农民的多数、而自耕农逐渐沦为少数的境地。土地严重集中。平均地权只是每一王朝初始时的景观,由于缺乏相应的商业和货币体系作支撑和法律的制度性约束,帝国的财富总是按照马太律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而在农业社会中,财富的主要标志就是土地占有量,那些与政治权力相勾结的大地主,在经历几代皇帝之后,一般很快就通过对自耕农的高利货盘剥而积累起大量的地产,相反,自耕农阶层在日益加重的徭役赋税和无法偿还的高利货的双重压迫下,逐渐失去自己的土地主权而成为大地主的附庸,乃至到帝国后期,国家的大部分土地是被占人口绝对少数的土地主所瓜分。以上三点实际上是递近关联的,土地集中必然造成自耕农减少,而自耕农减少必然导致税收不畅和公共财政匮乏。在三者之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耕农的减少,翻一翻二千年帝制史,不难发现,自耕农递减业已成为伴随历代王朝由盛转衰过程的铁律。自耕农递减为什么必然导致王朝的税收财政短缺?这与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的经济现实有关。农业社会和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只能是土地,而农业社会的人口多数,则为农民。正常情况下,王朝的税收是由农民所负担,如土地不曾集中、自耕农占据农民的主要,帝国的税收一般不会发生大的短缺,特别是在实行人头税制度的情况下,国家通常能够保持收支平衡。但这其实往往只是"理想类型",由于没有实现"数目字管理",帝国的税收一方面不通畅、难以保证所有的税收都能落实,另一方面也难以对与政治权力有纠葛的土地权贵进行管理,尤其是自耕农不堪遥役重负、丧失地权、土地集中时,散布各地、自给自足、各成整体的农业经济,在大地主的庇护下,经常会使的税收制度失灵,即使用按土地田亩征税的方式(如唐朝的"均田制"一度所做的那样),亦无法阻挡这种趋势。在传统中国社会,自耕农在人口中的比重大小,事实上已成为衡量社会经济生活运转是否良好的一个试金石。但自耕农递减律却毫不例外地贯彻了每一王朝的盛衰成败,原因在哪里呢?这当然与传统中国社会农业经济的单一化(缺乏商业和市场机制)密切关联,也与政治体制缺乏弹性有关。应当说并不是每一代君王都昏聩无能,相反我们发现,不少最高统治者都看到了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的基本问题,而且历代王朝都有皇帝曾致力于予以解决,但囿于农业社会的政治经济现实,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毫不例外归于了失败。与自耕农递减速律和公共财政短缺循环相对应,我们在统治者身上也观察到一种国家治理模式的循环,那就是每一代王朝在其开始时都曾花大力气着手舒解土地问题,力图土地平均,防止土地集中,大力保持自耕农在人口结构中的主置。最为显眼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明帝国的大厦刚刚建起,如后来的大打"地、富、反、坏、右"一样,洪武皇帝即"连兴大狱,打击官僚、缙绅、地方等高级人士,从朝廷内的高级官员直到民间的殷实富户,株连极广。据有的历史学家估计,因之丧生者有逾十万。没收了案犯的家产并把其中的土地重新分配,加上建国以来大批的移民屯田开荒,就使全国成了一个以自耕农为基础的农业社会。"(黄仁宇,P150)不仅如此,为防止当时全国仍保有700亩以上地产的14341户地主家产不致无限扩大,朱元璋则给他们加之以很多额外的服役义务,"这种服役名目繁多,而且按累进税的原则分派,即家室愈是殷富,其负担也愈是繁重。比如各地驿站所需的马匹、船轿和饮食,完全出自大户供给,一年中的供应量又没有限额,旅行的官员越多,他们的负担也越重。"(黄仁宇,151)也因为这样的土地政策,每一代王朝在其初始,自耕农都占据着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帝国的税收也因为人口和土地的增长而有一时的充实。尽管几乎每一代王朝在其开始都曾对土地平均和保持自耕农数目作出过努力,但后来的结果,却仍然是土地集中、自耕农锐减速、公共财政缺失,如此不断循环。这正是制度学派经济学家张五常所说的"三种社会体制"中的按社会等级排序的社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政治经济体制的缺乏开放性,使一种表面上看起来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经济政策,也维持不能长久。仍以明朝为例,虽然明太祖朱元璋一时落实了土地问题,但后来情况又如何呢,仍不可避免落入了历史的循环。所以尽管在明帝国岌岌可危时出了一个大清官海瑞,但黄仁宇却非常精当地指出来了:海瑞想恢复先祖遗训的努力命中注定是一个悲剧,他所不能领会的是,帝国的这一套经济政治系统从其发端就有问题。明初之时的土地政策之所以能够维持,完全是靠洪武皇帝的个人魅力,而魅力的丧失也将意味这种经济安排的失效。但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去世后,你叫后世的皇帝们到哪里去寻找类于开国皇帝的权威呢?他们的权力只是来自传统,而传统型统治理所当然意味着对往日时事的臣服,其中包括对制定和解释这些传统的具体的人的臣服。皇帝的威权因此已不具有绝对性,先王的老臣、现世的官僚集团,都有可能对上发难。当后世皇帝们的统治合法性大为减弱的时候,维系在魅力型统治上的经济安排,因此再无继续有效维护的可能。在一个以土地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封闭性农业社会,国家的安宁和稳定密切依赖于土地平均,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一支强大的自耕农队伍,国家的税收才能有所依靠。但等级制的政治体制(这是农业社会的悖论:要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只能用等级制)又注定不能将平均地权的经济安排贯彻始终。在税收锐减、国家公共财政空虚的情况下帝国将面临什么样的结局?历史学家早有有结论:维系着帝国统治的两大力量--官僚体系和军队,将因为缺乏财政上的支撑而无法维持,帝国因此首先从自身体制上瓦解;而内部不堪忍受剥削的农民在则也联合起来,为自身生存而举起义旗,这时往往又有外族趁王朝内部的而以武力来犯。在内忧外患夹击下,帝国只好分崩离析。2、另一种私有化,另一种结局自耕农数目下降导致每一王朝在其后期都面临财政上的困难,但公共财政的匮缺并不表示国家财富总量的减少,相反我们倒还可以发现出另外的事实,比如唐朝,虽然其统治者并未象明朝一样严格地平均地权,而是在不剥夺大家族所占土地的现状下,通过其他途径开辟新土地并赠予自由农民,这种"均田制"措施曾一度中止了半封建的大地产的增长,同时增加了国家税收,也加强了唐初时的统治。但每一王朝在其建立上百年后都无可幸免支大于收、财政上捉襟见肘,即使在国家财富总量增加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是谁使得自耕农锐减并掏空了帝国的公共财政?问题出在历代王朝的土地私有上。我们一直习惯于认为,中国社会向来不存在私有制问题,上下五千年,各个朝代都在压制着私有化。如果说这是与近现代西欧明确产权制度的一种对照,也不能说这种说法全无道理,与受法律保护权利和税收义务制约的私有产权制度,在中国从未有效生长。但若以"全豹"来否决"一斑"、认为中国社会只有对经济的无度控制而无私人对财产的大量占有,这却与历史曾有过的现实不符。中国古代大地主和豪强的土地兼并,事实上也是制造了一种土地上的私有。虽然这种私有并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严格法律保障,但土地拥有者的地契和通过与统治者共谋而获得的政治权力,一般都使土地私有的状况能够保持下去,避免政治权力的侵扰。但中国以往社会存在的问题,也正在这里。土地在大地主和豪强那里的集中并且私有,若有健全的财政税收制度保证拥有大地产者亦交纳相应的税银,则土地私有尚不致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大的危害,然而,传统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合理所在,正是产权拥有者所亨权利与应尽义务的极端不平衡,一方面,帝国的统治不是建立在技术上,类于黄仁宇先生所说的"高层机构"和"低层机构",向为中国社缺乏,帝国的税收因此只能大而化之,无法精确定量,这使大地产拥有者有了逃税的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大地产拥有者一般都是特权的享有者,传统中国社会的统治,本身就建筑于官僚阶级与地方乡绅豪强的合作,大地主利用其对的影响力,可以有效免去大量本来要交的税务。套用现代一点的话来说,传统中国社会里的大地产拥有者作为既得利益阶层,才真正亨有着"轻瑶薄赋",这种财产占有权与应尽义务的分离,导致了公共财政的匮乏,也成为中国历史王朝兴衰荣落的基本成因。土地事实上的私有,必然的结果,是政治权力施用于土地占有,进一步加强土地私有的强度。在土地作为社会的主要财富的背景下,政治的施用所能谋取的经济利益,最多最频繁的当然只会是土地。土地的集中造就一批既得利益阶层,这个阶层的惯常模式,就是官僚+地产。它与传统中国社会的家庭和家族观念有很大关联。隋唐以后所实行的科举制度,表面上看是在中国社会创造了"机会均等",为贫家子弟进入士绅阶层打开了方便之门,实则不然,一句"三代出一个贵族"的习语道破了科举入仕的秘密:没有足够的财力作为多年学习和准备的根基,甭提参加科举考试、就是读书向学的可能性也不会存在。所以能够中举的,大多必有家庭和家族的财力在背后作着支撑,而中举入弟,政治权力则自然向经济权力的方向回流,为家庭和家族的财富与地位跃升提供便利。官僚和地产因此这样结合在一起。这虽然没有囊括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相勾结的所有类型,但却最明显、明通俗、最普遍的一类,各朝情况都大略如此。仍以明朝为例,明朝的官员退休以后,告老还张即成为乡绅,但按规定,仍享有着与在位时相近的各种政治经济优待(在这方面我们又一次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惊人相似),这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在占有社会财富上比之一般人站在了更高的位势,还不仅如此,他们还以乡谊、年谊、姻谊等等作为纽带,与其他直接和不直接掌握政治权力的权贵者保持着千丝万缕联系,因是之故,将既得政治转化为经济,对他们来说就极其自然和顺当,比如曾作过文渊阁大学士的徐阶,退休回南直隶之后,家庭成员多达几千,通过放高利贷等各种手段所占有的地产,据说便有40万亩。(黄仁宇,P146)权和钱自古相通。明朝的官员通过截留"火耗",收取"常例",一般都能积累起一定的资产,这些资产或可直接用来购买土地,或可通过放高利贷豪夺土地。官员有位在职时积累金钱财富,退休后将金钱转化为土地成为土地贵族,之如此类在各朝各代皆为常识。一代王朝开国时打倒一批乡绅豪强,但"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经过新一轮政治权力的重构,经济在王朝建立几十年后亦将重新依旧安排。明朝到万历年间,一个新的土地贵族便早就已产生了,"当年送达御前以备乙览的14000多家富户,已经为新的富户所代替。这些新兴的富户,绝大多数属于官僚、士绅或在学生员而得以享受'优免',不再承担'役'的责任。中的吏员,也越来越多地获得了上下其手的机会。因为全国的现金和实物不是总收集发,财政制度无从以严密的会计制度加以考察,从罅隙中漏出来的钱物就落于这些人的手里。"(黄仁于P153)类似的现象和过程,在各代都能发现。再如唐朝,唐朝开国时实行"均田制",但实际上一开始的"均田"就不彻底,对前朝形成的拥有巨大的、自给自足的、免税的地方家族大地产,并没有予以剥夺,而是开辟其他途径如开垦战争期间被荒废的土地的方式公给农民以土地,而且国家税收是由广大小农所承担,拥有政治权力的大地主则不需要交税。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更是如此,"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即是一个生动的写照。至此我们看到,在历代王朝后期,围绕赋税全体臣民实际上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掌握政治经济权力的既得利益者,即土地贵族,他们不必交税或少交税,并且通过高利贷等方式对农民进行盘剥;另一类是农民(自耕农、佃农、农奴),他们在承担的税务的同时,还承受着土地贵族的剥削。贫和富的这样分野,已经告诉人们帝国的财富究竟流入了何处,并且社会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分化。这种分化实际上提示了阶级分析在传统中国社会的现实针对性。人口居于少数的既得利益者和人口居于绝对多数的受剥削者的存在,又会产生何种社会后果?经济问题归根到底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主要又在于两方面:一是生产,即财富的创造;一是分配,即财富的使用。这两方面相互支配,其中之一发生故障,都会对另一者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常常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排他性既得利益阶层的出现、利益分配上的不公(不等于不平均),恰恰是引发社会危机的导火索,当然,如果此时在财富的生产上有所突破,尽管分配不公、但即使是贫弱者亦能享有一汤羹时,就如唐朝一度所做的那样,社会危机也许也有一时缓解的可能。但在一定的时间内,土地毕竟是有限度的,一方的多得必然要以另一方的多失作为前提。而从遥远的古代至20世纪上半叶,传统中国社会的绝大部分经济和财政来源,都来自土地,一般小民的经济来源,也非常单一,失去了土地就只能依附于人,再无其他获取生活资料的机会。贫和富的对立因此并不仅仅表现为财富占有量多寡的对立,而更多表现为谋取财富机会有无的对立,单纯的贫富不均在一般情况下还并不是最紧要的问题,但在贫富不均的同时如致富的机会亦不均等,弱势都实际上已被逼入了无路可走、无希望可觅的艰难境地,起可反抗"为富不仁"便顺其自然。传统中国社会也因之呈现出循环。3、古罗马为什么衰亡:与中国的对照为使我们更清楚地看清中国王朝循环的机理,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古罗马帝国的衰亡。与古代中国一样,古罗马也是一个农业国家,社会经济也以自然经济为主导。如果两个经济基础相通的国家的治乱循环,出于类似的原因,产生相象的结果,我们应该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启示性的结论,作为一个从农业国家向工商业国家过渡的资鉴。罗马帝国的灭亡,与中国古代王朝的循环一样,长时间来一直是个谜,吸引着后世研究历史的人们的注意力。土地如许辽阔、历代皇帝尽皆励精图治的一个大帝国,为什么说灭亡就灭亡了?孟德斯鸠著书《罗马盛衰原因论》,认为帝国的衰败与帝国风尚的变质有关,在帝国后期,创造了早期罗马的那些良好风尚,要么不存在了,要么已经变得低下庸俗,帝国的大厦也因此也倾塌;现代政治学之交马基雅弗利则写下了《罗马史》,。不过,所有这些论者似乎都没有马克斯.韦伯叙说得更有力度。韦伯曾作过一篇《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因》的演讲,在这篇演讲里,他这样谈论着古典西方文明的衰落:在罗马共和末期和帝国的早期,遍布罗马的公共行政物基础是"行政市",当新的地域被纳入帝国版图时,这些地域按例都被系统地编制为城市单位,并以政治依赖的程度分为各种等级,其行政长官则负责为国家收税和征兵。与此相应,自由经济在帝国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但到罗马帝国晚期,随着帝国在军事上的失利、奴隶来源的日益减少乃至奴隶营制度的不得不最终解体,建立在奴隶劳动基础上的自给自足、非自由的的庄园经济,一点点蚕食了建立在自由劳动基础上的帝国的城市经济。面临灭顶之灾的后期罗马,城市已经没落,经济已经全盘农村化,自耕农阶层已基本不复存在,与古代中国一样,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国家公共财政,已根本无力支撑起帝国的官僚系统和军队武力,而一个卓有效率、等级制的官僚系统对于帝国的统一和完整是必须的,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对于有敌为邻的大陆国家则更必不可少。尽管历任皇帝都拼死作了最大努力,但帝国最后还是无可奈何败落了。一个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大帝国,要维持其自身运转和生存安全,需要要充足的公共财政作为支持。倘若农村化了的后期罗马,能够有效地从非自由经济中提取税收、并以货币作为物质流通的手段,帝国的统治许或尚能觅得生机,但吊诡的问题,也正在这里,一个帝国的经济一旦步入农村化,非自由劳动必然将货币排斥在流通领域之外,物物交易必然成为交换的主导,帝国的税收也因为无法进行数目字管理而无从落实。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税收的不能落实,又与一个既得利益阶层的存在密切关联,这个既得利益阶层无外是土地贵族,他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影响着国家政策,并以此作为逃避税收、不断兼并土地而扩充自身财富的保障,当帝国的财富一天天积累到少数土地贵族手中时,帝国的税收也一天天在减少,国家的公共行政能力也一天天遭到削弱。罗马帝国的后期,帝国的政策日益受古代的"容克土地贵族"即大地产拥有者所左右,这个阶级不仅有效逃脱了大量税务,而且还想方设法帮助他们的农民逃避了征兵,导致帝国后期只好从野蛮民族中征募兵源。但这些被征服的野蛮民族是否一心一意服从他们的统治者巡守边防呢?答案已不言自明。从中国古代的王朝循环和古罗马的衰亡不难看出:一旦形成一个力量强大而且足以排他的既得利益阶层,一个社会在其早期形成的相对合理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将因为这个阶层的存在而慢慢消蚀。罗马的大地产所有者所建立起来的庄园经济,最终彻底改变了罗马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进面瓦解了帝国货币化的行政体制和政治上层建筑,这直接导致了罗马统治的破产。强大既得利益阶层的存在,将造成恶性循环,形成极度贫富不均现象,而一个贫富严重不均的社会无论对该社会的公共财政还是社会秩序秩序来说,都是一个灾难。历史的往鉴和当今世界的现状都表明:一个国家的税收状况,是与该国的两极分化程度成反比的,与拉美诸国显著的贫富悬殊相伴的是公共财政的贫弱,而与东亚一些后发国家的经济景气相随的是这些国家的良好税收状况。一个贫富严重不均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贪污腐败无度、社会各阶层极度对立、大众意志横受压抑的社会,一个贫富严重不均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税收无法落实、税收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公共产品普遍匮乏的社会,一个贫富严重不均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文化和价值观分崩离析、国家和社会认同日益解体、政治合法性遭到质疑的社会。曾几何时"看上去很美"的印度尼西亚,之所以其经济体系在东亚金融危机面前一泻千里、一下子就显示出外强中干的脆弱性,这是与苏哈托家庭对印尼经济的盘剥分不开的;经历"休克疗法"后的俄罗斯,其经济一直萎糜不振,公共财政枯竭调零,原因所在,亦与苏联解体后形成的大金融和工业寡头操纵俄罗斯经济命脉并染指政治权力的局面密切相关,而据美国学者大卫.科斯的研究,就是苏联的解体,也应该归功于当时业已存在的少数既得利益者(大约10万人左右)。既得利益者对国家造成的灾难,除却吸干了国家的公共财政、制造了阶级和阶层对立外,同样重要的是,也阻碍了国家的发展。而一个国家的内部安全,不仅维系于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维系于国家能不能向前发展,发展利益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未来的生存利益。在农业社会,国家发展无外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为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良性运转而对自身建设进行投资的能力,包括积累财富对外征服获取新的土地以济破产农民、运用公共财政为贫穷无产者建立社会保障等;二是不断扩大自由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比重,打破自给自足经济结构的单一和板滞,拓展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经济生活自身调节能力。但我们从古代中国的王朝循环和罗马的衰落中都已看到:强大既得利益者恰恰对这两方面都造成了阻碍。隋唐以后的王朝已经很少对外征服,这绝不是因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中国和平主义",而是源于国家公共财政和经济动员能力的薄弱,不能对外开疆拓土的结果,帝国到其后期,已无法应付破产农民和新增人口对土地的日益增长的需求。罗马帝国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自耕农民的惨重损失乃至农民阶级的因此没落、以及后来条顿堡战役失利后帝国对外征服事业的中止,不仅断送了保持和生长起一个强有力自耕农阶层的可能,也断送了建立在奴隶劳动基础上的自由经济,而罗马庄园经济的随之兴起,使古希腊时期即已产生的城市交换经济不复存在,韦伯因此说罗马后期西方古典文明实际上又走了一个圆圈,大地产和自然经济迫使古典西方一度商业化的上层建筑转向了封建制度,倒退回了其起点。拥有巨量土地和财富的既得利益者的存在,在制造了经济垄断的同时也造就了农业经济的单一性,而财富的私人垄断和经济类型的单一化,与现代私有产权制度不同的是,不仅阻碍了技术的进步,也限制了自由劳动和交换经济的发展,但这两者恰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从垄断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似乎也可以说,古代中国和后期罗马也存在有布罗代尔所称的资本主义,但是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中国土地贵族利用手中金钱资本大放高利贷推进商业和土地控制的行为,与布罗代尔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异曲同工,政治、经济、文化权力合而为一,结果与现代式的垄断并无二致,只会使某种经济类型进一步定型和固化,打击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而在古代中国和后期罗马式的农业社会,即是取消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业化的可能。仅以劳动力方面而论,农业社会普遍的人身依附,一旦为奴终身为奴,导致农民阶层根本没有自己选择职业和进行生产的自由,而这又为商业经济的发育所不可或缺。与之相反,在私有产权制度明晰的市民社会,劳动力本身已成为资本,劳动力的人身自由和择业自由已有保障,这则为交换经济的生长、商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低下的经济自由度,只会使一个社会在各方面都陷入停滞甚至后退,传统中国的王朝循环和古典西方文明在罗马后期向封建制度的复归,都已说明这个问题。4、上升阶级、落后阶级与政治超越中国古代的王朝循环、罗马帝国的衰亡也许都有其命定因素的存在,有一些东西大概是人类无论作出什么样的努力都是无法改变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安然于人类文明的宿命。然而当我们仔细剖解历史、条分缕析帝国轮回中的细微、并将其

女可以披重甲以肉干为食冲突击射

朝鲜自古以来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中国的属国。无论中国王朝如何更迭,朝鲜都一直与中国历代王朝保持了极为良好的关系。朝鲜与明朝的关系更是不一般,因为正是明军在1592年-1598年朝鲜卫国战争中成功击退丰臣秀吉的日本军队保卫了朝鲜国家的独立。

10多年后,满洲在东北兴起,建州之山,始于白山。山高水险,罕有平旷之原,风气强劲,寒烈甚之。八旗精兵出战昏夜宿营,相互答应都以禽兽声相对。如虎,马,牛,狗,鸡,鸭,鸦,蛙声。主要武器皮弦弯弓,锋利短剑,有钩长矛,其盔甲常常磨练,以致临阵照耀人眼。八旗军以4-5层牛皮制作铁面牛皮盾。其军能耐饥渴,行军出战,仅以少量米糊,肉干糊口。6,7个月才吃4,5升食物,依然可以战斗。其战马可以5-6昼夜仅以极少草料喂食,亦能奔跑。

满洲女子执鞭驰马不逊男子,闲暇时男子携女子跑马骑射当做游玩。战时则甲骑成列,冲突击射。1618年,建州大首领努尔哈赤,宣布七大恨,开始袭击明军边境城镇。

朝军白刃战能力差 仅靠精神力远远不够

万历47年,公元1619年,明军开始了第一次对后金的讨伐。8万明军连同1万多朝鲜军,兵分四路进入建州女真的势力范围,萨尔浒大战随即爆发。

朝鲜军队的战斗力一直比较差,特别是白刃战和近战能力薄弱。在日本入侵时期,朝鲜军在与日军白刃战中基本上是百战百败,不堪一击。韩国现在所谓凭借精神力就可以在白刃格斗中打败比自己多10倍,20倍强敌的故事基本上都可以断定为瞎扯。

在白刃战中,人不可能打败比自己人数多10倍,20倍,且格斗力比自己更厉害的强敌,没有这样的事例。所以鸣梁海战,朝鲜军靠精神力,就在白刃血战打败数量20倍于自己的日军就显得不那么真实。

朝鲜军出兵万人助明军讨伐努尔哈赤

参加萨尔浒战役的朝鲜军统帅是都元帅姜宏立,副元帅金景瑞。经过壬辰战争的锻炼,朝鲜军队学会了使用日本铁炮也就是鸟枪,还装备了明朝佛郎机。由于对日战争险遭灭国,朝鲜痛定思痛大力发现火枪部队,以保家卫国。明朝也正是看到朝鲜训练了一支装备精良,有一定战斗力的火枪部队,才征发朝鲜军随征的。

朝鲜军在进入女地盘后,大雪覆盖山谷,川涧险恶曲折,粮食运输困难。三月初二日,在深阿遭遇500多名八旗骑兵,朝鲜军开始施放火枪等火器与八旗军交战。八旗军人数虽少但是强弓硬箭,朝鲜军死伤者颇多。

到了夜里少数八旗军开始袭扰朝鲜军驻地,干扰其休息。天亮后,朝鲜军继续前进,下午的夕阳下,朝鲜军突然遭遇数千八旗军,箭矢如雨,铁马进退,排枪射击也无法阻挡。朝鲜军先头部队瞬间被八旗军打崩溃。

八旗冲突朝鲜全军心胆俱寒弃械投降

都元帅姜宏立亮出精神战法,激励将士们决一死战,才得生道。但是百无一应。朝鲜军中营距离左右两营仅仅千步,但中营将士目睹左右两营遭到八旗军肆意蹂躏,皆不战而心胆俱寒,无不丧失落魄。将刀枪和鸟铳扔在地上,呆呆的不敢动弹,只盼望着能够逃出这残酷的人间杀戮场。

很快,朝鲜军信心崩溃,全军向八旗军投降,朝鲜军投降时还抓捕了败退进朝鲜军营的明军献给八旗军,而这小队明军的首领游击乔一崎也被朝鲜军突然捆绑,在得知朝鲜军已经投降的消息后,这位大明游击在押解途中跳下悬崖自杀。八旗军押解朝鲜俘虏行出数里时,朝鲜俘虏们还能看到附近尚有4000-5000名浙江明军囤聚山上抵抗,转瞬间只见数百八旗骑兵呼啸着冲突而上,片刻间浙江兵崩溃。被俘朝鲜军后来回忆说,当时目睹之惨,不可言状,不一会地面上即僵尸如麻。就连已经投降,站在旁边观阵的朝鲜军也被这式的战斗场面,吓得惶惶不终日。战后被俘朝鲜军大都被八旗军发配为奴。

虽然朝鲜军惧怕八旗军,但由于明朝与朝鲜交好和为保护自己利益的需要,朝鲜还是允许明军驻扎在朝鲜领土抵抗八旗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毛镇,也就是常年驻扎皮岛的毛文龙部明军。朝鲜国王李倧对毛文龙说,寡人与贵镇,事同一家,心肝相照,唇齿相须。

从1624年开始,毛文龙部明军不断利用朝鲜领土从侧翼袭击后金,明军广泛的从鸭绿江沿线,长白山,辽东半岛等广大沿线向后金占领区发动袭击。

八旗半月横扫朝鲜连屠三城大掠三天

明军利用朝鲜领土为出发地连续不断的对后金进行袭击,使后金怒火中烧。天聪元年,皇太极下令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三大名将带领三万八旗军及包衣家奴出征朝鲜。

正月十三日,八旗军轻松扫平朝鲜沿线哨所后,立刻直抵义州城下,当夜八旗军就用云梯爬上义州城墙,城内朝鲜军民全部被杀被俘。同时八旗军攻击铁山,驱逐当地明军。15-18日,八旗军毫不停留地连续攻克朝鲜定州和郭山城。被八旗攻克的三座朝鲜城市仅数十人逃生,其余全覆。

21日黎明,八旗军一战攻克重镇安州,2万朝鲜军除战死外,全部投降。26日,八旗军抵达平壤,平壤守军万人不战归降。当天八旗军渡过大同江,进军中和,此役八旗军只不到半个月,没有经过一场硬仗,就轻松占领了多半个朝鲜,并屠城三座。

阿敏在公开了朝鲜国王七条大罪之后,继续进军。朝鲜国王李倧带领嫔妃,子女逃进江华岛凭岛据守。3月3日,朝鲜与后金举行会盟仪式,朝鲜愿意与后金做兄弟之国,岁岁进贡。3月5日,阿敏下令八旗军在朝鲜全境大肆抢掠三天劳军,之后清军撤军。

 朝鲜与皇太极不断发生矛盾致战争再起

战后后金不断向朝鲜索要各种财物粮食,而朝鲜方面并未遵守条约,不仅不加量,反而贡品是一年比一年少。很快皇太极就给朝鲜国王写信指责其不按时按量交纳贡品,还威胁说,如果想要打朝鲜,不用后金自己动手,只要皇太极调动蒙古人过来,就可以直驱尔国,尔惟能遁逃海岛而已。

但是到了这年元旦,朝鲜方面的贡品还是不够数。皇太极再次写信斥责朝鲜国王李倧。朝鲜方面对后金所要求的贡品数量则表示肯定无法完成,只能给予总数的十分之一。皇太极勃然大怒,下令驱逐朝鲜使臣回国,拒绝接受朝鲜贡品,令朝鲜使臣自己把贡品带回国去。

贡品,资助明军,以及朝鲜人越境集人参,还有朝鲜人在集市打死后金人,朝鲜官方还保护凶手等一系列之后,最后还发生了朝鲜国王拒绝接见满洲使臣。并且后金发现朝鲜已经开始备战。这一切都让皇太极再次动了讨伐朝鲜的念头。皇太极甚至威胁说: 尔国若不于十一月二十五日前,入送大臣王子,更定和议,则我当大举东抢去云。

崇德元年,1636年11月29日,皇太极终于宣布朝鲜败盟,纳我逃人,献之明国…..皇太极先摆出受害者的姿态,随后正式宣布,不得已出兵讨伐朝鲜,朝鲜不进贡,八旗军就要自己动了。

300八旗骑兵平壤城下大败朝鲜军队

八旗满洲,八旗蒙古,汉军,外藩蒙古都调动部队出战。一般说清军出兵10-12万人,当然这个数字并不可信,那只是号称数。我们知道清军八旗牛录是有数的,而且也基本不存在牛录所下属的200-300男丁全部出战的情况,大凌河战役,那么大规模主力战役,八旗军也不过是一个牛录出50-60人。八旗军出战一般就是一个牛录出1个到若干个披甲。每个披甲带1-5个仆人家奴随征。一般一个牛录出兵数字不会超过数十人,而且皇太极还要收留部队防御明朝,不会倾巢出动去攻击朝鲜的。

而此次战争,清军前锋才区区300人,大概清军此战最多数千-1万披甲外加2万包衣家奴,合计有3万人就算了不得了。

八旗军兵分2路,右翼军数千人由和硕豫亲王多铎统帅,主攻平壤。左翼军由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统帅,进取江华岛方向。12月10日,八旗军开始渡江,渡江当天就攻克边境重镇义州。随后清军势如破竹,出入无人之境。13日,清军克定州,清军先锋300名骑兵直驱平壤,在平壤城下击败大批朝鲜军,斩杀5000多人。仅以300骑兵就夺取朝鲜王京。

朝鲜国王带领群臣逃入南汉山城避难

朝鲜国王李倧一听说清军又来了,根本没有迎战的勇气,急忙向险峻的南汉山城转移躲避。12月5日,朝鲜国王带领数百名侍卫大臣和家眷开始出逃,大雪之后,山坂冰冻,大家只能下马步行,一路颠簸匆忙逃命。

进入南汉山城后,朝鲜国王李倧立刻任命总戎大将李曙守北门,李时白守西门,大将具宏守南门,申景禛守东城望月台,李显达为中军,全城朝鲜守军12000人,而此时清军前锋300人已追至城下。朝鲜国王发出号令斩杀清军一人,赏赐白银20两。一切布置完毕后,朝鲜国王与大臣们为了如此祸事相互指责,最后,大家都无退兵办法,满庭臣僚,只能是无不痛哭。

12月8日,朝鲜军北门大将元斗杓率领敢死队出战,取得胜利,斩首清军6人,稳定了朝鲜军心。

清军入朝,军纪极坏。大军所到之处,一切都被抢掠一空,左右房屋及家具都被焚烧。朝鲜百姓死者在山野道路到处皆是。

后续的5000名清军轻骑兵一路攻击前进,击败黄州朝鲜军,随后大败朝鲜援军1.5万人。于正月初七日抵抗南汉山城困住朝鲜国王。

八旗军击灭朝鲜水师海滩难民

另一方面,朝鲜嫔宫们则逃难到甲串津滩头,但无船可渡,连续两昼夜停留岸边,上下皆又冷又饿,浑身乏力。而其他逃难士民不知有多少,滩头到处都是苦等船只的人群。哀求哭泣只求一船。不多时,大队马群奔跑踏地之声传来,恐怖感降临在滩头人群心头。清军骑兵终于赶到滩头,一转眼,滩头顿成人间地狱,铁蹄残踏,刀砍,矛刺。逃难人群或被八旗军抢掠为奴,或被杀死,或投海自尽。

朝鲜三道水师没有一人赴难,皆不敢与清军交战。只有忠清水使姜晋昕星夜驰援。率领百余艘战船与清军水师80余船交战,清军施放大炮,姜晋昕座船被大炮命中数十处,他本人已被数支利箭射中。最后朝鲜水师兵败,全军皆散。

清军对朝鲜国王藏匿处南汉山城围而不攻,立长栅困之,把主要精力放在击败朝鲜援军上。

朝鲜主力4万大军全灭两大兵使阵亡

虽然朝鲜八道援军紧急增援,但于战事却作用不大。朝鲜南兵使徐佑申来援,大军在铁岭击败一支清军蒙古部队,朝鲜军大喜,立刻追击。进入山间后遭遇蒙古军伏击,一时间万箭齐发,这支朝鲜援军几乎全被杀光。平安监司洪某和使兵使柳琳的援军也在金化遭遇清军。柳琳和李一元都是朝鲜名将,部下装备大量仿制的日本铁炮(火绳枪),是朝鲜军队最强的铁炮部队。副元帅申景瑷,江原监司赵廷虎等人所率领的部队也号称精锐,但都未能成功,俱被清军击退。

最终朝鲜左兵使许完等带领朝鲜军主力4万人增援而来,朝鲜精锐火刀手皆到阵,布设营地。正月初三日,八旗军首先抢攻,一举冲破朝鲜军木栅,朝鲜军不战自溃,后朝鲜药发生自爆,军中大扰。八旗军更是左右冲突,远射近刺,朝鲜两大兵使全都战死阵中。

清军重炮部队抵达朝鲜国王青衣请罪

眼看各路援军都被清军击败,朝鲜国王李倧困守南汉山城。城中朝鲜军可以看到,清军押解大批被俘朝鲜军民男女北上,被俘人众皆不敢大声哭喊,只是暗泣垂泪,有跑出队列者,清军即纵马追击以铁鞭击打,惨不忍见。

正月初七日,孔有德等人率领的清军 *** 红衣大炮部队抵达南汉山城外,准备对该城城墙进行炮击。

本来朝鲜国王将王妃王子们和重要大臣的妻子们都送去了江华岛避难,但是没想到。清军渡海攻克了江华岛,俘虏王妃王子和宗室成员76人。

1637年正月三十日,鉴于援军已绝,清军重炮部队抵达城外,王妃王子都已被俘。朝鲜国李倧只好率领群臣出南汉山城,徒步前往汉江东岸的三田浦清营拜见皇太极,青衣伏地请罪。皇太极降旨赦之。后举行受降仪式,确立清朝和朝鲜的“君臣之盟”。朝鲜建立“大清皇帝功德碑”(即三田渡碑)。该碑也被视为朝鲜民族最大的耻辱。

大清皇帝功德碑由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大淸崇德元年冬十有二月 宽温仁圣皇帝 以坏和自我 始赫然怒 以武临之 直捣而东 莫敢有抗者…大兵薄城 如霜风之卷秋萚 炉火燎鸿毛 而皇帝以不杀为武 惟布德是先 乃降敕谕之曰 来 朕全尔 否 屠之。………汉水上流三田渡之南 即皇帝驻跸之所也 坛场在焉我寡君爰命水部 就坛所增而高大之 又伐石以碑之 垂诸永久 以彰夫皇帝之功之德 直与造化而同流也 岂特我小邦 世世而永赖 抑亦大朝之仁声武谊无远 不服者 未始不基于兹也 顾搴天地之大 画日月之明 不足以仿佛其万一 谨载其大略。

 清军劫掠至少数十万朝鲜男女民众为奴

签约后,皇太极下令撤军归国,朝鲜国王李倧出城十里跪送。清军在包围南汉山城的一个月时间里,基本上大部分军队都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于是开始以抓捕逃人为名。四处抢劫财物,没有财物就直接抓捕人口为奴。当清军撤军时,大路上到处是满载财物的清军。而被抢掠的朝鲜人,则以数百人为一队,一二清军在后面跟随看押,队伍终日不止。光被俘虏到沈阳一带为奴的朝鲜男女就有60万之多,这还没有计算被送往蒙古为奴者。清军可以说已将朝鲜官宦富人家庭太太**30万人全部洗劫一空,押回东北后,再根据家庭出身,公开出售,出身王族的公主价格最高。

清军在沈阳城门外设立奴隶交易市场,每日都有被俘男女数万人于城门外拍卖交易,此时被俘男女或是子母相逢,或是兄弟相见,相持号哭,哭声震动天地。清军开出价码赎人,根据身份从25两白银到1500两白银都有。但终因朝鲜遭此大难,国破民穷,朝鲜上下筹措金钱物品,历时多年才赎回20万女性,其余无力赎回的女性,则被八旗披甲士兵几经倒卖,有的卖到关内,有的卖到蒙古,有的殉葬祭天祭祖,有的卖为 *** 。被俘朝鲜男性则 *** 后,充当私奴交给汉军披甲指挥耕地。最后滞留在中国的大多数朝鲜男女俘虏都终身为奴死在异域。

不堪侮辱逃回朝鲜男女又被送回清军大营

在长期给八旗披甲为奴的生活中,有些士大夫家庭出身的被抢掠朝鲜妇女不堪侮辱,逃出主家,潜回朝鲜境内。1637年5月,清军再次警告朝鲜,要求其迅速把逃回朝鲜的男人和女人送回清国。在清军的一再施压下,朝鲜还是将数百名逃回朝鲜的朝鲜男女送回清国,接受主家的惩罚。以上就是朝鲜著名的丙子之乱,对朝鲜半岛造成的破坏甚至远远大于历时数年的抗倭战争。

战后,朝鲜王国专门建立迎恩门以迎接清朝敕使,在1637年至1881年之间,朝鲜先后161次接待清朝敕使。朝鲜则每年四次向清朝进贡(1644年后改为每年一次),直到甲午战争清军战败之后,迎恩门被拆毁。

文章标签: # 朝鲜 # 自己 # 一个